首页 > 文献资料
-
趋化因子在癌痛镇痛中的研究进展
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疼痛为"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的损伤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在临床癌症治疗中,疼痛及焦虑是两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其中癌性疼痛又是更为突出的问题:研究表明癌症病人更愿意去承受焦虑而不是疼痛,甚至是治疗性疼痛.
-
NCCN 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在社区临终关怀癌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应用NCCN进行癌症疼痛的全面评估和具体量化方法,评价在改善癌症晚期临终病人癌痛控制效果的作用。方法:通过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成人癌痛专家组制订的2010年NCCN 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对来院的56例经二级医院以上明确诊断的晚期癌症伴有癌痛的患者进行全面疼痛评估,镇痛药物滴定及不良反应处理。结果:经过全面评估及镇痛滴定治疗后癌痛患者疼痛数字评分( NRS):轻度疼痛25例,中度13例,重度1例,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结论:通过NCCN进行癌症疼痛全面评估,量化,细化,能更快速减轻癌痛,镇痛效果更好;在社区终末期肿瘤临终关怀服务中有很好的指导及实际应用意义。
-
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用于家庭病房晚期癌痛镇痛的治疗
我科对20例年龄36~65岁晚期癌痛病人在家庭病房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病种包括肺癌(4例)、胃癌(10例)、肝癌(3例)、直肠癌(3例),均无脊髓或椎体转移.
-
应用吗啡行晚期癌痛镇痛引起痛觉倒错
我们在采用硬膜外腔注射进行癌痛治疗中发生两例痛觉倒错的现象,现报告如下。 例1女,49岁,肺癌晚期出现右胸及肩背部疼痛。开始口服去痛片和吗啡缓释片,3周后镇痛效果差,决定试用硬膜外腔注射吗啡,试验剂量为吗啡1mg只能轻度缓解,改2mg后,疼痛缓解75%。3天后又出现疼痛并持续15小时,于是给病人植入一个硬膜外腔注药系统,并改为吗啡3mg,每天2次。10天后由于不能完全止痛,即增加给药次数和剂量,1个月后吗啡剂量增加到每天25mg。第2个月时疼痛更加剧烈,行CT检查证实局部病变明显增大,但没有脑及远处转移病灶。即将每天吗啡剂量增加到40mg,并且在出现疼痛加重时(vAS>8),快速推注4mg甚至10mg以达止痛。然而在每次注药10mg后5分钟,病人诉说疼痛不但未减反而进行性加重,且伴有多处肌阵挛,特别以腿部为甚。检查发现在腰骶部和下胸部皮区存在疼痛异常加剧和痛觉倒错,这与癌症相关的疼痛完全不同。为此,将每天的吗啡用量减少至35mg恒速输注,并加用安定口服,痛觉倒错和肌阵挛缓解和减轻,半个月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
硬膜外吗啡复合小剂量氯胺酮治疗顽固性癌痛
2003年6月~2006年8月,我们对顽固性癌痛患者采用硬膜外吗啡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镇痛,并与硬膜外单用吗啡镇痛的效果进行对照观察,以便探索理想的顽固性癌痛镇痛方案.临床资料:同期晚期癌症患者33例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4~74(59±15)岁.其中肝癌骨转移11例,胰腺癌晚期2例,胃癌腹盆腔转移7例,直肠癌晚期9例,前列腺癌4例.33例患者均进行了癌症"三节段"治疗而疼痛不能缓解.随机分为两组,A组17例,采用硬膜外吗啡复合小剂量氯胺酮镇痛;B组16例,单用吗啡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