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作为冠心病中为凶险的类型,早期诊断和快速进入治疗通道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1]。目前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中,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检测是为常用的手段。各种血清心肌酶学指标,如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心肌钙蛋白 T (cT nT )、心肌钙蛋白I( cT nI )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其中MB出现时间早,约胸痛后2~3 h浓度升高,但特异性差;而肌钙蛋白虽特异性高,但需在胸痛后6~8h浓度才开始升高。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是目前国内外关于 AMI早期诊断的研究热点[2]。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血清 H-FABP和其他心肌酶学的差异,探讨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
冠心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诊治策略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已经开始在发展中国家蔓延,成为世界第一位死亡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的发生率仅次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是第三大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和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sis embolism,PTE),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PTE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指标的变化和表现往往与冠心病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类似,临床工作中极易漏诊和误诊;此外,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合并DVT。冠心病(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PTE也不少见,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有关冠心病合并PTE的个案报道[2-3],但因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导致临床误诊和漏诊,延误了治疗。PTE 和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虽然均属于血栓性疾病,但因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表现不同,导致的结局事件亦不相同,因此两种疾病的处理既有相似之处,亦有很多不同之处。当患者同时并存两种疾病时,无疑增加了诊断和处理的难度。提高冠心病合并PTE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下后壁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左前组乳头肌断裂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发作性胸痛3年,加重17天,胸闷、不能平卧5小时"于2003年9月25日急诊入我院.患者2000年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003年6月再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发现二尖瓣关闭不全,此后一般家务劳动即有心悸、气短.2003年9月8日再发胸痛,外院诊断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未行再灌注治疗.2003年9月25日来我院急诊,当日突发胸闷、气短、大汗、不能平卧,查体:血压7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90~110次/分,四肢湿冷,双肺底可闻及湿哕音,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病理性Q波,V7~9导联qR型,无动态ST-T改变,心肌酶学指标均正常,肌钙蛋白T(TnT)阴性.
-
主动脉球囊反搏成功抢救高龄老人急性心肌缺血并心源性休克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7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7年,加重2周,于2006年6月急诊入院,患者于1999年劳累后出现心前区闷痛,无大汗及放射痛,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5 mg后10min可以缓解,长期口服扩冠等药物,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前区闷痛,疼痛程度较前加重,伴有出汗,反复含服硝酸甘油片后约20min缓解,体检:神清,血压140/80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肺底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律齐.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3 mV;V1~4ST段降低0.1~0.2 mV.化验心肌酶学指标及肝肾功能正常.心脏彩色超声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48%.
-
刺五加冻干粉针对急性缺氧和缺糖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 Harm的干燥根及茎根,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之功效.其茎叶已制成刺五加注射液(ASHI)并在临床广泛应用[1].本实验将刺五加注射液经水提、醇沉、大孔树脂处理成冻干粉针剂,采用在整体水平以麻醉开胸犬结扎左前降支和在细胞水平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刺五加冻干粉针剂对心肌酶学指标的影响,并与刺五加注射液进行对照,观察在剂型转换后其疗效是否会受到影响.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8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成功择期行PCI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口服替格瑞洛片,首次负荷量180 mg/次,1次/d,此后9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加入到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心肌酶学和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5.9%、9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4.1%、9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日消耗量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均明显升高,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心肌钙蛋白(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心肌酶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皮素-1(ET-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水平明显下降,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内皮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指标,调节心肌酶学指标和内皮功能指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麻醉处理1例
患者,男性,62岁,体重63.5 kg,因反复头痛、晕厥半年,咽痛3月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BP)170/100 mm Hg(1 kPa=7.5 mm Hg),心率(HR)70次/min,呼吸频率(RB)20次/min;双肺呼吸音清,心脏听诊律整,未闻及杂音;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心肌酶学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既往史、家族史无异常.
-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并给予积极地治疗是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AMI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其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即典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近几年,随着溶栓治疗、急症经皮冠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及急症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广泛应用,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
对溶栓治疗后心肌酶指标检验采血方法的改进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需要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抽血检验心肌酶学指标,以监测酶峰值,用来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
川崎病伴指趾坏疽1例报告
川畸病是全身性血管炎,常见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及其心脏后遗症,出现肢体坏疽者甚为罕见,且一旦出现疗效不佳,预后不良[1].我院成功救治1例川崎病伴冠状动脉血栓及指趾坏疽患儿,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11个月.因"发热20余天,四肢指趾端青紫15d"于2008年2月6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C~39℃,双眼结膜充血ld.入院前15d发现四肢指趾端硬肿及青紫,就诊于当地医院,疑冻伤及过敏,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肢体保暖治疗,体温不降,四肢末端青紫加重而转入我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9℃,呼吸40次/ain,心率160次/min,血压100/52mmHg.口唇皲裂,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未闻及血管杂音.四肢指趾端青紫伴皮温低,其中双拇趾、无名趾及左中趾青紫明显(图1),双足背动脉搏动未扪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1.8×109/L,血小板计数738×109/L,超敏C反应蛋白18.8g/L,红细胞沉降率69mm/h,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学指标正常,凝血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血培养阴性.
-
心脏病患者剖宫产甲状腺激素与循环功能的关系
目的观察心脏病患者剖宫产围术期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与循环功能、心肌酶学指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剖宫产孕妇分为对照组(Ⅰ组,n=14)和心脏病组(Ⅱ组,n=16),连续监测围术期心排量、血压,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及肌脑肌酸磷酸激酶(CK-MB),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取胎和术毕时血浆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反三碘甲腺原氨酸(rFT3)、FT3/rFT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1.血流动力学指标:各组患者进腹时CI、MAP和SVR均明显下降,心脏病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心肌酶学指标:心脏病患者CPK、LDH、GOT异常变化发生率明显增加.3.对照组术中FT3、rFT3和TSH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心脏病组和术前相比FT3、T3/rFT3于取胎儿和术毕5min时明显下降(P<0.05),rFT3和TSH明显增加(P<0.05).4.CI与FT3/rFT3有较好相关性.结论心脏病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心脏病患者剖宫产术中甲状腺激素测定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术后心率回升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男,72岁,以"心率渐进性减慢伴胸闷3 d"入院,多次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静息心率由60次/min逐渐减至46次/min;心肌酶学指标及血钾均正常.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病史30余年,未服用心脏负性频率药物.入院后行食道电生理调搏检查示: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1 640 ms,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320 ms,房室结文氏点110次/min,阿托品试验提示窦房结功能低下.
-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心脏肌钙蛋白Ⅰ定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血清心肌酶学指标,目前常用的是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但骨骼肌中亦存在少量CK-MB(1%~3%),一些疾病包括糖尿病、肌病、骨骼肌创伤,肺梗死、剧烈运动及肌肉注射,可增加B亚单位的合成,使CK-MB水平升高,导致假阳性而影响其特异性,故欧洲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学会(ESC/ACC),2001年4月15日于"心肌梗死重新定义"中提出,CK、CK-MB不应用于心肌损伤的诊断.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
目的:对急性心悸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1月到2014年2月在我院急诊救治的103例心肌梗死患者,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为观察组,无并发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比对和分析.结果:在103例患者当中有73%例患者出现了并发性的心律失常.观察组的患者在心肌酶学指标方面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了对比,差异比0.05大,所以其数值并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的cTnI定性都是阳性,两组阳性率的在数值上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非常容易出现合并性的心律失常.
-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术后心率回升1例
患者男,72岁,以"心率渐进性减慢伴胸闷3 d"入院,无头晕、心悸、恶心、视物模糊及耳鸣等症状,多次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静息心率由60 次/min逐渐减至46次/min,无明显缺血性ST-T改变;心肌酶学指标均正常;血钾正常;心脏超声示左室顺应性减低,收缩功能正常.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40余年、"高脂血症"30余年病史,未服用心脏负性频率药物.入院后行食道电生理调搏检查示:窦房结恢复时间1 640 ms,窦房结传导时间320 ms,房室结文氏点110次/min,阿托品试验提示窦房结功能低下.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可能,经心宝、生脉等提升心率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多次24 h动态心电图示间歇性窦性心动过缓,慢心率低至39次/min,平均心率低至50次/min,拟观察并择期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