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治疗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61例,现将外科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24例,年龄34~81岁,中位年龄58岁.全部患者均经腹部X片检查证实为低位肠梗阻,49例(81%)经纤维结肠镜明确诊断.
-
电子肠镜在低位肠梗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附10例报告)
目的:评价电子结肠镜在肠梗阻诊治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用电子结肠镜对10例低位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治.结果:4例明确诊断为横结肠癌,2例急诊手术治愈,择期手术1例,1例因高龄拒绝手术,梗阻缓解后自动出院.2例横结肠造瘘术后横结肠扭转经内镜复位治愈.4例排除结肠梗阻,其中2例保守治疗梗阻缓解,2例手术治疗治愈.结论:电子结肠镜对低位肠梗阻的诊治是安全、可行、必要的.
-
电子结肠镜检查6853例分析
2010年1月~2012年4月用奥林巴斯GIF-H260、GIF-Q260、富士能EC-450、EC-590电子结肠镜检查大肠疾患者6853例,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6853例,男3639例,女3214例,年龄8~90岁.就诊原因:腹部不适、腹痛、腹胀、腹泻、黏液便、血便等4576例;便秘、排便困难、大便性状改变等521例;腹部包块、贫血待诊192例;钡剂灌肠造影有可疑病变,须进一步确诊、不明原因的低位肠梗阻等203例;大肠息肉电凝电切术440例;大肠癌术后及大肠息肉术后随访、某些癌前病变定期防癌随访、药物治疗后疗效观察随访等532例;其它389例.
-
高渗溶液保留灌洗在左半结肠癌梗阻Ⅰ期切除术中的应用
左半结肠肠腔较右侧狭小,发生肿瘤时多为浸润型癌,呈腔内环形生长,易致肠腔环形狭窄[1],出现低位肠梗阻.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左半结肠梗阻Ⅰ期切除术将被更多施行,而术中结肠灌洗效果是手术成败的极为重要环节.自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应用高渗溶液术中结肠保留灌洗和常规方法灌洗,对比治疗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患者41例,现报道如下.
-
成功治疗恶性肠梗阻患者哌替啶依赖1例报道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6岁,因"结肠癌术后化疗后,腹部胀痛"入院.既往行乙状结肠癌姑息切除,降结肠造瘘术.腹部CT提示肠管扩张,考虑低位肠梗阻.在当地医院给予胃肠减压、频繁使用"哌替啶"、"654-2"等药物,效果差,哌替啶"使用大剂量为1000 mg/天,患者出现易惊、肢体震颤等表现,自述使用"哌替啶"后欣快感明显,无疼痛时也要求使用.
-
胎儿肠闭锁超声表现二例
例1 女,25岁,孕2产1,第1胎健康.此次孕早期产前检查无异常,否认有早期服药史及患病史.超声检查于孕31周发现胎儿肠腔宽2.0 em,孕33周肠腔宽2.1 cm(图1),孕37周肠腔宽2.3 cm,均未见肠腔内容物明显蠕动.孕40周超声复查显示胎儿肠腔宽2.9 cm(图2),可见肠腔内容物明显蠕动及逆蠕动,且肠间隙可见少量积液.超声诊断提示胎儿肠梗阻.多次超声检查羊水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生后患儿一般状况良好,但未排胎便.生后10 h内呕吐黄绿色胎便样物约10次,每次5~10 ml,非喷射性.超声检查显示患儿肠腔宽处3.2 cm.腹平片提示低位肠梗阻.后转综合医院治疗,手术证实为结肠闭锁,术后患儿恢复良好.
-
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低位肠梗阻38例临床分析
肠梗阻导管可以在小肠内充分减压,比普通胃管更能有效地降低肠管内压力,减轻水肿,恢复血运和肠管动力,从而达到非手术解决梗阻的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38例低位肠梗阻患者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效果,探讨肠梗阻导管的使用价值.
-
先天性结肠闭锁一例
患儿 男性,出生后腹胀、呕吐36 h,渐剧,未解大便,由外院转入.摄片提示"完全性低位肠梗阻",以"肠梗阻:先天性结肠闭锁?"收住院.查体:体温37.0℃,脉搏130次/min,呼吸30次/min,体重2.6 kg,精神萎靡,轻度脱水貌,腹软,腹胀,未及明显包块.直肠指诊:直肠空虚,指套带少量白色黏液.
-
大肠癌致低位肠梗阻临床治疗进展
据WHO统计分析,每年约有945 000例结、直肠癌新增病例,约有492 000例死亡[1].大肠癌合并低位肠梗阻是指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近段发生的肠梗阻.在美国调查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为结、直肠癌,而结、直肠癌出现梗阻现象的发生率仅为14%,其中大多数为左半结肠.而我国大肠癌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临床治疗者多为进展期,并发肠梗阻者十分多见[2].大量资料表明,大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已明显超过粘连性肠梗阻而居首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占结肠癌的10%~23%,尤其是低位大肠梗阻,30%~70%是由大肠癌所致.现将近期有关大肠癌致低位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如下简要概述.
-
先天性巨结肠的影像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是儿童常见的结肠病变.由于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使病变肠段不能松弛,呈痉挛状态,粪便通过障碍.近端肠管逐渐扩张肥厚.本文回顾性分析40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和腹平片、钡灌肠检查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能力.
关键词: 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 低位肠梗阻 痉挛段 扩张段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婴儿急诊巨结肠根治术麻醉处理1例
患儿,男性,年龄11月,体重8 kg,主因出生后进行性排便困难9月余,严重腹胀、呕吐2 d,急诊入院.查体:表情淡漠,哭声低下,纳呆,头大,颈粗短,眼距宽,眼睑浮肿,舌外伸,全身皮肤粗糙,面颊部及双下肢粘液性水肿,腹部膨隆,体温36℃,脉搏94次/min.化验检查: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0.009 nmol/L,总甲状腺素(T4)24.63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73 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4.85pmol/L,甲状腺激素(TSH)0.14 mU/L.ECG示:窦性心律、左室低电压.MRI示:脑垂体未见异常.腹部立位X线片示:低位肠梗阻.初步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并发危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鉴于患儿并发巨结肠危象,决定在全身麻醉下行急诊巨结肠根治术.
-
结肠癌并低位结肠梗阻结肠镜检查体会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病症,按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和低位两种,低位结肠梗阻多为结肠肿瘤引起,X线和腹部CT有助于诊断。急性肠梗阻患者全身情况常较严重,需要急诊手术解除梗阻、切除肿瘤,而部分一般情况好,肠不全梗阻的患者有行结肠镜检查的机会择期手术治疗,随着电子结肠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操作手法的提高,其独有的直视观察,活检取材的特点用于低位结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已逐步普及且日臻完善,在不明原因低位肠梗阻的患者中,由肿瘤引起梗阻的比例是高的,江来等报道中国人肠梗阻中44.1%因肿瘤所致[1],但是因为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容易被人们忽视[2]。
-
先天性巨结肠分子遗传学研究新进展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新生儿期低位肠梗阻常见的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1/5000.其主要病变是胚胎期,神经节细胞在消化道移行受阻,病变肠管神经发育异常,致使肠管痉挛狭窄,随着近端正常肠管蠕动加强,使近端肠管代偿性扩大,形成继发性巨结肠.HD病因未明.目前主要认为是神经嵴细胞源性疾病和多基因遗传病.近年来,HD致病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就HD分子遗传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致谢:本综述曾经王国斌先生的审校,特致谢忱.
-
3例低位肠梗阻病人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肠道准备的护理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症,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上的改变,并可导致全身生理紊乱,临床病症复杂多变[1].低位肠梗阻是指回肠末端和结直肠梗阻[2],传统治疗只能急诊行梗阻的近端结直肠癌性造口[3],待病人全身情况改善后,再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行二期手术.近年来,肠梗阻导管的应用部分取代了以往急诊造口的方法.经内镜放置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结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可迅速解除病人的梗阻症状,使术前准备更充分.现将我院自2006年10月-2007年3月收治3例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病人经肛门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低位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凡可引起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的原因均可引起.常见原因有粘连性肠梗阻、恶性肠梗阻,经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1].普通鼻胃管远端位于胃底,因受其吸引范围限制,只能吸出积存在胃底或返流至胃内的液体及气体,对低位肠梗阻减压效果大多不理想.传统的手术治疗是解决肠梗阻有效的办法,但因本后再次粘连造成肠梗阻再发,恶性梗阻时多数因肿瘤转移复发,引起腹盆腔粘连或体质原因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以插入梗阻小肠近端肠管内,随肠蠕动可自行到达梗阻肠管处,通过直接吸引位于梗阻段以上的气体及肠液,可有效缓解梗阻近端肠管内张力,减轻肠道水肿,促进扩张肠管的血运恢复,从而使良性梗阻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恶性梗阻通过充分减压,腹胀缓解,即使梗阻不能解除,但利用近端胃肠道患者仍可恢复经口进流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及生存期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置人后护理尤其重要,现将我科近5年来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12例低位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
-
横结肠坏死误诊1例报告
1患者男,39岁,因泥土挤压半小时,以"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收住院,自感全身疼痛不适.查体:全身多处小面积青紫,腹肌紧张,全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WBC 12×109/L,X线、B超和腹腔穿刺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治疗1 w后症状有所缓解.继续治疗过程中,患者逐渐出现发热、腹胀、阵发性腹部绞痛等症状,入院第2 w腹部平片提示:"低位肠梗阻"X线征,以后患者全身情况逐步恶化,WBC>18.6×109/L,血、尿淀粉酶升高,大便腥臭,潜血试验(++),于入院第19 d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
-
直肠癌术后并发韦尼克脑病一例
患者男,75岁,因“停止排便排气3 d”于2012年8月27日来院急诊。腹部立位平片示:肠腔积气,肠腔扩张,小肠宽约4.3cm,未见液平,考虑为不完全性低位肠梗阻。查体:神清,消瘦,全腹隆,脐周及下腹部散在压痛,无肌卫及反跳痛,叩诊呈鼓音,肠鸣音7~8次/min。急诊以“急性肠梗阻”收治入院。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史、嗜酒史及脑部疾病史。入院后即予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当日下腹部增强CT 示:直肠上段肠壁增厚,直肠癌可能大,伴低位肠梗阻。于2012年8月28日结肠镜检查示:进镜约10 cm发现肿块,肿块绕肠1周,肠镜无法通过。肿瘤组织活检后随即行经肠镜水囊扩张和金属内支架植入术:置入自膨式结肠金属支架一根,支架两端超出直肠狭窄段远近端各1 cm ,支架扩张后解除了肿瘤性梗阻。自术后第2天起予温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 L经肛管灌肠冲洗,每日2次。约1周后患者腹胀腹痛症状完全缓解,期间患者一直予以禁食。于2012年9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直肠癌根治术(Dix o n术)。术后禁食、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术后第6天(2012年9月10日)患者出现腹痛伴低热37.6℃,腹腔引流管引流液呈粪汁样,查体:下腹部轻压痛,无肌卫及反跳痛,考虑为吻合口瘘,故继续禁食及全胃肠外营养,并加强抗感染治疗(头孢曲松+甲硝唑),另予奥曲肽皮下注射(0.1mg,每8h1次)以抑制肠液分泌。
-
成年人型巨结肠附二例报告
1 病例从1984年以来,笔者收集了2例成年型巨结肠,男性自幼便秘,每次大便量增多,女性大约从40岁左右开始便秘,每次大便量增多.例1:女,65岁,农民.患者主因腹胀1周来科检查,造影见全结肠呈高度扩张状态,宽之直肠段达18 cm,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灌入造影剂总量6 000 ml.例2:男,66岁,农民.患者以肠梗阻收住院,腹部立正位片报告,低位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所有症状消失,来科作下消化道造影,造影见全结肠呈高度扩张,直肠段宽处12 cm,降结肠、乙状结肠袋消失,横结肠、升结肠、结肠袋存在,均有不同程度扩张,灌入造影剂总量4 000多毫升.
-
低位肠梗阻35例一期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本文探讨我院收治35例低位肠梗阻的诊疗体会.方法:右半结肠梗阻15例,其中12例行一期根治术;左半结肠16例,其中12例行一期根治术,一期肠吻合术.全结肠套迭全结肠切除单纯回肠造瘘1例.择期手术8例.结果:本组一期手术20例除1例切口感染外全部治愈.本组病例死亡4例占8.7%.结论:我们认为对于慢性低位性肠梗阻的病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行一期切除术.
-
新生儿回流灌肠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回流灌肠对鉴别不同新生儿低位肠梗阻疾病的意义.方法 根据新生儿生理及肠梗阻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灌肠管、灌肠液,对216例低位肠梗阻新生儿进行回流灌肠;对比分析灌洗出大便的性状、灌肠管的插入深度、灌肠前后腹胀的改善状况,总结不同肠梗阻疾病患儿在灌肠中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 发现不同肠道疾病在回流灌肠过程中的表现有一定特异性.结论 回流灌肠时的临床表现是明确诊断、观察疗效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