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加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作者:尹莹;张红星;张唐法

    目的:观察电针加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穴取足三里、丰隆、阿是穴)、西药组(口服消炎痛、痛风利仙)和针药组(电针加西药)3组,并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的变化,然后进行3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结果: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药组、电针组和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5%、90.0%、86.7%,其中针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电针组、西药组;3组患者治疗后其血尿酸均有明显的变化(P<0.05),其中针药组对血尿酸下降程度较电针组、西药组明显.结论:电针加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 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

    作者:厉卫红

    目的:观察梅花针叩刺拔罐在面瘫急性期的作用.方法:将急性期内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除予相同的西药治疗外,在急性期内治疗组采用患侧面部、耳后乳突周围、颈项部酸痛处梅花针叩刺拔罐后TDP照射局部,对照组则只在患侧面部、耳后乳突周围采用TDP照射.进入稳定期和恢复期后两组均采用患侧针刺治疗,疗程相同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1.2%,对照组痊愈率68.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痊愈病例疗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期患侧梅花针叩刺拔罐有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提高痊愈率,缩短疗程.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不同针灸方法疗效观察

    作者:杨怡;张伟;朱俊平

    目的:探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9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5例)、对照组(72例).观察组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温针治疗,穴取翳风、完骨、下关、牵正、太阳为主;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穴取翳风、阳白、下关等,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76.0%、总有效率100.0%,优于对照组的48.6%、86.1%(均P<0.01).结论:急性期面瘫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温针疗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

  • 针刺配合热敏点灸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

    作者:艾尼玩·热合曼;刘汉山;康明非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面瘫急性期创痛小、疗效好、易操作的新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热敏点灸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参照1997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治疗后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6.67%、5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点灸和单纯针刺疗法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良好疗效,且针刺加热敏点灸优于单纯针刺.

  • 三棱针点刺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临床观察

    作者:姚军;李乃芳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采用三棱针点刺病变部位与背俞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对照组42例,口服开瑞坦,外用派瑞松软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愈显率为8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1%,愈显率为42.9%,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愈显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棱针点刺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肯定,优于西药治疗.

  • 电针治疗急性胰腺炎及对患者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作者:王新宇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以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改善微循环、胃黏膜保护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公孙、太冲、悬钟,每日2次,共针刺3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76.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T、NO、TNF-α、L/M值均高于治疗前,但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生性炎性介质(如ET、TNF-α)和血管活性物质(如NO)在肠黏膜的积聚,从而减轻肠上皮细胞的坏死,保护胃肠黏膜屏障.

  • 颅针合药物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IL-6的影响

    作者:赵义造;俞昌德

    目的:探讨颅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3例患者随机分为颅针合药物组(21例)、单纯药物组(22例).颅针合药物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第4天针刺颅骨缝,每日1次,连续针刺10次;单纯药物组只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颅针合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浓度分别为(11.29±8.63)pg/mL和(1.91±1.02)pg/mL,单纯药物组分别为(12.15±7.23)pg/mL和(3.61±2.71)pg/mL,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颅针可促进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IL-6浓度迅速降低及改善神经功能.

  • 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的观察

    作者:俞昌德;吴炳煌;张晶;宋红梅;王国书;俞宙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VEGF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后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标准头针加药物治疗相当.

  • 阿是穴四花刺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

    作者:周建伟;张凡;赵菁菁;张颜;王敏

    目的:观察阿是穴四花刺法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对照组(108例),分别给予阿是穴四花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率79.0%,优于对照组的65.7%(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疼痛、功能障碍、总积分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或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起效更快,达痊愈时间更短(P<0.05或P<0.01).结论:阿是穴四花刺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安全有效.

  • 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作者:张智龙;吉学群;薛莉;于颂华

    目的:观察针刺对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影响.方法:将9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从症状、体征、肺功能以及血清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NF-γ)等方面探讨针刺临床疗效及取效机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肺活量,减少哮喘的发作,但观察组肺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加强药物的平喘作用,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

  •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观察

    作者:饶萍;周莉;茅敏;白杨;温天明;唐宇红;郭文莉

    目的:观察针刺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的残障/死亡率的作用.方法:将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非针刺组各2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每周5次,共3~4周)加常规治疗;非针刺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针刺组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个月、6个月随访时针刺组残障/死亡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是安全和可行的.

  • 循经井穴放血疗法对面瘫急性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马广昊;乔晋琳;顾群

    目的:探讨面瘫急性期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在面瘫急性期采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与常规针刺法对照观察.结果:治疗3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62.5%,对照组痊愈率26.7%;4疗程治疗组痊愈率87.5%,对照组痊愈率66.7%,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面瘫采用循经井穴放血疗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 针灸对急性期Bell's面瘫疗效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吴滨;李宁;刘屹;黄长琼;张永玲

    目的:探讨急性期针灸治疗是否对Bell's面瘫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以及佳针灸治疗方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RCT)的研究设计方案,将患者分为早期针灸组(A组)、早期针刺配合远红外线组(B组)与7天后针灸组(C组),分别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发病7天及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6个月随访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及完全性面瘫的治愈时间.结果:3组在发病7天时面神经功能分级、6个月的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无明显差别,但A组及B组在完全性面瘫患者的治愈时间上较C组达到痊愈时间短(P<0.05).结论:建议在面瘫急性期可以采用患侧面部针灸治疗,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可替代传统灸疗.

  • 头穴脉冲磁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崔海;张海峰;任占敏;于致顺;唐强

    目的:运用自制的脉冲磁针治疗仪作用于头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并探讨其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设立脉冲磁针组30例,同时设立常规针刺组、静磁针组各30例作为对照,测定3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脉冲磁针组与常规针刺组愈显率分别为80.0%和70.3%,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静磁针组愈显率为36.6%,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穴脉冲磁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等同于常规针刺头穴的治疗,优于静磁针的头穴治疗.

  • 量化针刺手法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F值的影响

    作者:张海翔;杨光;徐丽;赵君菁

    目的:探讨量化针刺手法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眼房水流量(F值)的影响(以下简称F值).方法:对198例(204眼)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针刺后3、6、12个月F值的临床效果,并对家兔眼房水进行针刺后的实验室生化分析.结果:通过3个时段的效果分析,观察组效果显著(P<0.05),且兔眼房水生化分析中离子浓度和渗透压均有明显改变.结论:量化针刺手法对眼房水流量影响显著,是临床防治青光眼有效的方法之一.

  •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风热型急性单纯性喉炎观察

    作者:陶波;李云英;谢强;陈文勇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风热型急性单纯性喉炎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治疗机理.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运动疗法(针刺开音1号穴结合喉部声门深呼吸运动),每日1次;对照组行西药(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疗程均为5天.结果:试验组愈显率为90.0%,对照组为82.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其症状体征积分及嗓音声学参数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风热型急性单纯性喉炎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电针合局部封闭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作者:刘滨;王红梅;王凤艳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新方法.方法:将10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合局部封闭组(简称电针局封组)和西药组.电针局封组予针刺加电针治疗,穴取隐白、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丰隆、阴陵泉、阿是穴等,并配合局部封闭治疗.西药组口服消炎痛25 mg,每日3次;口服别嘌呤醇100 mg,每日3次.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血清尿酸变化情况.结果:电针局封组有效率为96.4%,西药组为84.1%,电针局封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电针局封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48±1.05、0.94±0.85,西药组分剐为3.45±1.07、2.11±0.91;电针局封组血尿酸含量治疗前后分别为(539.16±34.49)μmol/L、(376.30±52.85)μmol/L,西药组分别为(552.29±46.15)μmol/L、(425.79±48.69)μmol/L,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血清尿酸含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局封组镇痛效果及降血尿酸效果均优于西药组(均P<0.01).结论:电针结合局部封闭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可降低血尿酸.

  • 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期梅花针叩刺的疗效观察

    作者:车建丽

    目的:比较梅花针叩刺与激素疗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差异.方法:治疗组32例急性期用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或静脉点滴地塞米松,治疗5天后2组均只用针刺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4%,经统计学χ2检验,P<0.0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期梅花针叩刺治疗面神经炎疗效优于激素治疗.

  • 阿是穴刺血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外周疼痛介质的影响

    作者:李彤;谢毅强;李生财;黄迪君

    目的:探讨阿是穴刺血的镇痛机理.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消炎痛组、刺血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踝关节腔注射尿酸钠溶液复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其中消炎痛组用消炎痛灌胃,刺血组用阿是穴刺血处理.测定各组大鼠外周疼痛介质K+、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1)刺血组较模型组外周疼痛介质K+含量明显降低(P<0.01),DA、5-HT含量亦降低(P<0.05).(2)刺血组与模型组NE含量无差异.结论:阿是穴刺血能有效抑制外周疼痛介质K+、DA、5-HT的释放.

  • 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对比研究

    作者:彭楚湘;王灵;周国平;邓常青

    目的:观察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探讨其机理.方法:100 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即"足三里"组(A组)、"足三里"配"内关"组(B组)、"足三里"配"中脘"组(C组)、"足三里"配"公孙"组(D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组(E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F组)、"足三里"配"中脘""公孙"组(G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H组)、模型组(Ⅰ组)、空白对照组(J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 mL/100 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检测各组治疗结束后胃黏膜损伤指数(UI)、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并能提高NO含量,降低GA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B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蓍性意义,而C组、F组、H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组与其他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足三里"不同配穴能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强.

2851 条记录 3/143 页 « 12345678...1421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