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脂与血管波动指数的特点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血管波动指数值差异与血脂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01/2004-0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住院患者110例(33~50岁26例,男15例,女11例;51~87岁84例,男45例,女3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60人(33~50岁20人,男10人,女10人;51~87岁40人,男20人,女20人).所有被试者抽血测血脂,并做经颅多普勒检查得出血管波动指数,两组均按年龄段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血脂和血管波动指数.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70例被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30~50岁年龄组血脂结果:两组女性间比较无差异(P>0.05),男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健康对照组[(1.78±1.44),(1.03±0.38)mmol/L;(2.53±0.96),(2.20±0.70)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健康对照组[(1.20±0.33),(1.40±0.31)mmol/L,P<0.05].②30~50岁年龄组血管波动指数:男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89±0.23,0.65±0.15,P<0.01),女性间比较无差异.③51~87岁年龄组血脂结果:男性和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三酰甘油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1±0.90),(1.26±0.84)mmol/L;(1.57±0.72),(1.25±0.72)mmol/L,P<0.05],其他各项两组间均无差异.④51~87岁年龄组血管波动指数无论男、女均无差异.结论:年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其血管波动指数值、血脂在男女间有明显差别;而50岁以上,男女有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其血管波动指数值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但血中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这提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小板变化
目的: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进行分析,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参数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1/2004-0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白云区中医院收治住院患者127例,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33~82岁;脑梗死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3~87岁;脑出血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2~81岁,以上患者发病均在3 d内.健康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0~80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小板的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7例被测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脑梗死组、脑出血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的数量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②脑梗死、脑出血组间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血小板体积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较脑梗死、脑出血组有统计学上差异[血小板数量:(151.12±70.85)×109,(210.07±70.45)×109,(201.53±96.76)×109,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13.07±1.82)fl,(9.40±1.76)fl,(9.51±1.35)fl,P<0.01].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与脑梗死、脑出血组相比,血红蛋白、红细胞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宽度统计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与脑出血"血小板团块"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脑血管供血发生改变的疾病发病后早期均可出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小板的数量下降现象,血小板自身外的某种因素,可能参与了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增加与血小板的下降.
-
椎动脉闭塞血管重建术改善近、远期后脑区域血供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客观,定量评估方法研究椎动脉闭塞后血管重建术后改善小脑血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用23只成年杂种犬经颈部阻断两侧椎动脉和一侧颈总动脉,制成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疾病模型,随后实施同侧椎动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术重建椎动脉.以氢清除法测定术后近、远期局部小脑血流量;超声多普勒测定椎动脉血流速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磁共振(MRI)观察吻合口及小脑结构.结果:术后近期局部小脑组织血流量达(212.5±77.9)μL/(g·min),较阻断术后增加25%,达阻断术前的81%;椎动脉内血流的高、低流速分别为(5.49±2.36),(3.47±0.77)cm/s,均有提高,后者提高显著.3个月后,局部小脑血流量为(253.3±72.2)μL/(g·min),进一步提高15.8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吻合口通畅,颈部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后脑磁共振扫描未见梗死性病变;实验犬均正常存活.结论:椎动脉重建术对恢复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后脑供血,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亦随时间的延长成正性关系.
-
住院颈椎病患者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颈椎病临床病例的调查分析,探讨颈椎病发病特点及其病理机制.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1995/2002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脊柱类患者按年龄、性别、职务、病种症状及疗程顺序建立数据组,了解颈椎病病理及诊治手段.结果:1227例住院患者中,脊柱疾病住院患者371例,其中颈椎病患者占30.7%,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多,占34.4%.1995/2002患者人数有大幅度增多的趋势,其中以30~60岁年龄段患者多.颈椎病患者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89%的患者是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者.颈椎病患者病程在2~88 d,临床上以手法为主的保守治疗加上营养脑血管神经的药物,对消除症状有良好作用.结论:脊柱类疾病中颈椎病比例较大,其症状较明显,更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工作,在治疗颈椎病时,要做好病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治疗.
-
五苓散加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 2003- 07/2004- 07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 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26例,对照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用五苓散汤剂. 15 d为 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2% ,对照组为 73%.且治疗组能降低全血黏度( mPa· s) (治疗前后分别为 4.62± 0.85,3.43± 0.36)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g/L) (治疗前后分别为 3.20± 0.46,2.49± 0.31)( P< 0.05).结论 五苓散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相关因素:1200例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制定合理的防治政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对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监测及问卷调查,了解各类人群的患病情况.结果患病率:女性>男性,文化程度高>文化程度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性格内向>性格外向,老年人>年轻人.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及年龄关系密切.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变化
背景:应用诱发电位技术比较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与正常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的特征,是否可发现一些异常的生物学指标.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交感神经系统/生理学 皮肤/神经支配 -
经颅多普勒对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评估
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不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有发展成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扩张脑动脉的作用.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可观察到川芎嗪治疗前后VBI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
尼莫地平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效果:随机分组对比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浆内皮素1,血栓素A2和前列腺环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1/2005-12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尼莫地平注射液(02g/L)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起始剂量为1 mL/h,随后根据血压情况可逐渐递增至5 mL/h.每日维持时间不少于12 h,连用1周后,改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3次/d,连用1周.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胞磷胆碱0.75 g,静脉滴注,连用15 d.治疗前后采集静脉血,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1、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颅内血管情况,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观察脑干缺血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的变化:治疗前治疗组血浆中内皮素1,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中内皮素1和血栓素B2的含量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内皮素1,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②治疗前后两组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两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③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浆内皮素1,血栓素A2和前列腺环素具有明显的影响,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
颈复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
自 1997年以来,应用颈复康(河北承德中药厂生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6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经 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 97%,对照组为 80%.
-
俯卧位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247例分析
采用俯卧位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7例,经治疗前后比较,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治愈显效率78.54%.其中165例行经颅多普勒复查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后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小流速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好转.
-
手法正骨配合止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所致椎动脉受刺激和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采用颈部正骨推拿法配合自拟止眩汤治疗 100例,效果满意.
-
中西药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丹参组、维脑路通组,进行中西药治疗对照观察,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方面以葛根素疗效好,优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5),对照组和西药组无明显差异.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血管结构异常
背景: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报道称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发病的主要形态学基础,但国内极少有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管结构异常的报道.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3-08/2004-05在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及2004-10/2005-05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以发作性眩晕,恶心或呕吐症状的门诊及住院患者57例.方法:对两年来收治的5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采用股动脉穿刺逆行血管造影法,以预灌装针筒形式供应的Optiray(安射力)非离子型造影剂行主动脉弓造影.数字减影机从多角度显示双侧颈动脉、椎动脉,范围包括颈总动脉起始至颈内动脉虹吸弯,由2位神经科医生分别进行测量和评价.主要观察指标:主动脉弓、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分布及比例.结果:参加实验57例患者,1例患者因左椎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手术中止.进入结果分析55例.经检查发现共有71%(39/55)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占11%(6/55);后循环病变占60%(33/55),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例(16%),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4例(24/55,4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为常见;其余16例(16/55,29%)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仰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仰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并与颈椎牵引作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1999-09/2001-01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颈椎病专科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按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n=30,男10例,女20例)和对照组(n=30,男12例,女18例).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旋按手法治疗,隔2 d行1次手法,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坐位布托带颈椎牵引,隔2 d日牵引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AUS-128DP深圳产)检测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椎动脉血流速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右侧椎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较治疗前加快(P<0.05).结论:仰旋按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且其作用效果强于单纯颈椎牵引.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价值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DSA)对比,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4月同时行DSA与CTA检查的临床脑血管病患者398例.采用NASCET标准,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对398例共796条椎动脉进行CTA与DSA测量,以远心端椎动脉作参考,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价值,用卡方检验评价CTA与DSA检测椎动脉斑块的差异有否显著意义.结果:①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阴性预测值为100%.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6%,93.9%.②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3%,82.1%,100%.③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50%向心性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0%,100%,100%,99.5%;CTA诊断<50%偏心性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3%,98.1%,79.4%,97.9%.阳性预测值较低与DSA假阴性有关.④CTA检测椎动脉斑块较DSA有显著差异,X2=27.26,P<0.05.结论:CTA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对偏心性狭窄和斑块的评估能力优于DSA,是诊断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可靠手段.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检测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和发育不良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和发育不良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椎动脉狭窄或发育不良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检测结果,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两种方法检测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发育不良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狭窄与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然而在检测椎动脉发育不良时,两种方法一致性差.结论:虽然DSA是诊断椎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狭窄疾病诊断方面已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推荐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椎动脉狭窄疾病的初次筛查方法.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颅外段椎动脉结构及血流评价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变化.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37例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除外心衰、心律不齐、低血压等,进行颅外段椎动脉(674条)超声参数测量:椎动脉内径(D)、收缩峰值流速(SPV)、平均流速(TAVM)、血流量(Q).结果:337例VBI患者,年龄小于40岁有32例,40~60岁有129例,大于60岁有176例.单侧椎动脉D≤2mm有14例,单侧D<3.0mm有228例,双侧D<3.0mm有6例.椎动脉内径比值(较粗侧与细侧比)DR=1.4±0.1;较细侧椎动脉平均内径D=(2.6±0.4)mm,平均速度TAVM=(15.2±3.1)cm/s;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Q=(176.5±26.8)ml/min.结论:随年龄增长,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逐渐减少.当一侧椎动脉内径小于3.0mm,与对侧椎动脉内径之比小于1.5,平均流速小于18cm/s,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小于200ml/min,可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断裂合并再狭窄分析
目的:分析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断裂的因素及处理.方法:对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6月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断裂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影响支架断裂的因素及断裂后的处理.结果:在230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的支架置入术后,经DSA检查证实发生支架断裂导致再狭窄的有10例患者,共计14枚支架发生断裂,其中有8例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支架本身的金属特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血管迂曲、支架内径偏小、支架覆盖正常段较长、释放压力过高与反复扩张等均与支架断裂相关.结论:选择合适支架,避免反复及过高压力的扩张及控制血压和戒烟可降低支架断裂率,减少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
磁共振波谱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应用价值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枕叶及小脑代谢物变化.方法:选取9例经临床和MRA诊断为VBI患者和7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化学位移成像采集枕叶及小脑的MRS数据,测量VB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代谢物比值NAA/Cr、NAA/Cr2、Cho/Cr、Cho/Cr2、NAA/Cho,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MRS代谢参数之间的差异;并统计两组间Lac峰出现的例数,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有无差异.结果:VBI患者组枕叶的NAA/Cr、NAA/Cr2、Cho/Cr、Cho/Cr2、NAA/Cho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BI患者组小脑的NAA/Cr低于对照组(0.83±0.15比0.98±0.14,P=0.043),NAA/Cr2、Cho/Cr、Cho/Cr2、NAA/Cho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9例VBI患者中4例在小脑可探测到Lac峰,1例在枕叶可探测到Lac峰,对照组均未探测到Lac峰,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应用MRS技术可敏感的探测VBI患者脑组织代谢物的变化,有助于从生化角度评价VBI导致的脑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