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营养性吸吮在低体质量儿喂养中的作用
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低出生体质量儿胃肠功能尚未成熟,易出现喂养不耐受,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非营养性吸吮(NNS)对促进胃肠功能的建立及诱导消化功能成熟具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对25例低体质量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NNS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相关并发症的临床护理
2001年9月~2006年10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疖房(NICU)共收治有并发症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49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16例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资料完整的早产儿16例.入选标准: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500 g(其中<1500 g 9例,≥1500 g 7例),出现动脉导管未闭(PDA)症状,经超生心动图检查确诊为PDA,并排除先天畸形、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生体质量(1650±128)g,胎龄(31.9±0.8)周.16例中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例(6.25%),极低出生体重儿5例(31.25%),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62.5%).胎龄28~30周4例(25%),31~37周12例(75%).PDA发生均在生后3~7 d出现.开始治疗时间为PDA发生时间.
-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疫苗接种策略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有效的手段,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免疫系统不成熟,较足月儿更容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中国,由于从业者和家长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担忧,这些婴儿不能按时接种疫苗已成为常态.因为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更增加了此类婴儿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率,所以及时合理地接种疫苗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更加重要.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例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5月~2003年5月收治29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NEC临床资料.结果 NEC发病与早产、低体质量、感染有关.以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休克、肠穿孔,病死率较高.治疗以保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同时予静脉高营养和增强免疫力.结论减少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及早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加强喂养管理和加强肠道生物屏障功能,可降低NEC发病率.
-
喂养不耐受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方法
目的 探讨喂养不耐受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不耐受的低出生体质量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部分静脉营养配合口胃管饲微量喂养,对照组完全采用静脉营养.2组均于治疗10 d后检测其血浆总蛋白、血尿素氮、血清总胆红素、胆固醇,并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体质量变化及住院时间.比较2种方法在喂养不耐受低出生体质量儿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0.5个月,治疗组体质量明显较治疗前增加(P<0.01),喂养耐受率、血总胆红素水平、自吮奶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治疗组30例中,治愈25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对照组30例中,治愈21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4例.2组患儿治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部分静脉营养配合口胃管饲微量喂养是喂养不耐受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早期佳喂养方式.
-
早产儿视网膜病治疗研究进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一种潜在致盲性视网膜病变,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ROP发病率有所上升,如能做到及时治疗,则可显著降低ROP的致残率,现就ROP的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低出生体质量儿体质量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LBWI)出生12个月时体质量发育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本院出生后转入NICU的41例LBWI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NBWI)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新生儿均于12个月时进行体质量发育评估,比较体质量发育情况;分析影响体质量发育的相关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质量、娩出方式、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喂养方式、早期大小便训练等项目.结果 LBWI组在12个月时体质量显著低于N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8,P<0.01).回归分析显示,与体质量发育呈正相关的因素有孕周、出生体质量、娩出方式、喂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早期大小便训练(Pa<0.05),其中孕周影响大(OR=0.465).结论 LBWI 12个月时体质量发育仍落后于NBWI,体质量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孕周影响大.
-
低出生体质量儿神经行为发育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LBWI)出生6个月、12个月时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出生后转入NICU的42例LBWI(LBWI组),同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NBWI)51例(NBWI组),2组新生儿均于6个月、12个月时采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中国儿童发展中心(CDCC)合作制定的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手册进行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试,比较智能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分析影响MDI和PDI神经行为发育的相关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质量、娩出方式、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主要喂养方式、早期大小便训练、早期教育、游泳抚触等.结果 LBWI组在6个月时MDI和PDI与NBW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3、2.082,P<0.01、0.05);LBWI组在12个月时MDI和PDI与NBW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1、2.944,P<0.05、0.01).回归分析显示,与MDI发育相关因素有胎龄、出生时体质量、娩出方式、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早期大小便训练、早期教育、游泳抚触.与PDI发育相关因素有出生时体质量、家庭经济收入、父亲文化程度、喂养方式、早期教育、游泳抚触.结论 LBWI组6个月、12月时神经行为发育仍落后于NBWI组,神经行为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
-
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关系
目的 探讨基因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 PPAR)γ C161T多态性对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入住本院分娩的孕妇及其单胎、活胎的低出生体质量儿和健康对照新生儿进行凋查,共得到有效样本268个母亲-新生儿对,并根据出生体质量和孕周进行分组,分为健康对照组和低出生体质量组,其中低出生体质量组包括早产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使用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其外周血基因PPARγ C161T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对其低出生体质量的影响.结果 1.根据双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低出生体质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家庭居住环境和氛围及维生素的补充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0.337、-0.343、-0.269、-0.691、0.296、0.235.2.PPARγC161T多态性CC型、CT型与TT型基因频率分布在健康对照组、小于胎龄儿组和早产儿组分别为53.33%、14.44%、21.11%,75.00%、18.18%、6.82%和76.67%、20.00%、3.33%,早产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携带C等位基因增加低出生体质量的风险,低出生体质量组携带CC基因型风险与健康出生体质量儿的OR值分别为1.93895% CI:1.001~3.750,P=0.002)、2.122(95% CI:1.091 ~4.127,P=0.000).结论 低出生体质量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PARγ C161T多态性与低出生体质量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低出生体质量的遗传易感基因.
-
低出生体质量儿婴儿期食物过敏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食物过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NICU住院治疗,出院后在食物过敏门诊就诊且符合食物过敏诊断标准的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食物过敏组(49例),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同期在NICU住院治疗,出院后在儿童保健门诊建档随访但无食物过敏表现的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对照组(49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2组患儿性别、胎龄、产出方式、出院后喂养方式、父母饮酒、吸烟史、父母变应性疾病史及母孕期每日进食鸡蛋情况和婴儿期鸡蛋添加时间.同时查阅患儿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分析患儿所患疾病、胃肠外营养、PS和呼吸机的应用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性别、产出方式、出院后喂养方式、父母烟酒暴露、母孕期每日进食鸡蛋情况、婴儿期鸡蛋添加时间及其住院期间所患的各系统疾病、胃肠外营养、PS和呼吸机应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胎龄、父母变应性疾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物过敏组中胎龄33~ 35周、36~37周患儿的比例高于对照组,胎龄29 ~32周患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x2=10.312,P =0.016;x2 =20.753,P =0.0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质量儿食物过敏的发生仅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变应性疾病史有相关性(OR=5.574,P=0.004;OR=14.487,P=0.000).结论 父母双方变应性疾病史与低出生体质量儿食物过敏的发病有关.
-
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护理
早产儿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而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婴儿,应称为低出生体质量儿[1].随着医学发展及医疗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但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死亡仍占绝大多数.因此强调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
低出生体质量儿营养支持50例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不断进步,低出生体质量儿日渐增多,低出生体质量儿由于宫内营养储存不足和不能立刻适应宫外生存条件,如不能及时供给合理而足够的营养,会发生严重的营养缺乏。营养缺乏早期可增加低体质量儿的死亡率,远期则会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下降及神经发育不良等,因此应注意加强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支持。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自2003年起加强对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管理,采用早期静脉高营养、早期微量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等方法治疗低出生体质量儿,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LBWI)住院期间早期给予积极营养支持策略的影响.方法 选择2 315例早产儿均为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2500 g,生后12 h内入院、住院时间超过14 d、无畸形或严重并发症且存活出院,分为对照组1 023例和改良组1 29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保守的营养支持方式;改良组患儿采取生后12 h内开奶、足量静脉营养支持方案.比较2组患儿进乳量、摄入的3大营养素及热卡,并比较LBWI的生长速度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组患儿生后第3天和第7天进乳量和静脉使用碳水化合物的量均高于对照组(P <0.05,P <0.01).改良组患儿生后第3天静脉使用氨基酸、脂肪乳的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第7天改良组与对照组比较,使用氨基酸、脂肪乳的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儿生后第3天、第7天总热卡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改良组患儿较对照组体质量下降幅度降低,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缩短,体质量平均增长速度增快(P<0.05,0.01).出院时改良组患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41.8%)显著低于对照组(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78,P<0.001).结论 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增加了LBWI进乳量和3大营养素的摄入,明显改善了LBWI生长状况,减少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
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效果。方法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NBNA)及评分法评价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160例,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每组80例,并与80例正常新生儿对比分析。结果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治疗组出生后2~3 d NBNA评分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后12~14 d NBNA评分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未治疗组出生后2~3 d、12~14 d NBNA评分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足月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早期干预效果明显,有临床必要性。
-
先天性食管闭锁治疗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的发病率为1∶2440~4500,初的治疗是胃造瘘和食管近端造瘘,但均以失败告终,在19世纪初,食管闭锁的失败率达100%。1941年,Comeron Haight成功地完成了首例食管闭锁(伴瘘)的一期修补术,1943年, Haight改进了手术方式,改为右侧胸膜外手术和双层吻合,到1969年,他报道治疗了284例食管闭锁,有52%存活。这一手术方式被沿用至今,成为经典的治疗食管闭锁的手术方式。随着产前诊断技术、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麻醉技术、手术技术、相关畸形处理能力和术后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管闭锁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目前,西方国家食管闭锁的治愈率已达到98%以上。近年来,我国对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治疗水平亦有很大的提高,治愈率也可达95%,但对于一些复杂性食管闭锁的手术及并发症的处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于非专科医生非专业的治疗、术后并发症的不恰当的处理、对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治疗缺乏围术期管理经验及对预后的认识不足等等。
-
不同剂量中/长链脂肪乳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中/长链脂肪乳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76例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6例),在出生后12~24 h内给予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等治疗,其中观察组中/长链脂肪乳从2.0 g·kg-1·d-1始,以0.5 g·kg-1·d-1递增,逐渐增至3.0 g·kg-1·d-1;对照组中/长链脂肪乳从0.5 g·kg1·d-1始,以0.5 g·kg-1·d-1递增,逐渐增至3.0 g·kg-1·d-1。两组疗程均为7 d。监测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增长情况及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4.38±0.9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81±1.90)d,恢复后体质量增长幅度(30.41±1.81)g·kg-1·d-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7 d后血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量应用中/长链脂肪乳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早期营养状况。
-
脑性瘫痪患儿116例临床分析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并发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紊乱、癫痫、继发性肌肉与骨骼问题[1].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约为1.5‰~ 4‰,我国发病率约为1.8‰~4‰[2],是继脊髓灰质炎之后导致小儿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一旦诊断为脑性瘫痪,需要长期综合治疗和功能训练,严重者还需要终生监护,因此探讨导致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减轻其致残程度及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
低出生体质量儿母亲中医体质探讨与分析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与母亲中医体质分型的关系.方法:将136侈低出生体质量几分成早产几及足月小样儿两组,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中医体质辨证.结果:早产儿母亲中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及湿热质相对居多;足月小样儿母亲中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居多.结论:偏颇体质母亲较平和体质母亲更易导致低出生体质量几的发生.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X线表现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X线表现及临床特点,比较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机械通气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2例新生儿NRDS临床特点、胸片表现和诊治经过.分析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比较使用表面活性剂在减少肺部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32例患儿中,首次胸片Ⅰ级7例,Ⅱ级11例(病死1例),Ⅲ级8例(病死1例),Ⅳ级3例(病死1例),正常3例.本组患儿中低出生体质量患儿1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例.本组中20例患儿接受表面活性剂替代治疗.NRDS患儿胸片表现具有特征性,胎龄及出生体质量与首次胸片等级分布有差异(P<0.05).使用PS与仅使用nCPAP两者有差异(P<0.01).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首次胸片等级表现越趋向于Ⅱ级以下.患儿尽早使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拔管迅速建立nCPAP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和对呼吸支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