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多少人曾想过自杀?
由于生活中的压力和种种突发事件,很多人会产生心理负担.郁结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若无法得到减轻和释放,人们就会受到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困扰,一些人甚至有“严重损害自己都不如未来的日子残酷可怕”的想法,从而出现威胁生命的自伤自杀行为.自杀:总是在身边发生也许你没有目睹过自杀,或者认为自杀离你很遥远.然而,当你翻阅报纸或打开电脑、手机时你会发现,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自杀案例的报道.前不久,网络上就连续报道过几位媒体人由于工作压力自杀而英年早逝的案例.
-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目的:主要探讨研究目前临床上对于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产生的自杀行为的原因,并了解运用护理干预下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目前临床上运用护理干预治疗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了解护理干预的作用.结果 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避免患者情绪失控,防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发生.结论 对于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产生的自杀行为通过有效、合理、规范以及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的降低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康复出院.
-
267例医院急诊室接诊的自杀者多因素分析
目的:对267例自杀病例进行多因素分析,了解自杀病例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性别差异及自杀诱因.方法:通过2007~2008年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抢救的267例自杀病例回顾性统计,调查内容包括: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性别差异、自杀方式及自杀原因.结果:15~45岁是自杀高峰;农村人口自杀比率明显高于城市人口;女性多于男性,但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自杀原因在女性以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为主,男性以生活、工作压力为主.结论:加强药物和农药管理,应该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为有自杀倾向者提供心理咨询指导;从心理教育、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保障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对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分析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当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4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干预10d后,观察两组自杀念头、自杀行为以及自杀准备行为的情况,并调查比较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干预后自杀念头、自杀行为以及自杀准备行为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97.62%VS78.5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自杀心态和自杀行为,有效缓解病人的抑郁情况,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质,具有大力在临床上推广的价值.
-
饮酒过量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饮酒过量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躯体和精神两方面都有病理改变,有的患者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还有的会发生痉挛发作和震颤谵妄以及自杀行为,若护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后果.笔者就116例此类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青少年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关系探讨
青少年情绪较脆弱,受到挫折容易沮丧,又加上独立意识与现实问题的种种冲突,导致自杀率较高.心理学认为抑郁等不良情绪既是生活事件应激的后果,也是自杀行为较强的预测因素[1].研究中学生的自杀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教育措施的改进,制定危害青少年健康行为的早期干预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及防范策略探究
目的:探究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以及防范策略.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e回归分析导致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并探究其防范措施.结果: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体征统计后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出现自杀行为与年龄、性别和是否出现幻听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自杀行为与药物反应情况,家族、自身自杀史,“效仿”自杀心理以及病程情况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的药物反应、家族或自身自杀史、“效仿”自杀心理以及病程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行为,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对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5年2月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35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主要原因为精神病性症状(45.7%),其次为不良生活事件(25.7%).自杀方式以自缢多见(37.1%).自杀时间多发生于午夜至凌晨(68.5%).77%的自杀患者有先兆表现.春季病人易有自杀倾向(17例占50%).结论 自杀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在临床护理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自杀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
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5)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45)给予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杀风险和悲观厌世言行发生率以及自杀行为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QSA评分分别为(4.22±0.31)分、(3.22±0.20)分、(2.82±0.18)分、(3.53±0.23)分;对照组分别为(3.56±0.24)分、(2.95±0.17)分、(2.43±0.12)分、(3.03±0.19)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QS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931、6.9002、12.0934、11.2430,P<0.05).观察组患者悲观厌世言行发生率77.78%明显低于对照组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815,P<0.05).观察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24.44%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835,P<0.05).结论 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给予自杀风险评估的分层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自杀行为,降低自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该院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先兆表现中,抑郁情绪为20例(35.71%);显著高于焦虑、不安情绪、孤僻、被动接触等表现;其中男性自杀行为占32例(57.14%)、女性自杀行为占24例(42.86%),则服药的自杀方式占22例,占总百分比的39.29%,自缢占14例,占总百分比的25.00%,显著高于跳楼、割腕、煤气及撞车自杀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给予分析及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自杀行为的干预研究状况及防控建议
文章简述了自杀行为的干预研究状况,并就自杀防控策略及自杀研究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
综合医院急诊245例自杀行为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上海部分综合医院急诊自杀者的调查,了解自杀行为的特征和原因,为制定自杀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回顾和前瞻性调查表对综合医院245例急诊自杀者进行调查和登记,并记录自杀经过和急救治疗结果.结果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自杀方式以服药和农药多,90.9%自杀者自杀前2周遭受明显的社会心理应激事件,10.7%自杀未遂者在自杀前曾经明确诊断为有精神疾病.结论建议综合医院应该在急诊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对急诊自杀未遂者的精神状态进行精神科评估.对自杀未遂者进行长期随访研究.
-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
社会、心理、文化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一个人出现自杀行为,但对精神障碍以及对自杀的歧视导致许多人不敢为此寻求帮助。尽管有证据表明很多自杀死亡是可以预防的,但是自杀往往不是政府和决策者优先考虑的重点。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自杀的首份报告《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其目标是将自杀预防提升至全球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议题的优先位置,并提升人们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杀是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进行协商,并对数据和证据进行系统评价,也包括对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鼓励和支持各国通过公共卫生途径发展及加强预防自杀的措施和策略。此报告还提供了深入的有关自杀和预防自杀的全球性知识基础,也为各国根据国情展开进一步的自杀预防工作提供了行动步骤。
-
中学生睡眠问题与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中学生睡眠问题和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新乡、重庆、广州市抽取中学生13 817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睡眠问题(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心理病理状态(青少年亚健康多维问卷,MSQA)和自杀行为等.比较不同特征的中学生睡眠问题、自杀行为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问题对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睡眠问题检出率为26.5%,女生(28.2%)高于男生(24.8%),初中生(17.9%)低于高中生(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16.6%、9.6%、4.7%,女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显示,有睡眠问题的学生其自杀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睡眠问题者;PSQI高得分组、睡眠时间≤5 h/d的学生自杀行为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存在睡眠问题是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且随PSQI得分的增加,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呈上升趋势;而睡眠时间≤5 h/d组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高于其他睡眠时间组.结论 中学生睡眠问题是影响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改善其睡眠质量、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对自杀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现状及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流行特征,探讨自我伤害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16所学校初一至高三5 807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中学生35.6%报告发生自我伤害,7.0%经常发生自我伤害行为;女生自我伤害报告率高于男生,初二女生和初三男生是自我伤害发生的高发年级;重点高中、单亲和重组家庭学生是自我伤害的高发人群;自我伤害行为发生越频繁的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越高,与无自我伤害行为发生者相比,经常发生自我伤害行为者自杀相关行为报告率增加5.7~ 12.3倍.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经常性自我伤害与自杀相关行为密切相关,二者高发年龄一致.应尽早对青少年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生命教育,及时发现自我伤害高发人群,开展自杀预防干预.
-
大学生自杀行为相关因素比较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发生率,分析影响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问卷调查9808名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有无自杀未遂的大学生在自杀态度、所认识的人发生自杀行为的情况及所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影响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是:近一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OR=4.23,95%CI:3.05~5.85),一级亲属有过自杀行为(OR=2.85,95%CI:1.72~4.73),认识的人中有自杀行为(OR=2.82,95%CI:2.05-3.88),已发生过性行为(OR=2.73,95%CI:1.88~3.96),近一个月因心理问题对学习或日常生活有影响(OR=2.53,95%CI:1.80~3.56),女性(OR=2.47,95%CI:1.77~3.45)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过自杀行为(OR=2.36,95%CI:1.63~3.41).结论 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受心理、生物、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自杀行为实施有效干预.
-
童年期虐待的不同形式与中学生自杀行为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 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总体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人数(率)分别为7 246(51.0%)、5 824(41.0%)、5 409(38.0%)、1 039(7.3%)、2 042(14.4%)、1 174(8.3%)和548(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童年期虐待经历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OR=2.03,95%CI:1.72~2.40)和自杀计划(OR=1.93,95%CI:1.57 ~ 2.37)的发生风险,增加女生自杀意念(OR=2.45,95%CI:2.12 ~ 2.82)、自杀计划(OR=2.46,95%CI:2.02 ~ 3.00)和自杀未遂(OR=2.12,95%CI:1.61~ 2.78)的发生风险.除童年期躯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外,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增高趋势(P<0.01).持续受虐以及施虐人为父母/其他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自杀行为研究进展
艾滋病与自杀是全球面临的两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1,2].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能有效控制艾滋病,延长艾滋病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艾滋病已成为慢性疾病.从感染HIV发展为艾滋病约需要3~10年时间.在这期间,感染者具有完好的社会功能,可以继续为社会和家庭创造价值.
-
从14例震后灾民自杀行为看心理干预
有研究表明,巨大灾害的亲历者由于受到强烈的惊吓和悲恸刺激,会使其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产生灾后综合征,甚至引起自杀[1].
-
醒脑调神针刺法治疗老年抑郁症60例临床观察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该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久治不愈还可引起其他多种躯体疾病,甚至导致自杀行为,危害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安定,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己将其列为全球性的治疗和预防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本病尚无根治的方法,我们采用"醒脑调神"针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