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同性依恋:友情的“升级版”

    作者:灵子

    英子母亲的忧虑:我有个1 4岁女儿英子,她和同学小曼特别投缘,俩人性格、脾气、爱好等都相似.每个周末,不是小曼到我们家,就是英子到小曼家.有时是一起做作业,有时是一起玩闹.有次吃水果,英子削完外壳先喂小曼一粒,小曼再喂英子,极其亲密.有一天,小曼到我们家找英子,晚上她俩关上房门睡在一个被窝里,枕着同一个枕头,悄悄话说了几个小时,我三番五次地制止,可都不管用.她们简直就像热恋中的情人——不会是“同性恋”吧?现象分析:儿童过渡到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以下四个时期: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时期可能有另一种自然的心理过渡期——同性依恋.同性依恋的心理发生机制为“同性认同”,即通过模仿、吸纳对象身上的某些人格品质,获得自身人格发育.这是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不能与同性恋混淆.

  • “招女婿”引发的家庭悲剧

    作者:权昕

    我的丈夫是同性恋吗?小雨和文涛是一对刚结婚不满一个月的年轻夫妇,然而新婚燕尔的他们并没有外人想象得那么幸福.他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小雨活泼开朗,而文涛内向沉默.两人虽然交往了大半年,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愉快.据小雨的描述,在他们交往期间,除了偶尔见面吃饭,深入了解彼此的机会非常少,甚至都没有牵过手,只是在拍结婚照时,文涛在摄影师的要求下拥抱了小雨.小雨的父亲是做生意的,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工厂.小雨还有一个妹妹,年纪尚小,因而父亲非常希望能为大女儿物色一位"上门女婿".文涛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所以文涛的父亲也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位家境不错的女孩,一方面可以对文涛的事业发展有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给尚未完成学业的弟弟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在文涛与小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的父母都非常支持和赞同:因为文涛在父亲的劝说下愿意去做"上门女婿",而小雨的父亲也觉得文涛是一个挺本分老实的男孩子,又愿意到自己家来,自己的女儿若是嫁给他留在身边也放心.于是,在两人都并不喜欢对方也不愿意结婚的前提下,双方父母竭力撮合,让这对年仅24岁的年轻人结合在了一起.

  • 男男与女女两种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研究

    作者:赵金星;赵哲;杜桂英;于海荣;蔡新;张娜;康殿民

    目的 为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和女女性行为人群(women who have sex with women,WSW)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为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滚雪球、网络招募、目标人群聚集场所随机抽样三种抽样方法招募调查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MSM400人,年龄中位数30岁,未婚占45.0%,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占70.5%,同性性取向占82.4%.共调查WEW 85人,年龄中位数24岁,未婚占76.5%,高中及以上学历占78.0%,职业以商业服务(32.9%)、家务及待业(17.6%)为主,同性性取向占82.4%.MSM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0.6%,WSW为70.5%,两种人群知识知晓率有统计学差异(x2=12.573,P<0.05).两种人群不同年龄组的防治知识知晓率有统计学意义(x2=26.021,P<0.05);两种人群不同婚姻状况个体知晓率有统计学意义(x2=10.028,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婚姻状况是两种同性性取向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不同年龄组MSM人群比WSW人群知晓率高,21-29岁年龄组知晓率高,不同婚姻的MSM比WSW知晓率高,在婚的知晓率高.结论 WSW和MSM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两类人群的艾滋病性病知识普及率,降低艾滋病、性病发病率.

  • 杭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和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阳转情况队列研究

    作者:李西婷;罗艳;武海滨;金洁;许珂

    目的 了解杭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阳转情况.方法 于2011年6月在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和西湖区5个主要城区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招募80名MSM组建队列.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调查其高危行为情况,并采集血样检测HIV和梅毒螺旋体血清抗体.结果 基线调查纳入80名HIV抗体阴性的调查对象,梅毒螺旋体阳性率为3.75% (3/80).队列随访6个月,MSM队列保持率为92.5% (74/80),HIV血清抗体阳转率为10.7/100人年,梅毒阳转率为13.9/100人年.结论 杭州市MSM人群HIV和梅毒血清阳转情况十分严重.应加大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干预力度,探索开展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 社会现象之腐女

    作者:飞鸟空

    她们都是腐女子脉痕(网名)是一个刚上高中的女生,平时很喜欢在论坛看一些动漫的同人小说,都是美型的男男之爱,刚开始只是觉得好奇,读得多了便喜欢上了这种美丽的禁忌之恋,看到美型的男子就会幻想他们之间是否有嗳昧.她说自己没有别的想法,只是觉得爱没有性别之分,美丽的人在一起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她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干扰现实中别人的生活,对于真正的同性恋,有的也只是祝福.脉痕,称自己为腐女.而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女生,她们都称自己为"腐女".

  • 窈窕淑女"苍孙"好逑之《非诚勿扰2》

    作者:漫漫

    秦奋是一位有着"特殊才能"的"海归",他的天才发明"分歧终端机"因能公平和平地解决人类分歧被风险投资人范先生以200万英镑高价买走.一夜暴富的这位"剩男"想通过征婚的方式解决终身大事,于是揣着家底开始踏上网上征婚的路途,一路笑话不断,不是遇到同性恋,就是遇到推销客,秦奋颇有点心灰意冷,以致遇到清冷女子梁笑笑时便开门见山请求对方说明来意.

  • 20世纪西方对同性恋的态度

    作者:徐兆寿

    个穆斯林学者在一本薄薄的批判物质主义世界时指出:20世纪是被三个犹太人改变的.实际上,整个人类的古典精神也是这三个犹太人割断的,同时他们还开启了新的世纪.这三个人便是迭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而这三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对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问题有过深刻的论述.如果没有达尔文同性恋问题便只能停留在神学时代的禁锢中:如果没有弗洛伊德,人们对同性恋的研究也不会深入到科学和内在中去.正是有了他们,同性恋问题便在20世纪翻开了新的一页.

  • 中学生"同性恋"该如何疏导?

    作者:徐雅维

    关键词: 中学生 同性恋
  • 女孩为何爱扮“假小子”?

    作者:李艳鸣

    “我女儿头发短得不能再短,每到周末,脱下校服就扮酷.我给她买的裙子,她从来不穿……”在不少家长QQ群中,不同年龄段的“假小子”令家长深感忧虑,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孩子有同性恋倾向.心理专家建议,对于幼小阶段的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同性交往障碍时,应及时干预,了解孩子被同性伙伴排斥的原因,并对症下药.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追赶潮流是“合群”的需要,外表中性与内心中性是两回事.家长和老师不必过于紧张,也不要加以指责,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 丈夫是不是同性恋呢?

    作者:马志国

    心理困扰:妻子说我是同性恋这一天,一对父子紧急预约来访.父亲60来岁,儿子30多岁,初见面,父子给人的感觉都很好,都很正常.他们一家遇到了什么麻烦呢?

  • 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试指导(七)

    作者:

    128、什么是性取向?性取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性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或一种性别.从性取向的角度划分,可以分成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

  • 北京市某城区619名中学生同性恋认知态度调查

    作者:于建平;马迎华;李民;孙晓云

    目的 为了解中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在中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健康教育,为制定性教育计划和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根据概率比例规模抽样原则,采用典型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中心某城区5所初中、7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学校的22个班共61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35.9%的中学生对同性恋定义、外表特征和行为特征均能正确认知,不同性别之间对同性恋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49.1%的中学生可以接受身边有同性恋存在,42.2%的中学生认为应该保护同性恋的权益,不同学校类别、不同性别中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有显著差异.33.8%的学生表示身边有同性恋存在,其中有6.5%的学生表示这种现象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结论 中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不高,态度较为宽容,在目前中学校园存在同性恋现象的客观情况下,应加强中学生性知识健康教育,建议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在中学生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性教育,宣传同性恋相关知识,同时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教,引导中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爱观,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 艾滋病形势与进展

    作者:张孔来;夏冬艳

    回顾历史,人类的生存与进步总是与不断同疾病斗争相伴而行。20世纪末,人类又遇到了艾滋病(AIDS)的严峻挑战。在短短不到20年间AIDS席卷全球。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给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一项在肯尼亚商业农场的调查发现,AIDS造成的疾病和死亡成为雇员离职的主要原因,并大大超过年老退休的比例(1997年年老退休人员仅占离职人员的2%)。在AIDS发病率高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每年要为此减少1%。AIDS已远远超出医学的范畴,成为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一大难题,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仅就近期AIDS的形势及进展做一概要介绍。 HIV/AIDS的流行情况 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HIV现存的感染者为3 430万人,因AIDS死亡者累计达1 880万人。在非洲一些国家,15~49岁成人中有1/10以上感染HIV,有的高达5个人中至少有一个已感染HIV。美国AIDS发病率有所下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海岸国家,在一些种族的亚人群中,15~49岁的男女感染率超过8%。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岛国HIV感染更为严重。在海地约有8%城市地区的成人和4%农村地区成人感染了HIV。前苏联各加盟国因静脉吸毒感染HIV的人数在两年内翻了一倍,其中乌克兰1995年前还没有HIV感染者,1996年已达20 000人左右,其中80%是静脉吸毒者,1999年,在俄联邦莫斯科地区的注射吸毒者中的一场HIV爆发流行,使当年报告的新病例数比前几年新病例数总和的3倍还要多,在亚洲,柬埔寨、缅甸、泰国3国的15~49岁组人群HIV感染率超过1%,其他亚洲国家感染率相对较低。 截至1999年底,我国15~49岁人群中HIV感染率为0.07%。虽然这一感染率较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感染者人数的绝对数却相当大,到2000年9月,我国已发现HIV感染者20 711人,741位AIDS患者,其中已死亡397人,这些只是发现的病例,专家预测,实际已感染HIV的人数可能已达到50~60万人。我国AIDS/HIV感染者哨点监测结果显示,新疆乌鲁木齐吸毒人群中HIV感染率在1995~1997年从0上升为28.8%。广西、广东由1997年1%上升为1998年的12.8%和10.4%。感染率高的为新疆伊宁(82.2%)。监测哨点中其他人群HIV感染率仍维持较低水平,但HIV感染者、性病门诊就诊者的哨点数和感染者数较往年明显上升。药物治疗和疫苗 由美籍华人何大一教授提出的高效抗病毒疗法(HAART)虽然被证实确实有效,但有很多毒副反应,而且价格昂贵难以在发展中国家应用,还有耐药现象,停药后病毒载量反弹。现在有人又提出了两种药物治疗方案:一种被称为间歇疗法,即在高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和停用药物间断进行。这种方法使人体免疫系统在停药期间受病毒抗原的刺激,从而保持一定的免疫力,防止停药后病毒载量的反弹,既减少了治疗费用又减少了药物的毒副反应。另一种方案是替代疗法,即羟基脲和ddi合用。这种疗法效果虽低于HAART疗法,但仍可在4~6个月内使血中高病毒含量逐渐降至很低水平,CD4细胞回复较慢但仍可持续回升。由于这两种药物价格比较便宜,治疗费用可以降低两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Book Jackson教授提出利用单剂量蛋白抑制剂(Nevivapine)阻断母婴传播。在母亲分娩时和婴儿出生后一次给予Nevivapine,即可达到在妊娠后期到婴儿出生后连续使用AZT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而且Nevivapine费用仅为4.5美元,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许多人都将终征服AIDS的希望寄托于AIDS疫苗,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用于预防AIDS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去年人们把一种以减毒金丝雀痘病毒为载体,插入3个HIV基因的疫苗投入I期临床试验,以检验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保护期。在此以前,这种疫苗已给800多名志愿者接种,证明无严重并发症。有关这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目前尚不得而知。 行为干预 在目前药物难以彻底治愈AIDS,又无理想疫苗的情况下,针对某些高危行为进行干预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预防控制AIDS的手段。 虽然我国HIV大部分是经吸毒传播的,但HIV要扩散开来,性传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性观念也悄然转变。1993年一项在上海50所大学中进行的调查发现,19%的男生和17%的女生曾发生婚前性行为,1988年的一项研究中,大约有2%的北京市民承认曾有婚外性行为,199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8%。1990年一项对全国城市和农村20 000人的调查显示,有6%的人有婚外性行为。开放的性行为方式后面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一旦我国的HIV感染率升高到一定程度,HIV很可能通过性传播以过去数倍的速度播散到一般人群中,因而一些致力于预防和控制AIDS的人士提出了预防AIDS行为改变的ABC原则:A代表absitinence,即禁欲;在做不到A的时候要做到B,B代表be faithful,即忠贞,性行为仅限于固定的性伴侣;在做不到B的时候要做到C,C代表condom,即使用避孕套。这给人们预防AIDS性传播提供了多种选择。 在我国AIDS之所以没有在一般人群中造成广泛流行,与健康教育和推广避孕套的工作密不可分。有研究报道,持续正确使用避孕套预防HIV传播的效果可达90%~95%。泰国通过在妓院中实施“100%避孕套政策”及其他多种干预措施,使AIDS的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据报道,在我国某些高危人群中避孕套使用率很低。在深圳某收教所对嫖客和暗娼做的调查发现,暗娼和嫖客每次都使用避孕套的比例分别为71.0%和47.1%,暗娼不使用避孕套的主要原因是“对方不喜欢”,嫖客不使用的主要原因是“不使用避孕套无害”和“不舒服”。由于在性交易中嫖客和暗娼地位上的不平等。是否使用避孕套常取决于嫖客的意愿,阴道杀微生物剂和女用避孕套是妇女可以自主掌握的方法,如果它们安全有效并且价格合适,必将增强妇女自我保护的能力,阴道杀微生物剂的研究过去多集中在壬苯醇醚(Nonoxynol-9)上,2000年6月,联合国AIDS规划署宣布壬苯醇醚在保护妇女免受HIV感染上无效。近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I期试验发现,另一种阴道杀微生物剂PRO2000安全性良好。目前正准备进行临床II期试验。美国FDA已批准女用避孕套上市,但由于只能一次使用,所以价格难以让发展中国家妇女接受(一只2~3美元)。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多次使用的可能性。 由于直肠粘膜远较阴道上皮脆弱,肛交往往造成直肠粘膜的损伤,从而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所以同性恋者成为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截至1996年底,北京AIDS感染者中48%是男同性性接触者,1998年在已检测过的男性性接触者中,2.5%已感染AIDS。1999年升至17.7%。有研究显示,我国有3%~4%的人是同性恋者或有同性恋性行为,约有3 600~4 800万人。1998年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开始了针对男同性恋的干预项目,以定期发干预材料为主、热线为辅。干预一年后1999年调查显示,阅读干预材料后男性同性恋中24.6%的人减少了同性性伴数,曾与陌生男性性交者有67.9%减少了此种性交,曾肛交者44.8%减少了肛交,在插入性性行为中每次使用避孕套者上升至11.5%(1998年仅为0.5%),由不用避孕套到开始用者为63.7%,使用次数上升者占23.5%。由于同性恋者常不被社会主流所容,简单地采取压制和禁止同性恋可能会使预防HIV感染更加难以开展。在AIDS的预防中针对同性恋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在性行为中保护自己,采取安全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据有关研究显示,性病引起的生殖道溃疡和炎症可使感染HIV的危险增加2~9倍,所以通过控制性病来降低HIV的流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措施。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在预防HIV方面的做法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启示。这两个国家采取了一些很相似的做法,但结果却各异。坦桑尼亚是加强有症状的性病综合征的诊断治疗,乌干达是对有症状和没有症状的性病病人进行治疗,两地都在治疗的同时开展宣传教育和推广男用避孕套,都是希望通过控制性病的流行来降低HIV发病率,但坦桑尼亚在干预两年后HIV感染减少了40%,而乌干达却未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坦桑尼亚HIV的流行在项目开展时尚处于早期阶段,HIV血清现患率估计为4%,而乌干达已有16%感染了HIV。这就告诉我们在流行前或流行的早期实施对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HIV的流行,而一旦HIV流行到一定程度,短期的性病预防与控制可能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HIV的流行率目前还很低,据1999年资料显示为0.07%,及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可能对扼制HIV的流行大有帮助,在我国已有诸多人士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献血人群和吸毒人群是HIV高危人群。目前吸毒仍是我国HIV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约有70%的HIV感染是由吸毒引起的。1999年云南省静脉吸毒者平均HIV流行率为27.8%,广西百色地区吸毒人群中为35.7%。广西吸毒人群中共用注射器现象很严重,占76.7%。国外的经验表明,推行针具交换、美莎酮维持治疗、宣传教育及推广避孕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吸毒人群中HIV的流行是非常有效的。例如,白俄罗斯在吸毒人群中进行宣传教育、推广避孕套,同时提供清洁的注射器,两年后大约预防了2 000名HIV感染者。而美国一项研究也表明用美沙酮替代疗法可以显著降低HIV感染的危险。这些对我国控制吸毒人群中的HIV流行也有参考价值,但目前在我国推行起来还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近年来,在献血人群中HIV流行十分严重。我国某县有偿献血员中HIV感染率为9.1%,非献血员HIV感染率为0.6%,有偿献血浆者HIV感染率为25.9%,高于无偿献血浆者。虽然我国已制定了献血法,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仍有非法采血(浆)存在。虽然血站实施了HIV抗体检测,但一项研究表明,在我国某县,采取对献血者进行HIV抗体筛查后,经输血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较高,约2 000~20 000份HIV阴性的血中可能有1份为HIV感染的血。所以仍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减少残余危险度。 我国制定的预防和控制AIDS中长期规划中提出,将AIDS作为重大疾病进行防治,采取宣传教育、法制管理、监督监测及医疗咨询服务等几方面的综合防治,总体目标是:到2002年阻断HIV经采供血途径传播。扼制HIV在吸毒人群中迅速蔓延的势头,把性病的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5%以内,到2010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HIV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实施行为干预、倡导安全性行为,也需要医疗、基础研究的突破;既需要政府部门利用法律法规和行政力量进行控制,也离不开非政府组织从其他角度开展工作。相信如果社会各个方面都能投入热情、给予支持,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有效控制AIDS的目标。

  • 中国同性恋禁忌

    作者:刘君

    四年前,28岁的周丹在网站上以实名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预料到了人们的惊愕、父母的痛苦引发的"家庭大地震"以及朋友的疏远.但是,他没有预料到,四年后他应复旦大学邀请走上<同性恋研究>的讲台.这位口若悬河的律师坦言,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开设这门公共课,着实是始料未及.他说:"在中国,长期以来,同性恋都是人们私下谈论的话题,同性恋群体也一直被偏见和世俗伦理重重围困."直至今天,仍然有许多"圈内圈外"的人质疑"周丹"是否是他的真名.

  • 福建省厦门市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认同态度调查

    作者:谭继镛;严斐灵;邱云河;陈冰;Leonard Beckum

    目的 了解福建省厦门市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同态度,为开展相关研究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厦门市某综合性大学抽取大学生537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目前大学生的性别和是否接触过同性恋是他们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因素.男生认为同性恋情感取向正常和可以理解的占40.2%,女生占60.3%;大学生对男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不同,男生接受女同性恋占29.7%,接受男同性恋占3.8%;女生接受男同性恋占9.2%,对女同性恋接受的占22.1%.接触过同性恋的大学生有70.3%的人对同性恋持理解态度,没接触过同性恋的人中持理解态度的只占45.8%;接触过的学生中有14.5%,没有接触过的有3.4%认为同性恋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有无宗教信仰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所调查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总体比较包容.

  • 广东省深圳市高中生性态度及性行为现况调查

    作者:蒋丽娟;武南;胡辛楠;牟瑾;党姣;张宇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高中学生性态度、性行为现状及其性知识需求,为正确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深圳市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3.4%的高中生反对婚前性行为,女生正向态度持有率显著优于男生(P<0.01);性行为的发生率为6.1%,男生性行为、爱抚、手淫的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8%的高中生认为应当尊重同性恋,3.8%的高中生报告有同性恋倾向.结论 深圳市高中学生性态度较为开放,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对同性恋较为宽容,其中的同性恋倾向值得关注.

  • 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知识和态度分析

    作者:严由伟;刘建国;徐永珍

    目的了解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改进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随机与分层取样相结合的方法,由学生独立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结果在认识上,80%左右的人认为同性恋属于变态行为,20%左右的人认为属于正常行为;在态度上,支持容纳者占13.1%,歧视打击者占32.9%,各种温和态度者合计占54.0%,各项数据均表现出显著的性别与城乡差异.结论在我国,需接受科学的有关同性恋的健康教育的大学生队伍依然庞大,在师范院校这样的"教师摇篮"里开展有关健康教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 中国同性恋心理学研究现况与未来初探

    作者:刘月

    本研究以现有成果为基点,梳理了与同性恋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男女同性恋的异同和不同性取向间的转换.为了更加清晰的对现有理论进行梳理,本文对同性恋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区分并解释了同性恋与同性恋者的概念.在对同性恋总体的研究上,本文综合大量文献资料,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同性恋的成因、同性恋者的心理特征等做了详细的分析,终对后续研究提出合理建议.

  • 非主流性关系的生命力:同性恋心理辅导

    作者:毕金仪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将再次把<同性婚姻提案>上交全国两会,这是她第三次向全国两会提交这个提案.据统计,截至3月1日下午4时,已有602人次点击支持<同性婚姻提案>.虽然这个提案终没有获准提交,但一时间使得有关同性恋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在人类历史上,对待同性恋问题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折,对于同性恋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 1983-2006 年主要国家(地区)艾滋病文献统计分析

    作者:王敏;马立芝;胡学珍;田德桥;郑涛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于感染了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引起的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1981 年 6 月 5 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周报告>(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MMWR)报道了在美国洛杉矶有 5 例年轻的同性恋人员患卡氏肺囊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1个月后,在 MMWR 报道了在纽约和加利福尼亚 26 例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和在加利福尼亚另外的 10 例卡氏肺囊虫肺炎[1].

401 条记录 1/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