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伤性脊髓损伤的高压氧疗效观察
本文对53例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高压氧(HBO)治疗的情况做一简要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收集病程在脊髓损伤后1~3个月内的患者共 53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4例;年龄4~71岁,平均(39±14)岁;其中颈髓损伤 25 例,胸髓损伤14例,腰髓损伤14 例;43例经过外科手术处理.病程≤45 d 39例(占74%),病程>45 d 14例(占26%).患者致脊髓损伤原因包括车祸伤、坠落伤、砸伤、锐器刺伤等原因.临床表现为:躯干及肢体的自发性疼痛,损伤节段以下不同程度的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四肢的弛缓性瘫痪或痉挛性瘫痪,大小便障碍.
-
截瘫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体会
2007年6月~2010年5月笔者对72例截瘫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膀胱功能训练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外伤性脊髓损伤截瘫患者72例作为实验组,男50例,女22例,年龄16~70岁,平均44岁.完全性截瘫39例,颈椎21例,胸椎16例,腰椎2例;不完全性截瘫33例,颈椎7例,胸椎10例,腰椎16例.合并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8例,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3例,冠心病2例,伤后距入院时间2小时~31天.另取既往未行膀胱功能训练的截瘫患者65例为对照组,完全性截瘫40例,不完全性截瘫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截瘫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
神经移位行截瘫/四肢瘫的神经功能重建
截瘫的治疗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受伤时间超过1~2a的完全性脊髓损伤,经现有方法治疗后仍未见有经得起严格检验的自主性神经感觉运动功能切实恢复者.利用周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节前根性撕脱伤,可以重建部分运动感觉功能,多年来已为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并已在世界多个国家作为首选方法应用于临床[1].尽管从理论上讲可以用周围神经移位来重建陈旧性完全性截瘫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但目前此类研究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
-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我们先前探讨了移植的骨髓基质细胞在正常大鼠脊髓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的情况,结果表明,骨髓基质细胞可在正常脊髓内存活、迁移并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分化.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应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观察其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制备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手术9d后移植细胞,移植前收集细胞,DMEM清洗,加入核荧光染料Hoechst 33342(储存浓度0.5g/L)至浓度5mg/L,37℃20min,DMEM清洗.将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后移植入T10脊髓全横断处,对照组单纯移植明胶海绵,空白对照组为单纯脊髓全横断模型.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我们先前探讨了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大鼠半横断损伤脊髓内存活及分化的情况,结果表明神经干细胞在损伤脊髓内可以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观察其对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取SD新生大鼠海马,剪碎后,用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用含B27和bFGF的DMEM/F12培养液进行培养.神经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悬浮生长,5~6!d形成克隆球,7~9!d后进行传代.
-
脊髓修复的有关问题
脊髓修复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是人类疾患中修复难题之一.在现有的脊髓损伤患者中,完全性脊髓损伤约占一半,这些人经过康复,发挥代偿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改善,但截瘫和二便功能障碍依然存在,因此迫切需要脊髓修复.目前脊髓修复的研究仍以动物为实验模型.
-
四种截瘫步行矫形器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是人体严重的残疾之一.近年来,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随着现代生物力学、生物工程学的发展,使截瘫患者在应用矫形器方面特别是步行矫形器(walking orthosis)的应用有了明显进步.
-
脊髓损伤模型制备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1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自1911年Allen以重物坠击法模拟脊髓损伤后,各种类型的模型相继出现.实验对象涉及体外培养的组织和活体的动物,常选用狗、猫、兔、大鼠等制作模型.但目前所使用的各种脊髓损伤模型中,仍没有一个完善的可以适合所有条件的模型.建立标准、理想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模拟的损伤接近人体脊髓损伤后的改变,即制作的脊髓损伤模型应与临床相似.从理论上推测,使脊柱受钝性暴力的作用后致伤,即所谓"闭合性脊髓损伤",可以模拟脊髓在外力作用下受损和其后的受压过程,与人类脊髓损伤的情形相似.
-
地震伤后T11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左肩离断康复治疗1例报告
脊髓损伤是康复科常见疾病,脊髓损伤并一侧肩离断却少见.本文报道1例地震伤后T11完全性脊髓损伤并左肩离断的患者采用肌力训练、起立床训练、平衡训练、MOTOmedviva2s智能运动训练、站立行走架训练、间歇清洁导尿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
改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扩大成形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方法简单等优点,其近期疗效可靠,但长期疗效不清楚,一些病例出现颈椎不稳,甚至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1].自2000年5月~2005年3月,笔者采用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保留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手术方法及疗效报告如下.
-
脊髓监护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随着脊柱脊髓手术的增多、手术难度及器械复杂性的上升,因手术引起的医源性脊髓损伤和神经根损伤时有报道[1],其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怎样如心电监护一样,利用生物电技术监护麻醉状态下脊柱手术过程中患者脊髓功能的变化,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理想的术中脊髓监护是在手术的关键步骤向术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并协助术者完成侵袭性的手术,在脊髓还没有造成永久性损伤前及早识别脊髓的功能障碍并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初人们应用唤醒试验来了解脊髓的功能,因其不能及时反应手术情况,需中止手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近来很少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或SEP)是较早应用于脊髓监护的手段之一,并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
C7神经移位经椎管外坐骨神经桥接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1例报告
脊柱脊髓疾患导致的陈旧性、完全性截瘫,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医学界提出了挑战.针对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目前医学上尚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利用健康周围神经移植重建截瘫患者下肢部分运动功能仍是可行的手段.我们设计了C7神经移位经椎管外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术式,手术指征掌握3点:(1)T10以上脊髓病变引起的高位完全性截瘫;(2)经半年以上治疗截瘫无恢复;(3)年龄小于45周岁.我们收治的1例T10节段脊髓占位病变并完全截瘫患者接受此手术,现将患者情况、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总结如下.
-
对应用嗅神经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看法
近年来国内外在实验性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上,对雪旺细胞(SCs)、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及嗅神经鞘细胞(OECs)的研究从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到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移植修复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动物实验显示,OECs能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粘附分子,具有细胞粘附及促轴突再生的功能.OECs移植用于治疗成年动物脊髓损伤能维持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促进下行传导通路纤维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OECs还能穿过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瘢痕环境,为受损轴突提供有利于其迁移、生长的支架,成为神经再生的桥梁.
-
科学性是脊髓损伤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根本
脊髓损伤是可致患者终生残疾的灾难性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至今无有效治愈方法.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对脊髓损伤后的病理与影像学改变、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的防治、外科手术减压治疗、脊髓损伤部位的神经再生与重建、脊髓损伤后功能康复与重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1-4].近30年来有关脊髓损伤治疗的大量动物实验基础研究中,就有数以百计的治疗方法被"确定"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5].但是如何准确评估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pre-clinical research)结果的可信度及有效性(或"证据"等级);如何科学地选择某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如何科学设计临床研究并客观准确评估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以便能为渴求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这些都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
重视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提高脊髓损伤治疗水平
近年来脊柱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药物治疗与外科干预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脊髓损伤特别是完全性脊髓损伤至今仍无有效治愈方法.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在正确的急救处理、合理药物及外科干预的基础上,及时的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早日重返社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就诊于各级医院骨科,就脊柱损伤外科治疗而言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然而多数患者急救处理和及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因此,骨科医师或脊柱外科医师在重视外科治疗的同时应重视临床早期康复,了解外科手术与临床康复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我国脊柱脊髓损伤治疗水平.
-
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动态
1硫酸镁在实验性脊髓损伤中的治疗作用脊髓损伤会导致神经元细胞破坏,包括细胞膜、轴突、髓鞘的崩解.<神经外科回顾>(Neurosurgery Review)2003年5月刊登了Kaptanoglu等人的研究报告.该研究的目的是证明硫酸镁对急性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的保护作用.
-
脊髓损伤患者自我间歇导尿的可行性研究
脊髓损伤可致截瘫或四肢瘫及各种并发症,其中排尿障碍较为常见.脊髓损伤造成的排尿障碍可终身存在,排尿障碍可导致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积水,严重者可造成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根据国际临床研究结果,间歇导尿术(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IC)可明显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1].由于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因此帮助患者学习自我间歇导尿(intermittentself-catheterization,ISC)或家属导尿术(以便他们能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有重要意义.为探讨自我间歇导尿术的可行性,我们对2002年1月~200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0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先由护士实行间歇导尿,然后教患者或家属实行间歇导尿,对患者或家属间歇导尿后的泌尿系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
步行矫形器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是人体严重的残疾之一.近年来,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实验性脊髓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虽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研究,但由于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损伤机制十分复杂[1],临床上尚无一种能有效挽救神经功能和促进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疗法经临床证实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副作用较大,而且,即使是在动物实验中,MP所表现的神经保护作用也往往是"缓慢和柔和"的[2].因此,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便于应用的治疗SCI的方法或药物,一直是各国学者的研究焦点.
-
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电生理检查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实验研究的观察方法,主要包括脊髓功能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等[1,2].脊髓功能观察,例如Tarlov运动分级法和斜坡法,虽比较直观,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动物的配合,并且存在人为的主观因素干扰[3].诱发电位测定(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主要方法)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评价脊髓功能完整性的客观、可靠的指标[1~4].诱发电位(EP)是指人工或自然的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的电位变化,可大体分为感觉诱发电位(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