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妊娠梅毒是指梅毒患者合并妊娠或妊娠期感染梅毒[1]。临床发现感染梅毒的孕妇可将其传播给胎儿,造成分娩先天性梅毒(C S )及多种不良妊娠结局(APOs),直接危害下一代的健康[2]。以往关于CS风险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但仍缺乏一致性[3]。而关于感染梅毒孕妇 A POs风险因素的报道尚比较少见[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37例梅毒感染孕妇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 APOs 的影响因素,希望能为阻断预防A POs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
驱梅治疗时机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健康及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驱梅治疗时机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健康及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行驱梅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行驱梅治疗的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不同驱梅时机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孕早期组(n=29)、孕中期组(n=35)及孕晚期组(n=33);根据梅毒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潜伏组(n=64)、I期组(n=49)、II期组(n=31)及晚期组(n=18).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妊娠结局、围产儿健康及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早产儿、先兆流产、先天性梅毒患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早产儿、先兆流产、先天性梅毒患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孕晚期组(P<0.05).潜伏期组、I期组及晚期组的早产儿、先兆流产、先天性梅毒、患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I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孕妇和围产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应尽早进行驱梅治疗,能保障围产儿的健康,并有效地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驱梅治疗时机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健康及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驱梅治疗时机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健康及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6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行驱梅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行驱梅治疗的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不同驱梅时机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孕早期组(n=29)、孕中期组(n=35)及孕晚期组(n=33);根据梅毒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潜伏组(n=64)、I期组(n=49)、II期组(n=31)及晚期组(n=18).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妊娠结局、围产儿健康及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早产儿、先兆流产、先天性梅毒患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早产儿、先兆流产、先天性梅毒患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孕晚期组(P<0.05).潜伏期组、I期组及晚期组的早产儿、先兆流产、先天性梅毒、患儿、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I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孕妇和围产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应尽早进行驱梅治疗,能保障围产儿的健康,并有效地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苄星青霉素在妊娠期梅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2012~2014年确诊的妊娠期梅毒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妊娠期应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抗梅毒治疗,治疗2个疗程的孕产妇作为治疗组,未进行规范治疗或未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更好,分娩正常新生儿例数更多,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概率较低,死胎与流产的发生率也更低(p<0.05),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苄星青霉素对妊娠期梅毒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与新生儿的死亡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先天性梅毒19例临床观察
资料与方法2005年6月~2009年10月收治先天性梅毒(CS)患儿19例,男10例,女9例;早产儿8例,足月儿11例;出生体重为2350g~3260g,平均2340g;小于2500g者6例,小于胎龄儿3例;胎龄32~42周,平均37周;发病日龄0.5小时~3天2例,3~15天10例,大于15天6例.Apgar评分≤7分,6例,正常13例,有自然流产史2例,死胎史2例.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梅毒中>50%的患儿在出生时没有症状[1],导致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诊断困难,此种无临床症状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称为新生儿先天性潜伏梅毒.出生2年内出现临床症状的称为早期先天性梅毒;2年后出现临床症状的为晚期先天性梅毒.
-
先天性梅毒9例
由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和一些青年人性道德水准的下降,梅毒病人明显增多,先天性梅毒患儿也日益增加,梅毒螺旋体早期侵犯皮肤粘膜,晚期可侵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内脏器官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现将本院1996年1月~2000年2月收治的9例先天性梅毒患儿报告如下.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再发危险因素,从而有效的防控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方法抽取先天性梅毒患儿总计65例作为研究案例,患儿均为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期间来该院接受治疗,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探究。结果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再发危险因素以是否消毒患儿衣物、父母检查次数、是否接受健康教育、父母血RPR是否持续阳性等为主。结论先天性梅毒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治疗成功后仍有二次复发的机会,通过开展先天性梅毒知识的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降低该病的再次复发的概率。
-
早期先天性梅毒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先天性梅毒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疗水平.方法 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24例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24例患儿中,皮肤损害者15例(63%),肝脏损害者14例(58%),血液系统损害者11例(46%),肺脏损害者7例(29%),消化系统损害者6例(25%),心脏损害者3例(12%),肌肉骨骼损害者2例(8%),神经系统损害者2例(8%),多脏器损害者19例(79%).结论 早期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多个脏器损害,对不明原因的皮疹、肝功损害、贫血、发热、腹胀等临床表现的小儿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筛查先天性梅毒,以利于该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
妊娠合并梅毒结局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方法:将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应用苄星青霉素,每周1次连续3周,孕晚期再用上述方案治疗1疗程.非治疗组22例,全程未用抗梅毒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早产1例,无死胎、死产现象,先天性梅毒患儿6例;非治疗组早产6例,死胎1例,先天性梅毒患儿9例,两组出生先天性梅毒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及早发现并规范治疗,能改变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顸后,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
胎婴儿先天性梅毒5例尸检分析
目的 探讨胎婴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尸体解剖观察大体形态,显微镜下观察主要脏器的组织学改变,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 胎婴儿先天性梅毒可侵犯全身任何组织,以肝、胰、脾等实质性器官为明显,病理改变主要为多脏器纤维化,胎盘苍白肿大.结论 梅毒病孕妇的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并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肝、胰、脾、心肺、肾上腺大量增殖,导致胎儿感染、流产、早产或死胎,胎婴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复杂,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各类血清学检查.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尸检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尸检1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结合文献讨论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可侵犯全身任何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多脏器纤维化,以肝、胰、脾等实质器官明显.部分病例还可见脏器内(如脑)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间质性肺炎等改变,因造成多脏器功能障碍而引起各种症状,甚至死亡.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各类血清学检测.其病理学改变也较复杂,但有一定的特征性变化.正确的诊断有赖于对可疑患儿的皮疹、胎盘或脐带的渗出物等进行涂片,在暗视野显微镜下用美蓝、嗜银等染色后可检查到梅毒螺旋体.
-
先天性梅毒感染性死胎1例尸检的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感染性胎儿的病理特点.方法①尸体解剖观察大体形态;②显微镜观察主要脏器组织学改变.结果本例病理特点主要为:①胎盘苍白肿大;②多脏器纤维化伴不同程度梅毒螺旋体浸润;③梅毒感染性肝硬化、胰腺炎和关节骨软骨炎等.结论患梅毒孕妇的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并播散至肝、脾、肾上腺、心、肺等脏器中大量增殖,导致胎儿感染并胎死宫内.
-
预防控制先天性梅毒发生的时机与策略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 congenital syphilis,CS)是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源途径感染而发生的梅毒,于新生儿期发病者为早期梅毒.要减少先天性梅毒发生,就要从孕妇抓起.1 妊娠梅毒及先天性梅毒诊断标准1.1妊娠合并梅毒诊断标准[1] ①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②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性行为及梅毒感染史,本人有流产、早产、死产、死胎史或分娩梅毒儿;③具有各期梅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先天性梅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报告
建国以来,梅毒在我国已逐渐消失,但近年来又有病例报告,且呈上升趋势.先天性梅毒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大多数新生儿刚出生后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于2~3周后逐渐出现.如未在早期作出诊断,进行治疗,常发展为晚期先天性梅毒,所以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从而减少本病的误诊和漏诊.做到及时诊断,尽早治疗,尽量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
22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随着性传播疾病的传播蔓延,先天性梅毒也不断增加,自1998年4月~2000年8月,我科共收治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2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
1例先天性梅毒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低体重早产儿的护理
患儿男,2009年10月21日出生,胎龄31+周,自然分娩,出生体重1 880 g,10月22日17:30由外院转入,查体早产儿外貌,精神反应差,呼吸较急促,贫血貌,全身皮肤大片脱皮,两肺可闻及湿罗音,哭声低微,新生儿拥抱、握持反射正常,吸吮反射差.体温35.5℃,体重1 810 g.脑脊液检查:蛋白144.1,240μL,血清RPR 1:128,TPPA(+),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IgM(+),白细胞35.21×IOE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3%,C-反应蛋白28.1 mg/L,血糖0.77 mmol/L,血红蛋白126g/L(低时73 g/L),血钙1.59mmol/L(低时1.46mmol/L),白蛋白27.8g/L,肌酸激酶同工酶42.0 U/L;血气分析:pH 7.257、PCO2 6.72 kPa、剩余碱-5.30、PO2 4.59 KPa、SpO2 76%.
-
2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护理
先天性梅毒是胎盘从母体经感染特种螺旋体所致的全身性慢性感染,它能使婴儿各脏器受损,危害生命及影响生长,智力的发育,早期有效的治疗及良好的护理能挽救患儿的生命,并防止交叉感染及合并症的发生.我科1999年收治2例先天性梅毒,经合理的治疗及精心护理2例患儿均临床症状消失后出院.1 临床资料2例均为男性,1例为40天,1例为44天.2例均因进行性面色苍白,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皮疹,以会阴部双下肢为甚,无发热收入院.入院后询问其父均有不洁性生活史,并请皮肤科会诊和结合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先天性梅毒.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血色素低下,肝功能,心功能、心酶谱增高.患儿、父母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均为阳性.腹部B超示:肝、脾肿大,1例有少量腹水.X线征:骨骼正常.
-
30例先天性梅毒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0例先天性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患者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缺乏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早产、鼻塞、病理性黄疸、发热、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贫血、骨损害、神经梅毒等,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均为阳性可以诊断。应用青霉素治疗疗效好,剂量10万 U/(kg·d),分2次静脉滴注,q12h,疗程2周。确诊神经梅毒的新生儿疗程3周。结论: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有多脏器损害,易误诊、漏诊,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减少先天性梅毒对新生儿身心的损害、取得良好的预后。
-
74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及护理
总结护理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74例的经验,得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依次为:肢端掌跖脱皮、皮肤斑丘疹、腹胀、肝脾肿大、早产、低体重、呼吸急促、贫血、黄疸、血小板减少、水肿和梅毒性假麻痹。根据以上特征,护士在接收或护理病儿时,认真观察全身情况,发现不明原因的腹胀、肝脾肿大、全身脱皮或斑丘疹,特别是早产儿出现以上特征,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及早行母婴血清学检查,早期治疗。护理措施为:做好产妇与配偶的心理护理以取得配合,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做好重症监护、皮肤脱皮斑丘疹护理、梅毒性假麻痹护理、喂养指导、出院指导及随访、预防接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