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强迫性晚睡:首选心理疗法

    作者:陈金伟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生存压力的增大,强迫性晚睡患者渐渐多见.强迫性晚睡属强迫症的一种,是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睡眠障碍,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晚睡和反强迫晚睡并存,二者发生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甚至有因此而轻生的念头.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违反自己的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情迁延者可彻夜工作、学习或家务劳动,但效率低下.

  • 氯氮平致强迫症状事例报告

    作者:李向权;李秀华

    氯氮平是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为二苯并氧氮杂卓的三环化合物,能选择性阻滞中脑边缘系统DA受体,对黑质纹状体的DA受体影响较少.对D.受体也有拒抗作用,是较强的5-HT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抑制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有强效镇静作用.此外,尚有抗胆碱作用、N E能阻滞作用、交感神经阻滞作用和抗组织胺作用,有较强的抗精神病作用而EPS较少见,也不引起僵直反应,因锥体外系副作用小而被临床广泛使用.在治疗过程中,关于副反应曾有过报告,本人将在临床使用氯氮平治疗过程中致强迫症状3报告如下:

    关键词: 氯氮平 强迫症状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对照研究

    作者:雷洋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64例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在原用药基础上,对治疗组采用10Hz rTMS联合舍曲林治疗,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治疗后采用PANSS及YBOCS量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PANSS阴性因子分,PANSS总分及Y-BOC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PANSS总分及Y-BOC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的治疗上,rTMS联合舍曲林疗效优于单用舍曲林,可使精神分裂患者的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 电针合并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36例

    作者:陈建萍;叶锋;曾为群

    强迫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出现率约为13%~25%[1],在慢性分裂症中则更高.通常临床上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抗强迫症的药物双管齐下,但仍有许多患者对治疗不敏感,预后差.为提高疗效,我们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合并氟西汀进行治疗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3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于下.

  • 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与强迫症比较研究

    作者:程万良;夏仲;宋传福;奚敏

    目的 比较强迫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的强迫症状的临床差异.方法 采用强迫症状评定量表(Y-BOC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56例强迫症患者和49例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比较分析二者的临床差异及治疗结果.结果 强迫症组的Y-BOCS、HAMD、HAMA等总分明显高于的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组(P<0.01);治疗后两组各量表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强迫症组的症状改善优于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组(P<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强迫体验、抑郁、焦虑等较明显,对治疗的反应也更好,对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患者可联合用药.

  • 强迫症患者元认知、强迫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作者:朱志先;高艳红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元认知、强迫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对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55例强迫症患者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67名,采用元认知问卷(MCQ-30)、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和生活质量量表(WHOQOL)进行测量.结果:强迫症患者在除了担忧的积极信念外,元认知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耶鲁布朗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937~24.673,P<0.01),而生活质量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 =-8.774,P<0.01).强迫症患者耶鲁布朗总分与生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0.376,P<0.05);回归分析表明,认知自信、不可控和危险性的消极信念对生活质量有负向作用.结论:强迫症患者的元认知、症状严 重程度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其中认知自信、不可控和危险性的消极信念对生活质量有负向作用.

  • 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相关因素

    作者:成玉敏;严保平;李健;孙秀丽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1年7-12月在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筛查出伴强迫症状的患者122例作为研究组(有强迫症状).对照组(无强迫症状)则按照与研究组1:1的比例在不同性别的无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取.采用自编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家族中强迫症者、家族中强迫性格者、病前具强迫性格者及是否服用过氯氮平者多于对照组(x2=4.07,5.11,7.72,11.70;P<0.05).以是否伴有强迫症状为因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服用氯氮平(P<0.05,OR=2.40)、病前具强迫性格(P<0.05,OR=2.07)是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因素.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氮平,病前有强迫性格者易出现强迫症状.

  • 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强迫症状现状的探析

    作者:宋迎秋;曾雅丽;林媛

    目的 探讨大学生现实心理状况与强迫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一、大二、大三的1291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 心理问题在年级、性别、专业有其典型的发生形式.表现为大三学生、女生阳性率较高,并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中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排在各因子前3位;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在年级、性别方面的差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强迫症状问题是困扰大学生心理的一个主要问题;强迫症状问题与自我意识不和谐有很大关系,自我意识问题产生的关键来自于现实生存环境的一些消极强化和导向,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 青少年强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占江

    本文综述青少年强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研究文献,发现强迫症状与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归因风格、负性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有一定关系,并就目前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 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比较研究

    作者:林万贵

    目的比较强迫症与伴强迫症的精神分裂症的多项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61例强迫症和28例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起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家族史、自杀倾向,EGG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平均起病年龄和平均病程等无显著差异,在平均住院时间上有显著差异.结论①OCD痛苦程度高于Sch+OCD.②Sch组可能有器质性基础及家族史.③Sch+OCD与OCD症状类型有差异.

  • 应重视军校学员心理卫生教育

    作者:石沙泉;王俊

    近年来,军校教育工作者采用国内通行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员调查,发现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对军医大学624人测查,有81.4%的学员至少有一个因子分高于国内常模.心理健康状况严重程度依次为: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焦虑和忧郁[1].对军校文科176人测查,有72.2%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2.7%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9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2].笔者对本院工科200人进行测量,结果有31%的人存在各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执和敌对性等因子分居高,9项因子分也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其中具有中度(即3≥分)以上反应的前10项症状依次是: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65.5%),过分担忧(63.5%),不能集中注意(56.5%),感到苦闷(56%),经常与人争论(55%),容易烦恼和激动(54%),感情容易受到伤害(52.5%),难以做出决定(52%),当别人看着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51.5%),感到孤独(49.5%)[3].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一部分学员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少数患精神疾病而中断学业(近年因此退学的人数有所增加).心理异常的学员成为学员队管理的"难点",增加了管理难度.

  • 奎硫平合并氯丙咪嗪治疗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对照研究

    作者:张玉娟;蒋玉卉;赵淑芹;方润领;马建东

    目的了解奎硫平合并氯丙咪嗪治疗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用奎硫平(国产)合并氯丙咪嗪、氯氮平合并氯丙咪嗪治疗8周.用PANSS、Y-BOCS评定疗效,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研究组PANSS、Y-BOCS总分和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近(P>0.05);两组治疗后分裂症、强迫症状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总有效率和总显效率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TE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奎硫平合并氯丙咪嗪治疗伴强迫症状的分裂症疗效肯定,副反应较轻,可作为治疗伴强迫症状分裂症的一个较好选择.

  • 大学生学习拖延、强迫症状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作者:李欣晏;熊庆秋;王锦红

    目的:探讨学习拖延、强迫症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习拖延量表、大学生强迫症状调查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514名大学生的学习拖延、强迫症状与应对方式进行测量。结果:消极应对与拖延频率(r=0.259,P<0.01)、拖延困扰(r=0.143,P<0.01)、强迫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293,P<0.01)。强迫症状在学习拖延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比为42.38%,P<0.01)。结论:学习拖延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又通过强迫症状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 15000名大学生强迫症状调查

    作者:刘国华

    目的:调查大学生强迫症状的现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OBCSS)测试15064名1~4年级大学生。结果:大学生强迫症状的检出率为12.4%,在性别(χ2=69.653, P<0.001)、年级(χ2=1289.233,P<0.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更多性强迫观念(t=34.332, P<0.001),而女生更多完美化强迫信念(t=-3.158,P<0.001),但一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习惯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表明,无论是量表总分(F=106.073,P<0.001),还是一般强迫思维(F=140.192,P<0.001)、完美强迫信念(F=45.449,P<0.001)、强迫行为习惯(F=38.740,P<0.001)、性强迫观念(F=39.061,P<0.001)等因子得分上,大一年级都比高年级更严重。结论:大学生是强迫症状的高发人群,应引起普遍关注。

  • 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状与强迫信念和元认知的关系

    作者:朱志先;高艳红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状与强迫信念、元认知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门诊及住院的强迫症患者55名(年龄15~46岁),另外选取医护人员及学生62名为正常对照(年龄16 ~ 45岁).采用耶鲁布朗量表(Y-BOCS)、强迫信念问卷(OBQ)和元认知问卷(MCQ)进行测量.结果:强迫症患者Y-BOCS总分及因子分、OBQ总分及因子分、MCQ总分及因子分(除担忧的积极信念外)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回归分析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不可控和危险性的消极信念对强迫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8、0.37).结论:研究提示,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与强迫信念、元认知密切相关,其中完美主义和无法容忍不确定性的信念、不可控和危险性的消极信念越多,强迫症状越严重.

  • 医科新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强迫症状、执行功能的关系

    作者:李洁;曹枫林;崔乃雪;李阳;龙周婷

    目的:探讨医科新生童年期创伤经历、执行功能与强迫症状三者间的关系,以及执行功能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某大学医科新生492人,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BRIEF-A)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强迫症状因子进行评估,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执行功能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男生CTQ-SF评分高于女生[(31.6±5.3)vs.(30.4±5.3),P =0.015];农村学生CTQ-SF得分[(32.2±5.6)vs.(29.9±5.0)]、BRIEF-A得分[(107.2±20.0) vs.(98.4±16.7)]、强迫症状得分[(18..8±5.9)vs.(16.9±5.3)]均高于非农村学生(均P <0.001);独生子女CTQ-SF得分[(29.8±4.9)vs.(31.8±5.6)]和BRIEF-A得分[(97.9±16.8) vs.(105.6±19.4)]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均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CTQ-SF、BRIEF-A及强迫症状评分间,控制其中1个变量后剩余2个变量均呈正相关(r=0.19 ~0.57,均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童年期创伤直接作用于强迫症状,并通过执行功能间接作用于强迫症状的模型拟合良好(x2/df=2.572,CFI =0.979,RMSEA=0.057),且优于童年期创伤完全通过执行功能间接作用于强迫症状的模型(△x2=15.336,P<0.01).结论:医科新生经历的童年期创伤越多,执行功能就越差,强迫症状也越严重;不考虑童年期创伤,执行功能越差者强迫症状也越严重.

  • 自我不和谐、述情障碍与强迫症状的关系

    作者:吴超;吴任钢

    目的:探讨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个体其强迫症状与自我不和谐、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Vancouver强迫症状问卷(VOCI)、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5-26)、自我和谐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59名患者和54名正常个体进行测评.结果:(1)强迫障碍(OCD)组、其他焦虑抑郁障碍(A/D)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VOCI总分(111.2±36.0、57.0±33.0、39.4±22.5,F=35.46,P<0.05)和自我不和谐分(57.9±11.7、51.4±12.1、36.8±8.8、F=47.33,P<0.05)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OCD组和A/D组VOCI总分均与自我不和谐、描述情感的能力(TAS-DDF因子)、识别情感及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TAS-DIF因子)呈正相关(r=0.38~0.83,P<0.01);正常对照组VOCI总分与自我不和谐和TAS-DDF因子呈正相关,与幻想(TAS-DDR因子)呈负相关(r=-0.37~0.58,P<0.01).(3)OCD组中自我不和谐、TAS-DIF因子是VOCI总分的独立预测变量(t分别为4.58、2.24,P<0.01);A/D组和正常对照组中,自我不和谐是VOCI总分的独立预测变量(t分别为6.28、5.15,P<0.01).结论:个体的自我不和谐对强迫症状的存在具有贡献,这种影响与个体是否患有神经症无关;其自我不和谐的水平一定时,强迫障碍个体识别情感及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越差,其强迫症状越突出.

  • 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效果观察

    作者:储昕;唐小伟;周朝昀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效果.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舍曲林治疗.①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治疗总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PANSS和Y-BOCS量表评分,③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4.00%、6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强迫症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8、12周,两组PAN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12周,观察组Y-BOCS总分、强迫行为、强迫思维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氨磺必利治疗效果.

  • 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衍山;马文华;周之平;王娟;施潇潇;胡小平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6例伴有强迫症状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传统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患者只采用传统治疗;两组患者均以Yale-Brown强迫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SI)作3、6个月的评定。结果:3、6月末观察组患者的Yale-Brown强迫量表及CGI-SI评分与治疗前和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而对照组患者前后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 运动干预对强迫症状的改善研究

    作者:邵晓林

    目的:对具有强迫症状者采用体育运动干预研究,为人们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CL-90量表、艾森克EPQ量表进行评定,以我院2010年3月至6月门诊有强迫症状者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30人,以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方式干预,对照组不干预.结果:运动干预6周后,研究组强迫症状(t=3.43,P<0.01)、情绪稳定性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x2=12.4,P<0.001).强迫症状与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有相关性.结论:强迫症状的改善效果与运动处方相关;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运动活动有利于改善强迫症状,并能够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绪.

    关键词: 运动干预 强迫症状
176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