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等离子电气化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等离子电气化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试验以我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30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根治性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接受后腹腔镜和经尿道等离子电气化切除术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消失,其中试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等离子电气化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具有创伤小、有效性和安全性高等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后腹腔镜 经尿道等离子电气化切除术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
GC方案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方案辅助化疗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0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UTUC根治性手术,所有患者均按照GC方案化疗:第1、8、15天,吉西他滨800 mg/m2,30min内静脉滴注;第2天顺铂70 mg/m2,避光2h静脉滴注;28 d为1个周期.化疗前后给予抑酸、水化、止吐等辅助治疗.患者均完成1~5个周期,平均2个周期.以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合并积水、原发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及分级、有无淋巴血管浸润、有无肿瘤复发、有无单纯淋巴结转移、有无脏器转移、化疗周期、总生存期等作为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变量,再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确定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80例UTUC患者电话随访2~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16例(20%)患者死于UTUC复发或转移,64例(80%)患者存活,1年累积生存率为78.26% (18/23),2年累积生存率为54.18% (9/13 ×78.26%),3年累积生存率为39.41% (8/11 ×54.18%),4年累积生存率为31.53% (12/15 ×39.41%),5年累积生存率为28.66%(10/11 ×31.53%).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肾积水(P =0.023)、淋巴血管浸润(LVI)(P=0.001)、肿瘤TNM分期(P=0.002)、肿瘤复发(P=0.008)、单纯淋巴结转移(P=0.005)、脏器转移(P<0.001)与生存率有关.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与接受GC方案化疗的UTUC患者生存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肾积水(HR =4.355,95% CI:1.232~15.390,P=0.022)、LVI(HR=0.133,95% CI:0.035~0.509,P=0.003)、TNM分期(HR =0.099,95% CI:0.010~0.929,P=0.043).结论 有无合并肾积水、LVI、肿瘤TNM分期是影响GC方案辅助化疗的UTU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发生膀胱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收治的61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1例,女30例.年龄43 ~ 90岁,平均(69.0±1.1)岁.伴糖尿病17例,高血压病32例.有慢性肾病史12例,肾移植病史7例.7例既往有吸烟史.临床症状表现为血尿者47例,伴腰痛者16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 2例,18.5 ~ 22.9 kg/m2 25例,23.0 ~ 24.9 kg/m2 10例,25.0 ~ 29.9 kg/m2 20例,≥30 kg/m2 4例.血肌酐异常25例.术前伴肾积水39例.尿细胞学检测发现肿瘤细胞28例.肿瘤位于左侧36例,右侧25例.肿瘤多发14例,单发47例.肿瘤大小0.5~8.0 cm,平均(2.9±0.8)cm.肿瘤形态为菜花状27例,其他形状34例.术前行输尿管镜检25例.术前诊断为肾盂癌25例,输尿管癌36例,同时伴膀胱癌7例,其中肾盂癌合并膀胱癌1例,输尿管癌合并膀胱癌6例.61例均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膀胱袖状切除术,其中6例行膀胱镜下输尿管壁段切除术,55例行开放式输尿管壁段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再发膀胱癌情况做单因素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的危险因素再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61例的手术时间为2.0~7.5 h,平均(4.9±1.2)h.病理分期:≥T2期39例,<T2期22例.病理分级:Ⅰ级2例,Ⅱ级40例,Ⅲ级19例.术后行全身化疗治疗12例,行膀胱灌注23例.本组61例随访22~31个月,平均(27.3±2.7)个月.21例(34.4%)于术后3 ~ 30个月再发膀胱癌.术前伴膀胱癌者术后复发4例(57.1%,4/7),未伴发膀胱癌者术后复发17例(31.5%,17/54).肿瘤多发者术后复发8例(57.1%,8/14),单发者术后复发13例(27.7%,13/47).≥T2期术后复发18例(46.2%,18/39),<T2期术后复发3例(13.6%,3/22).膀胱灌注者术后复发3例(13.0%,3/23),未行膀胱灌注者术后复发18例(47.4%,18/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伴发膀胱癌(P=0.003)、肿瘤多发(P=0.044)、T分期(P =0.023)及术后行膀胱灌注(P=0.002),对术后再发膀胱癌有显著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伴发膀胱癌(RR=2.860,P=0.024,回归系数=1.051),术后行膀胱灌注(RR=0.201,P=0.011,回归系数=-1.065)对术后再发膀胱癌有显著影响.结论 术前伴发膀胱癌和术后膀胱灌注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再发膀胱癌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伴发膀胱癌为危险因素,术后行膀胱灌注为保护因素.
-
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术联合经尿道电凝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术联合经尿道电凝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采用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n=30)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术联合经尿道电凝治疗,对照组(n=30)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术联合经尿道电切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肿瘤复发率. 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未出现大血管或邻近脏器损伤等术中并发症.实验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3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肿瘤分期和肿瘤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5.5±2.0)d]和肿瘤复发率[4%(1/28)]与对照组[(7.1±2.2)d,30%(8/2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术联合经尿道电切相比,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切除术联合经尿道电凝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伴鳞状或腺样分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伴鳞状或腺样分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76例行根治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8例,女58例.年龄37 ~ 92岁,中位年龄70岁.根据术后病理是否伴鳞状或腺样分化分为A组(单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和B组(伴鳞状或腺样分化组).A组159例,男107例,女52例;年龄37 ~ 92岁,中位年龄70岁;肿瘤位于左侧91例,右侧68例;肾盂肿瘤74例,输尿管肿瘤62例,多灶性肿瘤23例;术前伴肾积水102例.B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4 ~ 90岁,中位年龄69岁;肿瘤位于左侧7例,右侧10例;肾盂肿瘤7例,输尿管肿瘤5例,多灶性肿瘤5例;术前伴肾积水14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侧别、肾积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分别有32例(20.1%)和7例(41.2%)既往或同时伴发浅表性膀胱癌病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间术后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76例中,鳞状分化10例(5.7%),腺样分化7例(4.0%).B组较A组具有更高的肿瘤分期[≥pT2期肿瘤B组和A组分别为17例(100.0%)与114例(71.7%)]和更高的分级[B组和A组分别为12例(70.6%)与57例(35.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B、A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57.8%与78.9%,5年OS分别为30.8%与62.8%;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为63.5%与80.4%,5年CSS为33.9%与66.5%;B组术后OS和CSS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鳞状或腺样分化是根治术后较低OS(P =0.003)和CSS(P =0.021)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膀胱无复发生存率(P =0.097)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鳞状或腺样分化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较单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更易具有高分期、高分级和膀胱癌发病史.鳞状或腺样分化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O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素,鳞状或腺样分化的诊断有助于术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管理.
-
高风险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辅助化疗疗效分析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高风险[T3/T4(No/N+)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2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男54例,女38例.年龄44~94岁,平均67岁.肿瘤直径1~8 cm,平均3.6 cm.所有患者均行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性手术.病理学分期均为T3/T4(No/N+)期.47例(51%)接受辅助化疗治疗.根据是否化疗将患者分为化疗组和非化疗组.采用性别、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肿瘤分期及分级作为分层指标,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性手术后是否联合辅助化疗及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总生存期及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本组92例患者随访4~ 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4个月.21例(22.8%)死于肿瘤,5例(5.4%)死于其他原因.是否行辅助化疗对患者总生存期(P>0.05)和特异性生存期(P>0.05)无影响,肿瘤分期(P=0.018,P=0.010)和ECOG评分(P =0.011,P=0.034)是患者总生存期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辅助化疗对于T3/T4(No/N+)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无影响,肿瘤分期和ECOG评分是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发生慢性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发生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disease,CK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239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9例,女110例.年龄41 ~94岁,平均66岁.所有患者均行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性手术,病理分期Ta~T4,病理分级G1~G3.利用CKD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的计算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新发CKD定义为行根治术后1个月CKD-EPI GFR<60 ml/(min·1.73 m2),根据是否出现CKD将患者分为CKD+组和CKD-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是否多发、肿瘤分期、肿瘤分级、术前患侧肾积水及术前CKD-EPI GFR等指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有无CKD对总生存期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测根治术后发生CKD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239例患者随访3 ~ 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3个月.患者术前CKD-EPI GFR为65.2 ~ 108.7 ml/(min·1.73 m2)71.4 ml/(min·1.73 m2).患者术后CKD-EPI GFR为37.6~93.8 ml/(min·1.73 m2)54.7ml/(min·1.73 m2).术后1个月105例患者确诊为新发CKD.根治术后是否出现CKD对患者总生存期(P=0.137)和特异性生存期(P =0.190)无影响.年龄(HR=1.825,95%CI 1.203 ~2.768,P=0.017)、术前患侧肾积水(HR=0.243,95% CI0.106 ~0.613,P=0.034)、术前CKD-EPI GFR(HR=0.237,95%CI 0.109 ~0.524,P=0.021)与根治术后新发CKD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年龄、术前患侧肾积水、术前CKD-EPI GFR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预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9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58例,女111例.平均年龄67岁(37~86岁).肿瘤位于左侧144例,右侧125例.肾盂癌157例,输尿管癌112例.肿瘤直径>3 cm 163例.合并肾盂积水185例.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2.0 109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60 ml/(min·1.73 m2) 62例.纤维蛋白原≥3.2 g/L129例.269例均行患侧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多发肿瘤28例;无蒂状肿瘤86例;≥pT3期143例;脉管淋巴侵犯(LVI)35例;高级别肿瘤(G3) 185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影响无局部复发生存率(IRFS)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将患者分别分为局部复发低、中、高危组及远处转移低、中、高危组,比较各组间1、3、5年1RFS和dMFS的差异.结果 本组269例平均随访43.7个月(4.4~131.8个月).30例发生局部复发,中位间歇期为19.4个月(4.3~71.3个月);35例发生远处转移,中位间歇期为17.7个月(4.1~51.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蒂状肿瘤(P=0.041)、肿瘤多灶(P =0.027)、输尿管肿瘤(P=0.001)、LVI(P< 0.001)、≥pT3期(P <0.001)、eGFR< 60 ml/(min· 1.73 m2)(P=0.009)、纤维蛋白原≥3.2 g/L(P <0.001)与IRFS密切相关;高级别肿瘤(G3) (P =0.012)、无蒂状肿瘤(P<0.001)、LVI(P <0.001)、合并肾盂积水(P =0.046)、NLR≥2.0(P =0.002)与dMFS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尿管肿瘤(HR=4.835,95% CI1.792~13.044,P=0.002)、LVI(HR =5.037,95% CI2.183~ 11.230,P<0.001)、≥pT3期(HR=2.987,95% CI1.078~8.283,P=0.035)、纤维蛋白原≥3.2 g/L(HR =4.281,95% CI1.454~ 12.603,P=0.008)是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无蒂状肿瘤(HR =6.097,95% CI 2.536~14.660,P <0.001)、LVI(HR =4.191,95%CI 2.035~8.633,P <0.001)、NLR≥2.0(HR =2.741,95%CI1.128~6.657,P=0.026)是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局部复发低危组1、3、5年IRFS分别为99.0%、96.8%、95.0%;中危组分别为94.5%、91.2%、87.6%;高危组分别为77.8%、58.8%、5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远处转移低危组1、3、5年dMFS分别为98.4%、97.6%、96.0%;中危组分别为88.0%、73.8%、71.8%;高危组分别为63.7%、42.9%、2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输尿管肿瘤、≥pT3期、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UTUC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蒂状肿瘤、LVI、NLR升高是影响UTUC患者术后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危险分层模型对高危患者的判断具有意义.
-
机器人全腹膜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单次手术体位机器人全腹膜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总结手术技巧和初步治疗经验.方法 2017年8-10月采用单次手术体位机器人全腹膜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3例.例1,男,年龄48岁,体重指数22.9 kg/m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2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0,肿瘤位于左侧肾盂,肿瘤大径3.2 cm;例2,女,年龄75岁,体重指数20.8 kg/m2,ASA评分2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3,有左肾结石、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病史,肿瘤位于右输尿管上段,肿瘤大径2.0 cm;例3,女,年龄68岁,体重指数21.3 kg/m2,ASA评分2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1,有糖尿病病史,肿瘤位于左输尿管下段,肿瘤大径1.4 cm.3例患者术前均有肉眼血尿病史,术前均行腹部CT和CT尿路造影检查诊断为局限性上尿路恶性肿瘤.手术均采用全麻.患者取90°健侧卧位,于腋中线髂嵴上3 cm处放置12 mm套管,分别于腋后线肋缘下、腋前线肋缘下3 cm及髂前上棘内下方4 cm放置8 mm智能臂套管,于髂前上棘内上3 cm放置12 mm辅助孔套管,床旁操作系统进行头尾侧两次定白,按常规后腹腔镜手术步骤切除肾脏,向下游离输尿管至膀胱壁内段,以Endo-GIA吻合器闭合或可吸收线缝合膀胱切口.结果 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分别为245 min、270 min和239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均为100 ml,术中均无输血.术后第1天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分别为5分、4分和4分,第2天为4分、3分和3分,第3天为2分、2分和1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术后24 h、32 h和32 h.术后禁食时间均为2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3d、2d和3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d、2d和4d.术后24 h内均行膀胱灌注化疗1次.术后均留置尿管2周.病理诊断均为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结论 单次体位机器人全腹膜外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患者恢复快,但目前完成的病例数较少,仍需进一步临床经验积累.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临床诊疗关键及争议问题
近年来泌尿外科医生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关注不断增加,相关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而UTUC的诊疗理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在这种背景下,UTUC的临床诊治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临床诊疗关键及争议问题.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包括如何确定临床分期,是否要行输尿管镜检查,根治手术方式如何选择,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后是否行膀胱灌注,以及是否行保肾治疗等.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以上临床诊疗及关键问题进行评述.
-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手术和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手术和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8例采用手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GC方案化疗(试验组)和手术+术后GC方案化疗(对照组)治疗局部晚期(T3~T4期)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均为尿路上皮癌.试验组65例,男45例(69.2%),女20例(30.8%);年龄46~80岁,中位年龄56.5岁;肾盂癌39例(60.0%),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13例(33.3%),输尿管癌26例(40.0%),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11例(42.3%).对照组63例,男46例(73.0%),女17例(27.0%);年龄47 ~ 81岁,中位年龄57.1岁;肾盂癌40例(63.5%),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12例(30%),输尿管癌23例(36.5%),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10例(43.4%).两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局部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率、无远处转移生存(DDFS)率、疾病特异性生存(DDS)率、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5 ~ 62个月,中位时间为50.5个月.试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5年肿瘤累积复发和远处转移分别为2例、5例、11例、16例、21例,5年累积复发和远处转率32.3% (21/65).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5年肿瘤复发和远处转分别为3例、5例、17例、21例、32例,5年累积复发和远处转移率为50.8%(3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4).试验组和对照组5年DDFS率分别为61.5% (40/65)和41.3%(2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5年DDS率分别为69.2% (45/65)和50.8% (3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5年OS率分别为53.8% (35/65)和36.5%(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 与手术加化疗相比,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手术加化疗治疗局部晚期(T3 ~T4期)UTUC能够取得生存获益,且粒子植入的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有效.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膀胱复发灶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膀胱复发灶出现肌层浸润、高级别和膀胱多次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确诊为UTUC且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出现膀胱复发的148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9例(46.6%),女79例(53.4%).年龄34 ~ 82岁,中位年龄67岁.83例(56.1%)有肾积水,68例(45.9%)肿瘤直径>3 cm,80例(54.1%)大肿瘤位于肾盂,32例(21.6%)有吸烟史.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膀胱复发灶出现肌层浸润、高级别和膀胱多次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UTUC膀胱复发情况做单因素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的危险因素再行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148例中,非肌层浸润性UTUC(Ti、Ta和T1)51例(34.5%),肌层浸润性UTUC(T2~T4)97例(65.5%);膀胱复发灶中非肌层浸润性(Tis、Ta和T1)患者119例(80.4%),肌层浸润性(T2~T4)患者29例(19.6%);原发UTUC和膀胱复发灶中高级别肿瘤(G3)分别为41例(27.7%)和53例(35.8%).膀胱复发1次者94例(43.5%),多次(≥2次)者54例(36.5%).148例随访时间为8~ 142个月,中位时间59.5个月,48例(32.4%)死于UTUC,中位死亡时间为41.5个月(8~115个月).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膀胱复发灶肿瘤高级别与原发UTUC肌层浸润(P=0.002)、肿瘤高级别(P=0.046)和肿瘤形态(P =0.034)相关;膀胱复发灶肌层浸润与原发UTUC肌层浸润相关(P =0.009);膀胱多次复发与性别相关(P =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UTUC肌层浸润是膀胱复发灶肿瘤高级别(HR=3.948,95% CI1.589~9.813,P=0.004)和肌层浸润(HR =5.512,95% CI1.654~ 18.37,P=0.004)的危险因素,且女性更容易发生多次膀胱复发.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原发UTUC肌层浸润(HR=3.498,95% CI1.569 ~7.803,P=0.002)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膀胱复发灶肿瘤肌层浸润和高级别常发生于原发UTUC肌层浸润的患者,女性与男性相比容易发生多次膀胱复发.原发UTUC肌层浸润是UTUC膀胱复发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中国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人群特征和地区差异:基于CUDA-UTUC协作组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三大地区共9个中心的2 628例UTUC患者(北京2个中心共1 022例,上海1个中心共814例,四川6个中心共792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0 ~ 93岁,平均66.3岁;男1 447例(55.1%),女1 181例(44.9%).按照地区南方(上海加四川)、北方(北京)进行划分,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 628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a+T1、T2、T3、T4的患者分别为914例(34.8%)、715例(27.2%)、857例(32.6%)及142例(5.4%).北方患者的女性比例[55.9% (571/1 022)]和输尿管肿瘤比例[43.4% (444/1 022)]高于南方患者[38.0% (610/1 606)和35.9% (577/1 606),P<0.001],南方患者的高分期(≥T3期)比例[42.5% (682/1 606)]和高级别比例[72.0%(1 156/1 606)]高于北方患者[31.0% (317/1 022)和34.0% (347/1 022),P<0.001],且肿瘤大径[(3.73 ±2.17) cm]大于北方患者[(3.36 ±2.02) cm,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北方患者中女性肿瘤分期低于男性[≥T3期的比例分别为27.2%(155/571)与35.9%(162/451),P=0.014],而南方患者中女性的分期高于男性[≥T3期的比例分别为48.2% (294/610)与38.9% (388/996),P=0.004].2 628例患者随访1~206个月,中位时间41个月,963例(36.6%)死亡,其中肿瘤特异性死亡815例(31.0%).在北方患者中,女性与男性的5年总生存率(75.5%与62.2%,P<0.001)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78.3%与65.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南方患者女性与男性的5年总生存率(58.5%与60.1%,P=0.927)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62.0%与65.8%,P=0.3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国UTUC患者中北方人群相较于南方人群具有肿瘤分期和分级较低、女性患者较多、女性患者预后较好的特征.高龄、较大的肿瘤直径、高分期、高分级、存在淋巴结转移和淋巴血管侵犯是影响中国UTU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性别差异与预后分析:单中心942例报告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的性别差异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42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24例,女518例.年龄20~ 93岁,平均64.5岁.根据患者性别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男性年龄(63.7±16.8)岁,既往有UTUC病史11例(2.6%),膀胱癌病史25例(5.9%),肾移植病史6例(1.4%),术前有吸烟史126例(29.7%),术前有马兜铃酸相关药物服用史22例(5.2%),术前37例(8.7%)行输尿管镜检查,eGFR为(56.5 ±27.1) ml/(min·1.73m2).女性年龄(65.3±15.4)岁,既往有UTUC病史18例(3.5%),膀胱癌病史28例(5.4%),肾移植病史11例(2.1%),术前有吸烟史58例(5.2%),术前有马兜铃酸相关药物服用史58例(11.2%),术前54例(10.4%)行输尿管镜检查,术前eGFR为(51.7 ±27.1) ml/(min·1.73m2).在年龄、既往病史、术前输尿管镜检查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较少吸烟(P <0.001),却更多存在马兜铃酸相关药物服用史(P=0.001),且女性患者术前肾功能差于男性(P=0.023).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UTUC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膀胱复发及对侧上尿路复发的性别差异.结果 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肿瘤局部进展(T3~T4)比例较低(33.7%与24.9%,P=0.003).术后随访4~193个月,平均70.2个月.男性总体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低于女性(x2 =14.116,P<0.001),男性、女性5年CSS分别为72.0%和83.5%;而女性对侧尿路上皮总体无复发生存率低于男性(x2=7.362,P=0.007),男性、女性5年对侧尿路上皮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8.6%和92.9%.结论 UTUC患者女性比例偏高,女性有更多服用马兜铃酸相关药物史,其肿瘤分期较低,却更易出现对侧尿路上皮复发.
-
淋巴血管侵犯对行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淋巴血管侵犯(LVI)对行根治手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812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4例,女278例;年龄25 ~ 89岁,中位年龄67岁;303例合并高血压;119例合并糖尿病;393例合并肾积水;肿瘤位于左侧445例,右侧367例;肿瘤位于肾盂422例,输尿管319例,同时位于肾盂和输尿管71例.采用x2检验分析LVI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812例的病理分级为低级别239例,高级别573例;病理分期TisTa及T1期396例,T2期135例,T3期257例,T4期24例;52例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110例(13.5%) LVI阳性,702例(86.5%)LVI阴性.812例患者随访2 ~ 206个月,中位时间41个月.LVI阳性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4.8%和48.9%,明显低于LVI阴性患者的70.1%和76.0%(均P<0.001).LVI阳性患者较LVI阴性患者有更高的肾积水比例(57.3%与47.0%,P=0.045)、肿瘤WHO分级(90.2%与67.5%,P <0.001)、TNM病理分期(P <0.001)、肌层浸润率(76.8%与47.2%,P<0.001)及淋巴结转移率(14.3%与5.1%,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I、年龄≥65岁、肿瘤WHO分级高级别、肿瘤≥pT2期、pN+、肿瘤多灶性是UTUC患者总生存及肿瘤特异性生存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TUC恶性程度较高,LVI是其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关键词: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淋巴血管侵犯 预后 -
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16年12月105例手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RLNU组),25例开放肾输尿管切除术(ONU组),比较2期围手术期指标及随访结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20.6±68.5)min vs.(218.4±85.3)min,t=-0.130,P=0.897].RLNU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明显少于ONU组[100(50,200)ml vs.150(100,700)ml,Z=-2.694,P=0.007];通气时间明显短于ONU组[(2.6±0.6)d vs.(3.2±0.7)d,t=3.791,P=0.000];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ONU组[(10.1±3.7)d vs.(14.3±9.3)d,t=2.189,P=0.03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NU组(15.0%vs.48.0%,χ2=11.764,P=0.001).术后随访2~96个月,RLNU组和ONU组膀胱癌复发分别为18例和5例,远处转移分别为6例和0例,累积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χ2=0.474,P=0.491).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
T2N0M0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单中心235例患者回顾性研究
目的:分析T2N0M0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2N0M0 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235例T2N0M0 UTUC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53(3~142)个月.入组患者中男性95例(40.4%),女性140例(59.6%);患者平均年龄(66.73 ±10.49)岁,末次随访时共有74例(31.5%)患者因肿瘤死亡,96 例(40.9%)患者出现膀胱复发,中位死亡时间及复发时间分别为35个月和19.5个月.患者的3年和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9.1%和85.9%;3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0.2%.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于55岁 (HR=3.138, 95%CI: 1.348~7.306, P=0.008)和肿瘤直径大于5 cm (HR=3.320, 95%CI: 1.882~5.857, P<0.001)是T2N0M0 UTUC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HR=1.757, 95%CI: 1.159~2.664, P=0.008)和肿瘤低分级(HR=1.760, 95% CI: 1.151~2.692, P=0.009) 是T2N0M0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T2N0M0 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预后较好,肿瘤复发率同非浸润性UTUC相当,但复发较早.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年龄大于55岁是T2N0M0 UTUC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和肿瘤低分级是T2N0M0 UTUC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
-
中国人群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新进展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指发生于肾盂及输尿管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约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5% ~10%[1-2].由于受到含马兜铃酸中草药的影响[3],中国人群UTUC具有与西方人群不同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肿瘤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作者结合本中心UTUC诊疗经验,综合分析近年的相关文献,探讨UTUC诊疗新进展.
-
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30例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11年5月诊治的30例原发性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据患者肾功能分组,按 eGFR≥60 mL/ min,15 mL/ min≤eGFR<60 mL/ min, eGFR<15 mL/ min 分为 A、B、C 3组,A、B 组患者主要采用一侧保留肾功能和另一侧根治性切除的主要治疗方式,C 组患者主要采用双侧根治性切除的方式治疗,分析各种手术方式对不同肾功能状态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其中 A 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为33.33%,1例患者术后肾衰竭行透析治疗,1例患者术后7年因肿瘤原因死亡。 B 组患者,尿路上皮肿瘤复发率为31.25%,3例患者随访期间因肾衰竭行透析治疗,3例患者死亡。 C 组患者术后均行透析治疗,尿路上皮肿瘤复发率为37.5%,随访期间死亡3例。3组生存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和肿瘤特征,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保留肾功能的治疗方法对于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而言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法。
-
进展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一线化疗对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进展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接受化疗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22例不可切除/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9 ~87(62.4±10.1)岁,其中男130例,女92例.分析一线化疗前后患者血肌酐水平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及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接受一线化疗后血肌酐水平较前中位升高1.5 μmol/L,eGFR较治疗前略改善,中位升高0.5ml·min-1·(1.73m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接受含顺铂治疗方案的149例患者化疗后平均血肌酐升高1.31 μmol/L,而平均eGFR改善0.14 ml· min-1·(1.73 m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8,P=0.745)、一线接受含顺铂方案化疗(OR=0.95,P=0.893)并未增加化疗后肾功能下降的风险;手术至一线化疗的时间间隔超过1年则化疗所致肾功能下降的风险有降低趋势(OR =0.54,P=0.196),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ECOG PS)评分≥1分(OR =1.81,P=0.131)、治疗前贫血(OR=1.14,P=0.764)以及一线化疗周期数超过4个(OR=1.41,P=0.398)有导致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肾切除术者(OR =3.06,P=0.089)化疗后发生肾功能下降的风险增加,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进展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接受全身化疗,特别是含顺铂方案的化疗,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接受肾切除术可能会增加化疗后肾功能下降的风险,但是如果治疗前进行充分评估,采取包括水化、密切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