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郑捷;刘远文

    目的 探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Ligasure Vessel Sealing System)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使用优势.方法 总结2008年10月-2011年6月我院运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治疗86例肝脏肿瘤的经验.结果 86例运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治疗肝脏肿瘤的病例中,61例未阻断肝门,其余25例阻断肝门,平均阻断肝门14min,平均手术时间172min,平均失血量约250mL,术后血浆引流量210mL,平均住院日14d.结论 使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行肝脏肿瘤切除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及缩短住院时间.

  • 全肝血流阻断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徐畅;程月娥;张平

    行一般肝叶切除时,通常只需阻断入肝血流;而切除第二、第三肝门区肿瘤时,因肿瘤位置特殊,极有可能发生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撕裂大出血.为了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大出血,需在肝门阻断的同时阻断肝上、肝下的下腔静脉,以达到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切肝的目的,确保手术安全 [1、2]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院实施全肝血流阻断下肝切除术共71例,现将术中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 医者仁心

    作者:马云会

    2006年1月10日的<健康报>上,报道了2005年度国家高科技奖得主吴孟超院士的事迹.追寻吴老半个世纪的从医历程,看到的是一串串辉煌的足迹: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率先成功实施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在医学领域的孜孜以求和不断进取使他成为2000年设立国家高科技奖以来,医药卫生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 门静脉阻断对肠黏膜屏障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鹏;陈强谱

    在肝胆胰外科手术中,单纯门静脉阻断或肝门阻断是常用的控制出血的方法.门静脉阻断后一方面可造成肝脏的缺血,另一方面可导致胃肠道淤血,由此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并对机体其他重要脏器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和损害[1-4].既往研究多集中在门静脉阻断对肝脏的损伤,而其对胃肠道的影响,尤其是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却研究较少.

  • 肝门阻断对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张军明;任艳华;刘芬;雷亚宁;张婵;钱旭

    目的:研究肝门阻断后大鼠肠道肌间神经丛内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表达的变化,以探讨肝门阻断对肠道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方法:SD大鼠分成实验组(根据阻断时间分为肝门阻断20 min组、40 min组及60 min组)和对照组,取各组相同部位的小肠和结肠,制作肠肌间神经丛标本行NADPH-d组化染色,观察和比较各组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密度和染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肠(28.89±5.49,32.22±7.03,36.89±8.58 vs 21.78±4.56,P<0.01)和结肠(34.22±8.82,39.39±8.91,44.61±9.94 vs 25.94±5.59,P<0.01)的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胞体大而染色深;实验组之间比较,肝门阻断60 min组的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多于肝门阻断20 min组(小肠:36.89±8.58 vs 28.89±5.49;结肠:44.61±9.94 vs 34.22±8.82,P<0.05),肝门阻断60 min组和40 min组的NOS阳性神经元胞体较大,染色较深,但节间束NOS阳性神经纤维稀少.结论:肝门阻断会影响或损伤肠神经系统的NO能神经,这可能是术后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的神经机制.

  • 肝门阻断再灌注后脑皮层组织和血清S100β蛋白的差异性改变及意义

    作者:郑晓春;陈卫民;盖成林

    目的:通过观察肝门阻断(hepatic portal occlusion,HPO)再灌注后脑损伤特异性标志物S100β蛋白在中枢和外周的变化趋势,研究HPO再灌注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异氟烷(isoflurane)吸入麻醉后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n=8):开腹但不阻断肝血流;全肝血流阻断组(B组,n=30):Pringle'法阻断门脉、肝动脉及胆总管,全肝缺血30 min后恢复肝血供.再灌注后6,12和24 h取材.血气分析测定门脉血pH值、[K+]和[Ca2+],ELISA比较组织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HPO期间门静脉pH显著降低,[K+]升幅超过1倍,但开放后逐渐恢复;[Ca2+]于再灌注后持续下降至12 h.和A组比较,B组皮层S100β蛋白含量再灌注12和24 h时升高显著(12.04±3.29,14.81士8.04 vs 2.71±3.9,P<0.01,P<0.05).但各时点的血清S100β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浓度超过0.2μg/L的例数显著高于A组.两种来源的S100β蛋白未见相关性.结论:HPO再灌注刺激皮层神经胶质细胞的保护反应,S100β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但表达过度可致脑损伤,这可能是肝移植病例术后出现神经精神改变的机制之一.

  • 不阻断肝门的大肝癌切除术

    作者:杨连粤;黄耿文;黄建华;杨建青

    目的研究不阻断肝门的肝切除术在大肝癌切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不阻断肝门的大肝癌切除术,并与同期98例采用肝门阻断的大肝癌切除术做对比.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与大肝癌术后并发症有关的因素.结果不阻断肝门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阻断肝门组(10.0%vs 32.7%,P=0.0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肝门阻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等与并发症发生有关,进一步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肝门阻断、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是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的4个独立的预测指标.结论大肝癌切除手术中有选择性地采用不阻断肝门的肝切除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 常温下肝门阻断对大鼠肠道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笑;毛羽;郁正亚;王阳

    肝门阻断后,在门静脉系统血流高度淤滞的情况下,肠循环凝血功能是否出现变化,国内外报道很少.本实验应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术[1]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 分步肝血流阻断下切除复杂肝肿瘤

    作者:李晓阳

    巨大或解剖困难的复杂肝肿瘤常用肝血流阻断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肝门阻断(portal triad clamping,PTC)和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vascular isolation,THVI)技术各有其特点.

  • 腹腔镜技术在基层医院肝脏外科的应用

    作者:高文灿;顾继礼;许建伟

    肝脏血运十分丰富,切面容易出血,腹腔镜下肝门阻断较为困难,而且没有理想的腹腔镜下切肝工具,使腹腔镜技术在肝脏手术,尤其是肝叶切除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发展缓慢,难以推广[1].2005年6月~2008年5月我院成功进行9例腹腔镜肝脏手术,尤其是2007年成功开展1例腹腔镜肝癌切除,为基层医院腹腔镜技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推广做了有益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 肝门阻断对肝硬化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作者:苏永辉;谢玉研;王文锋;吴丙坤;张百萌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 40 只肝硬化模型雄性SD 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肝门阻断10 min、肝门阻断20 min、肝门阻断30min 组,每组各10 只.在行肝门阻断术后18 h 乳果糖、甘露醇混合液灌胃,6 h 后收集尿液,检测乳果糖和甘露醇排出率及比值(L/M),并于术后24 h 取未段回肠行病理组织学和电镜检查.结果 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10 min 时即出现明显小肠病理损伤,电镜下可见小肠微绒毛肿胀、缩短,紧密连结变宽.阻断20 min 时,小肠微绒毛缺失、脱落,细胞器肿胀.阻断30 min 时,可见部分肠黏膜细胞坏死,微绒毛脱落以及紧密连结破坏.肝门阻断10 min 组大鼠的尿中L/M 比值(0.069 ±0.022)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047 ± 0.016),并随肝门阻断时间延长增高越明显.结论 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可导制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 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作者:苏永辉;杨禄坤;蔡潮农;周文英;侯冰宗

    目的探讨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对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制成肝硬化模型的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肝门阻断30 min组(阻断组)及通过选择性肠道去污染预处理组(预处理组),各20只。在实验术后30 min及24 h时分别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肺及门、腔静脉血作细菌培养,并取门、腔静脉血作内毒素检测。结果阻断组大鼠手术后30 min即出现门、腔静脉血内毒素浓度升高(P<0.01),在手术24 h后升高更明显。并在术后24 h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及门、腔静脉血细菌培养出现阳性,主要为大肠杆菌。预处理组大鼠无论是手术30 min还是24 h后,门、腔静脉内毒素水平升高均不明显,较阻断组明显降低(P<0.01),肠道外组织及门、腔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也明显降低。结论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30 min后早期即可出现内毒素血症,并于手术24 h后出现明显肠道细菌移位。选择性肠道去污染能减少肝硬化大鼠肝门阻断后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 奥曲肽在肝癌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中及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作者:鲁岩;郭立民;李勤涛;贾哲;李宝亮;蒋力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于肝细胞癌(HCC)合并肝炎后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切除术中肝门阻断及术后应用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94例HCC合并肝炎后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并实施了肝切除术的患者,其中25例术中至术后5 d内持续静脉泵入奥曲肽(25μg/h),作为治疗组,另外选取69例未应用奥曲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中肝门阻断率、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前白蛋白及其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术中肝门阻断率(60%)较对照组(82.61%)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33,P =0.022);两组患者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ALT、AST、TBil、腹水引流量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T:t=-2.1443,P=0.0346;AST:t=-2.2193,P=0.0289;TBil:t=-2.2421,P=0.0274;腹水量:t =-3.0571,P =0.0029)。而两组间前白蛋白和ICG-R1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及围手术期应用奥曲肽,在相同术中出血量下可降低术中肝门阻断率,并显著改善术后肝功能,且不影响肝脏的合成功能,对于此类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半个世纪以来肝、胆、胰外科的发展

    作者:黄志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容许进行广泛的肝切除术。Carl Langenbuch(1888年)被认为是有目的地施行肝切除术的第一位外科医生。1911年Wendel在肝门外结扎右肝动脉和右肝管沿Cantlie线切除肝右叶,从此开始了解剖学与外科学的结合而推动肝外科发展。 1.肝脏的出血与止血:贯穿着整个肝脏外科的问题是“出血”与“止血”。多少年来,外科医生曾试过了不知多少方法进行止血,直至1908年,Pringle在美国的《外科年鉴》杂志(Annals of Surgery)上发表了题为“肝外伤止血札记”(Notes on the arrest of hepatic hemorrhage due to trauma),手术时Pringle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肝蒂以暂时停止出血使伤处能够看得清楚。此止血方法便成为肝脏外科的突破,至今仍然常用。1953年Rafucci通过犬的实验,提出了犬可以安全地耐受肝门血流阻断15 min。这个标准一直仍然是临床上所采用的依据。在50年代,Child发现对门静脉阻断的耐受性,不同种属的实验动物间有很大差异,如兔、犬、猫不能耐受长时间阻断门静脉,但猴子却能长时间生存。Child在1954年发表对肝脏血循环研究的专著中指出,他在19只猴子(macaca mulatta monkey)的实验中,有13只耐受了肝动脉结扎,并且不用抗生素治疗。因而这些研究给Pringle肝门阻断的安全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1]。

  • 不阻断肝门血流行肝左外叶肿瘤切除138例报告

    作者:李哲;刘凯;张博;杨家和

    目的 探讨并总结不阻断肝门切除肝左外叶肿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分析138例不阻断肝门行肝左外叶肿瘤切除的病例与同期进行的210例第一肝门阻断切除肝左外叶肿瘤病例,比较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不阻断肝门切肝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较Pringle's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肝功能较Pringle's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不阻断肝门切除肝左外叶肿瘤可明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 中晚期肝癌患者肝门阻断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

    作者:赵德芳

    目的 考察中晚期肝癌患者行入肝血流阻断术的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变化.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确诊的中晚期肝病患者36例,均行择期肝叶切除术.比较肝门阻断前,阻断1、5、10、20 min和终解除阻断后30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肝门阻断前、阻断20 min和终解除阻断后30 min后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与阻断前比,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随着阻断时间延长变化不显著(P>0.05);心率随着阻断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平均动脉血压和心排血量降低(P<0.05),解除阻断30 min所有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至阻断前(P>0.05).与阻断前比,阻断20 min,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CO2分压和碱剩余降低(P<0.05),解除阻断30 min所有气血指标恢复至阻断前水平(P>0.05).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肝门阻断的方法行肝切除术安全,可靠.

  • 肝门阻断再灌注致脑皮层血管内皮损伤中TNF-α和IL-10的变化

    作者:黄风怡;郑晓春;李荣钢;涂文劭

    目的 观察肝门阻断再灌注(HPO)对脑皮层血管内皮的损伤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和HPO组(均n=16),分别建立假手术、肝门阻断再灌注模型,以脑血管内皮和小肠黏膜为目标,采用干湿重法比较脑水肿程度、伊文思兰比较BBB渗透率、光电镜研究组织和超微结构损害、血气分析测定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放免法测定血浆TNF-α、IL-10浓度等,探索HPO再灌注对肠黏膜和脑血管内皮的作用和机制.结果 ①肠损伤Chiu'评分HPO组>Sham组(312±42 vs 30±11,P<0.01).②光、电镜下HPO组脑皮层血管内皮损伤,间质水肿,胶质细胞变性,血管周围神经突起水肿.③ HPO组见BBB通透性增加,有脑水肿倾向.④HPO组TNF-α、IL-10浓度以及[K+]和[Ca2+]明显高于Sham组(均P<0.05),并有酸血症.结论 肝门阻断再灌注后肠损伤是导致脑皮层血管内皮损伤的主要因素,TNF-α刺激肠PMN浸润产生的伤害因子通过血液和循环系统传递引起脑皮层等远隔脏器的继发损害.

  • 常温下肝门阻断肝切除术治疗肝癌

    作者:王维举;李业臣;刘新生;江文清

    1997~2000年,我科应用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法对52例肝癌患者实施肝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甄茂川;刘平果;王效民;吴绍峰;俞可克;尹震宇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案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肝胆外科2007年4月-2013年12月所收治肝癌切除病例58例,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法)(A组22例)、半肝血流阻断组(B组19例)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组(C组17例),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指标的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手术时间上B组较C组和A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及恢复情况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均能有效地控制出血,半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更安全,安全性高;同半肝血流阻断相比,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省时的优点。

  • 不阻断肝门肝切除术在肝癌治疗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黄继超;夏华平;姜德清;柯群刚;樊继泷;郝占伟

    目的 探讨肝癌采用不阻断肝门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 2016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随机分为肝门阻断组(阻断组)21例和不阻断肝门组(不阻断组)20例,阻断组术中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不阻断组术中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住院时间不阻断组明显少于阻断组(P< 0.05).两组术前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d及7d阻断组TBIL、ALT均显著高于不阻断组,ALB显著低于不阻断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阻断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而不阻断组为5%,明显低于阻断组(P<0.05).结论 采用不阻断肝门肝切除治疗肝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减少了对肝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7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