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瞳检影在青少年近视眼普查中的应用
小瞳检影是在小瞳孔存在调节的情况下进行检影,由于调节力的影响,往往使检影的结果与实际屈光度数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青少年因调节力比较强,差异则会更大,因此青少年一般不采用此法进行验光.但在青少年中小瞳检影与散瞳检影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在什么情况下的差异大,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在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的普查中,对近千只眼进行了小瞳检影,并对其中的542只眼进行了小瞳检影与阿托品散瞳检影的比较,现报告如下.
-
人工晶状体的使用管理
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是目前白内障及其他无晶状体眼患者矫正屈光不正理想的手段.由于IOL用量大、价格昂贵、选择的类型较多,同时又具有适合个体屈光度数选择的特点,因此为保证每一例患者都能植入合适的IOL,达到术后恢复满意视力的良好效果,对IOL的管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的做法报告如下.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的预测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不同公式预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的准确性及其校正方法.方法应用第二代经验公式、第三代理论公式和BinkhoistⅡ公式,分别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测算60例(120只眼)近视患者矫正至正视眼所需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并应用F值计算与术眼原晶状体屈光力等值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即等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近视患者3个公式计算结果LASIK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中、高度近视患者3个公式计算结果LASIK术后均小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个公式计算的LASIK手术前、后等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差值(difference of equal intraocular lens power,EILD)均与LASIK实际矫正屈光度数呈高度相关性(P<0.01).回归公式:EILD=a+b×手术实际矫正屈光度数,其中第二代经验公式:a=-1.23,b=0.72;第三代理论公式:a=-1.03,b=0.52;BinkhoistⅡ公式:a=-1.44,b=0.50.结论对于中、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使用现有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测算公式,其结果均偏小,应用EILD校正可提高准确性.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的测算方法尚待深入研究.
-
角膜穿孔伤角膜接触镜眼内存留一例
患者男,23岁.左眼外伤后视物不清10个月余,以"左眼后发性白内障"于2001年4月2日收住院.既往患者双眼屈光度数为-4.50 D,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2000年5月6日患者左眼被铁丝戳伤,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急诊清创缝合,术后仍视物不清.
-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混浊加重一例
患者女性,23岁.因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双眼视力下降1年半,于2010年7月26日来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就诊.6年前,患者在外院诊断为双眼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granular corneal dystrophy,GCD),有明确家族史(其父患相同疾患).1年半前因近视眼于当地医院行LASIK手术,屈光度数不详,手术过程顺利,术前裸眼视力右眼为0.7,左眼为0.6,术后1周裸眼视力右眼为1.2,左眼为1.0.术后3个月复诊时发现双眼角膜瓣下弥漫性混浊,当地医院诊断为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fus lamellar keratitis,DLK),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2个月无好转,患者自行停止治疗,角膜混浊加重,视力逐渐下降.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21个月外伤致角膜瓣移位一例
患者女.45岁.因右眼外伤后眼痛、流泪,视物模糊3 d于2000年7月23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右眼因近视于1998年11月10日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裸眼视力0.04,矫正视力0.6,近视屈光度数-5.25 D,角膜瓣厚度160μm;术后裸眼视力0.8.本次就诊全身体检正常.眼部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1,屈光度数为-6.00 DS +3.25 DC×110°;角膜地形图示SimK值为45.52@6/55.65@96(图1);右眼结膜充血,角膜瓣水肿,角膜瓣切口4~9点钟方位可见宽约1.5 mm新月形裂口,角膜瓣向内上方移位,多条角膜皱褶达瞳孔区;前房、瞳孔均正常;B超检查示玻璃体及视网膜正常.左眼正常.
-
虹膜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取出二例
例1 男,6岁.因体检时发现双眼视力差,于1999年4月19日来我院就诊.全身体检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2,无法矫正;双眼晶状体核混浊,左眼5~6点钟方位虹膜呈扇形缺损,瞳孔向下延伸达角膜缘,散大瞳孔检查眼底,仅可见周边部视网膜.诊断:双眼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左眼先天性单纯性虹膜缺损.于全麻下行双眼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右眼植入普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左眼植入虹膜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均为+21.00 D.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五年外伤致角膜瓣移位一例
患者男,26岁.因右眼被螺丝刀刺伤后伴眼痛、流泪、视物模糊半小时于2002年11月12日以"右眼角膜板层裂伤"收入院.既往患者因近视于1997年9月12日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右眼裸眼视力0.06,矫正视力1.0,近视屈光度数-6.00 D,角膜厚度为161 μm;术后裸眼视力为1.0.本次就诊全身体检正常.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度数回退的效果分析
目前临床已广泛开展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治疗近视,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该术后尚有部分患者因屈光度数回退而需要再治疗.我院自1998年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对24例(34只眼)PR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患者进行再治疗,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第2例——自幼左眼斜视
病历摘要患儿男性,4岁7个月.因自幼左眼斜视,于2005年3月15日来我院就诊.患儿生于2000年8月7日,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和遗传病史.6个月至1岁时家长发现左眼内斜视,在当地医院就诊,未治疗,建议3岁后复诊.2003年12月在当地医院就诊,裸眼视力右眼为0.15,左眼为0.25;左眼内斜视15°.小瞳孔电脑验光和睫状肌麻痹下(双眼滴用1%阿托品眼液,2次/日,连续7 d)验光2次检查屈光度数(表1).初步诊断:(1)双眼屈光不正;(2)双眼弱视待查.先后2次按照小瞳孔电脑验光度数配镜,戴镜后进行弱视训练,并采用遮盖疗法进行双眼交替遮盖(遮盖右眼2 d,遮盖左眼3 d,双眼放开1 d).
-
人工晶状体眼睫状沟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一例
患者男性,62岁。因右眼渐进性视物不清1年余,于2007年11月28日来山东省即墨市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5个月前,曾因老年性白内障成熟期于我院眼科行囊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本次体检全身无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矫正视力不提高;左眼视力0.1,+8.00DS→0.8,双眼角膜透明,前房中深,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右眼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眼底像模糊;左眼人工晶状体在位透明。术前常规测量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轴长度,采用 Ocularvision PC355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按SRKⅡ公式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为19.50 D。翻阅患者原病历资料,发现患者左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有误,当时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为21.00 D,植入眼内的却是8.00 D,患者右眼常规行囊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左眼预行睫状沟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人工晶状体采用Ocularvision PC355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使用Holladay公式[1]计算,人工晶状体至角膜的距离设置为前房深度加1 mm,眼镜至角膜距离设置为12 mm,选择12.00 D人工晶状体。
-
弱视儿童的治疗护理
我们自2000年2月~2003年2月诊治弱视患者116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报告如下:本组弱视儿童116例195眼,初诊年龄5~10岁,男102眼,女93眼,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158眼,斜视性弱视16眼,屈光参差性弱视21眼.轻度弱视83眼,中度弱视92眼,重度弱视20眼.所有患儿均给1%阿托品眼膏散瞳,每日3次,连续3天,充分麻痹睫状肌后经客观检影法检查屈光状态,记录屈光度数,验光3周后试镜,确定眼镜处方[1].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眼中远视132眼,近视6眼,混和散光2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远视性屈光参差18眼,近视性屈光参差3眼.
-
白内障术后双眼视觉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白内障是导致老年人视觉受损甚至致盲的主要的眼病[1],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不仅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且还能恢复较好的双眼视觉.而影响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的主要原因是矫正视力低下和(或)双眼视力相差过大;其次是屈光度数较高,双眼屈光参差及双眼影像不等过大;年龄的影响因素小.本文就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觉重建的总体水平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A超敏感度降低导致眼轴测量误差的矫正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公式为SRK(Sanders-Retzkaff-Kraff)Ⅱ公式,即P=A-2.5L-0.9K.其中,P是使白内障术后眼达正视状态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数(单位为D);A是常数,由人工晶状体的生产厂家和类型决定;L是眼轴长度(单位为毫米),通常由A型超声测得;K是角膜水平屈光度和垂直屈光度的平均值(单位为D),由角膜曲率计测得.
-
后巩膜加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病理性近视疗效观察
病理性近视也称进行性近视[1],是以眼轴进行性增长、屈光度不断加深、眼后段扩张和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进行性损害引起视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眼病[2],是我国常见眼病之一,患病率约为0.95%[3]。该病发生较早(5~10岁即可发生),且进展很快,20岁以后继续发展,近视度数较高,可达-15.00D以上,常伴有不同程度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又称为变性近视[4]。此类患者往往因为屈光度数太高而无法接受完全矫正镜片,行角膜屈光手术存在眼轴继续变长导致的屈光回退或角膜厚度太薄无法完全矫正而无法得到较满意的视力矫正。近年来,我院对高度病理性近视患者实施后巩膜加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随访观察3年,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LASIK术后角膜瓣翻转移位1例
患者,男,24岁.因右眼被手指戳伤,眼痛、流泪、视物不清1小时于2001年12月2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双眼因近视于2001年10月5日在某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视力右0.08(-5.00DS=0.6),角膜瓣厚度150μm,术后视力0.8,托百士及艾弗龙眼水点眼半月.本次就诊全身体检无异常.眼部检查:右0.2,屈光度数-5.00DS +3.00DC×100°.
-
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计算性AC/A值的变化观察
随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近视的广泛开展,各调节因素对LASIK术后效果的影响已经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相关报道尚不多.我中心采用Von Graefe法测量近视患者远距及近距水平隐斜,观察并分析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不同屈光度数近视组的计算性AC/A值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
随着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眼发病率的逐年提高,屈光手术方式多种多样,虽然目前仍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为主导方式角膜屈光手术为主,但角膜屈光手术改变了角膜的生物力学形态[1].增加了术后角膜病变的危险性,并有矫治屈光度数范围小、易回退、术后视觉质量差等[2]问题.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度数欠矫及回退再手术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 omileusis,LASIK)是近年来在国内开展的一种新型屈光性角膜手术,其治疗范围达-2.00~30.00D.但术后出现屈光度数欠矫及回退仍是眼科医师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而再次LASIK(re-LASIK,RLASIK)手术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方法[1].我院眼科中心自1999年3月开展LASIK手术以来,术后部分病人出现屈光度数欠矫及回退而接受RLASIK手术者22例(43只眼),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近视屈光度数与角膜屈光力和非球面系数的相关性
目的:对不同近视屈光状态下人眼角膜总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眼轴、角膜非球面参数 Q 值、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 thickness, CCT)及眼压进行测量,并探讨近视度数与上述相关参数的关系。
方法:近视患者138例138眼(所有患者选择右眼进行分析),根据综合验光仪测量的近视度数,患者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1.00D~-3.00D),中度近视组(-3.25D~-6.00D),高度近视组(>-6.00D)。各眼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德国,Oculus公司)进行检测,获得角膜总屈光力和后表面屈光力以及Q值,使用非接触式眼压测量仪(日本Canon公司)测量眼压,使用 A 超测量仪(美国Tomey公司AL-3000)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轴长度。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
结果:近视度数与眼轴呈负相关(r=-0.682, P<0.001),与角膜屈光力无相关性(r=0.009, P=0.925),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r=-0.554, P<0.001)。近视度数与Q值呈正相关(r=0.674, P<0.001),Q值与眼压成呈负相关( r=-0.375, P=0.01)。近视度数与CCT及眼压无相关性( r=-0.138, P=0.141;r=-0.121, P=0.157)。
结论:角膜屈光力在近视发展过程中有正视化作用,Q值与近视度数及眼压的相关关系对指导角膜屈光手术有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