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广泛应用,微血管性心绞痛(M V A )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证实内皮功能障碍是 MVA 的首要发病机制。但目前治疗M VA的药物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像内皮功能障碍和氧化压力的靶向治疗等针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病理生理的治疗方法将会成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向[1]。对此,西药作用机制单一,只能从一方面介入病程,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可针对不同的环节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本文将二者结合用于治疗M VA ,再加以基础研究佐证,对缺血心肌多靶点整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内皮素与一氧化氮联合检测对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治价值的探讨
微血管性心绞痛由Likoff 等[1]1967年首次报道。目前,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认识还存在相当的困难。近的研究表明,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发生胸痛的共同因素[2],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血管活性物质合成释放的失衡,内皮素(ET )和一氧化氮(NO )都属于血管活性物质,为探讨二者在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治及判断预后中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收集336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观察治疗前后 ET 和 NO 浓度变化;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296名,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安全性问题探讨
目的:探究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100例,通过随机分组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的方法,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传统治疗措施的基础之上使用尼可地尔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浆内皮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一氧化氮的含量测定,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一氧化氮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内皮素、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通过尼可地尔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
法舒地尔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心脏X综合征又称微血管性心绞痛,是一组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症候群.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脏x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目前对此症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采用法舒地尔治疗心脏X综合征,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从肝肾论治微血管性心绞痛
文章运用中医学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对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病理、治疗进行了论述,阐明肝肾不足、功能失调是本病的根本原因,精气不充、疏泄不利、藏血不及、络脉失和是其重要病理变化,提出运用填补、疏利、调养、通和法治疗本病,为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X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许多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在进行心导管检查时,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这种现象被Kemp于1973年正式命名为心脏X综合征(CSX),Cannon等于1988年提出CSX患者的胸痛是由小的阻力冠状动脉血管(<500um)功能障碍所致的心肌缺血引起,建议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但CSX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目前X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手段作一综述.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迅速发展,CMD的发生和防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MD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评价药物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选择合适的CMD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是开展CMD实验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在CMD的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如何进一步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寻求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将是中医药干预CMD的研究重点.该文将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价方法及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实验及中医药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
芪参胶囊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又称心脏X综合征,是指一组具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无冠状动脉痉挛依据并排除其他可引起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心脏病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本病的诊断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MVA发病机制仍不很明确,目前认为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能力降低、内皮功能异常等有关[1],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研究旨在观察芪参胶囊治疗MVA的临床疗效.
-
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论治微血管性心绞痛
认为肝肾不足、血脉失和是微血管性心绞痛(MVA)发病的内在根本,同时还应关注脾虚失运及气机失调在MVA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机制将MVA分为血脉之变、心体受损、神之变,每个阶段都是“血-脉-心-神”共病体系,但根据疾病演变阶段存在主次差异.血脉之变宜调理气机,养血和脉;心体受损宜益肾健脾,活血化痰;神之变宜养心安神.
关键词: 微血管性心绞痛 “血-脉-心-神”一体观 血脉 心 神 -
急性心肌缺血163例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型诸多,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微血管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肌病和冠心病、猝死等.其常见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冠状动脉,以及冠状动脉痉挛、栓塞、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炎、冠脉畸形和外伤等.现就急诊科2002年12月29日至2005年12月30日临床观察诊治急性心肌缺血患者163例,报告如下.
-
左卡尼汀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采用左卡尼汀静滴,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醇,用药时间均为12周.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减少(P<0.01),运动至出现ST段压低1 mm时间、运动至出现心绞痛时间、运动持续时间延长(P<0.05),运动诱发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ST)减小(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降低20.3%、32.7%和16.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34.5%(P<0.01).结论 左卡尼汀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疗效肯定,与硝酸酯类药相似.
-
超声实时心肌造影对X综合征心肌微循环的定量评价
目的 探讨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CE)定量评价心脏X综合征(CSX)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择19例CSX患者作为CSX组,1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MCE检查,测量并记录受检者的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峰速(E)、舒张末期血流峰速(A)、E波速度下降时间(EDT)、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期运动速度(S’)、收缩早期运动速度(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注入造影剂,记录注入造影剂后心尖位三切面及左心室短轴基底、中间、心尖节段闪烁显像前5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以及闪烁显像后15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应用QLab 8.1软件对存储图像进行分析,获得曲线峰值强度(A*)、曲线斜率(β),计算心肌血流量(MBF).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SX组E值、E/A值、E'峰速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2.29、-2.36,P<0.05),CSX组EDT延长、E/E'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2.24,P<0.05).两组LVEDD、LVESD、LVEF值、A值、S’、A’峰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0.57、0.33、1.24、-1.17、0.77,P>0.05),CSX组A*、β、MB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3.75、-3.69,P<0.05).结论 CSX患者存在微血管灌注异常,MCE可以定量评价CSX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灌注异常.
-
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胸痛患者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过程中,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可疑胸痛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50%的受试者574例,用0.1%乙酰胆碱溶液30 μg、50 μg、100 μg单次或多次冠状动脉内注射,行冠状动脉痉挛诱发试验,同时试验前后冠状静脉窦采血测定乳酸.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冠状动脉内径减少是否大于>50%、冠状静脉窦乳酸是否转为阳性等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冠状动脉正常组(n=108)发生率18.8%,冠状动脉痉挛组(n=337)发生率58.7%、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n=129)发生率22.5%.三组比较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达69.8%,与冠状动脉正常组48.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吸烟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统计学分析是由于男性的比例减少所致.结论 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中,可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冠状静脉窦乳酸增加,说明心肌无氧代谢增加.该病例更多见于女性患者.该研究未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有关.
-
尼可地尔对心脏X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0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尼可地尔组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口服.患者均行静息心肌核素扫描(ECT)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检测治疗前后(随访3个月)血浆内皮素(ET-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ECT阳性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尼可地尔组治疗后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率及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尼可地尔组较对照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率及阳性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学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尼可地尔组的ET-1、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而NO水平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ET-1、hs-CRP和NO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尼可地尔通过抑制炎症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机制来改善微血管性心绞痛症状,提高运动耐量,且疗效显著.
-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临床诊疗新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存在的有心肌缺血或微循环病变证据。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研究显示微循环结构与功能异常既可以出现在非闭塞性冠脉疾病但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中,也可出现于心肌病、闭塞性冠脉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因此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目前其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此文对近年来有关不同临床类型的CMD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新进展给予综述。
关键词: 综述 微血管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诊断 治疗策略 -
心脏X综合征
在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且具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中约有10%~30%的患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未发现血管有明显狭窄[1].这一现象早于1967年由Likoff等[2]首先报告,1973年被Kemp正式命名为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CSX)[3].Cannon等[4]于1988年提出CSX患者的胸痛是由小的阻力冠状动脉血管(<500 μm=功能障碍所致的心肌缺血引起,建议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
-
心可舒联合尼可地尔对X综合征患者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心可舒联合尼可地尔对X综合征患者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临床诊断为X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可舒和尼可地尔联合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2组患者胸痛症状改善程度、中医症状积分及内皮功能指标肱动脉内皮依据性血管合性功能(FMD)、NO和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胸痛症状改善有效(66.67% vs 56.67%)和总有效率(84.44% vs 63.33%)及中医症状积分、肱动脉FMD[(8.6±2.2)% vs (6.0±2.4)%]、NO[(35.1±3.7)μmol/L vs (25.1±4.0)μmol/L]、内皮素1[(30.4±12.9)ng/L vs (58.8±8.8)ng/L]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能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血管内皮功能.
-
X综合征与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通过运用无创检查方法对X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的检测,探讨颈动脉IMT、肱动脉FMD与X综合征的相关性,从而了解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化程度对X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X综合征患者63例(X综合征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2组的颈动脉IMT、肱动脉FM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X综合征组肱动脉FMD明显低于对照组[(3.25±2.36)% vs(5.99±3.63)%,P<0.01],颈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1.03±0.36)mm vs(0.79±0.09)mm,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FMD与IMT呈负相关(r=-0.249.P=0.013).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和吸烟是肱动脉FMD的高风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是肱动脉FM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X综合征患者较健康体检者颈动脉IMT明显增厚,肱动脉FMD明显降低.肱动脉FMD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
-
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l和运动负荷心肌99Tcm-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在诊断心脏X综合征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1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与运动负荷心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显像在辅助诊断心脏x综合征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符合心脏X综合征诊断标准患者共63例,将患者分为2组,一组行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1 SPECT显像,另一组行运动负荷心肌99Tcm-MIBI SPECT显像,评价两种核素心肌显像在诊断心脏X综合征中的符合率.结果 行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1 SPECT显像者35例,有31例出现病变部位的反向再分布,符合率为89%;行运动负荷心肌99Tcm-MIBI SPECT显像者28例,其中有24例出现负荷病变部位放射性稀疏或缺损,静息显像正常,符合率为87%.两种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嘧达莫负荷心肌201T1 SPECT显像能较直接反映心脏x综合征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
-
冠状动脉迂曲与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迂曲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就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的有典型心绞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患者.共入选患者117例,根据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CMVD组(69例)和非CMVD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利钠肽、肝肾功能及血脂等,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等)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迂曲的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迂曲和CMV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以及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CMVD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高于非CMVD组[78.26%(54/69)比35.42% (17/48),P<0.001].CMVD组患者hs-CRP[(4.29±2.15) mmol/L比(2.63±1.20) mmol/L,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8±0.96) mmol/L比(2.52±0.83) mmol/L,P=0.008]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7±5.61) mmol/L比(11.5±4.38)mmol/L,P=0.025]高于非CMVD组,两组患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CMVD组冠状动脉计帧数明显大于非CMVD组(左前降支:31.56±4.92比27.31±3.75,左回旋支:29.47±4.18比26.62±3.19,右冠状动脉:29.09±5.05比26.24±3.28,P均<0.001).CMVD组患者冠状动脉迂曲[60.87% (42/69)比33.33%(16/48),P=0.035]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6.81%(53/69)比27.08%(13/48),P<0.001]均大于非CMVD组.logictic回归分析结显示,冠状动脉迂曲(OR=6.111,95%CI 2.707~13.794,P<0.001)、糖尿病(0R=6.565,95% CI 2.883~14.948,P<0.001)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0R=8.918,95% CI 3.822~20.808,P<0.001)是CMV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迂曲、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CMVD发生的影响因素,与CMVD的发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