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轻型桥脑出血10例临床分析
桥脑出血占颅内出血的5%~10%[1]。以往均认为桥脑出血病情凶险,临床特点为昏迷,呼吸节律改变,针尖样瞳孔,四肢瘫[2]。自CT运用于临床脑血管病诊断以来,使一些早期临床表现为局灶脑干体征的轻型桥脑出血得以正确诊断[3]。通过CT分析能较好地判断预后,指导治疗。1 临床资料 1990年9月至2000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头颅CT证实的10例小量桥脑出血病人共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为65岁。①有高血压史者7例,其中2例合并有糖尿病,1例有冠心病、心房纤颤、室性早搏;②10例均为急性起病,其中活动中起病者8例,静态下起病者2例;③起病时血压明显增高4例(22~24)/(12.5~16)kPa;④起病时头痛7例,呕吐5例,眩晕6例,嗜睡4例;⑤瞳孔改变8例,双侧缩小2例,一侧缩小6例;⑥双侧水平凝视麻痹3例,7例为同侧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3例;⑦一侧面瘫8例,其中周围性面瘫7例,中枢性面瘫1例;⑧耳鸣、听力下降1例,构音障碍2例;⑨2例有双侧小脑症状;10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
-
评价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在本院同一时期进行检查的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检查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通过对所有研究人员进行检查后发现,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脑部血管均能够清晰显示,研究组研究对象可显示出影像学征象,并且梗死病灶上的血管在病变现象方面程度有所差异;患者的梗死病灶小于20mm(含20mm)与大于20mm在血管正常以及狭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研究组患者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定位诊断率以及总诊断率分别为100%和90%.结论: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方法进行诊断,能够较为完整的将患者的病情进行体现,并且诊断效果比较突出,有利于对患者的针对性治疗,值得推广.
-
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A在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 ischemic cerebral vasscular disease,AICV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早期明确诊断,争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大程度减少缺血性坏死的范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
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与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脑血管数字减影(DSA)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实时显示图像等优点,并能显示颅内血管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脑血管闭塞、动静脉瘘、肿瘤血管的多少和肿瘤染色,为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我院1995-1999年DSA 150例脑血管病报告如下:
-
脑血管病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所有的成功都有其必然,现代科技的进步使脑血管病诊断治疗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影像技术的进步使脑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影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详细、清晰;运算速度空前提高的计算机仿佛赋予了我们聪明无匹的大脑,使我们对纷繁复杂血流条分缕析,历历分明;不断改良更新的材料则延长了我们的手臂,使我们更方便、更安全地到达我们以前我们无法到达或难以到达的治疗部位,经过多年的孕育和积累,我们已处于脑血管病学发生突破性发展和跃升的前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感慨于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继续迈步前行,结合本期的研究内容及其后续研究,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和构想.
-
循证医学的脑出血治疗指南与实践的差距研究
卒中在大多数国家位居死因前三位,是成人残障的主要原因,并且是常见和花费大的疾病.中国是脑卒中高发的国家[1].世界各地都在致力于制定本国或当地指南,此领域是否成熟标志着卫生服务发展的水平.自1989年WHO颁布治疗建议以来,世界各地出台了数十种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南中的依据应当是佳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新进展,并将其精华应用于实践.有效的实用指南与有效的实施策略是密切相连的.
-
S100B蛋白与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广泛发生的急危重症之一.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是威胁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系统标志蛋白具有量化脑血管病严重程度的特点,作为家族成员之一的S100B蛋白,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高度敏感度和特异性使其成为脑血管病诊断和预后较好的生物学标志物.现就S100B蛋白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做综述.
-
经颅多普勒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症.采用无创伤性的经颅多普勒检查方法,早期发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并及时进行治疗,是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病临床事件的有效手段.现就我院近几年来经颅多普勒检查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体会作一介绍.
-
基层医院对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诊疗体会
随着现代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发展,基层医院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急症脑血管病的出血的处理,其中重要、难以把握的应属颅内动脉瘤急性破裂出血.
-
脑血管病诊断技术进展
近年来脑血管病诊断技术发展很快,有些高科技的先进技术如: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派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64层多螺旋CT(siemens sensation)是当今影像诊断电子技术突破性高科技的发展水平代表,为便于推广普及应用临床;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特此为大家作一些简介供参考.
-
脑电显著概率地形图的应用暨在老年人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患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占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除了依靠仔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详细询问病史外,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应首选非创伤性辅助检查:脑显著概率地形图(Significance probability Mapping,简称SPM),是现代脑电生理检测技术、新型检测仪器及软件[1,2,3].医务人员熟练掌握SPM及其应用,共同研究脑电活动,及时揭示脑血管运动的客观规律,对老年人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提高保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急性脑卒中病人血清钾钠氯钙浓度及其与临床关系68例研究报告
我院自2003年元旦至今收住院资料完整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8例,其中脑梗死( CI)20例,脑出血(CH)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例,年龄42~82岁,平均58.2岁.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且诊断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分类标准.
-
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的一组疾病,其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故老年人患脑卒中的危险性远超于成人[1].其发病急骤,致残率、病死率极高,病理生理过程复杂.近年来,随着全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老龄化程度加速,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本研究寻求对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检验指标,以便及时掌握该病的病理发生发展情况,有效地减少重症病例发生,降低高致残率及病死率.
-
脑血管病诊断的思维特点
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循环功能障碍导致脑损害的一组临床常见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这组疾病的治疗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疾病诊断的正确性,而后者主要依赖于对疾病临床表现的科学观察,对疾病所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以及临床思维方法的合理运用.
-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2].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致死、致残率高[3];早期诊断此类疾病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4].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其无创、快速、可重复检查等优点[5]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针对我院2009年7月-2011年1月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6例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评价颈动脉超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癫痫与糖尿病25例临床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癫痫发作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引起癫痫发生的机制、治疗效果及预后。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选择我院1996年2月~1998年3月住院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性癫痫48例(癫痫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60~82岁(平均69岁)。按痫性发作国际分类标准(1981)确诊。随机选同期住院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未发生癫痫患者47例 (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60~84岁(平均71岁)。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1995)制定的标准确定,并有脑CT和/或MRI证实。两组年龄均≥60岁,为非急性期病人,缺血性脑血管病平均发病时间11个月,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程度无明显差异。癫痫组患卒中前无癫痫史。两组既往有糖尿病史者共39例,其中癫痫组25例,对照组14例。两组中有酮症酸中毒者,癫痫组11例,对照组1例。1.2 方法 诊断糖尿病按WHO(1985)糖尿病研究标准。治疗方法:入院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对症用药。对癫痫患者口服抗痫药,发作期病人静脉注射安定和/或肌肉注射鲁米那。同时,查血糖、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尿酮体等。根据检查结果,对高血糖患者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有的静脉滴注正规胰岛素。治疗结果,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程度。
-
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175例临床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急性疾病,现就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75例进行初步临床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7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均符合国内标准。脑血栓形成26例,占14.86%;脑梗塞129例,占73.71%;短暂脑缺血发作20例,占11.43%。男性124例,女性51例,性别比2.43∶1。全年各季均有分布,以2月~4月及9月~10月居多,占55.2%。年龄分布:30岁~40岁6例,占3.42%;41岁~60岁77例,占44%;61岁~89岁92例,占52.57%。1.2 其他:收缩压高28kPa低10.7kPa,平均21.2kPa,其中24kPa以上占78.9%;舒张压高17.3kPa,低8.0kPa,其中13.2kPa以下占71.5%。吸烟者占70.9%,饮酒者占74.9%,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7%。2 讨论2.1 本组病例中41岁~89岁169例,占96.57%,提示预防该病重点对象是中老年人,而在季节规律上看以春、秋季多发,从其血压分布情况分析,高血压、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形成的主要原因,预防高血压、调整血脂代谢,尤其是载脂蛋白B升高对减少脑损害、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重要意义。2.2 本组病例中有20例曾有TIA发生,其中15例发作后2d~30d发生脑血栓,提示治疗该病同时缓解期维持治疗同样重要,我院常采用阿斯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潘生丁及消炎痛延长血小板寿命并抑制其粘附动脉内膜,疗效颇佳。2.3 本文中吸烟者70.9%,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因吸烟后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在血中增高引起动脉缺氧,NADH不能氧化,动脉壁脂肪酸合成增多,加速动脉硬化。而饮酒、从事脑力劳动、易激动等因素均引起或伴有血管运动障碍,成为易发因素。因此卫生保健部门宜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特点大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423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综合康复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发病后到开始康复时间和康复持续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诊断,经CT或MRI证实;除外康复时间<28天、肌力>3级、感觉性或完全性失语、严重脏器并发症和高级脑机能严重障碍等脑卒中患者423例,运用现代医学康复技术(Bobath、Brunnst rom、Rood、PNF技术综合运用、心理康复和康复护理),由专业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地进行,每日1次的45分钟治疗;配合针灸、推拿等祖国传统康复疗法,以上总称为综合康复治疗.以Brunnstrom六级标准、手功能评定的5个动作、步行能力4级标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入院7日内初评,以后每个月评测1次,直至出院.结果将423例脑卒中患者的ADL进行康复治疗前后比较,P<0.05.将发病后到开始康复时间分为0-29天(简称1组)、30~89天(简称2组)和90~180天(简称3组)三组,经康复治疗后,1组运动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与2组对比,P<0 01;2组与3组对比P<0.05.将上述三组根据康复治疗持续时间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又分别分为三组,对运动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进行对照,1组和2组康复治疗3个月与康复治疗2个月、康复治疗2个月与康复治疗1个月的总有效率对比,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是显著的,发病后开始康复介入时间越早效果越好,持续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
血清TB、hs-CRP、non-HDL-C联检在心脑血管病诊断中的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血清TB、hs-CRP、non-HDL-C的联检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
血清NSE和S-100B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测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脑血管病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临床因病情危重而不宜搬动的病人则受到很大限制,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1],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浓度测定作为病理学标志蛋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的定量指标,同其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正逐渐被临床所重视.NSE特征性位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