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鼓室硬化的HRCT诊断

    作者:刘兆会;王振常;陶建华;鲜军舫

    目的探讨鼓室硬化的HRCT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共29耳)经临床证实的鼓室硬化患者,均经HRCT检查.结果病变累及鼓膜19耳,均表现鼓膜增厚,其中出现钙化12耳,呈条状9耳,点状3耳.鼓膜内陷9耳.病变位于鼓室内28耳,表现为钙化及软组织影共存23耳,软组织影4耳,仅为钙化影1耳.软组织影按形态分为条索状3耳,斑片状24耳,钙化影按其形态分为点状10耳,筛网状6耳,团块状8耳.硬化斑块包埋听骨链20耳.粘连锤骨7耳,砧骨6耳,镫骨2耳.硬化斑块与听小骨关系不密切2耳.累及鼓膜张肌腱1耳.结论 HRCT可以准确地显示鼓膜和鼓室内硬化斑块及其并发改变,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193 中耳渗出与鼓膜结构

    作者:闫燕

    分泌性中耳炎可引起持久的病理改变,如鼓膜萎缩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及鼓膜穿孔,这是因为研究不同的中耳渗出性质不一而产生了不同病变,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的中耳渗出对鼓膜固有层结构的影响。……

  • 鼓室硬化的颞骨HRCT表现与手术对照分析

    作者:陈静;郑艳

    目的:鼓室硬化的颞骨CT表现在不同听骨链病变程度下的特点分析。方法将手术确诊的111例鼓室硬化患者按听骨链的破坏程度分为A、B、C组,分别探讨对应的CT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表现。结果非特异表现A与B、C组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听骨链中断的漏诊率为51.61%。特异影像表现3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鼓膜钙化影平均出现率为59.46%,鼓室鼓窦钙化骨化影平均出现率仅为26.13%。结论鼓室硬化的术前CT表现大部分表现为非特异影像,各项非特异CT表现随听骨链的破坏程度加重出现率增高。特异性CT表现鼓室鼓窦的钙化或骨化影出现率较低,鼓膜钙斑的出现率较高。

  • 鼓室硬化和非鼓室硬化中耳炎抗氧化能力的差异性研究

    作者:童军;邓亚新;单良;蔡勋华;陈文文

    目的 了解鼓室硬化和非鼓室硬化中耳炎患者在抗氧化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nse,CAT)活性及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方面的差异,以进一步探讨鼓室硬化形成的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56例(56耳)中耳炎、中耳炎后遗症手术患者资料,分成两组:鼓室硬化组26耳,非鼓室硬化组30耳.测定所有患者血浆、红细胞中SOD、CAT活力及血浆、中耳组织中MDA浓度.结果 分析用秩和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血浆中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鼓室硬化组中耳组织中MDA含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中SOD和CAT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鼓室硬化组血浆中的SOD和CAT活力较非鼓室硬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鼓室硬化组术前的听力平均值与其各检测项目所测得的MDA、SOD、CAT值均不存在相关(P>0.05).结论 鼓室硬化患者可能存在局部氧自由基浓度增高和抗氧化物质活性降低的情况.局部氧自由基浓度增高,血液抗氧化物质无法进入中耳组织,可能是形成鼓室硬化的病理基础.

  • 耳内镜下听骨链重建探讨及初步疗效观察

    作者:张湘民;熊观霞;江广理;姜鸿彦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进行听骨链重建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998年5月至2011年2月应用耳内镜(直径2.7mm,视角为0°或30°)行听骨链重建的5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近期疗效初步评估.结果 52例患者全部顺利在耳内镜下完成手术,其中耳硬化症25例,鼓室硬化症19例,听骨链部分缺损8例.耳硬化症患者4例采用镫骨底板部分切除,21例采用小窗技术,7例无需外道后上壁盾板切除,即可在内镜下完成手术.鼓室硬化症8例去除病灶行镫骨撼动,11例切除砧骨及镫骨上结构,采用TORP或Piston进行听骨链重建.听骨链部分缺损采用TORP或PORP人工听骨连接,重建听骨链.经随访6个月以上的病例有40例,其中35例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骨气导差在15dB以内,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根据初步临床应用观察,认为耳内镜可以用于听骨链重建手术,尤其是耳硬化症患者.其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缺点是耳内镜下进行单手精细操作有一定难度,对于外耳道狭窄者不适宜.

  •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病人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吴飞灵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是发生于鼓室、鼓窦或乳突的一种含有胆固醇结晶和多核巨细胞的肉芽肿.胆固醇肉芽肿一旦形成,很难消退,治疗不当,将导致纤维化/鼓室硬化等不可逆转的病变,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1,2].我院1988年3月-2005年5月共收治70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及护理报告如下.

  •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治

    作者:边艳芬

    1概述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其病名同义词甚多,如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等.小儿中耳积液的粘滞度较成人高,常呈胶冻状,故有"胶耳"之称[1].本病特点为中耳腔有渗出性非化脓性积液,导致听力下降.若能早期诊治,疗效较好.如拖延日久,则可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严重影响听力的并发症,并有可能发展为鼓窦胆脂瘤.

  • 浅析分泌性中耳炎的诊疗

    作者:张建国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发病年龄儿童比成人为多,病变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过程[1].发病早期如能得到适当处理,则疗效较好,如拖延日久则可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不易恢复的病变,严重影响听力或继发感染而化脓,甚至有形成胆脂瘤的可能.有局部炎性递质的释放和咽鼓管功能受损引起的中耳积液是评价治疗结果、转归的重要依据.

  • 鼓室硬化听骨链重建的护理分析

    作者:李梅;魏杨辉;李淑娟;黄彩辉

    目的 探讨鼓室硬化听骨链重建的护理体会.方法 总结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27例鼓室硬化患者接受听骨链重建手术的护理体会.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恢复中耳传音功能,纯音测听显示低频比高频提高更明显,术后语频气导听阈提高>15 dB占66.7%,气骨导差<25 dB者占59.3%,无听骨赝复物排出,新移植鼓膜无外侧愈合、无穿孔,患者均在1个月内干耳,无感染、无感音神经性聋.结论 鼓室硬化听骨链重建术围手术期的科学护理对于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听力改变的观察

    作者:杨峰;林兴;卓明英;邹秀丽

    中耳炎后遗症包括鼓膜穿孔、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等症状[1],是引起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我们对47例(59耳)术中证实为单纯鼓膜穿孔、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患者术前的纯音听阈、术中所见的听骨链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听力改变的特点.

  • 鼓室硬化患者的临床听力学分析

    作者:舒繁;谢南屏;郭梦和;万良财;张宏征

    目的 探讨鼓室硬化患者临床听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102耳)鼓室硬化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24耳,Ⅱ型30耳,Ⅲ型23耳,Ⅳ型25耳.分析各型患者术前纯音听阈测定言语频率平均气骨导差(ABG)及各频率(250、500、1000、2 000-Hz)平均听阈,比较各型听力学特点.结果 鼓室硬化Ⅰ型、Ⅱ型、Ⅲ型、Ⅳ型术前气骨导差分别为(25.97±4.42)、(37.83±6.95)、(39.64±5.43)、(39.2±7.42) dB,其中Ⅰ型与其他三型气骨导差比较,P均<0.05;各型气导曲线大致呈平坦型,Ⅱ型、Ⅲ型和Ⅳ型骨导曲线部分频率下降.所有病例中,74例为传导性耳聋,28例为混合性耳聋,39例听力图出现类似Carchart切迹改变,除Ⅰ型之外的几乎所有病例ABG> 30 dB.结论 鼓室硬化患者多呈传导性耳聋,ABG> 30 dB可预示着听骨链病变;鼓室硬化Ⅱ型、Ⅲ型、Ⅳ型的听力下降程度与硬化灶的范围和程度无明显关系.

  • 205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情况及相关问题

    作者:徐霞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童致聋的疾病之一,又称渗出性、卡他性中耳炎.由于炎性反应、变态反应等因素所致咽鼓管粘膜充血、水肿、功能障碍,鼓室通气和引流受阻,水肿、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上皮下组织充满浆液,继之粘膜内有腺体样组织形成,静脉扩张、血管增多等变化,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效果较好;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鼓膜粘连、鼓膜萎缩、鼓室硬化或胆固醇肉芽肿,听骨链活动差,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等病变.

  • 鼓膜完整的鼓室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及其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庄惠文;熊观霞;吴旋;陈锡辉

    目的:探讨鼓膜完整的鼓室硬化患者的病史、听力学、影像学及手术治疗特点,为术前诊断及处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资料完整的9例(16耳)鼓膜完整的鼓室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各患者采用不同的听骨链重建术.对比术前、术后纯音听阈和耳内镜结果,计算气骨导差及气骨导差改善值.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耳内镜下所有患者鼓膜完整.耳鸣消失或改善5侧,平均气导为(40.33±11.48)dB,骨导为(27.34±8.46)dB,气骨导差为(13.16±9.85)dB,术后3个月的气骨导差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鼓室硬化患者多呈混合性聋,除了慢性炎症刺激外,鼓膜切开置管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形态学及影像学是其与耳硬化症鉴别的主要特点.积极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 鼓室硬化的外科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作者:张绍兴;马芙蓉;潘滔;柯嘉;张珂;宋昱;姜立伟

    目的:探讨鼓室硬化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02-2014-05期间资料完整且随访1年以上的73例鼓室硬化患者.结果:①临床分型Wielinga Ⅰ型17例,Ⅱ型23例,Ⅲ型8例,Ⅳ型25例;②鼓膜、锤骨、砧骨、鼓窦、上鼓室、面神经管、镫骨、镫骨肌腱、圆窗、鼓岬、咽鼓管、鼓膜张肌等处皆可见到硬化灶,其中以锤砧骨、镫骨等中耳传音结构区域多见;③73例患者术前言语频率气导平均听阈为(51.70±14.93)dB HL,术后1年随访时为(36.24±11.58)dB HL,术后1年总成功率为83%(61/73).结论:鼓室硬化以传导性聋为主.根据病变范围、听力状况,遵循鼓室成形术和镫骨手术的原则选用适当的方法,以恢复和重建传音结构、提高听力;镫骨周围的病灶处理是难点.

  • 听骨链重建术中锤骨的处理对鼓室硬化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舒繁;郭梦和;谢南屏;张宏征;万良财

    目的:探讨鼓室硬化患者行听骨链重建术中,锤骨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术后疗效的影响,为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59例(62耳)接受听骨链重建术的鼓室硬化病例的临床资料,按术中对锤骨的处理方式分为去除锤骨组(24耳)、仅保留锤骨柄组(18耳)和完整保留锤骨组(20耳).分析3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纯音听阈测定言语频率平均气骨导差及气骨导差改善值,并用耳内镜观察鼓膜移植物存活情况,比较3种锤骨处理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去除锤骨组、仅保留锤骨柄组、完整保留锤骨组术前气骨导差分别为(40.07±7.56)、(37.31±6.45)、(36.75±6.72)dB,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3组病例平均气骨导差较术前分别缩小(18.15±8.64)、(17.69±6.65)、(18.17±8.39)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气骨导差较术前分别缩小(17.92±9.28)、(16.76±5.19)、(10.58±7.38)dB,其中完整保留锤骨组与去除锤骨组和仅保留锤骨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去除锤骨组与仅保留锤骨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去除锤骨组和仅保留锤骨柄组各1例鼓膜穿孔人工听骨脱落,其余鼓膜完整、无塌陷.结论:听骨链重建术中锤骨的不同处理方式对鼓室硬化患者短期疗效无显著影响;长期疗效方面,完整去除锤骨和仅保留锤骨柄效果相当,均显著优于完整保留锤骨.

  • 鼓室硬化听骨链病变对患者听力的影响

    作者:陈静;郑艳

    目的:探讨鼓室硬化听骨链病变对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鼓室硬化患者,按听骨链状况分成3组,听骨链完整活动度好组(A组)、听骨链完整固定组(B组)及听骨链中断组(C组),分析比较3组的听力学特点.结果:平均气导听阈(PTA)及1、2、4 kHz气导听阈在A、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骨导差(ABG)在A、B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间A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A、B组0.5、1.0 kHz与2.0、4.0 kHz气导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0.5、1.0 kHz与2.0、4.0 kHz气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骨导值及1、2、4 kHz骨导值在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Carchart切迹出现率很低(10/115,8.7%),且在3组出现的概率相等(P>0.01).结论:PTA≥(54.31±13.19)dB HL出现听骨链固定,PTA≥(63.90±20.29)dB HL出现听骨链中断;ABG≥(33.23±8.49)可以判断听骨链中断;上升型气导曲线预示听骨链可能连续尚处于固定状态,而平坦型气导曲线预示听骨链可能中断.

  • 巨噬细胞和骨形成蛋白2在鼓室硬化中的定位和表达

    作者:刘翔;李源;郑亿庆;张志钢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骨形成蛋白2(BMP2)在鼓室硬化的中耳黏膜中的定位和表达,探讨巨噬细胞、BMP2在鼓室硬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7例鼓室硬化患者(鼓室硬化组),以及17例年龄、性别、病程相匹配的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炎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病变黏膜的巨噬细胞标志CD68以及BMP2蛋白在两组标本的定位和表达情况.结果: 两组中CD68阳性染色细胞均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中,黏膜层中仅有少量分布.两组阳性患者均为12例(70.59%),两组患者的CD68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无差别(P=0.79),鼓室硬化组为6.94±6.08,中耳炎组为7.59±7.84.两组均有BMP2阳性染色细胞表达,BMP2蛋白广泛表达于中耳黏膜层、黏膜下层.两组的BMP2阳性染色细胞数及平均吸收度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鼓室硬化组中,钙化斑周围有巨噬细胞浸润和大量BMP2阳性着色,钙化斑周围的部分细胞同时有CD68和BMP2阳性着色.结论:巨噬细胞参与了鼓室硬化, 可能通过分泌BMP2在鼓室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鼓室硬化的病因及治疗

    作者:金雪玲;张剑;冯琨

    关键词: 鼓室硬化 病因 治疗
  • 鼓室硬化全耳内镜手术及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刘婷;谢景华;何龙;李鹏

    目的:探讨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处理鼓室硬化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以及临床应用的经验、要点.方法:行全耳内镜下手术并确诊为鼓室硬化的患者,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25例,于耳内镜下清除鼓室硬化灶,依据情况行鼓室成形术.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复查.结果:25例患者术后鼓膜一期完全愈合25例(100%),无并发症发生.术前平均气导听阈为(51.12±16.03)dB HL,术后6个月平均气导听阈为(31.64±12.76)dB H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16,P=0.00);术前平均气骨导差为(30.33±10.12)dB,术后6个月平均气骨导差为(14.19±8.97)dB,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6,P=0.00).目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病变复发、病变残余,无二次手术者.结论:全耳内镜经外耳道手术处理鼓室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鼓室硬化患者手术前后骨导听力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珂;马芙蓉;宋为明;潘滔;柯嘉;辛颖;张绍兴;陶立元

    目的:分析鼓室硬化患者手术前后骨导听力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确诊为鼓室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患侧术前骨导平均阈值为(21.06±8.88)dBHL,健耳术前骨导平均阈值为(16.78士8.97)dBHL,术前患耳骨导听阈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t=3.072,P<0.01).鼓室硬化患者骨导平均阈值、气导平均阈值和骨气导间距术后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骨导阈值在2 000 Hz处高,为(25.17士10.95)dB.术后骨导阈值在500、1 000、2 000 Hz 3个频率上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鼓室硬化患者行乳突切开十鼓室成形术,术后骨导听阈较仅行鼓室成形术者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鼓室硬化可导致患者骨导阈值升高;清除鼓室硬化灶的同时处理鼓窦及乳突的病灶以及重建传声结构,不仅可改善气导听力和缩小骨气导间距,而且还能使术后骨导听力显著改善.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