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胆道术后胆总管狭窄的介入治疗(附3例分析)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少数患者可发生胆总管狭窄,严重者症状长期不缓解,并出现黄疸,需留置“T”形引流管或再次手术。本研究采用非手术方式,经“T”形管行胆总管球囊扩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及方法1.1 病例资料对3例术后胆总管狭窄患者施行经“T形管胆总管球囊扩张术。男1例,女2例,年龄35~60岁。均为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置“T”形管引流,留置时间20~50天。患者夹闭引流管后出现右上腹疼痛,重者血清胆红素升高(30~50μmol/L)。开放引流管后症状缓解,经“T”管造影诊断为胆总管中下段狭窄,狭窄显著时造影剂呈线样通过。
-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外伤后胆瘘
目的:探讨一条简单、有效治疗顽固性胆瘘的途径.方法:7例顽固性胆瘘尝试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对胆道进行外引流.结果:2例置管失败,5例成功实施PTCD后,造影发现3例伴肝门部、胆总管狭窄.置管引流后,经瘘管流出的胆汁量从200-600mL/d降为60-180 mL/d,无并发症,胆瘘平均愈合时间11.4 d.8例保守治疗的胆瘘患者中,1例死亡,余7例平均病程49.8 d.结论:PTCD操作简单、安全,是治疗外伤后顽固性胆瘘的重要措施.
-
ERCP对儿童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炎ERCP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儿童胰腺炎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7-02/2002-02间于我科行ERCP的27例儿童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14例,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13例.结果:诊断性ERCP 9例,治疗性ERCP 18例.CP组胆道疾病发病率7.7%,显著低于AP组95.7%(P<0.05):CP组原因不明占61.5%,显著高于AP组7.1%(P<0.05):ERCP特点:AP组胰管扩张发生率14.2%,显著低于CP组76.9%(P<0.01):AP组胆总管狭窄/扩张、胆总管结石发生率分别为49.7%、35.7%,显著高于CP组,CP组未见胆总管狭窄/扩张及胆总管结石:ERCP后高淀粉酶血症6例(22.2%),胰腺炎发作6例(22.2%),均为轻症胰腺炎,乳头切开处出血、黑便发生率7.4%(2/27),均发生于胆总管结石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取石术后:诊断性ERC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治疗性ERCP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经6-68 mo随访,总体腹痛缓解率25/27(92.6%),2例复发者经再次ERCP治疗后腹痛未再出现.结论:胆道疾病可能是儿童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而慢性胰腺炎的病因不明:ERCP能有效地消除AP病因,缓解CP的腹痛症状:儿童患者ERCP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内镜医师对此应高度重视.
-
慢性胰腺炎并发胆总管狭窄的临床特征
胆总管狭窄(common bile duct stenosis,CBDS)为慢性胰腺炎(CP)晚期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3%~46%,平均6%。其导致的肝功能损害率为6%~29%,有些病例可在11周后发生肝纤维化;即使无症状患者,也有潜在继发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胆管炎、脓毒血症的危险[1-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CP并发CBDS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合并无痛性黄疸的诊治体会
在临床上,胆总管狭窄为常见病,但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合并无痛性黄疸的病例[1],特别是无明显病史和临床症状的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合并无痛性黄疸的病例并不多见,且很难与恶性狭窄相鉴别,极易导致误诊,而良、恶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却迥然不同.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诊治
手术中造成胆管损伤偶有发生,如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近10年作者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13例,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43.4岁.急诊手术9例,择期手术4例.(1)原因:胆囊切除时误切致胆(肝)总管横断7例,胆总管壁损伤致胆总管狭窄2例,胆总管缝扎1例,胃大部切除时不慎缝扎胆总管3例.(2)诊断与处理:术中及时诊断肝总管横断3例,2例及时行肝总管对端吻合,T管支架外引流,1例行左右肝管内胶管支架,肝总管对端吻合,T管支架外引流,于术后3个月因吻合口梗阻再行手术,术式为左右肝管成形空肠Roux-Y吻合,随访1年未出现不良反应.
-
胃毕Ⅱ式术后利用十二指肠残端行胆肠吻合术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石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1999-2001年我们利用十二指肠残端行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治疗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胆石症并胆总管狭窄病人11例,取得了良好疗效.
-
52例Mirizzi综合征的内镜诊断及手术治疗分析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MD)是以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结石嵌顿致肝、胆总管狭窄或梗阻,并发胆管炎、黄疸和肝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少见综合征.MD是胆囊结石的少见并发症,发生率低,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1.0%~2.7%[1,2],其术前诊断较难,术中较易发生胆道损伤,我院10年来收诊本病52例,报告如下.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置T管引流的比较
传统的胆总管探查术(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CBDE)强调放置T管引流,防止术后出现胆漏及胆总管狭窄,已成为胆道外科治疗常规之一.但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胆管引流管增加了住院时间和拔除T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增加了患者长期带T管的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而胆管一期缝合却因术后胆漏等原因未能得到推广.胆管一期缝合术后引起胆漏的常见原因有:粗针大线缝合,在针眼处渗漏胆汁;胆管内结石未取干净,引起胆管梗阻,胆道内压力升高,缝合口处渗漏胆汁;胆道探查和取石的过程中造成医源性胆管内壁损伤,术后胆管黏膜水肿,胆道内压力升高而出现胆漏.
-
慢性胰腺炎内镜治疗的研究进展
消化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 chronic pancreatitis ,CP)已有10多年的历史,常见方法有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胰管扩张和胰管支架植入术、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干神经节的阻滞等。内镜治疗CP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胰腺的功能,从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外科治疗。多数CP伴有胰胆管的其他病变特征,包括胰管结石、胆总管狭窄、胰腺假性囊肿等,病情发展均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并与CP互为因果。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等,内镜下治疗可以作为CP及其伴发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
腹腔镜下完成胆肠Roux-en-Y吻合术一例
患者女,47岁.20年前因右上腹部间歇性疼痛,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后6个月拔管.4年前因梗阻性黄疸,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3个月后拔管.1年前出现间歇性上腹部疼痛、发烧、黄疸,消瘦、食欲差;近1个月进行性加重.多次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左肝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入院后查体:T37.5 ℃、P 80次/分、R 20次/分、BP 100/70 mm Hg,体重51 kg.肝功:TP 64 g/L、ALB 37.90 g/L,GIB 27.00 g/L、A/G 1.40、TBIL 64.90 μmol/L、DBIL 42.30 μmol/L、IBIL 22.90 μmol/L、ALT 426.00 U/L、AST 643.00 U/L.B超诊断:左肝管、胆总管结石,肝外梗阻性黄疸.ERCP胆总管狭窄.经抗感染、保肝治疗1周后腹腔镜探查.
-
Mirizzi综合征18例手术疗效分析
Mirizzi 综合征是指由于持续嵌顿、压迫胆囊壶腹部或颈部的较大结石,引起胆总管狭窄和胆总管瘘.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8 例Mirizzi 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其外科手术的策略和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2005 年2 月至2010 年3 月收治的Mirizzi 综合征患者18 例,其中男性10 例,女性8 例;年龄39~73 岁,平均51 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黄疸及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病史.
-
浅谈胆道手术后T形管引流的护理
目前我国人口正向老龄化社会发展,胆道疾病发病曲线已呈逐年增高趋势.因而胆总管探查手术增多,T形管引流也相应增加,T管引流是治疗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T形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降低胆道压力,减轻胆道炎症,防止吻合口及胆管狭窄、渗漏、予支撑胆道和确保胆总管缝合处不承受过高张力而造成胆汁外溢,有利胆总管缝合处炎症的消退、愈合,还可通过引流管进行造影,溶石、碎石、排石及纤维镜检查、活检、取石等,同时可防止胆总管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
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术后良性胆总管末端狭窄8例报道
目的 探讨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术后良性胆总管末端狭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8例胆道术后良性胆总管末端狭窄病人,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1.8岁.因难以直接行经胆道镜扩张或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所以先经胆道镜操作孔送斑马导丝至十二指肠,在导丝的引导下行EST来解决狭窄.结果 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血、尿淀粉酶升高及发热,2例因症状缓解不明显而再次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过程均顺利,术前症状缓解,没有发生胆汁漏、十二指肠瘘、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近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术后胆管末端狭窄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
Mirizzi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MS)是一种少见的胆囊疾病.Baer等[1]认为其发病率在0.7%~1.1%之间.本文就MS的概念、解剖及病理基础、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综述如下.
关键词: Mirizzi综合征 胆囊结石 胆总管狭窄 -
非结石及肿瘤因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
①目的 探讨非结石及肿瘤因素引起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及其防治.②方法回顾性分析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测量患者胆管远端生理狭窄段的长度.③结果 24例患者中胆囊管残端过长2例(8.3%),放置T管后胆管良性狭窄3例(12.5%),胆总管远端生理狭窄(NDS)>10mm 14例(58.3%),<10mm而诊为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SOD)者3例(12.5%),不明原因者2例(8.3%).NDS>10mm及SOD者均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术,且术后症状全部缓解.④结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绝大多数可通过(ERCP)检查明确病因,并通过EST术而治愈;另外,外科手术及腹腔镜手术者的技术水平亦是重要因素.
-
Mirizzi综合征15例诊治体会
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是胆囊结石的并不少见并发症,是一种以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及炎症引起的胆总管狭窄或梗阻,并发胆管炎、阻塞性黄疸和肝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
消化内镜诊治的历程与展望
消化内镜自1963年引入中国,至今已30余年,其用途也已由单纯诊断进入到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阶段,包括息肉摘除、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或套扎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组织粘合剂治疗、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胆总管狭窄的鼻胆外引流或内置管引流、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注射、电凝、激光或微波止血和食管良、恶性狭窄的内置管、气囊扩张、激光或微波治疗等[1].
-
腹腔镜胆肠吻合术的应用现状
胆肠吻合术是开腹手术中一个非常成熟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壶腹周围癌以及胆总管的良性狭窄等.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起,Shimi S等[1]、Schob等[2]、Cuschieri等[3]相继报道了有关腹腔镜胆肠吻合术(LCJS)的动物研究.1994年起Schob等[4]、Cuschieri等[5]、Raj等[6]相继发表了LCJS应用于临床的报道.我国许红兵等[7]于1996年报道了LCJS应用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LCJS主要开展的手术为腹腔镜胆囊空肠吻合术和腹腔镜胆管空肠吻合术.2种术式均可行完全腹腔镜或手助腹腔镜法(HALS).十余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操作技术的日益精湛以及腹腔镜器械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胆肠吻合术适用的范围逐渐增多,得到越来越多的机构的重视与应用.
-
规范胆管良性狭窄的内镜治疗
胆管良性狭窄是指由于非肿瘤原因所致的胆管(尤其是肝外胆管)腔的局限性狭小,引起胆汁排出受阻和胆管炎发作,长期的胆管狭窄及胆道感染还将导致结石生成及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肝外胆管的良性狭窄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包含了多种疾病,临床常见的有手术损伤性狭窄、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所致胆总管狭窄、乳头壶腹部狭窄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约占临床胆道疾病的10%~20%,而且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胆管良性狭窄已成为内镜介入治疗尤其是治疗性ERCP的重要内容之一.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