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前外开胸加上腹正中切口与左后外切口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对肺功能的影响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1]。食管癌的发病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生物性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临床主要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目前治疗食管癌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辅以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有研究表明,食管癌手术中容易挤压、挫伤肺部,手术后容易导致肺部受损,引起肺部并发症,造成患者肺功能下降[2]。目前临床切除中下段食管癌的手术途径主要是经左后外侧切口开胸及经右前外侧开胸加上腹正中切口,本研究为探讨不同手术途径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40例中下段食管癌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借鉴.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住院治疗的4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对该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术后病理示鳞癌32例,腺癌4例,腺鳞癌4例,上下切缘均阴性.40例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本院所采用术式能提高治愈率.
-
分析中下段食管癌适形联合调强放疗对心肺组织的影响
目的 针对中下段食管癌,回顾性分析采用适形联合调强放疗对心肺组织造成的影响.方法 进行本次研究的时间段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该时间段内我院诊疗的5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25、患者仅仅进行适形放疗为对比组,余下25、患者采用适形联合调强放疗为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脏与冠状动脉受到的照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 在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中运用适形结合调强放疗医治,可以使得患者的心、肺的放射照射量得到显著的降低,并明显减少放疗对心肺等器官造成的损害.
-
胃大部切除术后中下段食管癌术式的改进
长期以来外科切除食管癌后,习惯用胃重建消化道;对曾因胃及十二指肠疾患而行胃大部切除的食管癌病人,常采用结肠或空肠代胃术重建消化道或改行放疗.
-
左胸切口与右胸腹联合切口治疗在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左胸切口手术(Sweet术式)与右胸腹联合切口手术(Ivor-Lewis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下段食管癌并进行手术的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Sweet组(43例)和Ivor-Lewis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食管上切缘阳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Sweet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Ivor-Lewis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少于Ivor-Lew-is组(P﹤0.0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weet组食管切缘阳性以中下段切缘为主,而Ivor-Lewis组以中段切缘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脓胸、乳糜胸、肺部感染、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Sweet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6%)高于Ivor-Lewis组(18.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1,P﹥0.05).结论 左胸切口手术治疗食管中下段癌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右胸腹联合切口手术病灶视野暴露性较好,淋巴结清扫较彻底,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
食管胃单层吻合法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我们自1992年12月至1997年1月对292例食管或贲门癌患者施行肿瘤切除、食管胃单层吻合术,其中高位食管癌71例、中下段食管癌131例、贲门癌90例;颈部吻合84例、弓上吻合52例、弓下吻合156例;男女比例约为1.6:1.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者2例,经多次换药及全身治疗后痊愈,无一例发生胸部吻合口瘘,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68%,获得了手术安全可靠及近期疗效良好的满意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
后程超分割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观察
我们自1998~1999年使用后程超分割放射治疗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管癌1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本组病例共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56~69岁,中位年龄65 岁。食管癌病变长7~12cm,平均8.5cm,均为中下段食管癌,其中完全梗阻者5例,狭窄横径在0.1~0.5cm者6例,手术探查因癌肿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切除者3例。 治疗方法:常规放疗:经模拟机定位后,作前后对穿野垂直照射,野宽6.5 ~7.0cm长12~18cm,两端以病变长度各增加3~4cm,完全梗阻者下端至膈肌。6MV X线照射,常规分割,每次2Gy,每周5次,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中平面剂量达DT40Gy后改超分割放疗。超分割放疗:利用模拟机定位,作45°~45°两前斜野或-45°、135°右前左后两斜形对穿野照射,根据癌肿消退情况适当缩野至10~14cm,宽5.5~6.0cm,6MV X线外照射,每日2次,每次肿瘤量为130cGy~140cGy,即每日DT260~280cGy,两次照射间隔6小时,每周5天,累积肿瘤量65~76Gy。 结果:疗效标准。按1981年第三届放射学会食管癌治疗组评估标准分四级。Ⅰ级:病变完全消失。食管壁软而光滑,蠕动及扩张良好,粘膜纹理清楚。Ⅱ级:病变基本消失,食管壁光滑,钡剂能顺利通过,粘膜纹理增粗。Ⅲ级:病变明显好转,‘食管病变退缩一半以上,无明显扭曲、成角以及突出腔外的溃疡,稠钡剂能通过。Ⅳ级:病变残留或恶化,病灶退缩不到一半,或成角、或扭曲明显,或有突出腔外的溃疡,钡剂通过极差。本组放疗结束后拍食管X光片,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2例。进食改善平均3周,胸痛缓解时间平均3周。 放射反应及并发症。近期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食管炎,一般在常规放疗第二周结束时较重,由于食道粘膜水肿,加重吞咽困难,但经抗生素及小剂量氟美松治疗后均能坚持完成治疗。 讨论:对于晚期食管癌缩窄型或明显缩窄型,病变长度超过7cm,手术探查与周围粘连者,一般均作为放疗禁忌症,临床不予放疗或仅给予姑息放疗,我们利用后程超分割放疗,缩短了治疗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都能达到根治量,而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细胞增殖周期中,以有丝分裂期(M期)和有丝分裂前期(G2期)对放射线敏感,DNA合成前期(G1期)稍敏感,而DNA合成期(S期)不敏感,但在一个肿瘤团块中,大量的癌细胞处于不同的时相,对放疗的敏感程度不同,应用超分割技术,可使第一次照射时处在不敏感周期的癌细胞,下次照射时移到敏感周期中,这样使癌细胞处于敏感周期的机率增加。因正常组织受到照射后,细胞能在3~4小时内恢复,而肿瘤细胞则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
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178例分析
食管癌目前仍是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较多,合理的术式应尽可能满足肿瘤的彻底切除及引流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手术安全简便,手术并发症少.我们总结自1985~1998年间手术切除的中段及中下段食管癌407例,分析三种不同开胸手术方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
中下段食管癌三野调强放疗的剂量分布研究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放疗时需给予肿瘤50~70 Gy照射.中下段食管癌一般采用一前两后斜野照射,对一些病变长度较长、外侵范围较宽者要使得肺和脊髓都不超量较为困难,甚至无法实现.
-
食管癌根治术4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径路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三切口左颈部吻合术进行治疗,观察组进行左侧剖胸胸内吻合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平均出血量为(218.9±195.6) ml,平均住院时间为(9.7±1.8)d,均少于对照组(t=6.6194,P<0.05);随访6个月~3年,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20/21),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吻合口狭窄发生率4.76%(1/21),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左侧开胸胸内吻合行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手术,创伤小、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改良Ivor-Lewis术式与左开胸术式在治疗中下段食管癌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Ivor-Lewis术式与左开胸术式在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17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实施改良Ivor-Lewis术,对照组实施左开胸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带鼻胃管时间及手术时间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左开胸术式而言,给予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改良Ivor-Lewis术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且淋巴结清扫更彻底、疗效更理想。
关键词: 中下段食管癌 左开胸术式 改良Ivor-Lewis术式 -
中下段食管癌适形调强放疗对心脏的早期损害
目的:探讨中下段食管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心脏的近期损害。方法选择20例经病理证实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进行根治性适形调强放疗,分别于放疗前1周和放疗后1周行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放疗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磷酸激酶(CK)、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cTnI)变化不明显(P>0.05);放疗后心电图异常率大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后LA、LVD、LVEF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中下段食管癌放疗引起或诱发的早期心肌损伤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心电图的改变,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指标改变不明显。
-
上纵隔内吻合治疗中下段食管癌
自1995年3月~1998年5月,作者采用胃经食管床重建食管,食管、胃弓上纵隔内单层吻合,用纵隔胸膜包埋吻合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101例。随访结果表明:该术式接近正常解剖位置与生理状态,可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心、肺功能不全等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
改良式上腹右胸两切口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食管癌为高发恶性肿瘤,病死率超过了13.4/10万,在采用手术疗法治疗食管癌患者时,要考虑到病变部位与食管特殊位置,根据病灶部位合理选用手术路径,以便能够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彻底切除肿瘤以及减少并发症[1]。上腹右胸两切口术(Ivor-Lewis)是治疗食管癌的常用术式,本文研究了改良式Ivor-Lewis 术在中下段食管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
保持弓上胸膜完整行食管癌根治术
1996-2004年间,我们对一部分中下段食管癌病人行食管癌根治、胸段食管全切、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手术52例,手术中钝性游离主动脉弓后至颈部的食管,保持弓上胸膜完整,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不切开弓上胸膜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护理
1996年至2002年,我科对中下段食管癌病人行食管癌根治、胸段食管全切、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手术共34例.手术中游离食管时,不切开弓上胸膜,术前、术后实施了预见性护理和针对性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中下段食管癌术中全胃与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对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术中全胃与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24例,其中全胃代食管56例,管状胃代食管68例,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3、7、15天、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124食管癌患者手术顺利,随访6个月内无死亡.术后15天、1个月、3个月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对肺功能的影响较全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管状胃重建消化道较传统全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对肺功能影响小.
-
老年人胸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两种吻合方式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60岁以上老年人胸中下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和胸腔内吻合术两种术式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胸中下段食管癌160例,根据吻合口位置不同分成两组,食管胃颈部吻合组98例,食管胃胸腔内吻合组62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1~3年生存率.结果 食管胃颈部吻合组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切缘癌发生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食管胃胸腔内吻合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2年、3年生存率方面,食管胃颈部吻合组高于胸腔内吻合组(P<0.05).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胸中下段食管癌应行次全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并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
单操作孔胸腔镜下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发生于食管上皮及腺体组织,死亡率极高,仅次于胃癌,早期多发于男性中老年群体.食管癌具有与大部分癌症相似的流行病理特征,如早期症状不明显,偶尔可感受到胸骨后隐痛或钝痛,一般不会出现持续刺痛感[2];中后期肿瘤迅速增大,咽部出现异物感,吞咽功能障碍逐步加深,直至滴水不进,严重时危及生命.本研究以全胸腔镜下的微创手术为核心,探讨食管胃胸内吻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
微波高温治疗不能手术食管癌362例疗效
我科自1990年至1999年,经内镜下微波高温治疗362例中晚期食管癌,改善了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362例食管癌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男278例,女84例,年龄自38~88岁,中位年龄62.5岁.临床表现,吞咽困难100%,按1977年Stool等提出的食管癌5级分类法分类,即0级无症状,1级能进软食(32%),2级能进半流质(28%),3级为进流汁(20%),4级不能进食(20%).2.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其中高位食管癌110例,占30.38%;中下段食管癌252例,占79.62%.吻合口复发癌或残余癌50例.病理活检组织学检查,低分化鳞癌180例,中分化鳞癌70例.均位于食管中上段.低分化腺癌45例,未分化腺癌67例,均位于食管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