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胃结合部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惠珍;张立玮

    Siewert将在食管胃连接部上下5 cm范围内发生的肿瘤定义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包括远端食管腺癌、真正意义上的贲门癌和近端胃癌。传统上认为远端食管腺癌起源于Barrett食管黏膜,与反流相关疾病关系密切;贲门腺癌起源于贲门黏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而近端胃癌则与幽门螺杆菌和肠化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反流相关疾病、Barrett 食管和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与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关系一直是该部位肿瘤的研究热点,但是也存在强烈的争议。随着食管胃结合部解剖学和组织学发展成熟,结合早期发现该部位癌变倾向,使得关于食管胃结合部癌变的病因、分子机制、解剖学及组织学上的探讨越来越深入明朗。因此在早期发现该部位病变并加以干预可以有效地帮助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解决困扰,同时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 经腹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一博;董剑宏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近些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以往对于 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手术入路常选择经胸或胸腹联合路径以达到根治性切除之目的,该术式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通过对SiewertⅡ、Ⅲ型AEG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选择经腹路径不仅能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而且减小了手术创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但不容忽视的是术后吻合口漏仍时有发生,依然是AEG根治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现就该术式吻合口漏的分类、病因、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对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疗效的比较

    作者:张晓雨;杨金云;平洪

    目的:对比研究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5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端胃切除术组(PG 组)32例,全胃切除术组(TG组)73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围术期情况、胃食管反流情况、生命质量及生存情况。患者采用电话或者门诊复查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2014年12月。结果 PG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5±0.05)h,短于TG组的(3.17±0.04)h,平均术中出血(183.6±8.74)ml,少于TG组的(256.2±10.41)ml(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G组和PG组术后1年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分别为(8.18±2.3)分和(12.59±2.4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的BMI、血红蛋白、白蛋白指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全胃、近端胃切除术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并不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全胃切除在降低胃食管反流方面优于近端胃切除,是目前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较为合适的手术方式。

  • 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在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肖江卫;刘紫麟;叶鹏程;何一;刘建军;魏寿江

    目的:探讨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在食管胃结合部癌(AEG)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6例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分别采取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28例)和全胃切除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式(38例),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组,与全胃切除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组对比,除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进食流质时间两个方面略有差异外,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此外,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组在术后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也要低于全胃切除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组。随访6~18个月,患者近期生活质量满意。结论保留胃窦的间置空肠双通道术式,因残胃有一定储袋作用,且进食具备双通道路径,能较好地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和倾倒综合征。同时,保留了十二指肠路径,能有效刺激胆汁分泌,降低胆结石的发生率。此外,此术式清扫、切除范围合理,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是SiewertⅡ、Ⅲ型AEG根治术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之一。

  • 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全胃切除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晓雨;平洪;杨金云;陈一尘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LATG)和开腹全胃切除术(OTG)治疗Siewert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5例行全胃切除的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ATG组32例,OTG组43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术中情况、根治效果与肿瘤复发情况等指标。患者采用电话或者门诊复查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8月。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死亡。LATG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23±0.35)h,长于OTG组的(2.83±0.51)h,平均术中出血(122.7±50.6)ml,少于 OTG 组的(219.2±85.2)ml,术后人均镇痛次数(3.00±0.67)次,少于OTG组的(3.43±1.03)次,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69±0.46)d,短于OTG组的(3.42±0.86)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94±2.76)d,少于OTG组的(14.57±2.35)d (P均<0.05)。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近端切缘、远端切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血清CEA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TG在治疗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根治效果和肿瘤复发方面与开腹手术相当,但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少、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

  • 不同手术径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评价

    作者:官国先;蒋伟忠;刘星;陈致奋;卢辉山;张祥福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径路治疗进展期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食管浸润≤3 cm)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 对251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施行D2或D2+的全胃切除术,其中经腹部正中切口组(the transabdominal approach,TA组)128例,经左胸腹联合切口组(the left thoracoabdominal approach,LTA组)123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远段食管切除长度、上切缘癌残留率、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A组和LTA组的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2.5%、39.0%和54.9%、31.9%,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TA组的远段食管切除长度较TA组稍长(5.6±1.1) cm比(5.4±1.1)cm,但两组手术的切缘癌残留率为1.6%(LTA组)比3.1%(T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组手术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23.4±8.7)枚,与LTA组的(23.7±8.4)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在手术时间(227±24)min、术中出血量(270±78) ml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3.3%)和病死率(1.6%)方面均明显优于LTA组[(261±32) min、(342±59)ml,26.8%和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食管浸润≤3 cm)患者,经腹部正中切口行全胃切除术(D2或D2+淋巴结切除术)可达到良好的根治目的,且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低。

  • 3D腹腔镜治疗食管胃结合部SiewertⅡ型腺癌103例临床分析

    作者:郝阳;吴刚;孙培春

    目的 分析3D腹腔镜治疗食管胃结合部SiewertⅡ型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103例经3D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Siewert II型腺癌(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术后各项指标、住院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 103例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其中98例达到R0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03.3±68.5)min,淋巴结清扫数(24.6±6.5)个,术中出血量(70.6±40.7)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1±5.6)d,经口进半流质饮食时间(5.2±3.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5%(17/103),发生并发症患者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3D腹腔镜手术治疗SiewertII型患者在淋巴结清扫数、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根治术疗效的临床比较

    作者:解曙哲;连长红;赵强;路清蒲;石珂

    目的 探讨比较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行根治性手术的食管胃结合部恶性肿瘤病例200例,患者均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恶性肿瘤.所有病例均随机选择,接受腹腔镜手术组100例,传统手术组100例,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病理学资料、术后并发症、复发或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异.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腔镜组[(220±45) min]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140±26) min](t=15.382,P<0.001),但术中出血量[(140±89) ml比(220±58) ml],术后腹腔引流总量[(110±83) ml比(223±92) ml]及术后吗啡用量[(12.2±2.6) mg比(21.3±3.2) mg]均明显少于传统组(t=7.525、t=9.120、t=22.087,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期复发转移率(t=0.488、χ2=0.038、χ2=0.687、χ2=0.19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腹腔镜根治术安全、可行与传统开放癌根治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 管状胃-食管吻合对近侧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作者:黄斌;任明扬;邓思寒;蒲敏

    目的 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近侧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 对54例采用开腹手术,行传统残胃-食管吻合术;83例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行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体重较术前均有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低于残胃组[(9.99±4.69 ) vs.(15.09±7.98),P<0.01]、[(9.39±4.58) vs.( 14.30±7.87),P<0.01],管状胃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低于残胃组[(13.25% vs.53.70%),P<0.01]、[(10.84% vs.48.15%),P<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辅助近侧胃切除术管状胃-食管吻合安全,可靠,可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新辅助化疗在局部进展期胃食管交界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黄良平;陆斌;瞿彩平;耿兴荣;陈治宇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食管交界(EGJ)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局部进展期EGJ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患者给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或不联合紫杉醇的方案化疗2~4周期,再进行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2~4周期.对照组40例患者直接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或不联合紫杉醇的方案辅助化疗4~6周期.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分期、手术并发症、药物毒性不良反应及无病生存期.结果 治疗组术后T分期及N分期较对照组提前;两组均未出现致死性并发症,治疗组发生率为4.9%(2/41),对照组发生率为22.5%(9/4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57,P=0.021).结论 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进展期EGJ腺癌疗效安全确切,能够降低分期,延迟复发,提高无病生存期,对患者生存有益,值得临床推广.

  •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吻合术疗效分析

    作者:文家治

    目的 探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J)患者行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吻合术后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西安市长安医院收治的Ⅱ、Ⅲ型AEJ患者共1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2例,行近端胃切除(PG)+间置空肠吻合术;对照组70例,行全胃切除(TG)+Roux-en-Y吻合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颠倒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颠倒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2.6%、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35、2.317,P<0.01、0.021).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LgA、LgG及CD4+/CD8+比值均显著增高(均P<0.05).组间比较,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营养状况、体质量减重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Ⅱ、Ⅲ型AEJ患者行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吻合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广泛的远期临床应用价值.

  • 近端胃切除背驮式间置空肠吻合两种重建方式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宁;董剑宏;张万红;陶凯;黄庆兴;李治国;宗亮

    目的 评价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背驮式间置空肠吻合术中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入组排除标准前瞻性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微创消化外科确诊为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并接受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吻合的84例患者,男性61例,女性23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9.7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通道组41例与双通道组43例.两组均行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吻合,单通道组术中将残胃与空肠侧侧吻合后,结扎或闭合该吻合口下方3 cm处的空肠,双通道组术中不处理此段肠管.收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相关营养指标的结果.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数据结果,明确术后营养状况.结果 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学指标方面,单通道组血红蛋白(F=23.374,P=0.000)、清蛋白(F=6.149,P=0.003)、总蛋白(F=18.362,P=0.000)、体重(F=74.255,P=0.000)均高于双通道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反流、烧心、恶心呕吐、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等主观症状的发生率,以及QLQ-STO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3.8比27.6±3.3,t=-0.688,P=0.494);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2/41比2/43,P=1)和反流程度(Z=-1.528,P=0.1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受近端胃切除背驮式间置空肠手术的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在术中进行单通道消化道重建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 第6、7版UICC/AJCC食管癌TNM分期系统在食管胃交界腺癌(Siewert Ⅱ型)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施贵冬;付茂勇;田东;罗志林;张霖

    目的 比较第6、7版UICC/AJCC (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食管癌TNM分期系统在中国食管胃交界腺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分析199例手术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食管胃交界腺癌(SiewertⅡ型)病例,应用UICC/AJCC第6、7版食管癌TNM分期标准重新分期,用赤池信息标准(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判断其价值大小.结果 199例中男162例、女37例,经胸手术176例、经腹手术2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9)、手术方式(P=0.002)、细胞分化程度(P =0.030)、术前并发症(P =0.026)、肿瘤浸润深度(P <0.000)和淋巴结阳性转移枚数(P <0.000)与术后总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按第6版食管癌TNM分期系统分期有年龄、术前并发症、T分期、N分期4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按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系统有T分期、N分期和术前并发症3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比较UICC/AJCC第6、7版食管癌TNM分期系统各分期整体的生存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版食管癌分期系统模型AIC值为961.4小于第6版食管癌分期系统模型AIC值为972.4.结论 第7版食管癌TNM分期系统在判断SiewertⅡ型食管胃交界腺癌手术后预后价值方面要优于第6版食管癌TNM分期系统.

  • 电视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作者:何泽锋;王建军;王家顺;潘永成;李劲松;汪文东;赵峰;丁静民;杨光海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19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行胸腔镜辅助下Heller手术.结果 无中转开胸者,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09.5±7.5)min,胸腔引流(2.5±0.5)d,术后住院(6.5±0.5)d.术后1年以内和1年后病人症状评分由术前2.7±1.1降为1.6±0.7和1.7±0.8,食管末端直径由术前(6.1±1.7)cm降为(4.0±1.1)cm和(3.8±1.1)cm,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由术前(28.9±4.1)mm Hg降低到(20.1±3.6)mm Hg和(19.9±3.3)mm Hg,食管末端pH由术前3.4±0.9上升至4.9±1.3和5.0±1.3,同术前相比,4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远期(> 1年)与近期(≤1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技术可行、疗效肯定,值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但其长期疗效和抗反流作用仍需要大规模的病例和长期随访观察.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269例根治术后生存分析

    作者:陈芸;张双平;郭石平;廉建红;马勇;李峰

    目的 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7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269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用Cox回归模型进行患者生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269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2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不同Siewert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ewertⅡ型患者216例(80.3%),当肿瘤直径为3~7cm时,开胸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6,P=0.025).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手术时间、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越大,死亡风险越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术后死亡风险是无淋巴结转移者的1.854倍.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以SiewertⅡ型为主,经胸入路或胸腹联合手术更为合理.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曲玥;叶京英;郑莉;张玉焕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关系.方法 分析43例怀疑咽喉反流病患者的高精度食管压力检测、24 h食管双极阻抗pH监测、便携式多道睡眠监测数据,根据各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各测量指标差异,研究两疾病的相互关系.结果 全体受试者中,可诊为GERD的14例(32.6%),可诊为OSAHS的26例(60.5%),同时患有OSAHS和GERD者10例,占OSAHS患者人数的38.5%,占GERD患病人数的71.4%.在仅患有OSAHS组、仅患有GERD组、同时患有GERD和OSAHS组以及阴性对照组之间,体质量指数(BMI)和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残余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未发现LES残余压与两疾病严重程度的线性相关关系.在OSAHS患者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DeMeester评分(r =0.457)、远端食管酸暴露时间百分比(r=0.491)呈正相关趋势(P值均<0.05).在GERD患者中,未发现反流指标与睡眠指标和食管功能指标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时患有OSAHS和GERD组内未见反流指标、睡眠指标、食管功能指标的线性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 GERD与OSAHS在发病率、疾病的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反酸可能加重OSAHS患者的病情,两种疾病可能在食管功能,特别是在LSE肌张力的调节上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 咽食管括约肌切开术在喉全切除术后发音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葛平江;张宝泉;高志强;彭培宏;张炎;师秀珍;张连山

    目的探讨咽食管括约肌切开术对减少咽食管括约肌失弛缓对喉全切除术后安装Blom-Singer发音管发音重建的影响.方法喉全切除术后,咽食管括约肌收缩或是痉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食管的气流并阻碍发音.咽食管括约肌的解剖位置是环咽肌以及其上的下咽缩肌的一部分和颈段食管上段的一部分.手术操作是在喉全切除术中、术后于气管造瘘口外上方切除长5 cm,宽1 cm的咽食管括约肌.结果 33例喉全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咽食管括约肌切开术后有32例发音成功,发音重建的成功率是97%.其中包括12例喉全切除术中I期进行环咽肌切开术,21例是Ⅱ期进行咽食管括约肌切开术的,后者又有9例是安装Blom-Singer发音管后发音不能再行咽食管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3年存活25例,5年存活18例.同期行喉全切除术和咽食管括约肌切开术的12例患者,Kaplan-Meier法统计3年生存率81.82%,5年生存率42.86%.结论咽食管括约肌切开术能提高Blom-Singer发音管发音重建的成功率.

  •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底压力改变对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于凤海;李兆申;许国铭;邹多武;尹宁

    为了解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胃底压力改变对下食管括约肌(LES)和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自行设计的胃食管一体式导管,在不断增加胃底压力时,同步测量8名健康志愿者和13例RE患者的LES压力改变与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发现,RE组在空腹时和胃气囊充气后的LES压力、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显著低于正常组.RE组在胃底膨胀后有LES持续松弛、频发和持续时间过长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提示RE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LES的基础压力降低、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减弱和胃底膨胀后LES持续松弛、频发和持续时间过长的TLESR是RE发生的主要机制.

  • 能谱CT在食管胃结合部鳞癌与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玲玉;张凯;邓凯;李进叶;张成琪;李文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在食管胃结合部鳞癌与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9月我院经病理证实并行能谱CT增强扫描的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45例,鳞癌20例、腺癌25例.利用能谱后处理分析软件分别测量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肿块内同一ROI的碘浓度(IC)、水浓度(WC)、有效原子序数(Eff-Z)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鳞癌与腺癌各能谱参数有无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UC)衡量其各自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选择佳诊断阈值.结果动脉期腺癌的IC、Eff-Z和λHU分别为(1.75±0.40)mg/ml、8.65±0.22、3.33±0.74,鳞癌相应参数分别为(1.40±0.35)mg/ml、8.50±0.20及2.71±0.66,腺癌均大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3、-2.879、-2.678,P值均<0.05).静脉期腺癌的IC、Eff-Z和λHU分别为(2.17±0.23)mg/ml、8.87±0.11、4.10±0.44,鳞癌相应参数分别为(1.67±0.20)mg/ml、8.60±0.11及3.19±0.41,腺癌均大于鳞癌,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963、-7.218、-6.521,P值均<0.05).腺癌和鳞癌分别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的W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静脉期IC、Eff-Z和λHU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尤其是静脉期Eff-Z,AUC为0.97,以8.72为阈值,其鉴别鳞癌与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94.7%.结论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食管胃结合部鳞癌与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价值.

  • 食管下端括约肌内多肽类神经递质研究进展

    作者:朱利斌;李仲荣

    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的主要功能为保障食管内容物单方向下行入胃.LES功能失常可导致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及食管失弛缓症.研究LES内神经递质能为进一步防治GERD提供新的策略.现仅将相关的多肽类神经递质作简要综述.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