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卒中
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卒中位居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2.45%;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全部卒中的60%~80%.IS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沉积于血管内皮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我国的队列研究显示[1]:血清总胆固醇或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IS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研究显示:血清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TG)水平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偏低均为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4].
-
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
目的 对比分析采用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SRT)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实施血管内SRT术的LVO-AIS患者,共167例.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CE)组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闭塞组125例.比较两组的血管开通率、穿刺到血管开通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的差异.结果 167例患者中,130例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率为77.8%.其中CE组30例(71.4%),LAA闭塞组100例(80.0%);CE组穿刺到开通中位时间为82(45~132) min,LAA闭塞组为53(40~90) min;CE组中位取栓次数为3.0(2.0 ~5.0)次,LAA闭塞组为2.0(2.0~4.0)次;术中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3.6%),其中CE组2例(4.8%),LAA闭塞组4例(3.2%);死亡11例(6.6%),其中CE组4例(9.5%),LAA闭塞组7例(5.6%).术后90d预后良好者69例(41.3%),其中CE组15例(35.7%),LAA组54例(43.2%).两组比较,除穿刺到开通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 =0.023),取栓次数、开通率、术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血管内SRT术治疗CE、LAA亚型MS-LVO同样安全、有效.
-
基底节区VR间隙与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愈后关系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颈内动脉系统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愈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评分分为EPVS组非EPVS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MRS)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残障程度.结果 发病1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及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影响颈内动脉系统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愈后,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差,残障程度重.
-
影响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s)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5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经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证实有CMBs的患者56例.根据SWI上CMBs的病灶数,分为1级组9例,2级组28例,3级组19例.收集各组患者病史、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结果及头部MRI,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微出血严重程度随着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而降低,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增高而增高,随着尿酸水平的增高而增高,随着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s分级的增高而增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脑微出血严重程度与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r=-0.443,P=0.001);与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s分级呈正相关(r =0.325,P=0.015;r =0.491,P=0.001;r =0.334,P=0.009).结论 甘油三酯、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s分级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CMBs的严重程度相关.
-
正常血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患者。根据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为有CMBs组(56例)和无CMB组(56例)。收集两组患者病史、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结果及头颅MRI,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脑室周围高信号、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s分级的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CMBs组与CMBs组患者的年龄(61.620±11.479 vs.70.620±11.185)、UA(278.920±69.512 vs.353.460±111.206)、Cr(71.360±19.797 vs.90.450±44.989)、Hcy(12.587±2.664 vs.21.715±10.4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63,95%CI:0.905~1.025,P<0.05)、Hcy(OR=1.487,95%CI:1.219~1.813,P<0.05)是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Hcy是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觉醒型卒中病因学分型研究
目的:研究觉醒型卒中(wake-up stroke,WUS)患者缺血性卒中病因学分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09月我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8例,分为觉醒型卒中组和非觉醒型卒中(non-wake-up stroke,non-WUS)组,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总结两组病因学特点.结果:该人群觉醒型卒中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所占比例高(47/61,77.05%),且男性多见(42/47,89.36%),与非觉醒型卒中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人群觉醒型卒中患者LAA为主要病因,该病因中男性患者为主,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