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帕金森病患者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运动症状和其他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帕金森病患者243例,记录人口学资料,采用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价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疲劳量表(FS-1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L-39),并与SCOPA-AUT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243例帕金森病患者SCOPA-AUT评分为(36.6±8.0)(23~67)分;与起病年龄[平均(59.8±10.1)岁)]及病程[平均(3.8±4.0)年]呈显著正相关(r=0.248,P=0.000;r=0.234, P=0.000)。(2)自主神经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率高(83.5%),其中便秘常见(56.4%),其后依次为排尿障碍(79.0%)、性功能障碍(78.6%)、心血管功能障碍(48.6%)及体温调节障碍(47.3%)。(3)SCOPA-AUT评分与UPDRSⅢ评分[(25.9±13.2)分]和H-Y分期[(2.0±0.8)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390,P=0.000;r=0.425,P=0.000)。(4)有抑郁和焦虑的患者分别为169例和154例,HAMD、HADA评分与SCOPA-AUT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57,P=0.000;r=0.490,P=0.000)。(5)帕金森病不伴认知障碍(PD-NCI)组、帕金森病伴轻度认知障碍(PD-MCI)组和帕金森病伴痴呆(PDD)组SCOPA-AUT评分依次明显增高[(34.8±7.3)分、(37.9±8.0)分和(38.5±8.7)分,P=0.011]。(6)有睡眠障碍患者169例,SCOPA-AUT评分与PSQ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08,P=0.000)。(7)有疲劳患者215例,SCOPA-AUT评分与FS-14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00)。(8)ADL评分为(35.3±13.6)分,与 SCOPA-AUT 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1,P=0.000);PDQL-39评分为(134.1±26.6)分,与SCOPA-AUT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49,P=0.000)。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症状多样,与起病年龄、病程、运动症状及认知、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疲劳等非运动症状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
欧米诺诊断膏贴在糖耐量减低及初诊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在糖尿病的所有并发症中位居首位.有研究发现,在神经科门诊一些所谓的特发性神经病其实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相关[1],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患者神经症状出现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之前.本研究对32例合并自主神经病变的糖耐量减低和初诊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欧米诺(Neuropad)膏贴检测,以探讨血糖控制达标对糖尿病早期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并探讨欧米诺在糖尿病对自主神经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自主神经与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对心房颤动的发牛机制进行探索研究,但仍未完全明确.多年来许多临床观察及实验资料表明自主神经在部分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和终止中起着重要作用.
-
老年糖尿病手术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DM)患者手术前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关系.方法 选择择期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54例,其中非DM患者18例(NDM组),DM患者16例(DM组),DM合并SMI患者20例(SMI组).监测3组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包括总功率(TP)、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极低频功率(VLF)及LF/HF.结果 与NDM组比较,DM组及SMI组术前TP、HF显著降低(P<0.05).3组术后TP、HF、LF及VLF总的趋势是降低,其中SMI组下降为明显.术后1天,SMI组TP、HF及VLF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TP、HF、LF及VLF与NDM组差异明显(P<0.01,P<0.05),HF和VLF与DM组差异明显(P<0.05).术后2天,除DM组LF外,3组TP、HF、LF及VLF分别与术前形成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 DM患者合并有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手术应激引起机体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的进一步紊乱,是造成DM患者围手术期SMI高发的重要原因.
-
电生理检测在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成年期隐匿起病、散发的、快速进展的累及神经系统多个功能解剖部位的变性疾病,以中老年居多.其临床表现按运动症候主要分2个类型:(1)以帕金森样症候为主要表现的MSA-P型;(2)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MSA-C型.实际上很多MSA患者以非运动症候首发,如尿便障碍、性功能障碍、汗腺分泌异常等自主神经症状.在2008年美国神经病学研究所提供的MSA诊断标准共识中,拟诊及可能的MSA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主要包括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且自主神经症状是首要的诊断依据,不难看出MSA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对其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
介入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对伴QRS波碎裂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对伴QRS波碎裂(fQRS)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自主神经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方法 收集伴QRS波群碎裂UA患者60例,年龄(46.2± 10.3)岁,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各3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心率变异性(H RV)、窦性心率震荡(HRT)和CRP变化. 结果 (1)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HF、LF)治疗前介入组分别为[(88.2±20.6)ms、(76.2±9.3)ms、(18.6±7.9)ms、(5.5±2.8)%、(219.4±131.6) Hz、(459.6±135.2)Hz]、治疗后介入组分别为[(122.5±15.5) ms、(105.3±5.2)ms、(49.3±4.3)ms、(9.1±1.8)%、(292.5±125.5)Hz、(345.1±175.1)Hz],治疗前后比较为(t=9.4、15.69、8.37、4.68、3.26、3.57,P<0.01或0.05);治疗前药物组分别为[(86.9±23.4 )ms、(74.3±10.4)ms,(19.3±7.4)ms、(5.3±2.1)%、(217.2±133.2) Hz、(445.8±144.3)Hz],治疗后药物组分别为[(106.7±18.8)ms、(89.8±7.6)ms、(29.4±5.2)ms、(7.2±3.2)%、(213.2±120.2)Hz、(396.1±182.3)Hz],治疗前后比较(t=7.3、12.36、6.98、2.94、4.89、5.01,P<0.01或0.05);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介入组变化更为显著(t=8.90、13.75、7.52、3.27、4.21、4.01,P<0.01或0.05).(2)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CRP治疗前介入组分别为(0.45±0.44)%、(2.12±0.13)ms/RR、(5.74±2.46)mg/L,治疗后分别为(0.16±0.20)%、(2.98±0.25)ms/RR、(2.61±1.22) mg/L;治疗前药物组分别为(0.49±0.38)%、(2.15±0.19) ms/RR、(5.81±2.35)mg/L,治疗后分别为(0.32±0.26)%、(2.51±0.11)ms/RR、(3.56±1.43)mg/L.TO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16.78,P=0.001),介入组为(t=15.63,P<0.01),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t=15.95,P<0.001);TS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19.52,P=0.001),介入组为(t=14.36,P=0.001),与药物组比较介入组变化更为显著(t=18.13,P=0.001);CRP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9.76,P=0.01),介入组为(t=12.49,P=0.001),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为(t=10.73,P=0.001). 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更显著改善伴QRS波碎裂UA患者的心肌供血,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
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特点
目的 探讨早期未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方法 对106例早期未治疗的PD患者及108例对照组进行非运动症状问卷调查,分析非运动症状的分布状况,并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进行比较,其中PD老年组76例,年龄(66.8±6.6)岁,非老年组30例,年龄(57.3±5.2)岁;结合临床特征等因素分析非运动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老年PD组的非运动症状总数(13±7)个和非老年PD组的非运动症状总数(11±4)个,均高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4±2)个和(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43、12.145,均P<0.001).(2)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有20项,而非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有9项,均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发生率中老年组以便秘、非老年组以嗅觉障碍的发生率高.(3)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个数与病程(r=0.413)、Hoehn-Yahr分级(r=0.318)和年龄(r=0.385)呈正相关(P<0.05);非老年PD组非运动症状发生个数与Hoehn-Yahr分级呈正相关(r=0.306,P<0.05). 结论 老年和非老年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同龄对照组;非运动症状普遍存在于早期PD患者,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及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应提高对非运动症状诊断和合理治疗的重视,才能提高疗效.
-
多系统萎缩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多系统萎缩(MSA)的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2例诊断“很可能”的MSA老年患者首发症状、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等,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102例诊断为“很可能”的MSA老年患者,其中诊断为MSA-P亚型57例(55.9%),MSA-C亚型45例(44.1%).首发症状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7例,在MSA-P亚型与MSA-C亚型中分别为15例(26.3%)和12例(26.6%),主要表现为排尿、排便障碍14例,直立性低血压11例,性功能障碍8例.首发症状以帕金森样症状49例,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24例,静止性震颤3例,肌强直16例,动作迟缓15例.首发症状以小脑症状33例,主要表现为步态、肢体共济失调27例,构音障碍6例,眼球震颤2例.首发锥体束征2例.早期发生误诊36例(35.3%). 结论 MSA早期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注意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
儿童急性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临床特征及诊断
目的 总结儿童急性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急性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并随访.全部患儿进行血和脑脊液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肌电图(EMG)、头颅磁共振(MRI)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部分患儿进行脑脊液免疫学测定、脑电图(EEG)、脊髓MRI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结果 男1例,女5例,起病年龄2岁4个月至14岁6个月,平均8岁2个月.植物神经功能表现:①皮肤黏膜:全部患儿皮肤黏膜粗糙干燥,无汗或少汗,少泪或无泪.②眼:视物不清1例,眼睑下垂3例,瞳孔改变6例.③胃肠道:本组均有胃肠道症状,频繁呕吐及便秘各4例、腹泻便秘交替1例、腹胀及腹痛2例.④心血管系统:直立性头晕或晕厥发作3例,胸闷、心悸2例.⑤泌尿系统:排尿异常4例.其他:肢体无力5例,感觉异常3例.全部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蛋白增高及免疫学检查异常各3例.4例头颅MRI、6例ECG、5例EMG和3例SEP异常.5例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随访5例,死亡、失访及病情轻度改善各1例,明显改善2例.结论 急性全植物神经功能不全临床症状涉及全身系统且无特异性,以营养障碍、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突出.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病情严重者预后差.
-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目的 研究MCA供血区脑梗死急性期的磁共振弥散(DWI)及灌注(PWI)加权成像的特点,并探讨其与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发病时间在6 h内的35例MCA供血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DWI及PWI(达峰时间图,TTP图)检查,计算图像信号异常区域的体积,将其依次与患者发病时的欧洲卒中量表(ESS)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5例患者的DWI信号异常区域体积为0.2~252.8 cm3(中位数为40.7cm3),TTP图上低灌注区体积为0.4~309.5 cm3(中位数为141.2 cm3),二者均与患者临床E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依次为r=-0.673,P=0.000;r=-0.572,P=0.000);但TTP-DWI不匹配区的体积(0.2~179.9 cm3,中位数56.7 cm3)与E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304,P=0.076).其中有69%(24/35)患者的PWI异常区域的体积超过DWI体积的20%以上.结论 DWI与PWI异常区域的体积与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密切相关,决定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是DWI体积,TTP-DWI不匹配区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其对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较小.
-
自身免疫性自主神经节病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自主神经节病(autoimmune autonomic ganglionopathy ,AAG)是一种由免疫介导、与自身神经节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抗体相关、以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疾病。近年研究表明神经节 AChR 抗体可抑制自主神经节突触传递而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且该抗体浓度与症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神经节 AChR 抗体还可引起其他神经疾病,包括慢性起病的或限制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与自主神经不相关的累及其他系统的副肿瘤综合征。大量临床研究发现 AAG 患者可能会合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AAG 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因人而异。 AAG 患者对于免疫调节治疗反应较好,但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更易达到临床治愈。现就近年来关于 AAG 的血液学诊断、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
多系统萎缩患者52例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的关系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在评价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方面的作用. 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MSA(可能MSA 9例,拟诊MSA 43例)的患者进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膀胱直肠功能、卧立位血压、性功能)和EAS-EMG检查,并分析两者的关系. 结果 44例(84.6%)患者早期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仅少数患者(38.5%)因此就诊.12例无卧立位血压异常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EAS-EMG结果全部异常.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夜尿增多患者的EAS-EMG指标异常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无相应症状的患者,部分指标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卧立位血压异常的有无并未造成EAS-EMG各项指标的显著性差异.EAS-EMG的平均时限在阳痿早期出现的患者[(13.30±0.14) ms]明显长于后期出现者[(15.31±2.50) ms,P=0.000]. 结论 MSA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数早于其他症状出现.卧立位血压的异常和尿失禁均非早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早期出现的各种难以解释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均应加以重视.EAS-EMG对于临床怀疑MSA而无卧立位血压异常的患者更具诊断价值,有尿失禁等排尿障碍的患者更易出现EAS-EMG的异常.
-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PSH)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10例PSH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15~78 (37.6±19.1)岁.其中严重脑外伤5例,脑出血、反复脑梗死、缺血缺氧性脑病、蛛网膜囊肿脑脊液腹腔分流术后、隐球菌脑膜脑炎各1例.10例患者均以阵发性躁动、高热、大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及肌张力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PSH首次发作在脑损伤后24 h内者3例,24 h至3周者5例,第5个月及第9年者各1例.发作频率不等,可数天1次至1d数次.发作持续时间短在1 min以内,长达3h.好发于夜间者4例,好发于觉醒时1例,昼夜发作无明显差别者5例.发作期意识清楚2例,意识状态改变难以判断8例.发作间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8例,15分2例.10例行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波.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脑桥、基底节、侧脑室旁等不同部位损伤.9例患者曾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β受体阻滞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对PSH有较好疗效.完全控制2例,有效6例,无效1例,失访1例.结论 不同病因、不同程度脑损伤均可致PSH.PSH易被误诊为癫痫,抗癫痫治疗无效.β受体阻滞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有效.
-
咽异感症临床分型及治疗的初步探讨
目的通过咽异感症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提出咽异感症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病史临床常规检查,胃食管24时pH值测定,直立试验以及心电图R-R间期变动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R-R,CVR-R)检查等,将咽异感症分为病因明确与病因不明两大类,病因明确一类中,又分为:精神创伤型,心理障碍情绪紧张型,反流性食管炎型,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紊乱型,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型.结果256例患者痊愈106例,显效76例,有效41例,有效率87.1%;无效33例,无效率12.9%.其中精神创伤型46例,占18.0%,全部治愈,有效率100.0%;心理障碍精神紧张型136例,占53.1%,治疗有效127例,有效率93.4%.反流性食管炎型21例,占8.2%,治疗有效15例,有效率71.4%.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紊乱型35例,占13.7%,治疗有效29例,有效率82.9%.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型12例,占4.7%,治疗有效6例,有效率50.0%.原因不明一类6例,占2.3%,6例治疗均无效.结论咽异感症只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相关检查,可以进行临床分型并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而治愈.
-
Ⅱ型糖尿病患者瞳孔相关性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通过暗视、明视及药物散瞳3种状态下瞳孔直径对评价Ⅱ型糖尿病患者瞳孔源性自主神经病变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内分泌科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分为亚临床期组和单纯期组,随机各取20例,选取相应年龄段眼科就诊的非糖尿病的泪道病患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红外线数码摄影法拍摄暗视、明视及药物散瞳状态下的眼前节照片,获得瞳孔图片,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换算出瞳孔直径及缩小率和散大率.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亚临床期组和单纯期组在暗视下的瞳孔直径分别为(6.02±0.48)、(5.87±0.99)、(4.95±1.12)mm;明视下分别为(3.40±0.33)、(3.37±0.31)、(3.25±0.47)mm;药物散瞳后分别为(7.37±0.59)、(6.91±1.00)、(5.49±1.24)mm;缩小率分别为(43±7)%、(41±10)%、(32±14)%;散大率分别为(23±8)%、(19±13)%、(11±5)%.暗视下和药物散瞳后的瞳孔直径及缩小率和散大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可出现瞳孔源性自主神经病变,暗视和药物散瞳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及缩小率和散大率可用于评价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
-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近况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男子从中年向老年过渡时期,由于机体逐渐衰老,内分泌机能逐渐减退(尤以性腺功能变化为明显),从而引起体内一系列平衡失调,使神经系统机能及精神活动稳定性减弱,而出现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和性功能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一组证候群.本病好发于55岁~65岁之间的男性,由于个体体质、修养、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心理特征的不同,所出现的症状各有不同,轻重程度不等.
-
60岁及以下脑血栓形成患者皮肤交感反应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60岁及以下脑血栓形成患者皮肤交感反应(SSR)的变化.方法 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56例60岁及以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双侧手心、手背及足心、足背四个部位的SSR.结果 对照组全部可以引出SSR波形,而脑血栓形成组在224条被检肢体中有21条肢体未能引出SSR波形,占9.4%,脑血栓形成组SSR异常肢体数为80条,异常率为35.7%,脑血栓形成组的SSR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波幅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脑血栓形成3d至2个月SSR即有明显的异常.结论 SSR是诊断60岁及以下脑血栓形成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一种敏感方法.
-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皮肤交感神经反应的观察
目的 调查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并对患者进行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自主神经受损情况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来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的MND病例.记录患者有无自主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包括:皮肤麻木或瘙痒;出汗异常包括出汗减少、冷汗或多汗;口干;流涎;皮温异常;体位性低血压;瞳孔大小或对光反射异常;便秘;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对MND患者行SSR检查,测定结果参照我院肌电图室的正常标准,计算SSR异常率及电生理检查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MND患者142例.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出现率分别为:皮肤麻木76例(53.5%);皮肤瘙痒22例(15.5%);出汗异常15例(10.6%);口干13例(9.1%);流涎3例(2.1%);皮温异常21例(14.8%);体位性低血压3例(2.1%);便秘23例(16.2%);排尿障碍14例(9.9%);性功能障碍2例(1.4%).142例MND患者中,SSR正常91例(64.1%),异常51例(35.9%).上肢SSR异常12例(8.5%),上肢潜伏期延长2例(1.4%),波幅降低8例(5.6%),波形消失4例(2.8%);下肢SSR异常47例(33.1%),下肢潜伏期延长4例(8.5%),波幅降低31例(21.3%),波形消失15例(10.6%);上下肢均异常为7例(4.9%),上下肢波形均消失3例(2.1%).MND患者SSR与正常值比较,上肢潜伏期延长(P<0.05),上下肢波幅均显著降低(均P<0.01).ALS的各E1-Escorial诊断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肢起病组异常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与上、下肢SSR波幅、潜伏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ND可出现皮肤、腺体分泌、心血管系统、膀胱直肠括约肌等临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部分MND患者出现SSR的异常,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电生理改变与临床自主神经症状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下肢起病患者的SSR异常率较高.
-
运用交感神经皮肤响应分析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目的:在研究交感神经皮肤响应(SSR)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病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样机并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DAN)的无创检测和分析.方法:选择健康人及糖尿患者各30名,采用自制的仪器进行SSR信号采集和分析.结果:无论患者有无出现临床神经病变症状,SSR研究方法对糖尿病患者(DM)神经病变均表现出了较强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SSR检测分析方法及本样机在评价与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DN)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的早期病变.
-
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早期疗效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使用Prestige或Discover人工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术中彻底去除减压节段后纵韧带.全部病例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15.1个月.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健康调查简易量表(The Short Form-36,SF-36)评分及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交感神经症状采用“20分评分法”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变感神经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术前为(8.5±2.5)分,术后1周为(1.6±1.4)分,末次随访时为(2.3±1.1)分.患者主观满意度:优15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85.2%.JOA评分:术前为(10.8±2.4)分,术后1周为(11.1±2.5)分,末次随访时为(14.9±1.4)分;SF-36评分;术前为(102.7±8.7)分,末次随访时为(129.8±5.5)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影像学检查提示:手术节段颈椎活动度得到保留(术前活动度为7.3°±2.7°,术后为7.7°±3.2°).全部假体位置稳定,未见松动、移位.结论 应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早期效果良好,术中彻底去除致压节段的后纵韧带可能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