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手术为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新方法之一,由于其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下地早等优点,目前有很多医院在开展此术式.现在将我院自2007年以来应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26例报告如下.
-
三种不同的硬膜外腔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伴随程度不同的腰及下肢疼痛.近年来,椎间盘退变导致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而引发疼痛的学说逐渐取代了单纯机械压迫学说.兼有抗炎与抗免疫作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被广泛用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全身用药副反应较大,目前主张在椎间盘附近的病灶区局部少量注射用药,以消除椎间盘邻近的炎症病灶,又避免全身用药的副反应.传统的硬膜外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有近百年历史,由于解剖学的局限,治愈率约为60%左右.如何提高硬膜外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观察了硬膜外腔后间隙注射、硬膜外腔侧隐窝注射与腰椎旁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射三种不同的硬膜外腔注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报告如下.
-
自体血清经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
作者采用自体血清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68例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在24-70岁,平均47岁;病程为7天~6年;其中腰部有受伤史28例,受凉史16例,无明显诱因24例;CT示:侧旁型49例,中央型19例.
-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约占37%[1],该类型患者神经根压迫症状及疼痛均较明显。目前国内治疗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很多,采用较多的、也是较流行的方法是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TESSYS)技术。该技术具有安全、起效快、创伤小等优点,但由于穿刺、消融、止血等多种原因易引起术后一过性损伤导致部分患者短期疼痛、麻木等症状加重。如何让TESSYS技术的优点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是我们疼痛工作者的执着追求。我科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进展
的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采用的固定方式主要为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融合的方式较多,除后外侧融合、后路椎间融合、前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以外,还有极外侧椎间融合(XLIF).后外侧融合中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是传统的融合方式,但存在着操作复杂、植骨量大、显露范围大等缺点[1],腰椎小关节的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相对较小,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随着人们对腰椎生理病理状态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对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及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 对205例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其中203例顺利完成手术,共189例获得随访.术前VAS评分为(6.18±0.97)分,术后3个月为(1.82±1.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13,P<0.01).术后3个月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优76例,良95例,可15例,差3例,优良率90.5%.结论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但该技术学习曲线陡峭,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退变性腰椎疾病87例采用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及1年VAS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间孔椎体间单枚融合器融合、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策略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间单枚融合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间孔椎体内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21例。通过下腰痛JOA评分和D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获随访4~14个月,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融合结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问盘切除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9个月.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侧方型突出25例,旁中央型突出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55~135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5~30ml,平均12ml.术后第二天戴腰围下地行走.1例术后患侧膝反射减弱;1例术后腰痛缓解,出院后腿痛加重,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缓解.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腰痛、腿痛VAS由术前的平均6.5分、8.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时的1.9分、1.5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由术前平均77.38%下降至术后6个月时的平均19.09%.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优10例(33.3%),良16例(53.3%),可3例(10%),差1例(3.3%),优良率86.6%.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满意.
-
经皮腰椎间孔成形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07年7月收治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其中L3/4 4例,L4/5 12例,L5/S1 10例.应用自制椎间孔成形器械行经皮腰椎间孔扩大成形、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9个月时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情况,术后9个月时采用MacNab功能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20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5ml.2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5/S1椎间盘突出,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9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6.3±2.5分,术后1d 2.1±1.3分,术后3个月1.8±1.6分,术后9个月1.5±1.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8.6±2.1分,术后1d 1.1±0.7分,术后3个月0.5±0.6分,术后9个月03±0.1分;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按照MacNab评分标准,术后9个,月随访时优18例,良8例,优良率为100%.结论: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创伤小、近期疗效好.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治疗 椎间孔成形 经椎间孔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
经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盘突出症
目的:总结经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共有32例复发性腰椎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男22例,女10例.手术时年龄21~63岁,平均42岁.手术节段:L3/4 7例,L4/5 22例,L5/S1 3例.均采取局部麻醉下经皮侧入路从椎间孔进入内窥镜下手术减压.术后随访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5~60min,平均40min,2例(6%)发生并发症,1例脊膜破裂,另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小腿外侧麻木.随访24~45个月,平均30个月,使用Macnab标准评估术后疗效,2年随访时优10例,良16例,可3例,差3例,整体满意度81.2%(26/32),6例疗效不满意,其中3例合并节段结构性不稳和1例侧隐窝严重狭窄的患者接受传统减压融合术.VAS由术前平均7.8分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2.4分,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经皮侧入路内窥镜下手术处理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不需处理瘢痕组织,不破坏更多的脊椎结构,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若无节段结构性不稳定,单纯经皮侧入路内窥镜下减压术是处理复发性椎盘突出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 复发性 -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微创技术的出现,是脊柱外科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微创化手术已逐渐成为脊柱外科发展的趋势.椎间融合由于具有稳定脊柱前中柱的生物力学优势而成为腰椎融合的主要术式.目前微创化腰椎融合的主要术式有: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近几年出现的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DLIF)[1]是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它是经腹膜后行前方腰椎椎间融合入路的改良,研究认为,X/DLIF不经腹腔,不需要游离和牵开大血管,也不进入椎管,从而也避免了常规前路及后路手术的风险,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患者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短等优点[1~4].现就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1982年Harms等[1]首次提出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2003年Foley等[2]首次报道了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 TLIF。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目前MIS-T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内固定的目的在于提供节段的即刻稳定,促进融合。目前MIS-TLIF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1)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 BPS)固定,对侧经皮固定;(2)单侧椎弓根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UPS)固定,对侧不固定;(3)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经皮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and contralat-eral facet screw,UPCFS)固定。笔者就MIS-TLIF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及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经椎间孔硬脊膜激素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腰腿痛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椎间盘突出又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所致的功能障碍正日益成为一项公共健康问题[1]。大约80%~90%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病情能得到缓解或者痊愈[2]。若保守治疗无效,方考虑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中,硬膜外封闭疗法已广泛应用。硬脊膜穿刺造影技术早运用于没有CT及MRI检查设备时观察椎管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神经根受机械压迫及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组织产生的局部炎症刺激神经根所致。经椎间孔硬脊膜激素封闭(transforaminal epidural steroids injection,TFESI)应用穿刺针经椎弓根下方入路或者Kambin三角入路能直接到达神经根及椎间盘突出部位,通过注射激素控制局部炎症刺激达到缓解根性疼痛目的。应用经椎间孔硬脊膜造影封闭技术治疗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疼痛,有大量的研究报道。我们把这些研究分为观察性研究(简单描述运用干预方式观察到的结果)、对照性研究(TFESI和其他介入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综述如下。
-
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因其发病时间长短、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多种多样.2010年2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其中26例获得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短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是指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经过6个月以上的"无痛期",原手术节段残留的椎间盘组织于手术侧或对侧再次突出引发神经症状[1].而初次手术后形成的硬膜外瘢痕、解剖结构紊乱往往给再次手术造成困难.我科自2008年8月~2010年12月采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1 4例RLDH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经椎间孔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复发率为5%~11%[1、2],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但是再次手术的满意度要低于初次手术,因为再次手术在处理瘢痕组织过程中,容易造成脊膜破裂和神经根受损[3].2008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经椎间孔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临床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经椎间孔单枚融合器植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作为改良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不但具备椎体间融合术的所有优点,同时避免了PLIF技术的缺点.标准的TLIF技术需要2枚融合器,且常需取自体髂骨植骨.不但手术难度大、费时和费用高,而且一些患者难以置入2枚融合器:取自体髂骨植骨还可导致供骨区的并发症.我们应用单枚融合器自体骨移植行TLIF手术治疗腰椎疾病5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我院2003年2月~2005年4月共收治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9例,均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近期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微创TLIF是否优于开放TLIF?
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于1982年由Harms[1]首先介绍并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该技术通过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从椎间孔进入椎间盘,减压完成后在椎间放置结构性支撑物,来恢复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及促进植骨融合。与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相比,TLIF能够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因而得到了脊柱外科医生的青睐。然而,传统TLIF仍然存在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类似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良TLIF,使之成为成一种疗效好、恢复快和费用低的技术成为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