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纵隔肿瘤手术小儿麻醉诱导期气道管理
前纵隔肿瘤患儿在全身麻醉诱导期常面临发生气道压迫和(或)心血管意外的巨大风险[1-2],虽然有报道推荐在纵隔肿瘤活检术中尽量采用局部麻醉和轻度镇静[3-4],但是多数患儿仍需在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下才能获取足量的样本组织以便进行病理诊断.本文回顾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行前纵隔肿瘤手术小儿的麻醉资料,总结其诱导期气道管理的特点,报道如下.
-
纵隔巨大实质性肿瘤78例的外科治疗
纵隔肿瘤中巨大实质性病例较为少见,它往往占据纵隔或一侧胸腔,压迫毗邻脏器(气管、食管、心脏及大血管)产生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其治疗相对棘手,特别是在麻醉诱导或气管插管时可引起心脏骤停;位于下纵隔的肿瘤,瘤体压迫心脏、大血管,麻醉成功后,在改变体位时,心排出量锐减,可引起血压骤降.因此,对巨大实质性纵隔肿瘤手术的麻醉、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与一般纵隔肿瘤切除术不同,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1975年6月至2009年6月,本组经手术治疗纵隔巨大实质性肿瘤7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197例前纵隔畸胎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1957年至1998年,我们手术治疗197例前纵隔畸胎瘤,占同期前纵隔肿瘤手术的38.0%(197/519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25.2%(197/783),现报告如下.
-
单操作孔胸腔镜在纵隔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并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在纵隔肿瘤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操作孔胸腔镜进行操作.观察并分析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带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疼痛感及肺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感指标分别为(18.8±4.59) ml和(1.29±0.24)分,对照组患者出血量、术后疼痛感指标为(29.8 ±5.36)ml和(2.62±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肺功能各项指标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操作孔胸腔镜在纵隔肿瘤手术中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术后疼痛感轻、术后肺功能恢复快等优势,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小儿纵隔肿瘤手术的配合和护理
目的:探究对小儿纵膈肿瘤手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我院实施纵膈肿瘤手术的患者64例,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总结术中经验与配合要点.结果:本次研究对象的64名纵膈肿瘤的患者,经过严密的手术程序后与护理人员的配合,效果满意,恢复时间较短.结论:对纵膈肿瘤手术患者实施缜密的手术配合方法与术后悉心的护理,大大提高了后期的生活质量与预后.
-
11例巨大纵隔肿瘤手术效果分析
巨大纵隔肿瘤较为少见,顾泗荣等[1]提出当肿瘤占据一侧胸腔,纵隔向健侧移位,肺被压缩无功能,或肿瘤占据1/2胸腔,导致心功能不全,为巨大纵隔肿瘤.从麻醉、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上都有其特殊要求,手术风险较大,与处理一般纵隔肿瘤有较大的差别.我院自1997~2001年成功进行了11例纵隔巨大肿瘤的切除,现就其手术策略作以下探讨.
-
小儿纵隔肿瘤手术麻醉体会
小儿原发性纵隔肿瘤不多见[1],我院1990年~1998年共施行原发性纵隔肿瘤手术39例,现将有关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
血管重建在巨大纵隔肿瘤手术中的运用(附5例报告)
我们总结7年来5例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中血管重建情况,其中2例术中运用体外循环,全部治愈出院,体外循环的运用可使肿瘤完整切除.
-
3例纵隔肿瘤手术麻醉体会
纵隔肿瘤依其发生的部位及大小不同,可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麻醉处理有其特殊性[1].现介绍3例纵隔肿瘤手术麻醉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
纵隔肿瘤术中大血管损伤的预防及外科处理体会
纵隔肿瘤术中发生大血管损伤往往是由于肿瘤体积大,粘连或侵犯大血管,导致肿瘤与大血管解剖关系不清而在手术分离时所致,属医源性大血管损伤.其一旦发生,出血凶猛,如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控制出血则危及生命,死亡发生率高.1994年2月~2006年12月我科发生16例纵隔肿瘤手术时大血管损伤,其中14例抢救成功,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