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右上斜肌麻痹伴双眼多条直肌发育不良一例
患者男,8岁,学生,因"从小发现右眼上斜视伴歪头视物"于2011年7月30日初诊.随年龄增长,自觉眼部病情无明显变化.未经任何诊治,家族中无同样眼病史.患者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右:1.0,-1.75DS=1.0;左:1.0,-2.25DS=1.0.
-
Helveston综合征的治疗(附3例报告)
目的分析Helvesto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根据Helveston综合征的A型外斜、上斜肌过强及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特点,尽量通过一次手术矫正复合斜视.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斜视矫正术,根据个体差异联合上斜肌鞘内断腱或/和上直肌后徙术,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Helveston综合征可通过手术以矫正A型外斜、上斜肌功能过强和DVD,并取得良好效果.
-
用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效果分析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一种先天性眼肌麻痹中常见的类型,本病多发于幼儿期,其临床表现为上斜视、代偿头位、面部发育不对称,Bieschowshy征阳性.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现将我院采取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结果,报告如下:
-
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
目的探讨双下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复视及代偿头位;手术减弱患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或行下斜肌转位于下直附着点前1mm,或将内外直肌部分肌束移植到下直肌附着处.结果本病的临床特征为患眼上斜视,上斜度≥30△;眼球外下转和内下转明显受限,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手术治疗13例中,一次术后眼位矫正9例,3例经第2次手术获得正位,1例未再手术.结论根据眼位、眼球运动和同视机检查即可作出诊断;手术应以患眼为主,若手术量不足时可考虑行健眼的下转肌减弱术.
-
分离性垂直斜视手术探讨
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DVD)是一种与Herring氏法则相矛盾的异常眼球运动,临床上并非罕见,因其常伴其它类型斜视、隐性眼球震颤及弱视而被忽视.本病原因不明,主要特点为非注视眼的不随意性上斜视,并伴有外旋,斜视角不稳定,目前,手术是治疗DVD的主要方法[1].我科自1996年以来,手术治疗DVD 23例(40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常见的类型,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其次为出生时的创伤或婴幼儿期疾病所致.临床表现为主要是上斜视及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面部不对称及脊柱畸形.
-
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常见的一类先天性眼外肌麻痹,其临床特征常常表现为上斜视、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及斜颈.手术治疗目前首选下斜肌减弱术,包括下斜肌断腱术、截除术及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前转位术.本文总结了20例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病例.
-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主要以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特征,其治疗方法为早期手术矫正,手术设计以原在位垂直斜角≤1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手术,垂直斜角≥25△行患眼下斜肌减弱和健眼的下直肌后徙术[1].本文总结原在位垂直斜角在15△~25△之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12例12眼行下斜肌转位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下斜肌转位术在上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对复杂上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患者,其中垂直分离斜视46例,下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缺如2例,双下转肌麻痹3例,单眼上斜肌麻痹5例,限制性上斜视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均直接采用下斜肌转位手术或作为补充治疗.结果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正前方上斜视15△~20△,下斜肌转位术+上直肌退后术,可矫正40△~50△,下斜肌转位术+上直肌退后术及下直肌缩短术,可矫正40△~60△,但对上方视野效果明显.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治疗上斜视是有效可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
先天性小眼球虹膜缺损后巩膜葡萄肿合并下直肌缺如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农民,因自幼右眼视力差伴上斜视入院.患者生后发现右眼小,且向内上方偏斜,随年龄增长上斜逐渐加重,拟手术矫正斜视收入院.父母为非近亲结婚,孕期无特殊,否认产伤及手术史,足月顺产,家族中无遗传病史.体格检查示全身未见异常,无智力障碍.
-
双眼先天性眼外肌缺如一例
患者,女,4周岁,自幼双眼外斜视、双上睑下垂,未曾诊治.足月顺产,否认产伤史.已诊断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2006年8月行修补术治疗.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均为聋哑,父亲有轻度上睑下垂,其弟被诊断为Crouzon综合征合并双上睑下垂及先天性青光眼(青光眼已行手术治疗).入院诊断为左麻痹性外斜视、上斜视、双上睑下垂.眼科检查:双眼前节检查无异常.
-
先天性固定性上斜视一例
先天性固定性斜视是先天性眼外肌被纤维组织代替造成的单眼或双眼活动受限,眼球固定于特定位置[1,2].临床上较少见,我院于2002年8月31日收治一"左眼先天性固定性上斜视"患者,报告如下.
-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合并后巩膜葡萄肿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2岁.因"出生后即发现右眼上斜视"就诊.父母为非近亲结婚,均无特殊眼科疾病家族史.视力检查不能合作,左眼可注视灯光,右眼不能.眼位:角膜映光R/L25°.眼球运动:右眼下转不能过中线.眼底检查见后极部巩膜缺损.B超、CT:右眼后巩膜葡萄肿.手术:行右眼下斜肌转位术,术中探查见下直肌缺如,下方巩膜菲薄,可透见脉络膜色素,将下斜肌切除7mm,断端转位缝合于6点位角膜缘后4mm正常巩膜处.术后右眼上斜视改善,角膜映光:R/L15°,眼球运动同术前.
-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一例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眼外肌发育异常,现将我科遇到的一例报道如下.患者,男,40岁,农民.因右眼上斜视伴头右偏入院.患者11岁被其父打伤面部后右眼逐渐上斜,伴头向右肩倾斜.足月顺产,否认产伤及手术史,否认家族遗传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
-
先天性双眼下直肌缺如一例
王某,女,19岁.出生后即发现左眼上斜视.于1995年10月19日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0.8,左0.1;屈光状态,右+1.25DS+1.00DC×180°;左+0.50DS+1.00DC×135°.33cm及5m角膜映光检查:原在位LR5°,向左侧注视分离加大,向右侧注视出现反向上斜视.双眼下转均未超过中线,单眼及双眼运动均表现双下直肌功能不足.代偿头位:面向左侧转,下颌轻度内收.
-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合并小角膜一例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系发育异常所致[1].临床报道较少,现将我院1999年7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刘××,男,20岁,自幼左眼上斜视,无家族史.视力:OD 1.0,OS CF/30cm;眼位:角膜映光L/R 40°(图1),原在位时左眼角膜下缘距下睑缘5mm;眼球运动,左眼下转不过中线,上直肌亢进;角膜直径:右眼11.5mm,左眼9mm.第一次手术为左眼上直肌后退9mm;探查下直肌缺如,术后眼位L/R 15°,原在位时角膜下缘距下睑缘2mm(图2).
-
双眼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双下直肌缺如1例
患者男,11岁,出生后即发现双眼上睑不能上抬,伴外上斜视,于1998年7 月12日收入院.患者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无外伤及手术史,体检无异常.父母健康, 无血亲婚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眼部检查:视力右1.0,左1.2;散瞳检影双眼无明显屈光异常;双眼上睑下垂,正前方注视时,双上睑遮盖角膜约1/2,右眼略重于左眼.眼位检查:(1)角膜映光:33cm右注视左眼-10°L/R5°,左注视右眼-10°,向上下25°注视, 右眼注视(0°)/((-10°L/R5°)/(-35°L/R25°)) 左眼注视(0°)/((-10°)/(-35°R/L20°)) (2)同视机检查他觉斜视角. 眼球运动:双眼下转不过中线,外下转力弱尤明显;下转时伴明显外转,其他方向大致正常 ,牵拉试验:双眼向颞下方牵拉,均无明显牵制;向颞上方牵拉无抗力.诊断:双眼先天性上睑下垂、外斜A征、双下直肌麻痹.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先行双眼提提上睑肌缩短术,
-
先天性双眼下直肌缺如并双眼内、外直肌异位一例
患者男,12岁.因头向右侧偏11年余,发现右眼上斜视9年余而就诊.以"右眼下直肌不全麻痹?"于2001年3月8日收治.入院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1.2;戴镜右眼+1.50DS+3.00DC×90°=0.6,左眼+0.50DC×90°=1.5.双外眼正常,双眼前后段检查未见异常.
-
双眼先天性下直肌缺如一例
患者男,21岁,自幼双眼上斜视,不能下转,需低头视物.随年龄增长上斜加重,未经任何治疗,于1998年3月10日来我院门诊就治.体格检查: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 -8.00DS=0.3,左眼0.3 -5.00DS=0.5.眼位:双眼角膜被上眼睑遮盖.仅露下方2mm边缘.视物时需抬额肌.把上睑提起,行Krimsky试验:
-
诺氟沙星胶囊致一过性眼肌麻痹
患者女,21岁,因患急性胃肠炎在当地卫生所就诊.给予诺氟沙星胶囊0.2 g,tid;黄连素片0.3 g,po,tid治疗.患者于次日(第4次)用药后约1.5 h出现头晕,恶心,眼球运动障碍,双眼球向上斜视,眼睛闭合障碍,视力清晰,立即来我院急诊.查体:T 36℃,P 78次·min-1,神智清,心肺功能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