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手术理念的转变
一、背景
人类肿瘤的诊治迄今仍是一个难题,当发生在依然未全知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时,无疑又增添了迷惑和复杂。尽管如此,医学理论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先驱们的开拓与医学同仁们努力,还是使CNS肿瘤诊治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亮点。从 Cushing 和 Bailey (1926年)依据胚胎残余学说对CNS肿瘤进行系统分类开始,CNS肿瘤病理分类已由WHO主导更新到第四版(2007年),除精确注释了CNS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还归纳了脑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基因学特征(genetic profile)[1]。从Dandy发明气脑造影(1918年)和Moniz的脑血管造影(1927年)通过间接影像推断脑肿瘤开始,当今影像学诊断已从明确肿瘤病种深入到尝试对肿瘤亚型的拟诊和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描述,并直观展示了肿瘤与白质传导束的关系、皮层功能区的定位和肿瘤的分子及代谢信息。从Macewen在英国格拉斯哥肉眼成功实施脑肿瘤手术(1897年)开始,当今显微外科、神经内镜、影像引导等技术攻破了肉眼手术的禁区,促进了“神经功能保护前提下大限度的肿瘤切除”手术理念的提出[2]。 -
上皮钙粘蛋白在大肠癌转移淋巴结癌细胞中的再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在大肠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的再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分别检测了上皮钙粘蛋白在62例大肠癌原发灶及其相应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98.39%(61/62)大肠癌原发灶上皮钙粘蛋白表达减低.22.58%(14/62)大肠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上皮钙粘蛋白再表达阳性,其中高分化腺癌再表达阳性率为33.33%(12/36),中低分化腺癌再表达阳性率为7.69%(2/26),上皮钙粘蛋白在转移淋巴结的再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x2=5.678,P=0.017).结论:上皮钙粘蛋白在大肠癌转移淋巴结内癌细胞的再表达是存在的,并可能对癌细胞在转移灶的聚集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
保乳手术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
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由切除乳房到保留乳房,是源于治疗观念的转变,是由以局部解剖为基础,单一追求外科"根治",转向以肿瘤生物学特性为指导的个体化保乳综合治疗,兼顾了疗效和生活质量.
-
肝癌微创外科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以微创为特征的肝癌外科治疗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并在肝癌整体治疗的模式和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肝癌微创外科治疗的方法很多,从早期的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无水乙醇注射到近年来的微波、冷冻、射频、高功率聚焦超声等的广泛应用,临床实践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微创治疗的适应证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不能手术切除的多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单个肿瘤直径<3 cm的小肝癌或复发性肝癌.由于肿瘤位置的不同和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各种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应区别对待.微创治疗主张多次、联合和序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疗效.应重视微创治疗的各种并发症发生及生存质量.微创外科发展的前景广阔,今后应规范治疗指征,加强临床前瞻性的研究,探讨微创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使更多的微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肝癌治疗.
-
运用循证医学证据规范直肠癌的综合治疗
21世纪以来,循证医学证据已从理论倡导进入临床指导阶段.与结直肠癌综合诊治相关的诸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极大地推动并提高了整体的诊治水平.同时,需要注意直肠癌与结肠癌从解剖学到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诊治理念并非完全统一.
-
乳腺癌哨兵淋巴结的鉴别示踪技术
哨兵淋巴结活检(SNB)是近年来乳腺癌外科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哨兵淋巴结活检,使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免行腋淋巴结清扫[1,2].目前SNB的研究仍处于临床实验阶段,在取代传统腋淋巴结清扫术并常规应用之前,需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原发肿瘤生物学特性与其它各种可能的预后因素是否比腋淋巴结状态更具有预后价值.2)是否存在优于腋淋巴结清扫术的其它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或激素等辅助治疗.3)各种危险因素与乳腺癌临床和病理分期的相关风险分析,以确定清扫腋淋巴结的必要性.4)哨兵淋巴结的准确定义,SNB技术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譬如鉴别哨兵淋巴结好及敏感的方法以及方法应用实施的技术问题等.研究哨兵淋巴结首先并且重要的是哨兵淋巴结的鉴别示踪,现就乳腺癌哨兵淋巴结鉴别方法做一文献综述.
-
乏氧与肿瘤干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目前认为一些恶性实体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如脑胶质瘤、乳腺癌和大肠癌等,即肿瘤来源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义称为肿瘤起始细胞(cancer-initiating cell).
-
喉癌的治疗
外科手术近20年来,随着对喉胚胎解剖和肿瘤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喉部分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患者喉功能的保留率明显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据统计,国内部分综合性医院部分喉切除率达到了60%~70%.
-
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鳞状上皮细胞癌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口腔鳞癌的治疗多为手术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但由于受口腔颌面部肿瘤生物学特性的限制,患者的生存率仍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表观遗传学的发展,学者发现组蛋白的表观修饰与基因转录以及肿瘤发生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肝癌细胞糖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缺氧是实体瘤普遍存在的现象,对肿瘤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已有证据表明,缺氧可调控多个Warburg效应关键基因,是诱导癌细胞能量代谢“重编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调控肿瘤进程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但目前对缺氧诱导癌细胞糖代谢转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刘默芳研究组在一项合作中,揭示了缺氧诱导肝癌细胞糖代谢转换新调控机制。
-
影响脑胶质瘤血管浸润的调节因子及磁共振成像评价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源自神经胶质细胞的病变,发生于神经外胚层,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和复发率高等特点,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肿瘤生物学特性与其血管生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肿瘤血管生成增加意味着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 局部侵袭或转移;这种血管可导致局部血流量、血容量和血管通透性增高;肿瘤血管生成是受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及抗血管生成因子调节的[1,2].而且目前从影像学角度,单纯从解剖、形态学对胶质瘤特征的判断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现已有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于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本研究就影响胶质瘤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及磁共振成像技术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
应重视大肝癌的综合治疗
我们往往把肿瘤直径>5cm的肝癌称为大肝癌,肿瘤直径>10cm的肝癌称为巨大肝癌.只是针对肿瘤大小而言,其肿瘤生物学特性与小肝癌相同.大肝癌的特点:(1)大肝癌扩散转移的机会增多,据国外报道,随着肿瘤的增大,癌细胞分化越简单,扩散转移机会越高.(2)大肝癌往往压迫、侵犯重要的管道系统,给手术增加难度.(3)在我国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合并有肝硬变,而大肝癌之所以能长大说明肝硬化程度并不重,残肝能够代偿;否则肝硬化程度严重,癌灶未能长大,肝功能就已经失代偿导致患者死亡.(4)大肝癌患者症状较明显,如腹痛、消瘦等;伴癌综合征较多,如发热、红细胞增多症、凝血机制的改变及中毒症状等;容易出现肝功能失代偿.(5)大肝癌和小肝癌、微小肝癌灶同时存在,CT及MRI检查可以发现主瘤,但对一些微小子灶易漏诊,这是大肝癌术后在短时间内复发的主要原因.临床上相当一部分大肝癌患者先作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CT及MRI检查并没有发现有子灶,但TACE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大肝癌周围存在小子灶.所以我们提倡对于大肝癌患者,术前做一次DSA检查是比较理想的.
-
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逆向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
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增高,国内的中位发病年龄也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的肿瘤生物学特性与中青年有所不同.笔者对36例70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了逆向调强放疗,并进行了临床观察.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36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逆向调强技术放射治疗.全部为首程放疗.男30例,女6例.年龄70~85岁,中位年龄78岁.所有病例均经细胞学证实.其中鳞状细胞癌28例,腺癌8例.按UICC的TNM分期.T215例,T320例,T41例;N1 15例,N217例,N34例;M032例,M14例,均为脑转移患者.临床分期:Ⅲ.期7例,Ⅲb期25例,期4例.全组卡氏评分18例50~60,18例>70.
-
腹腔保温化疗的观察
妇科腹腔化疗是循卵巢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一种具针对性的特殊疗法,但在冬春季节,大量(2~3 L)冷的灌注液可导致病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增加了治疗间的痛苦.为此 ,在冬春季节亟需改良腹化灌注液.我科1997年~1999年的冬春季节期间对46例卵巢癌患者在腹化时,灌注液采用保温和不保温的前瞻性临床对照副反应的观察,提出了腹腔保温化疗的重要性.
-
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及其新进展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初的HaIted根治术,20世纪50年代的扩大根治术,60年代的改良根治术,近年来的保乳手术[1].不同年代外科治疗乳腺癌的术式,主要反映了当时对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理解程度和各种治疗的进展情况[2].
-
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灶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近年,有关乳腺癌为全身性疾病已达共识,即使是Ⅰ期病例,也有近1/10会发生转移.以往根据病理类型、原发灶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雌激素受体测定等来筛选易复发或转移的高危病例.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很多因素可帮助判断乳腺癌病人的预后,诸如肿瘤S期细胞比例、是否异倍体肿瘤以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等.此外,肿瘤的微转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微转移是指采用常规病理方法难以检出的实体瘤转移,可采用免疫组化、放射免疫法、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对乳腺癌而言,主要有骨髓和腋淋巴结的微转移检测.
-
神经母细胞瘤危险性相关分类及治疗
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异质性是由肿瘤生物学特性决定的.肿瘤细胞遗传事件决定肿瘤增殖速度、治疗反应及转归,决定临床过程的危险性.基于这些认识,近年已导向以NB临床/生物学特征为依据,制定危险性相关分类及治疗策略,可使患儿得到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
-
Mcl-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Mcl-1在宫颈癌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qRT-PCR技术检测20例宫颈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Mcl-1mRNA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5例宫颈癌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Mcl-1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Mcl-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Mcl-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3.3%,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阳性率11.1%(P<0.05),其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cl-1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宫颈癌诊断及临床监测的分子标志物.
-
肿瘤外科治疗的四个问题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不断深入了解,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已从它是一种局部的疾病上升到认为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
胃癌细胞系的建立及研究
细胞培养是指从动物活体中取出组织,在模拟体内生理环境等特定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生存、生长,用于科研的方法.Carrel 1911年首开恶性肿瘤细胞培养的先河;1952年Geoge建立宫颈癌Hela细胞株,至今一直连续传代并被广泛应用.此后,癌细胞的培养在全世界范围展开,为在体外研究肿瘤生物学特性、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提供了有形的载体.本文就胃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应用和细胞系在胃癌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