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颊部血管瘤摘除术(VCD)
颊部血管瘤(血管畸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表现为颊部一类圆形包块,质地较软,界限尚清,体位改变时其体积变化常不明显,无压痛.除临床检查外,我们常借助超声、增强CT或MRI等帮助诊断,动脉血管造影常无法显示其有明确的供血血管.
-
非何杰金氏病合并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64岁.因背部不适,发现肿物3个月,增大1个月入院.患者在3个月前感背部不适,并发现背部有一肿物,约蚕豆大小,未作任何处置.近1个月来肿物增大明显,如桑椹大小.查体:心、肺、腹无异常发现,背部可及一肿物,皮肤无红肿,大小约2.0cm×1.9cm,压痛,质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B超提示:右背部距体表1cm处可见2.0cm×1.9cm×1.7 cm低回声区,形态规则,边界尚清晰,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图1A,B).CT示右斜方肌内侧软组织病灶,边界光滑,与肌肉组织分界不清,平扫CT值56.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不均匀,边缘较中央区强化显著,增强后CT值102.周围供血血管较粗大,肿物血运丰富(图2A,B).患者既往有非何杰金氏病,化疗14个疗程,过程较顺利.
-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婴幼儿血管瘤的生长变化,探讨婴幼儿血管瘤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科就诊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患儿家属要求采用等待观察治疗方案的62例,通过临床体征、瘤体测量、相片、应用MRA 或 CTA 检查等手段协助观察和诊断。主要观察指标是瘤体的大小、表面皮肤、颜色等体征。结果经过1~6个月后共有52例复诊(另10例获得电话回访,出现瘤体增大,已到他院进行治疗)。52例患儿瘤体全部出现瘤体增大,瘤体增大发生率为100%;其中出现比原瘤明显增大2倍以上共36例,占69.2%;其中有4例出现破溃,占7.6%。出现表面皮肤红色加深或发亮充盈、瘤体增大的16例,为30.8%。结论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后有增殖生长的过程,在1~6个月早期可出现加倍快速增长,甚至出现破溃及影响容貌,对患儿及家属身心影响极大,因此婴幼儿血管瘤的佳治疗时机是在血管瘤增殖期前进行干预治疗。
-
腹腔镜肝切除的术前血管预处理
目的 探讨术前肿瘤供血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内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及1例肝癌患者,于术前1 h数字减影下经股动脉插管入肝动脉,造影后超选择至肿瘤的供血动脉,用明胶海绵行动脉栓塞,动脉栓塞完毕即经B超引导穿刺肿物的供血门静脉,超声监视下注入TH生物胶5 ml,栓塞肿瘤的供血门静脉干,而后在腹腔镜下行肝肿瘤切除.结果 经血管内阻断后分离肝组织时出血明显减少,病例1术中出血约300 ml,病例2术中出血约200 ml,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肿瘤供血动脉及门静脉的血管内阻断对减少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腹膜后巨大精原细胞瘤一例报告
患者,36岁.因腹胀半年,下腹部膨隆2个月于2006年5月20日入院.自幼右侧阴囊空虚.查体:右下腹部可及20cm×16 cm包块,实性,质韧、无触痛,右侧睾丸缺如.实验室检查:AFP 1.0 μg/ml,β-HCG 66.2 U/L.CT示腹部巨大软组织肿块影,有明显供血血管,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
幕上血管内皮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性,42岁.因额部皮下肿物发现9个月,渐长大.查体:额部正中皮下肿瘤约6cm×5cm × 4cm大,四周可触及头皮下供血血管,双眼底正常,头颅CT报告额部正中占位病变,额骨大片骨质破坏、吸收,考虑为恶性脑膜瘤,头颅MRI报告额顶部肿瘤,向颅内外生长,诊断为骨肿瘤,术前行DSA检查,可见肿瘤供血极丰富,双侧大脑前、中动脉末端,双侧颞浅动脉,双侧枕动脉供血,同时行双侧颞浅动脉及枕动脉栓塞,手术行冠状切口,双额跨中线开颅,术中见,肿瘤约8cm ×8cm ×8 cm大,实质性,紫红色,血运极丰富,颅骨破坏范围约5crm×6cm,硬脑膜及矢状窦轻度受侵,肿瘤行全切除,并受侵颅骨、硬脑膜及矢状窦一同切除,术后8d,伤口拆线,I/甲愈合,病人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血管内皮瘤.
-
脑血管搭桥——巨大和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Yasargil为首的几位医生开创了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但是,1985年N Eng J Med和Stroke杂志发表多中心合作研究报告[2-3],认为脑血管搭桥治疗缺血性中风与内科治疗结果无明显区别,患者在脑血管搭桥后并未受益,这一失望的结果,使脑血管搭桥技术陷入低谷.一些巨大动脉瘤形态多呈梭形或巨肠形,没有动脉瘤颈,瘤腔变成供血血管的一部分,有些发出穿通动脉,供给脑深部重要结构,或位于颅底有复杂骨性结构和脑神经阻碍.这些动脉瘤如单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均无法完成,且术后急性或慢性脑缺血的合并症较高,引起严重的致残或死亡.资料表明,这些复杂和巨大动脉2年内病死率为65%,5年内为85%,生存下来的患者100%存在神经功能缺失或致残.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治疗严重后鼻部出血的并发症分析
严重后鼻部出血是指一次或多次后鼻部出血引起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是临床上较少见而严重的病症.少数患者因出血原因不明、部位不清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具有诊断和治疗两种功能[1],且有图像清晰,诊断迅速、可靠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血管瘤、假性动脉瘤、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术前栓塞肿瘤的供血血管,以减少术中出血及严重后鼻部出血.
-
左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1例
患者,女,62岁,左腰背酸痛并腹部包块五年余,B超示左肾区巨大囊实性包块,CT示左腹膜后可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19 cm×12 cm×20 cm,CT值约为15~22 hU,边缘尚清楚,内部及边缘可见少许脂肪密度影,未见明显钙化密度影,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有不规则强化,并可见异常供血血管影.左肾被压迫推移至腹主动脉右前侧及肾轴旋转.CT诊断为左腹膜后混合型脂肪肉瘤.病理:混合型脂肪肉瘤后巨大脂肪肉瘤.
-
光化学诱导的鼠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及病理观察
一些生物荧光染料,在某特定波长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或释放一些活性物质,可灭活生物体内敏感的组织细胞[1].我们据此原理,利用光化学方法诱导损害脑血管内皮细胞,激发血管内凝血过程,阻塞供血血管,建立了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1 材料与方法1.1 光源以50W白色金属卤化物冷光灯为光源,风冷降温,光照射距离2~4cm,照射范围0.2cm×0.3cm,照射局部温度35~36℃.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股骨颈骨折指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1]。造成老年人发生骨折有两个基本因素,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加之股骨颈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而且髋部受到应力较大因此容易发生骨折。而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往往是由于严重损伤如车祸或高处跌落致伤。股骨颈骨折极易损伤股骨头的供血血管,骨折愈合缓慢[2]。股骨颈骨折治疗不及时得当,极易并发感染、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骨折不愈合率可达5%~10%,股骨头坏死率约30%[3]。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检查手段,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及多平面重建(MPR)的方式进行CT图像显示,能客观、立体、细致、清晰显示骨折情况。
-
肝细胞癌化疗栓塞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肝细胞癌经肝动脉药物灌注化疗及肿瘤血管的栓塞.这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介入手术方法,通过肿瘤供血血管的化疗药物灌注及阻断肿瘤的血供,使瘤体严重缺血和坏死而缩小.我科采用的是东芝公司的CSA-8000V DSA机,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对21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采取了此项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皮瓣血管研究方法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整形外科深入发展,临床手术设计移植的皮瓣也呈现多元化,如轴心血管皮瓣、皮神经营养性血管皮瓣、静脉血管营养性血管皮瓣、肌皮瓣、穿支皮瓣等.每一种皮瓣的诞生,都要以相应的人体浅表血管的分布、走行、营养范围及供血血管源为依据[1].
-
左前臂下段以远毁损性套脱伤急诊重建部分手功能一例
[编者按]急诊采用复合组织移植,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编者提醒:(1)开展此类手术应了解病人有无合并伤,需特别注意手术安全;(2)注意手术人员配备和必要的后缓人力,在技术和设备条件不足的基层医院应慎行;(3)本例病人受区供血血管分别为切断尺动脉,远端结扎,用尺动脉近端吻接第二、三趾带足背皮瓣的血管蒂;切断桡动脉其近端与( )甲瓣带全足背皮瓣的血管蒂吻合;而桡动脉远端与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吻合.本例手术虽然成功,但要告诫读者,该血管吻合方式,不宜作为常规选用.因为同时切断前臂尺、桡动脉,作为受区供血动脉,对手的成活是十分危险的;(4)切取双侧几乎全足背皮瓣,对双足负重行走等是否有影响,值得考虑.
-
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治疗脑膜瘤术前的评估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及三维重建(3D)能清楚地显示脑膜瘤的动脉供血血管,3D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本文系统地分析了17例不同部位、类型的脑膜瘤,结果表明:
-
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
我院从1999年4月~1999年12月对8例子宫肌瘤患者用永久性栓塞剂葡聚糖进行超选择双侧子宫肌瘤供血动脉的栓塞治疗,效果显著。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本组8例,年龄24~44岁,其中未生育3例。浆膜下肌瘤2例,粘膜下肌瘤6例,肌瘤直径2~8cm不等。7例单发性肌瘤,1例多发性肌瘤。临床上均有月经过多,不同程度贫血、腰酸、下腹坠痛等。 二、方法所有患者术前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局麻下右股动脉穿刺且将导管送到髂总动脉分叉处,旋转插入对侧髂内动脉,造影显示观察子宫动脉的起始、分支以及肌瘤的供血血管和血管分布,再将导管通过子宫动脉直达肌瘤处供血动脉,用自制的直径100~300μm葡聚糖,与造影剂混合后,通过血流直接达栓塞部位,在电视监视下栓塞,直到肌瘤染色消失,供血动脉闭塞后再用明胶海绵栓塞,以防逆流。然后退出导管,利用导管袢技术行本侧髂内动脉插管,重复上述栓塞过程,结束后退出导管,局部压迫10分钟后加压包扎。术后患者右下肢制动6小时,住院2~3天,以观察不良反应,随访1~6个月评估疗效。
-
食管癌的DSA造影体会
近年来我科对不能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取放射治疗同期进行动脉灌注化疗.后者须通过DSA造影寻找食管癌的供血血管.笔者通过对46例食管癌动脉插管DSA造影分析,体会如下.
-
拥有一颗健康心
何为心血管疾病笼统地说,心血管病指的是心脏和血管方面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血管栓塞):腿部静脉有血块,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先天性心脏病:在胎儿孕育过程中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等.
-
应用血管造影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探讨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对>4cm者多采用经皮肝动脉栓塞术(HAE).HAE的理论基础是肝动脉是肝血管瘤占绝对优势的供血血管.然而,近年来多位学者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本研究系应用血管造影CT及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
-
胃左动脉供血的肝左叶肝癌1例血管影像分析
患者女性,65岁,右上腹疼痛伴食欲减退半个月,CT表现为肝左叶低密度病灶,诊断为肝左叶巨块型肝癌。 DSA表现:腹腔干造影表现为常见的“肝脾胃”干型,但肝总动脉较胃左动脉、脾动脉细,特别是左肝动脉较细,且未见肝左叶病灶染色,而CT提示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DSA表现与CT图像发生了分歧,肝癌有肝外动脉供血,但肝右叶病灶多见:常见者有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而肝左叶少见。术中仅觉胃左动脉较正常时增粗,基本上与脾动脉一样粗,同时可见胃左动脉向上、向左侧发出一支血管,考虑可能是“异位左肝动脉”,作胃左动脉DSA,可见异位左肝动脉较粗,同时肝左叶病灶染色,与CT表现一致,再用SP导管作进一步超选进入异位左肝动脉行DSA,肝左叶病灶染色明显,证实该肝癌供血血管由胃左动脉发出的肝外血管供血。经DSA后,说明该患者左肝叶有两支肝动脉,而肝癌病灶是由胃左动脉发出的异位左肝动脉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