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的新方法
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是血液病诊断、治疗、预后及骨髓移植效果和骨髓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
脾切除在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正常或增加为特征,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依据其发病持续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型.通常儿童多以急性ITP为主,仅少部分为慢性ITP.
-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1 方法及参考值 1.1一般采用wright-Giemsa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好,细胞结构清晰.1.2低倍镜观察 (1)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2)有无体积巨大、形态和染色性异常的异常细胞.(3)判断骨髓增生程度.(4) 巨核细胞计数.(5)选择油镜观察区域,要求有核细胞较多,分布均匀,细胞形态清晰.
-
升降汤对23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调控作用
目的 观察中药升降汤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44例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1例,并设正常对照组13例.对照组口服泼尼松1.5~2.0 mg/(kg·d),分3次,血小板正常后逐渐减量,疗程4~6周.同时进行辅助治疗(氨肽素、利血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升降汤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观察2~4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血小板及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结果 ITP患儿血小板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巨核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降低、CD8+增加、CD4+/CD8+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巨核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CD4+均升高,观察组CD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慢性IT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升降汤有免疫调控作用,随着免疫功能的恢复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8岁.均以发热起病,发热到就诊在2周内者定为早期病毒感染组6例;>2周者定为晚期病毒感染组4例.其中皮肤粘膜出血3例,脾脏轻度肿大3例,淋巴结肿大7例.即往无血小板减少史.排除其他疾病所致血小板减少.常见5种病毒抗体IgM阳性视为近期病毒感染(除EB病毒外),一项或以上于住院或其后阳性.早期病毒感染组血小板为(30-75)×109/L,3例白细胞减低,血红蛋白正常.骨髓象:3例巨核细胞计数正常,7例增多,但均以颗粒巨为主.2例巨核细胞呈多分叶,红系正常.3例粒系呈炎症反应改变.巨细胞病毒(CM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柯萨病毒(CBV)IGM和EB(EBV)IGA有一项阳性者6例,2二项阳性者4例.2例肝功能损害.晚期病毒感染组血小板为(14-30)×109/L.
-
海兰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患者男,38岁,因反复腹胀伴牙龈出血1年余,于2014年6月26日入院。院外查腹部超声示:肝实质回声轻至中度增强,门静脉内径约1.7 cm,胆囊壁毛糙,脾脏显著增大,脾厚6.5 cm,门静脉、脾侧脾静脉明显迂曲扩张,提示门静脉高压,未见确切腹膜腔积液。转氨酶轻度升高,HBV DNA 为4.73×104拷贝/mL,口服恩替卡韦后1个月腹胀略缓解, HBV DNA<1×103拷贝/mL。肝功能正常,自行停药1个月后症状加重,伴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MRI 示:肝脏改变,多系早期肝硬化,脾大,门静脉高压。入院后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稍膨隆,未见静脉曲张,腹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脾肋下4 cm,肝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HBsAg、抗-HBe、抗-HBc 均阳性;HBV DNA<1×103拷贝/mL。肝功能正常。RBC 3.55×1012/L, Hb 132 g/L,PLT 34×109/L,AFP 2.22μg/L。血小板特异性和组织相容性抗体弱阳性,抗核抗体1∶100,抗 RO52(+++)。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肝胆胰腺平扫+增强 CT 示:肝硬化待排除,门静脉高压征象;脾脏明显增大,增强后脾脏内见多发片状及类圆形低密度影;胆囊壁稍增厚,毛糙。骨髓涂片示:全片可见较多海兰组织细胞;巨核细胞计数增多,全片血小板成小堆可见;嗜酸粒细胞比例为0.055。骨髓活组织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未见其他特殊改变。肝活组织穿刺检查示:符合中度慢性病毒性肝炎,G2/S2-3。免疫标记:HBsAg 胞膜(+)、HBcAg(-),免疫表型显示病毒活跃复制状态。诊断为:①慢性乙型肝炎;②脾功能亢进;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④继发性海兰
组织细胞增生症。于2014年7月8日行脾切除术,脾脏病理示: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结果考虑蜡样质组织细胞增生症。2014年7月18日复查血常规提示 RBC 7.2×1012/L, Hb 126 g/L,PLT 286×109/L;肝功能正常。无腹胀,无牙龈出血,病情好转,于2014年7月19日出院。 -
骨髓常规检验的新体会
骨髓检查是血液病及临床疑难病患者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对确诊血液病及判断疗效、预后和骨髓移植造血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骨髓常规检验一般在骨髓凝固前快速涂片数张送检.由于未作抗凝,常出现涂片数量不足或涂片中有凝块;室间质量评价的开展更需要大批量符合质量要求的骨髓涂片.此外,随着对检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骨髓有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定量计数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作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体会,对上述有关问题从新的认识角度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借鉴.
-
巨核细胞定量涂片法
目的:通过定量涂片法与传统法形态学巨核细胞计数的比较,寻找部分血液病形态学诊断的依据.方法:巨核细胞计数方法:取5μl新鲜骨髓均匀涂在7 cm2玻片(2.0 cm×3.5 cm或2.5 cm×3.0 cm),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换算成每升骨髓所占巨核细胞数.传统法形态学巨核细胞计数:取一滴新鲜骨髓均匀涂面积大约4.5 cm2玻片(1.5 cm×3.0 cm),同样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结果:28例大致正常骨髓像做对照组,观察6例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等不同血液病定量涂片法与传统法形态学巨核细胞计数对诊断的影响.在28例正常组中,定量法巨核细胞计数的正常值(80.0±47.6)×105/L;传统法相对值(43.6±24.4)个/片;而定量涂片法巨核细胞总数绝对值为1 029×105/L,较正常组(80.0±47.6)×105/L显著增高,说明骨髓处于过度增殖状态,而成为诊断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有利证据;在巨核细胞减少组(2例MDS、1例AA)中,2种方法相对值也较一致,相对值及绝对值均明显减少,符合巨核细胞减少性疾病巨核细胞的变化.结论:定量涂片法计数巨核细胞较传统法更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疗法近期疗效观察
我们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进行对比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ITP患者为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1月的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8年6月在山东省荣城市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修订的ITP诊疗建议。其中男32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6个月。皮肤出血点或淤斑48例,鼻出血20例,牙龈及口腔粘膜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10例,血尿4例,无一例颅内出血。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 15例,~25×109/L 16例,~100×109/L 17例,中位数19×109/L。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每片多达1971个,少25个,幼稚型和颗粒型的巨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偶见或未见。
-
骨髓小粒拉片与骨髓涂片的细胞学比较观察
骨髓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都是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骨髓涂片、骨髓小粒拉片和组织切片等.其中骨髓小粒拉片的检查是国外血液学专著[1,2]经常提及的骨髓形态学检查方法之一,但国内文献中尚少见有关报道.为了解骨髓小粒拉片的特点及其在血液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作者在近年的实验室工作中,将骨髓小粒拉片与骨髓涂片做了初步的自身配对细胞学比较观察,现就两种检查方法在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巨核细胞计数、细胞分类之间的异同点总结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