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是组织胞浆菌还是马尔尼菲青霉菌
编辑同志:阅读贵刊2008年第3期李琼芬等[1]的<外周血涂片中检出组织胞浆菌一例>一文,者认为该病例的诊断缺乏真菌培养的资料,从末梢血涂片中出现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即判定为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难以使人信服,其实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也可见于血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与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非常相似,多数检验人员对其缺乏认识.真菌培养对这两种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极其重要,菌培养是确定病原菌为可靠的方法.这2种真菌都是温度双相性真菌,25℃及37℃下培养时均有不同的特征.
-
胰岛素通过内皮与平滑肌细胞改变小鼠的脑血管功能
胰岛素对于颅内动脉的影响尚无相关研究.Prasad Venkateswera Gurunath Katakam,et al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免疫印迹的方法证实胰岛素受体在脑血管及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cerebr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VECs),通过监测血管直径发现胰岛素作用的双相性:在0.1 ng/ml(-9.7%+1.6%)时收缩血管,在1~100 ng/ml(31.9%+1.4%)时扩张血管.
-
068 治疗双相精神障碍的新药?
锂已被用于治闻双相性精神障碍性疾病(BD),或称躁狂型抑郁症,但是可使患者出现震颤、认知损害和体重增加等许多副作用.
-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研发进展
1 抗精神病药物发展现状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精神疾患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性躁狂症治疗的常规方法,2007年全球总销售额达160亿余美元.不过,一项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发起的代号为CATIE的大型试验发现,近74%的患者因耐受性或疗效问题而在治疗18个月内中止了用药,由此提示临床需有新的抗精神病药物.
-
非阵发性交接性心动过速的双相性文氏传导阻滞揭露马海姆氏预激综合征
患者男,60岁.无心脏病病史.因心悸、胸闷不适来院就诊.心电图示QRS波明显增宽,时间0.16s,近似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起始可见明显的预激波.于QRS波之后有逆行P-波,系起源于心房以下的异位搏动.长Ⅱ导联示心室率约70次/min,其RR间期及P-P-间期均逐渐缩短,又都被一次反复搏动所终止.而且有规则的重复出现.就此特征是典型的双相性文氏现象.此外两次直立的P波,第1个落在QRS波终末处,未能下传心室.第2个落在T波之后,PR间期0.28s,QRS形态与异位搏动形态相同.
-
白念珠菌孢子相、菌丝相胞壁提取物SDS-PAGE分析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双相性条件致病性真菌[1].在念珠菌感染的组织中,目前认为,相变是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之一[2,3].Ashman等[4]认为,白念珠菌孢子相向菌丝相转变,表达于细胞表面的抗原有质和量的变化.我们采用梯度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临床分离的6株白念珠菌孢子相和菌丝相(带芽管的孢子)胞壁提取物进行分析,比较两相间胞壁提取物中蛋白成分的差异.
-
烧伤合并肝功能衰竭二例
例1,男,31岁,因触及6千伏电闸,烧伤面积(TBsA%)91%(Ⅲ°82%),当时昏迷约2分钟,伤后1/2 h入院.早期出现血红蛋白尿,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质、转氨酶升高(轻度).至伤后40~65天患者胆红质(双相性)、转氨酶再次显著升高,高于正常10~20倍,峰值为TBIL 270 μmol/L:ALT 260 U/L、AST 192 U/L,并出现黄疸、右上腹胀痛、胃纳差、腹泻等症状.既往无肝胆病史.
-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致双相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30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再发1h就诊.体检:BP105/75mmHg.心界不大,心率167次/min,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未闻及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图1A)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67次/min,在QRS波群终末部可见P-波,R-P-间期<P--R间期,R-P-间期小于R-R间期的1/2.可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其形态在I、aVL导联呈rS型,Ⅱ、Ⅲ、aVF导联呈qR型,V1导联呈qRs型,QRS时间0.10s,电轴+107°.室性期前收缩部分呈二联律(图1B),呈双相性心动过速.食管心电图(图1C)示P-波均落于QRS波群终末部,R-P-间期为60ms.
-
静脉推注维拉帕米致双相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37岁.因心悸、胸闷1天入院.既往有类似发病史,发作与情绪波动及劳累有关,休息或下蹲数min常可自行缓解.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是法国Capponi等1956年从越南的竹鼠(Rhizomys sinensis)中分离出的一种青霉[1].是唯一具有温度双相性的青霉,既能像大多数真菌一样在常温(30℃以下)腐物寄生,还能在37℃的较高温环境中生长,因而具有深部致病力,已成为很重要的人类致病菌[2].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少见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它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误诊率极高[3].在我国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报道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的鉴别诊断结果报道如下.
-
脑室注射α-helical CRH对大鼠LPS性发热及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
目的和方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CRH)是一种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为进一步观察CRH在大鼠LPS性发热中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第三脑室注射CRH受体拮抗剂α-helical CRH(9-41)对SD大鼠LPS性发热及脑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含量的影响.结果:第三脑室注射300 ng的LPS引起大鼠结肠温度双相性升高,其3.5 h发热反应指数(thermal response index, TRI3.5)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事先向第三脑室注射α-helical CRH(9-41)(5 μg)再注射LPS组,TRI3.5明显高于单独注射LPS组,而脑中隔区AVP含量明显低于脑室单独注射LPS组,脑室单独注射α-helical CRH(9-41)组和对照组比较,脑中隔区AVP含量和TRI3.5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脑室注射α-helical CRH(9-41)明显增强大鼠LPS性发热,CRH可能通过诱导脑中隔区AVP等发热体温负调节介质的生成发挥限制大鼠LPS性发热的作用,但并不能排除CRH的致热作用.
-
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实验室检查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疾病.PM是惟一可导致人类侵袭性感染的双相性青霉菌属[1].PM感染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继结核分枝杆菌、新型隐球菌后,第三位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及香港等南方地区,PM感染者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本院2012年1月收治1例AIDS合并播散性PM感染患者,该患者的确诊从初的外周血涂片发现疑似PM,分别从血液、尿液及痰液标本分离培养出PM.现将实验室诊断总结如下.
-
苦豆子八种生物碱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概况
自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苦豆子以来,已发现25种生物碱.其中八种生物碱研究较多,它们是:苦参碱(matrine,MT)、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槐果碱(sophocarpine SC)、氧化槐果碱(oxysoplocarpine OSC)、槐胺碱(sophoramine SA)、槐定碱(sophoridine SRI)、莱曼碱(lehmannine LEH)、苦豆碱(aloperine ALO).现将它们的抗心律失常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结果综述如下.1 苦参碱抗心律失常作用1.1 苦参碱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MT能明显对抗乌头碱(Ac)、BaCl2、结扎冠脉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大鼠iv MT 10.0和18.5mg/kg 5min后,恒速舌iv Ac,可显著增加Ac诱发室早(VP)、室速(Vr)和室颤(VF)的Ac用量,并具有剂量-效应依赖关系,说明MT具抗Ac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作用[1].大鼠舌iv MT后也可明显缩短快速iv BaCl2引起的双相性心律失常、室速、室性二联律等.iv MT还可明显减弱结扎冠脉诱发的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其抑制心律失常开始出现的时间、室性心律数和VT持续时间与苯妥英钠作用相似.
-
滑膜肉瘤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自1936年Knox首次提出滑膜肉瘤(synovialsareoma)以来,有关其病理诊断的研究工作已累积了不少重要的资料。滑膜肉瘤是软组织中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位居第四[Enzinger and Weiss(1983)],发病率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7%~10.5%。由于滑膜肉瘤X线变异大,组织起源复杂,分化程度不一,病理形态多变,尤其是当完全失去双相性特点,肉瘤细胞由纤维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时,其诊断和分类就成为临床病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