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高敏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总伴随有炎症反应,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每一个过程.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壁的炎症过程,炎症反应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1].而作为炎症标志物的高敏急性期反应蛋白(hs-CRP)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2,3],多项国内外研究表明:hs-CRP是高血压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呈正相关.近来的一些表明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与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性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或无明显下降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显著增加[4].存在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浆中hs-CRP水平是否存在波动,目前尚无进一步的研究.
-
丹奥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对象.约有10%的UAP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约50%以上的急性的心肌梗塞由不稳定心绞痛发展而来的.为了有效控制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观察丹奥(奥扎格雷,辽宁丹东制药厂)的药效,我们用丹奥治疗常规治疗症状不理想的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静脉溶栓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重要再灌注疗法.随着溶栓药物的改进,溶栓成功率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明显下降,有效改善了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现将我院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比较溶栓后临床血管再通率、早期心脏事件、出血及不良反应,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
通心络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状态,是心脏事件发生的高危对象,约1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约50%的急性心肌梗死由UAP发展而来,因而选择有效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科于1997-2000年应用通心络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UAP,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
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历经百年,但仍缺乏根本性的突破.近年来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聚焦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对稳定斑块而言,易损斑块更易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有研究表明,约70%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由易损斑块引起.也因此,根除心脏病事件协会(AEHA)甚至提出了"攻克易损斑块,根除心脏事件"的奋斗目标.
-
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的进展,心脏事件(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缺血所带来的心肌损伤却不能自行修复,只能以结缔组织疤痕替代修补,大量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的流失必然造成心肌重构和心室功能降低,从而造成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近20年65岁以上患者心衰的发病率目前已达到10%[1],因此治疗心力衰竭,延长心衰患者的寿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极为重要.
-
阿司匹林对高脂血症小型猪炎症因子的影响
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功能失调与心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1].另一方面,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C-反应蛋白(CRP)是具有代表性的炎症标记物.目前,高脂血症早期内皮炎症因子的变化以及抗炎药物影响方面的研究不多.阿司匹林是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已得到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但能否通过抗炎作用来改善高脂血症内皮功能失调,降低CRP水平,尚无定论.本研究应用高脂血症小型猪模型研究阿司匹林对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
围心搏骤停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分型及临床对策
绝大多数心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而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不到1%.有时即使复苏成功,心跳恢复后的心律失常仍然可以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心血管急救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心搏骤停的患者,还应该包括那些即将发展为心搏骤停和复苏后有综合征的患者."因此,在心搏骤停发生前研究心搏骤停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了解不同病因心律失常的识别手段及危险分层、掌握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防止患者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有力的保障,而在心搏骤停复苏时和复律后则是稳定患者病情、抢救患者生命的理论指导依据.
-
静脉加口服美托洛尔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静脉加口服美托洛尔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选择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胸痛开始的6 h内应用美托洛尔5 mg静脉注射共3次15 mg.继以50 mg、q 6 h口服,连续2 d,以后根据心率情况25~100 mg/d维持.结果急性期治疗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查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差异,但3~6个月后复查LVEF时,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严密观察下,AMI早期静脉加口服美托洛尔不仅安全,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急性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恢复期心脏功能.
-
负荷超声心动图对非心血管手术心脏事件危险性的预测价值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对接受非心血管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危险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拟行非心血管手术的已确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106名,术前进行DSE检查,并进行随访以了解术后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06名患者中DSE阴性者60名(57%),该组无1人术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属低危人群;DSE诱发了心肌缺血但缺血阈≥60%者37名(35%),其中3人(8%)术后发生了恶性心脏事件,属中危人群;DSE过程中缺血阈<60%者9人(8%)中发生恶性心脏事件4人(44%),属于高危人群.结论:DSE可以对接受非心血管手术的已确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术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危险性作出有意义的评估.根据DSE是否诱发心肌缺血及缺血阈是否<60%可以将患者划分为低危、中危或高危人群.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综合康复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55)和对照组(n=31),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饮食生活指导、运动锻炼、出院后指导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10~14 d,待胸痛消失后给予逐渐活动,出院后采取自然生活.随访6个月,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观察体重指数、血脂(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结果 住院期间,康复组在症状缓解时间、程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随访6个月期间,康复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1),体重指数、血脂两组均有一定改善,但康复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
-
脑钠尿肽在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后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尿肽(BNP)浓度在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依据术前血浆BNP浓度将101例择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A组(n=61):BNP浓度≤100 ng/L;B组(n=40):BNP浓度>100 ng/L,对比分析手术前后BNP浓度及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前、术后BNP浓度分别为(58.2±28.7)ng/L、(53.7±25.9)ng/L(P>0.05);B组术前、术后BNP浓度分别为(147.3±72.1)ng/L、(341.5±92.4)ng/L(P<0.05).A组无心脏事件发生,B组中有14例发生心脏事件(P<0.05).结论 术前血浆BNP 浓度>100 ng/L的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后血浆BNP浓度变化大,可能发生心脏事件.
-
B型钠尿肽预测老年非心脏手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
目的 探讨B型钠尿肽(BNP)评价老年非心脏手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 比较分析BNP、Goldman评分与ACC/AHA指南心脏风险分级3种方法对274例老年非心脏手术中评价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结果 术前血浆BNP浓度>100 pg/ml、Goldman评分≥13和ACC/AHA指南中高危级与心脏事件发生有关(P<0.01).BNP与心脏风险分级判断心血管事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Goldman评分相比较.BNP判断心脏事件灵敏度(100%比55.6%)和阴性预告值高(100%比96.3%).结论 术前血浆BNP浓度可较好地评价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B型钠尿肽(BNP) 老年人 非心脏手术 心脏事件 -
AMI和UA患者血清CRP水平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RP(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早期诊断和近期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组56例,UA组78例,AMI组35例及健康对照组90例血清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全血肌钙蛋白T(CTNT)水平,并观察患者入院1周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RP对SA组的诊断敏感性达17%,入院一星期内2例CRP阳性者发生心脏事件(14%);UA组CRP的敏感性达72%,显著高于CK、MB、CTNT,56例CRP阳性患者随后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占25%,22例CRP阴性者18%发生心脏事件;CRP对AMI的诊断敏感性达83%,与CTNT无显著差异,其中38%发牛随后的心脏事件,CRP阴性者33%发生心脏事件;健康对照组无1例CRP呈现阳性.结论 CRP对于UA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与CTNT可以联合诊断AMI,对于UA和AMI的近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药物涂层支架在复杂冠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52例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病变184处,包括左主干病变4处,前降支病变113处,右冠病变39处,回旋支病变28处.C型病变48例,B2型病变94例.病变长度(25±7.3)mm,术前病变狭窄程度85.9%±11.4%;血管直径(3.03±0.72)mm.观察药物涂层支架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及临床随访期间的心脏事件.结果 152例患者治疗184处病变,共置人药物涂层支架207个,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10%,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支架近远端无新夹层.血流TIMI 3级.临床随访8±2.4(3~14)个月,144例患者心绞痛消失,运动耐量增加,3例术后6个月出现心绞痛,临床症状复发率2.06%.随访期1例死亡,无一例心肌梗死和急诊搭桥,结论药物涂层支架降低复杂病变再狭窄率,手术成功率高,为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提供可能,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急性心肌梗死484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对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484例,按入院时的不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分为三组.组1:WBC≤10.0×109/L;组2:10.0×109/L
0.05).组1单部位AMI发生率较组2、组3显著增高,而组3多部位或广泛前壁AMI发生率较组1、组2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心脏事件的发生差异显著,组3明显高于组2、组1.多元相关分析显示白细胞与以下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梗死范围(r=0.186, P<0.05);CK(r=0.334, P<0.01);CK-MB(r=0.23, P<0.05);心脏事件(r=0.332, P<0.01),而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TC、TG、LDL等因素无明显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明显相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一个简要指标. -
冠心病的合理干预策略--EUROPA试验的启示
近公布的培哚普利降低稳定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欧洲试验(EUropean trial on Reduction Of cardiac events with Perindopril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EUROPA)评价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12 218例稳定冠心病(CAD)患者的疗效.随访4.2年后,结果表明,8mg培哚普利每天一次治疗使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减少20%,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和心脏骤停(P=O.0003).
-
心脏磁共振成像预测酒精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不良事件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心肌对比剂延迟强化(LGE)对酒精性心肌病(ACM)心力衰竭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方法 纳入临床诊断为ACM并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58例,对所有患者行CMR,根据是否出现LGE将患者分为LGE(+)组和LGE(-)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定义为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对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的心脏不良事件进行生存分析;将LGE、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心力衰竭出现时间、饮酒时间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结果 LGE(+)组22例,LGE(-)组36例,共10例发生心脏不良事件,LGE(+)组发生率[31.82%(7/22)]显著高于LGE(-)组[8.33%(3/36),P=0.02].LGE是心脏不良事件的强预测因子(风险比值:5.74,P=0.02).结论 CMR心肌LGE是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ACM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强预测因子.
-
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心脏事件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探讨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单用药物涂层支架进行血运重建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汉族患者共计892例,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病史和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随访中记录主要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入选的892例患者中,失访84例,失访率为9.42%.终808例纳入研究,其中心脏事件发生105例,发生率为13.00%,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分别为4.08%、3.47%和7.43%.将所有研究患者根据有无心脏事件发生分为心脏事件组和非心脏事件组,心脏事件组105例,非心脏事件组703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随访期间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情况,结果发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诊断分型、心脏射血分数、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时间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冠状动脉病变评分Q4级、服用氯吡格雷时间6~12个月、12~24个月和24个月以上是预测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84(95%CI:1.329~3.926)、1.865(95%CI:1.118~3.112)、2.669(95%CI:1.601~4.450)、3.814(95%CI:2.245~6.479)、1.803(95%CI:1.070~3.039)、0.111(95%CI:0.031~0.393)、0.079(95%CI:0.039~0.159)、0.091(95%CI:0.044~0.186),且上述OR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院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而且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和服用氯吡格雷时间较短可能是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
冠脉注入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AMI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法能迅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有效灌注,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措施[1-2].而PCI术中出现的无复流现象可导致微循环障碍[3],不能实现心肌组织的有效再灌注,已成为影响其近期预后和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