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理肠中药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范恒;邱明义;梅家俊;沈关心;刘松林

    目的:观察理肠中药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1-2,Bax,Fas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98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7组,分别为乌梅丸组、白头翁汤组、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SASP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观察治疗后大鼠结肠黏膜的结肠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Bax,Fa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AI升高(P<0.01,t=3.835),治疗后AI下降,各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生差异(P<0.05,q=4.210vs痛泻要方组或P<0.01,q=5.973 vs乌梅丸组,q=5.986vs白头翁汤组,q=5.905 vs参苓白术散组,q=5.889vsSASP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著性生差异(P>0.05,q=3.972vs乌梅丸组,q=3.523vs白头翁汤组,q=3.694 ys参苓白术散组,q=3.549 vs痛泻要方组,q=3.727 vs SASP组),理肠中药方、SASP组五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F=2.96),正常组Bcl-2/Bax>1l,细胞较少发生凋亡,而二者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f=3.956vs模型组).理肠中药方、SASP组五组Bcl-2/Bax>1,模型组Bcl-2,Bax,Fas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t=4.573,4.826,4.758),且模型组Bc1-2/Bax<1细胞凋亡占优势,各治疗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F=2.69),而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q=4.98 vs乌梅丸组,q=4.77 vs白头翁汤组,q=4.68 vs参苓白术散组,q=4.56 vs痛泻要方组,q=4.64vsSASP组),各中药组Bc1-2,Bax,Fas蛋白阳性率均与SASP组疗效相当(P>0.05,F=3.19,3.05,S2.97),理肠四方各组比较,Bc1-2,Bax,Fas蛋白阳性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1-2,Bax参与UC的形成,中药及SASP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理肠四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邱明义;范恒;梅家俊;沈关心;刘松林;赵映前

    目的:观察理肠四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mRNA的表达的影响,比较四方疗效大小,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98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7组,分别为乌梅丸组、白头翁汤组、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观察治疗后大鼠结肠黏膜TNF-omRNA的表达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造模后细胞因子TNF-αmRNA的表达升高(模型组与正常组平均吸光度比较P<0.01,t=4.128 vs正常组),理肠四方各治疗组、SASP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q=12.37vs乌梅丸组,q=9.52 vs白头翁汤组,q=8.79vs参苓白术散组,q=8.54 vs痛泻要方组,q=8.92 vsSASP组),但除乌梅丸外,理肠四方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经两两比较后,乌梅丸疗效好,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与SASP组疗效相当.表明理肠四方可下调促炎细胞因子TNF-α,从而使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

  • 理肠四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液黏附分子CD44、CD54的影响

    作者:范恒;邱明义;户菲菲;梅家俊;沈关心;刘松林

    目的:观察理肠四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液黏附分子CD44、CD54的影响,比较四方疗效大小,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98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7组,分别为乌梅丸组、白头翁汤组、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柳氮磺胺比啶(SASP)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观察治疗后大鼠血液黏附分子CD44、CD54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造模后血液黏附分子CD44、CD54升高(模型组vs正常组q=4.78,5.32,P<0.01),而乌梅丸组比模型组下降(乌梅丸组vs模型组,q=4.63,5.43,P<0.01),其余各组比模型组下降,但不一定都有显著差异(表1),除乌梅丸外,理肠四方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理肠四方经两两比较后,乌梅丸疗效好,他们可能均有下调血液黏附分子CD44、CD54的作用,从而使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的目的.

  • 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病一例

    作者:杨璐;王毅;魏建丽

    患者男,67岁。因全身多处皮肤肿物3年,渐增大伴溃疡出血于1999年7月16日就诊 。右下背、右下肢皮肤已在外院活检,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查体:神志清,面部、颈 部、胸背部、腹部、双上肢、双下肢50余处痣样皮肤小肿物,大小从0.2?cm×0.2?cm~1 .5?cm ×2.0?cm不等,呈黑色表面不平,边界清楚,有两处溃疡形成,触之少量出血,全身浅 表 淋巴结未触及。为明确诊断,再次取外鼻、颈部、左右背部、右腋下、左腹股沟活检,病理 诊断结果:背部基底细胞乳头状瘤,其余部位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病综 合征型。  讨论: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病综合征文献报道仅近300例,为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在儿童期 或青春期即开始出现痣样小结节病变,多发生于有毛的皮肤区,生长较慢。结节的大小和数 目逐渐地增加至数百甚至数千个,到成人时结节可发生溃疡,晚期基底细胞上皮病具有明显 的浸润破坏性,甚至发生转移。组织学上无特征性构型,呈现一般基底细胞上皮病的图像, 可有实体性、腺样、囊性、角化性和硬化性基底细胞上皮病的结构。患者除皮肤病外,大都 同时有多发性骨骼异常。追问病史,患者十几岁时即发现全身皮肤多处散在痣样小结节。其 父亦有相同病史,但未就医故诊断不明。兄妹5人及儿女3人中有2人全身皮肤散在痣 样小结节,但拒绝活检。该病治疗方法和其它皮肤癌相同。若原发肿瘤较小,且未侵犯骨组 织 ,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放射治疗和局部化疗几乎都能达到同等满意的疗效;但手术切除后 有复发倾向。另外,用二硝基氯苯或重组α-2干扰素瘤体内注射的免疫治疗已被认为是一 种 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患者因病变部位广泛、经济困难拒绝任何治疗,随访1年各部位 病变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浅表淋巴结转移,亦未发现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异常变化。

  • 空气中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

    作者:闫慧芳;张敬;宋文佳;徐伯洪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空气监测方法有硝基苯(NB)的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二硝基苯(DNB)的乙醚-丙酮比色法和填充柱气相色谱法、三硝基甲苯(TNT)的乙醇-碱分光光度法和填充柱气相色谱法、一硝基氯苯(NCB)和二硝基氯苯(DNCB)的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1-4],上述方法不能同时测定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和共存化合物.

  • 穿龙薯蓣提取物薯蓣皂甙对溃疡性结肠炎豚鼠肠道黏膜作用的机理研究

    作者:李季委;李铁男;李凌霞;陈景华;陈效忠;祝红兵;赵全成

    1实验材料药品与试剂:薯蓣皂甙(吉林天药集团公司提供),2,4-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动物:健康豚鼠,雄性,体重260~350g,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养殖中心提供.

  • 大鼠炎症性肠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葛步军;陈锡美;杨长青;吴剑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慢性胃肠道疾病,免疫功能异常在IB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成共识,为进一步研究免疫异常致病的具体机制,建立理想的动物免疫致病模型对阐明该病的病因、病变发展规律以及有效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拟用二硝基氯苯(DNCB)对中型大鼠造模,观察中型大鼠对DNCB的耐受性,探索佳的DNCB用药浓度、剂量和作用时间.

  • 石榴皮水提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连军;丁玮;孙建新;吕晓敏

    目的:观察石榴皮水提物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石榴皮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200、400、800 mg/kg ).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复合乙酸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连续给药4周后麻醉处死动物,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的变化并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并测定大鼠结肠重量、肠重指数、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力、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石榴皮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及SASP组大鼠腹泻症状明显缓解.IL-1β、TNF-α、MDA含量和MPO活力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检查或尸检可见结肠组织溃疡面积明显缩小,水肿缓解,组织坏死减轻,未见肠壁增厚.石榴皮水提物高、中剂量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SASP组(P<0.05).结论: 石榴皮水提物能显著缓解DNCB复合乙酸法所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治疗作用明显.

  • 移动抑制因子介导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半抗原诱发的大鼠结肠炎

    作者:吴星宇;潘慧;梅林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神经源性炎症.我们实验室曾报道,以脊髓蛛网膜下腔(intrathecal, ith)注射半抗原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 DNCB)的方法,在致敏大鼠建立了结肠炎模型.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此结肠炎过程中神经免疫介导物移动抑制因子(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是否参与其发病机制.选用7~9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用免疫荧光双染法分别测定ith注射DNCB后肠壁经组织和脊髓组织MIF蛋白的表达.观察MIF抗体预处理对ith注射DNCB后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 DAI)评分和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ith注射DNCB大鼠的结肠神经组织和脊髓组织MIF蛋白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ith注射乙醇(对照)组;MIF抗体(1:10,1:5)预处理能够显著减轻由ith注射DNCB引起的DAI高评分和结肠病理变化.上述结果提示,肠和脊髓神经组织MIF活性升高或/和释放增多是ith注射DNCB后结肠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神经免疫机制参与了ith注射DNCB引起的大鼠结肠炎过程.

  • 复方苦参胶囊对二硝基氯苯所致豚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玲玲;方泰惠;杨舜民;司峻峰;梁涛;徐立;许立

    目的验证复方苦参胶囊对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的豚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用DNCB致敏法制备豚鼠渍汤性结肠炎的模型,采用结肠给药,每日1次,给药从第2周起,正常及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结果 DNCB致敏的豚鼠有明显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复方苦参胶囊的3个剂量组可明显降低溃疡性结肠炎豚鼠的死亡率;其中1.0g/kg、2.0g/kg剂量组可明显减轻粪便隐血程度;2.0g/kg剂量组明显降低豚鼠的肠重指数;1.0g/kg、2.0g/kg剂量组明显升高血清TP、ALB水平;3个剂量组结肠组织充血、出血、水肿、溃疡较轻,CMDI评分和溃疡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其3个剂量组能明显改善结肠粘膜的溃疡程度.结论复方苦参胶囊对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特应性皮炎增强卵白蛋白诱导小鼠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钱立;盛净;乔建鸥;朱健;陆平

    目的:观察特应性皮炎( AD)的病理变化及其对呼吸道过敏性炎症产生的影响,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 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AD组和丙酮对照组各10只;AD组以7%二硝基氯苯( DNCB)致敏小鼠腹部皮肤,0.5%二硝基氯苯及40μg鸡卵清蛋白(OVA)激发小鼠背部皮肤;对照组相同时间相同部位涂以丙酮;两组均以1%OVA雾化吸入诱导小鼠气道炎症。观察两组小鼠皮肤及肺部病理改变,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对BALF进行细胞计数,并用ELISA方法测试BALF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和卵清蛋白IgE(OVA-IgE)含量变化。结果 AD组小鼠皮肤病理表现为表皮真皮层增厚,炎症细胞浸润;而对照组皮肤正常。 AD组肺部组织炎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BALF中细胞数AD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IL-4、IL-5、IFN-γ和OVA-IgE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血清中IL-4、IL-5与OVA-IgE含量较对照组增高。结论特应性皮炎因皮肤受到过敏原刺激能导致全身过敏反应,当吸入同种可溶性抗原时,能使气道炎症加重;其机制可能与Th1/Th2比例失衡,嗜酸性粒细胞、特定性IgE和Th2细胞浸润相关。

  • 实验性结肠炎中移动抑制因子活性的神经调节

    作者:林萍;吴星宇;潘慧;胡胜娣;梅林

    目的 观察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结肠炎的肠壁神经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肠神经系统对结肠炎中MIF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 以半抗原二硝基氯苯(DNCB)给经过致敏的大鼠和小鼠灌肠诱发结肠炎,用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肠系膜淋巴细胞中MIF活性、用免疫荧光双染方法测定肠神经元中MIF蛋白的表达,观察ip 6-羟基多巴(6-OHDA)和体外去甲肾上腺素(NE)培养对结肠炎时MIF活性的影响.结果 结肠炎大鼠肠壁神经元MIF蛋白的表达随DNCB灌肠剂量的增大而增强;6-OHDA(38~150mg·kg-1体重)能够进一步刺激结肠炎小鼠MIF活性的升高(ip 6-OHDA组与ip溶剂的结肠炎组相比,P<0.01);NE(1.0 nmol·L-1~1.0 mmol·L-1)体外可使结肠炎组的MIF活性升高,其反应幅度和敏感性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1).结论 DNCB引起的实验性结肠炎中MIF活性升高;正常的交感活动能够抑制结肠炎时的MIF活性.

  • 二硝基氯苯致大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的构建

    作者:何文凤;张云璧;王蓬文;任映;张乙;陈怡瑾;杨涵雯;李瑷同

    目的::构建二硝基氯苯外用致大鼠背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方法:利用二硝基氯苯作为致敏剂,对大鼠皮肤进行致敏和激发。激发后24 h取材,观察皮肤病理改变,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4和TNF-α的表达。结果:大鼠背部皮肤激发24 h后,肉眼可见不同程度的红斑、肿胀;组织病理示:表皮、真皮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ELISA结果显示TNF-α水平升高, IL-4水平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二硝基氯苯诱导的大鼠背部ACD模型,弥补了小鼠ACD模型的不足。

  • 重视对炎症性肠病的研究

    作者:邓长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西方国家常见,对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活跃,专科医师对IBD熟悉程度并不逊于消化性溃疡。我国既往认为IBD少见,近20年来,医院有关资料表明发病呈上升趋势,但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高起点、深层次的研究文章太少,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提速空间。 国内北京、成都、上海等地专家所做的研究开创、前瞻,引人注目。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原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10年来对IBD病因与发病机制从实验到临床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成功制作了乙酸、二硝基氯苯(DNCB)和胎鼠移植3种动物模型,从不同角度对IBD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理生理变化等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动物模型复制和淋巴细胞毒试验,证实细胞免疫反应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提出国人UC存在细胞因子产量改变和免疫反应紊乱;阐明表皮生长因子和谷氨酰胺联合应用,对结肠粘膜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对医院IBD资料分析,认为甚有必要在国内开展该病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和重视,尚待把研究引向深入。

  • 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疗法治疗经验

    作者:钱戌春;黄月珍

    目的:探讨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疗法治疗免疫有关的皮肤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DNCB法治疗的斑秃、寻常疣、传染性软疣、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伴发化脓性疾患病例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斑秃治愈率为33.3%,扁平疣为35%,寻常疣及跖疣分别达56%及66%,传染性软疣为41.8%.DNCB免疫疗法对某些免疫有关疾病如化脓性疾患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DNCB法毒副作用小.结论:DNCB免疫疗法治疗扁平疣、寻常疣、跖疣、传染性软疣疗效显著,对斑秃治疗有效,特别是对恶性难治性病例有一定疗效,但不作为常规治疗.

  • 斑秃药水的制备与临床观察

    作者:姚志道;布海力且木;谢书诚

    目的:验证斑秃药水治疗斑秃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具有血管扩张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丹参及具有致敏免疫激活作用的二硝基氯苯(DNCB)为主药,制备了斑秃药水,并制定质量标准及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用斑秃药水治疗观察斑秃患者186例,治愈63例,治愈率33.9%,总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0.5%斑蝥酊和发洗剂Ⅰ号.结论:斑秃药水的临床效果可能与丹参、降香的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循环,丹参的免疫调节作用及DNCB的致敏免疫激活作用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