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肠慢传输运动小鼠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
目的:建立结肠慢传输运动实验动物模型,探讨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与结肠慢传输运动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小鼠皮下注射吗啡,按吗啡给药时间分为:实验组Ⅰ(吗啡每日2.5 mg/kg×30 d,n=15)、实验组Ⅱ(吗啡每日2.5 mg/kg×45 d,n=15);设立相应的2个对照组(n=15×2)小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日平均粪便重量及活性碳悬液推进试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肠道传输功能;免疫组化标记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ajal细胞数量变化.结果:日平均粪便重量:实验组Ⅰ为18.8±3.2 g,对照组Ⅰ为20.6±1.8 g,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Ⅱ为16.8±2.0 g,对照组Ⅱ为22.0±3.2 g,有显著差异(P<0.01);两实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肠道推进率:实验组Ⅰ为45.3±1.5%,对照组Ⅰ为49.2±1.8%,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Ⅱ为40.6±1.3%,对照组Ⅱ为50.6±3.0%,有显著差异(P<0.01);两实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肠c-kit+细胞面积:实验组Ⅰ为81.3±7.9万μm2,对照组Ⅰ为98.6±8.0万μm2,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Ⅱ为66.5±8.4万μm2,对照组Ⅱ为100.9±10.0万μm2,有显著差异(P<0.01),两实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结肠慢传输运动模型日平均粪便量、肠道推进率、结肠Cajal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且减少的幅度与吗啡给药时间呈正相关.
-
不同年龄大鼠消化道Cajal细胞c-kit受体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年龄组SD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及胃肠肌间Cajal间质细胞(ICC)的c-kit受体表达,探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大鼠胃肠运动、感觉和分泌等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与机制.方法 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按不同年龄分为3、9、18、24及30月龄5组,每组各16只.以印度墨汁为标记物,检测并计算每组8只大鼠的肠道推进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检测每组各8只大鼠胃体、空肠、回肠、结肠和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的肌间ICC的c-kit受体表达,比较这些指标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规律.结果 ①大鼠肠道推进率从3月龄的(67.2±13.5)%逐渐减少到30月龄的(52.1±9.8)%(P<0.01);②与3月龄组、9月龄组和18月龄组大鼠相比,老年大鼠(24月龄和30月龄)肌间ICC c-kit受体表达显著下调,其中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变化为显著(P<0.05).结论 在大鼠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胃肠运动功能及肌间ICC的功能均随之显著下调,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这些变化可能参与了老年人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发病.
-
结肠慢传输运动小鼠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
目的:建立结肠慢传输运动实验动物模型,为探讨慢传输型便秘发病学提供基础.方法:小鼠皮下注射吗啡建立结肠慢传输运动实验模型,比较各组小鼠日平均粪便重量、粪便性状及活性炭悬液推进试验.结果:①日平均粪便重量:a吗啡组比对照组减少(P<0.05);b停吗啡组仍较对照组减少(P<0.01),纳洛酮阻断后各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但大剂量吗啡组恢复较慢;②粪便性状:吗啡组较对照组明显干硬;停吗啡组无改善,纳洛酮阻断后粪便性状改善;③肠道推进率:a吗啡组比对照组减少(P<0.01);b停用吗啡组仍较对照组减低(P<0.01),纳洛酮阻断后各组较对照组无差异,但大剂量吗啡组恢复不理想.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结肠慢传输运动模型日平均粪便重量减少、粪便性状变干硬、肠道推进率明显减慢.停药后未使肠道运动逆转;而纳洛酮阻断后可以使肠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该模型基本符合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特征.
-
运脾柔肝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运脾柔肝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及Cajal间质细胞(ICC)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被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IBS-C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运脾柔肝方组和莫沙必利组.通过冰水灌胃建立大鼠IBS-C模型,运脾柔肝方组和莫沙必利组分别给予低、中、高浓度的运脾柔肝方(12.2g·kg-1,24.4g·kg-,48.8g·kg-1)灌胃,正常对照组和IBS-C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用墨水推进实验测定肠道推进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c-kit蛋白含量和ICC的形态.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BS-C模型组大鼠的大鼠粪便粒数和含水量明显减少,肠道推进率明显降低,c-kit表达含量降低(P<0.05),ICC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而运脾柔肝方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粪便粒数和含水量、肠道推进率、c-kit表达含量均高于IBS-C模型组((P<0.05),ICC形态结构也趋于正常.结论 运脾柔肝方通过改善IBS-C大鼠ICC形态和数量来改善其排便和肠道推进率.
-
脾虚证慢传输型便秘小鼠模型构建方法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脾虚证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优化其模型及评价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番泻叶+限水+控制饮食致STC小鼠模型(下称模型Ⅰ组)、游泳结合饥饱失常所致STC小鼠模型(下称模型Ⅱ组)及盐酸洛哌丁胺混悬液所致STC小鼠模型(下称模型Ⅲ组),比较各组小鼠一般行为学特征、首粒黑便传出时间、6h排便数量及质量、肠道推进率、血清D-木糖含量及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3种模型小鼠的粪便于结、质硬、数少、颗粒细小,首粒黑便传出时间显著延长(P<0.01),模型Ⅰ、Ⅲ组6h排便数量和质量减少(P<0.01),模型Ⅰ、Ⅱ组血清D-木糖含量显著降低(P<0.01);但3种模型小鼠肠道推进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结肠黏膜正常或呈轻度炎症改变.结论 模型Ⅰ组的一般行为学、首粒黑便传出时间、6h排便数量和质量、血清D-木糖含量、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测可以作为评价脾虚证STC小鼠模型成功的客观指标.
-
脾肾阳虚便秘汤的药效学研究
目的:利用脾肾阳虚模型对脾肾阳虚便秘验方的疗效进行验证,为新药的开发打下基础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泻下药合并饥饱失常法致脾虚和糖皮质激素致肾阳虚两种造模方法结合建立大鼠脾肾阳虚模型,通过检测该验方对造模前后、给药前后大鼠体重增长值、粪便的重量及含水量、血清木糖值以及肠道推进率的影响,从而考察该验方对于治疗脾肾阳虚便秘的有效性。结果:与造模后相比较,给药后,脾肾阳虚便秘方的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粪便含水量明显提高;治疗后大鼠的血清 D-木糖的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进行给药治疗的各组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脾虚阳虚便秘汤可软化粪便,有治疗脾肾阳虚便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