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趾恶性黑色素瘤胃内带蒂息肉样转移1例
1 病例报告男,50岁,1994年右中趾黑色肿物,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并行右中趾切除术.1998年1-3mo先后于右小腿、右大腿及右腹股沟淋巴结复发转移行局部切除术.1998-08-28因上腹部疼痛1wk,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后壁7 x 8 cm肿物,带蒂,蒂长2.0 cm,表面不光滑,呈浅紫色,表面附有黏液及污苔.胃蠕动时肿物被推向幽门,造成幽门阻塞.活检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经给予全身化疗后,9 m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探查肝、脾、盆腔未见异常.10mo,腹痛加重并伴有呕吐,而后腹部出现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再次手术,术中见小肠系膜及根部布满黑色素瘤转移结节,空肠套叠,肠管坏死达70 cm.手术后病情继续恶化,1998-10-21抢救无效死亡.
-
胃癌根治术后放疗同步泰素方案治疗的若干问题
1998年上海市区恶性肿瘤胃癌发病率统计,男性/女性共有1686/1061例新发病例,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15.85%/12.21 %,发病率52.7/10万/34.2/10万,均列发病率的第二位,少数病灶局限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 年生存率约为75%,对这部分患者主要行单纯手术切除;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有病灶的深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Ⅱ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29%~37%,Ⅲ期的5年生存率仅有11%~18%[1].
-
奶牛外伤性腹壁疝的防治
外伤性复壁疝可发行于各种家畜,约占疝病的75%,大畜由于腹肌或腱膜受到钝性外力的影响而形成腹壁疝的较多见,而牛常见的是发生左右侧腹壁的瘤胃疝及右侧剑状较骨部的真骨疝,而腹壁靠近耻骨前缘处撕裂,肠管脱出至腥股沟内形成腹股沟疝的较为少见,笔者前日遇一病例,现将诊治过程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
水牛患瘤胃膨胀症的诊治及防制
2008年月初,张某家中饲养的一头水牛频频起卧甚至打滚,后肢常常踢腹部、摇尾、神情高度不安,停止吃食,反刍和嗳气停止等一系列异常症状,故前来求诊.经综合诊断,为食物所引起的瘤胃气胀症(臌胀症).笔者现将诊治过程作如下简述,供同行或从业人员作为参考.
-
世界首例掏空腹腔切除肿瘤胃、肝、胰、脾、大小肠等6器官全取出冰镇,切完肿瘤再植回
美国63岁老太布露克·泽普的腹腔长了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罕见恶性平滑肌肉瘤,唯有切除才能保命.然而,由于这个肿瘤埋于腹腔深处并与多条血管缠绕,令手术刀无法到达.
-
利用基本培养基初步筛选牛瘤胃中纤维素降解菌
目的 初步筛选牛瘤胃中纤维素降解菌.方法 分别采用基本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培养基),利用好氧、兼性和厌氧3种不同的培养方法进行初选,初步分离牛瘤胃中的细菌与真菌,再通过复选培养基(加入微晶纤维素),筛选降解纤维素的菌种.结果 筛选分离出降解纤维素的1株厌氧细菌和1株厌氧真菌.结论 此实验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有效地从牛瘤胃中筛选出生长良好的纤维素降解菌.
-
瘤胃甲烷调控方法评述
反刍动物释放的甲烷不仅消耗6%~10%的能量摄入,而且是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过去20多年以来,研究人员围绕瘤胃甲烷生成及其调控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提供电子释放新途径;(2)利用疫苗、生物控制剂(噬菌体和细菌素)以及化学抑制剂等抑制产甲烷菌,以及(3)去原虫、添加植物提取物或有机酸等促进产乙酸菌增加,降低产甲烷菌可利用的氢.瘤胃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能够将复杂碳水化合物转化成为挥发性脂肪酸,这个过程部分依赖于甲烷的生成和氢的消耗.因此,虽然各种调控措施能够在短期内抑制甲烷生成,但瘤胃微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原有的甲烷生成水平,这表明我们对瘤胃中氢代谢仍然认识不足.进一步提高对瘤胃内氢和甲烷生成的微生物生化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甲烷调控措施.
-
产琥珀酸放线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采用厌氧分离技术从奶牛瘤胃中分离出1株细菌,通过对其形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的研究,确定分离菌株为产琥珀酸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体外发酵实验表明,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VFA)明显升高,乳酸浓度明显降低,对反刍动物的能量代谢和酸中毒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西门塔尔牛瘤胃木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相关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西门塔尔牛(Simmental)瘤胃木聚糖酶基冈Rua11A,并进行相关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巢式PCR及单侧PCR技术从西门塔尔牛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DNA内直接克隆木聚糖酶基因Rua11A,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序列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 拼接后获得了1 278 bp的Rua11A编码区DNA序列,包括762 bp的木聚糖酶编码区、102 bp的连接序列编码区和411 bp的碳水化合物结合域(carbohydrate binding module,CBM)编码区,共编码42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N-末端有1处富含疏水性氨基酸,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包含31个氨基酸的信号肽(signal peptide)及394个氨基酸的成熟肽(mature peptide),且理化性质稳定;预测的Rua11A空间结构具有11家族木聚糖酶的典型特征,属于CBM第四家族;含有11家族木聚糖酶高度保守的氨基酸片段及催化活性中心(catalytic active center).结论 成功克隆了西门塔尔牛瘤胃木聚糖酶基因Rua11A,并进行了相关序列分析,为Rua11A的异源高效表达及分子改造奠定了基础.
-
眼恶性黑色素瘤胃十二指肠转移一例
患者男,67岁,因上腹胀痛伴食欲减退1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周前在外院行胃镜检查示:胃体、十二指肠多发黑色斑,考虑黏膜出血(未行病理活检).近2周服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消瘦外观,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
-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胃十二指肠转移一例
患者女,50岁.2007年8月因"发现牙龈肿物及硬腭片状黑色素斑"入本院口腔科行于术治疗,术后病理为(腭)恶性黑色素瘤.
-
恶性黑色素瘤胃、十二指肠转移一例
患者男,67岁,发现右腋下包块半年,剑突下痛1个月,加重1周后入院.2年前,患者右食指甲下出现一黑斑,后指甲脱落,表面溃烂出血,伴疼痛,经久不愈,外院病理示"慢性溃疡".1年前,进行右食指末节切除术并愈合良好;半年前,发现右腋下鸡蛋大小包块,包块质硬,欠活动,后缓慢长大;1个月前,剑下隐痛不适,呈持续性疼痛,无呕血、便血、胸痛;1周前疼痛加重,进食后更明显,伴消瘦.
-
瘤样胃底静脉曲张的X线表现
回顾108例X线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15例证实为瘤样胃底静脉曲张,并阐述瘤样胃底静脉曲张的X线表现及临床意义.
-
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二十世纪70年代初CT机的问世,使影像学史上发生了一场革命,特别是体部CT出现后,对胃肿瘤的诊断基本上克服了常规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只能对胃肠道内病变诊断而对胃外肿瘤和肿瘤胃外侵犯情况存在有局限性,从而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由于其扫描技术还不够完善,对胃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八十年代末螺旋CT的出现,各种扫描技术日趋成熟,CT无疑将成为胃肠道病变检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必将广泛应用于临床.
-
恶性黑色素瘤胃内播散性转移1例
患者,女,46岁.因乏力,纳差,腰痛1月余,潮热,盗汗10+d,咳嗽、痰中带血2d,X线片示双肺结核及结核球形成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