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果糖胺和血糖检测对急性脑出血高血糖原因的判定探讨
目的 研究分析血糖检测与血清果糖胺对急性脑出血高血糖原因的判定情况. 方法 择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治的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性高血糖组(43例)与非糖尿病性高血糖组(47组),同时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性试验对两组患者高血糖的原因进行判定. 结果 糖尿病性高血糖组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似然比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高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糖检测与血清果糖胺综合分析是鉴别急性脑出血高血糖原因的可信指标,对临床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血清果糖胺测定快速鉴别隐性2型糖尿病与应激性血糖增高
在应激状态下,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DM2)患者,血糖均会升高,单纯依靠即时血糖测定值在临床上难以正确区分.我科对79例既往无DM2病史的急症入院患者同时测静脉血糖与血清果糖胺,以鉴别隐性DM2与非DM2应激状态血糖升高,结果肯定、准确,介绍如下.
-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果糖胺水平测定的临床研究
晚期糖基化产物(AGE)作为新的尿毒症毒素[1]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早期糖化产物果糖胺(FA)是形成晚期不可逆产物的前体之一,为此我们研究了果糖胺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与果糖胺研究
近年来,随着精神科病人伴发糖尿病病例的增多,如何对精神科病人的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监测及干预治疗则成为笔者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众所周知,糖尿病因易使病人产生失明、肾衰竭及血管病等长期并发症,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可喜的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经广泛使用,临床生化检测方法学也日趋成熟,糖尿病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也日渐增多[2,3].其中之一的血清果糖胺(Fractosamine,FTM),作为一种衍生物,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以非酶促反应中,能将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表现出来.我们以此为依据,对不同组别的患者进行血清FTM及血糖浓度结果加以比较,以期加深对果糖胺的认识,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意义,能指导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
血清糖化白蛋白在评价糖尿血糖控制情况时的应用与研究
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血清果糖胺作为近期血糖控制的指标,但影响果糖胺测定值的因素较多,尤其受低白蛋白血症的影响,给临床应用带来不便.近年来,国外已临床应用能良好地克服果糖胺不足之处的血清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作为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国内尚未见应用性报告.我科自1995年1月份以来开展了GA的检测,旨在临床应用的同时,建立反映各不同血糖控制状态下的GA的参考水平,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南.……
-
糖尿病患者果糖胺的变化与分析
为探讨糖尿病(DM)患者血清果糖胺(FTS)的变化及意义,我们检测56例DM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FTS的含量,结果表明,DM患者血清中FT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
血清果糖胺NBT还原法自动化分析评价
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s,GSP)是血清中的各种蛋白质与葡萄糖发生缓慢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各种血清蛋白质与糖的结合过程基本相同,蛋白质分子上非离子型的ε或α-氨基与醛糖上的羧基形成不稳定加合物,即席夫碱(Schiff's base),这是一可逆反应,席夫碱既可解离为蛋白质与醛糖,又可通过Amadori转位重排生成较稳定的氨基-1-脱氧-2-酮糖加合物,称之为酮胺(ketosamine)[1].其结构类似果糖胺(Fructosamine,FMN),故将GSP测定又称果糖胺测定.现有GSP检测方法主要有HPLC法、NBT法和格雷普GlyPro□法等.HPLC法为特异性方法,但由于该法技术性强,且各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参数也不同,无法作为常规方法;格雷普GlyPro□法特异性也较好,但试剂价格较高,冻干试剂复溶后保存时间有限,在应用上受到一些限制.本文拟对NBT还原法液体双试剂测定血清GSP的自动化分析做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
72例糖尿病患者血清果糖胺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果糖胺(frctosamine,简称FA)亦称血清糖化蛋白,它是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与葡萄糖经非酶催化的糖基化反应而形成的,其反应过程是缓慢,相对不可逆的,持续于血清蛋白14-20天生命期中,其合成速率与蛋白所处的环境中糖的浓度成正比,因此果糖胺的比例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3周内血糖总体水平,为此我们观察了72例糖尿病患者血清果糖胺治疗前后的含量变化.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
-
联合检测血糖、血清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意义
目的 探讨糖尿病联合检测血糖、血清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方法 指定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测人员完成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果糖胺(FMN)的检测工作,记录两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两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可知,研究组糖尿病患者FBG、HbA1 c、FM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果糖胺可显著提高糖尿病的临床检出率,有利于医生掌握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变化治疗方案可有效确保其疗效及预后,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空腹血糖、血清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并研究联合检测空腹血糖(FPG)、血清果糖胺(FMN)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120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住院接受治疗前后的FPG、FMN和 HbA1c进行测定,并与同期来该院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FPG、FMN和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FPG、FMN及HbA1c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联合检测FPG、FMN及 HbA1c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判断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控制和减少糖尿病发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及血清果糖胺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糖监测与伤情、预后及治疗的关系.方法:对51例颅脑损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51例进行血糖及血清果糖胺检测,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伤组的血糖增高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血清果糖胺无明显差异(P>0.05);脑伤组中轻、中、重型之间血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重型中死亡组血糖初测与复测有显著差异,而存活组则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血糖的增高与脑伤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经治疗后血糖趋于正常者,预后良好.因此,在救治中应及时预防和控制高血糖状态.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和果糖胺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会发生内分泌代谢紊乱,分解代谢增加,合成代谢减弱,临床上显著的改变为高血糖[2].血清果糖胺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过去2~3周内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3],是鉴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增高为应激性还是糖尿病性的重要依据.我们对48例无糖尿病史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血糖和果糖胺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探讨应激状态下其变化规律及与病情病种间的关系.
-
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血清果糖胺的测定
近年来,随着临床生化检测方法学的成熟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一些与糖尿病诊断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也逐渐成为常规检查项目.血清果糖胺(FRU)是血液中葡萄糖与白蛋白以非酶促反应产生的衍生物,可反应近2周~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指标之一.实践证明,FRU可以做为糖尿病诊断及随访简单、有效的辅助指标,有利于发现夜间及无症状低血糖,有利于糖尿病持续、稳定、安全达标.开展果糖胺试验可以反应患者测定前2周~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临时血糖浓度的干扰,可作为评价糖尿病近期内控制状况的一个灵敏可靠指标[1],因此,用于评价糖尿病短期控制程度及药物疗效具有很高的价值.
-
血清果糖胺测定快速鉴别隐性2型糖尿病与应激性血糖增高(附82例报告)
在应激状态下,正常人和2型糖尿病(DM2)病人,血糖均会升高,即时血糖测定值在临床上难以正确区分,给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造成困难.我科近3年来,对82例既往无DM2病史的急症入院病人同时测静脉血糖与血清果糖胺,以鉴别隐性DM2与非DM2应激状态血糖升高,结果肯定、准确,现介绍如下.
-
27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果糖胺(FMN)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76例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组)血清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并与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清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果糖胺及血清糖化血红蛋白能准确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与控制情况,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近期和长期血糖控制信息灵敏而可靠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