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层医院永久起搏器植入体会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严重性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所致,可发生猝死,复苏成功后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影响生活质量,故必须积极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佳办法是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或除颤起搏器[1].我科近两年来共植入18例永久起搏器,现报告如下.
-
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186例的护理体会
随着永久起搏器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它可以治疗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心肌病等.植入永久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患者,使患者能转危为安,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精细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心内科实施的6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30例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而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实验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知识知晓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然后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的护理与随访50例
某些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心脑供血不足症状,活动量受限或有过阿-斯综合征发作,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007年5月~2010年5月为此类患者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50例,通过术后精心观察和护理及定期规范的随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的护理及健康指导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是近年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性心动、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与其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从2004年至2006年为32例患者安装了永久起搏器,通过恰当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参附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日趋明显,除植入永久起搏器外,西医尚缺少有效的药物治疗,本研究采用中医经方参附汤治疗SSS,疗效明显,报告如下.
-
建立猪心大静脉阻塞的动物模型
心大静脉作为冠状静脉窦(简称冠状窦)系统的主要属支,在心脏血液循环中起重要的回流作用,也是现代心脏起搏技术常用的导管放置部位[1],新近研究发现,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电极所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为进一步了解静脉管腔阻塞后心脏结构、功能及电生理参数的变化,指导临床工作,我们采用经皮穿刺技术,放置金属弹簧圈于猪心大静脉近中段,建立心大静脉阻塞的动物模型,并通过X线造影在不同时段进行评估.
-
永久起搏器导线拔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通过对永久起搏器导线拔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48例永久起搏器导线拔除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与观察。结果全部病例中只有1例拔除失败,其余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也未发生与导线拔除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术中、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患者的主观反应,可及时发现相关并发症,进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护理进展
自1959年Sening医生在人体胸壁上植入第一只心脏起搏器以来,该技术得到很大发展,永久起搏器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术后并发症直接影响起搏治疗的安全及生命质量.在起搏技术发展同时,对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对策的研究在不断进展,现综述如下.
-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人工心脏永久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或程序刺激器发放人造电流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肌兴奋继而向心肌四周传导扩散,以带动心搏完成心房或心室的收缩的治疗方法.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也逐一显现出来,包括感染、导线移位、囊袋血肿、心肌穿孔、心律失常、血栓和栓塞等.本文主要将从静脉通路穿刺、导线、起搏器囊袋、起搏器型号模式这4方面入手来总结其并发症的国内外护理进展.
-
老年人永久起搏器术后致感染的因素及对策
安装永久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的重要手段,而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电极脱位,囊袋血肿,感染,起搏器功能障碍[1],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易出现的是囊袋血肿、感染,主要是由于局部营养不良,而使切口不愈合.加强术后护理,因此尤为重要.
-
循证护理在起搏器囊袋感染护理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病人需求相结合,考虑当时的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终做出护理决策[1].是遵循和应用科学依据有效的护理方法[2].本文以护理小组的形式运用循证护理模式[3]对安装永久起搏器出现的囊袋感染进行循证护理;并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病人身心健康.
-
循证护理在起搏器囊袋感染护理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病人需求相结合,考虑当时的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终做出护理决策[1].是遵循和应用科学依据有效的护理方法[2].本文以护理小组的形式运用循证护理模式[3]对安装永久起搏器出现的囊袋感染进行循证护理;并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病人身心健康.
-
永久起搏器携带者出院前的健康指导
从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循环内科安置永久起搏器124例,在病人出院前针对起搏器的特性,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的适应能力,开展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向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携带者(简称携带者)传授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植入装置的分析
永存左上腔静脉( 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 ,PLSVC),又称永存左上腔,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随着永久起搏器、植入式体内除颤器( ICD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CRTD )等介入手术的增多,术中时常会遇到永存左上腔的患者。如果对该解剖变异不了解,不仅可能增加X线曝光时间,还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我们报道一例严重扭曲永存左上腔患者成功植入双腔ICD病例,并对永存左上腔临床特点及电极导线植入操作方法作一概述。
-
心房静止伴巨大心房起搏器更换一例
患者男,以"反复黑嚎12年余,胸闷气短1个月"为主诉入院.1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晕厥,略胸闷、气短,入院行ECG检查示:交界区逸搏心律,心率40次/min,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异常.行永久起搏器(VVI)植入术治疗.4年前再次出现黑朦,于医院检查,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
-
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 讨论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对130例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动态心电图的随访,分析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异常情况,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价值.结果 感知不良23例(17.69%),起搏不良10例(7.69%),室房分离8例(6.15%),室房逆传4例(3.07%),PMT12例(9.23%),逸搏-夺获4例(3.07%).不同起搏器心律失常检出情况为:房性期前收缩54例(51.54%),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2例(9.23%),短阵心房颤动15例(11.54%),室性期前收缩47例(36.1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例(3.08%).结论 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较好地检测起搏、感知情况及其他功能异常,并系统地分析起搏器工作状态,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
适合起搏器患者的AV间期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案是置入永久起搏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搏器发展历经了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自动化起搏器等多个阶段,其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展。20年前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了AV间期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应用了右心导管、超声心动图、阻抗心动描记、心音图等方法来优化AV间期,但因为多数为小样本研究,这些方法没有在临床推广应用。目前除了持续房颤患者外,均建议使用双腔起搏器或三腔起搏器。AV间期作为起搏器基本的参数,其可调控的范围是30~600 ms,甚至在AAI-DDD起搏模式之间转换,可以出现心室1次漏搏。对于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的患者,如何选择合理的AV间期?对于病窦综合征的患者,如何合理减少心室起搏对心脏功能的负性影响?这些都是为患者选择起搏器,程控起搏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体会阐述AV间期与心脏功能的关系。
-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 右心室高位室间隔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 心脏疾病 -
舒适护理在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围术期应用进展
舒适护理作为全新的护理理念备受推崇,它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人能够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愉快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舒适护理是增加患者舒适度的一个重要环节[1].因此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生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是治疗不可逆性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预防心源性猝死,以及心力衰竭再同步治疗的有效方法,其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全球每年约70万人置入永久起搏器,2015年我国大陆地区起搏器置入总量为65 697台,相比2014年增加约10%[3].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面临着长时间卧床、肢体制动等舒适度不佳的问题,而出血、血肿、电极脱位等问题又是起搏器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如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术后并发症,是起搏器置入术后护理的热点问题.本文就舒适护理应用在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围术期相关问题的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