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

    作者:乔秋博;毕齐

    目的:研究既往脑卒中病史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N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间,住院行OPCABG的患者469例,其中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患者为病例组共69例,无脑卒中病史患者为对照组共400例,对比研究术后7d的NC发病率.结果:术后NC总发病率为22.0% (103/469),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患者NC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脑卒中病史患者(36.2% vs.19.5%,P =0.002).病例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 <0.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病史(OR =2.172,95% CI:1.076~4.385,P=0.030)、颈部血管狭窄(OR=1.751,95% CI:1.019~3.009,P=0.042)为OPCABG术后N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脑卒中患者OPCABG术后NC发病率明显高于无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病史、颈部血管狭窄为OPCABG术后NC发生的危险因素.

  • 320排CT脑灌注参数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骆迪;毕齐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患者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e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与320排动态容积CT脑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择期行OPCABG手术的患者,其中女性50例,男性225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2.68±7.83)岁.剔除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患者,其中HIE患者37例,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217例.收集患者影像学、神经系统查体信息,录入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①本研究术后发生HIE发生率4.36%.②HIE两组间各种灌注参数变化率结果显示:颞叶rCBV、颞叶rCBF、枕叶rMTT、基底节rMTT、额叶Delay及基底节Delay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枕叶rMTT变化率为敏感;以枕叶rMTT变化率ROC曲线结果显示:枕叶rMTT变化率10.13%为ROC的移动诊断界点.结论:脑灌注参数与术后发生HIE关系密切,本研究中枕叶rMTT为较敏感指标.

  • 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心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作者:张慧;张涛元;王淼;雷翀;侯丽宏;支伟伟;陈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心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40例ASAⅡ-Ⅲ 级冠心病拟在全麻下行OP-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组患者从麻醉诱导前10 min至手术结束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h),C组患者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所有患者记录术前基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诱导期去甲肾上腺素用量、麻醉期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用量、术中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再通血管数量、机械通气时间、C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患者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3 min(T2)、手术开始时(T3)、劈开胸骨时(T4)、取完乳内动脉后(T5),吻合回旋支或对角支时(T6)、吻合完血管远端时(T7)、吻合完血管近端后5 min(T8)、及手术结束时(T9)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T3~T9的心排量(CO)、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及肺循环阻力(PVR);在T3~T4及T6~T9分别抽取桡动脉血和肺动脉血1 ml,计算心肌氧供(DO2)和氧耗量(VO2);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D组患者麻醉期丙泊酚用量(P=0.01)、舒芬太尼用量(P=0.04)明显低于C组,麻醉维持期去甲肾上腺素用量(P=0.032)明显高于C组;D组T0~T9 HR、MAP明显低于C组(P<0.05);D组T3~T9 SVR、PVR明显低于C组(P<0.05);D组T3~T4、T6~T9 VO2明显低于C组(P<0.05);一般情况比较、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诱导期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术中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再通血管数量、机械通气时间、C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麻醉期各时点BIS值、手术期各时点CO、CI及D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OP-CABG患者中从麻醉诱导前10 min至手术结束使用0.5μg/(kg·h)的右美托咪定,可以显著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并可维持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氧耗,可能会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大容量零平衡超滤下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炎性反应的比较

    作者:李刚;崔丽芳;郑升法;张念亮;魏伟;王会强

    目的 比较大容量零平衡超滤(ZBUF)应用于体外循环(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的炎性反应和临床效果.方法 45例接受CABG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CPB组(A组),常规CPB+零平衡超滤组(B组)和非体外循环组(C组),每组各15例.ZBUF采用的滤器为滤过面积0.5m2,孔径允许65-kDa物质通过,B组体外循环全程采用勃脉力(Plasmalyte)等量置换滤出液.观察麻醉诱导前、术中、术后即刻、术后4 h、24 h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 IL-8、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浓度,术后肺泡-动脉氧阶差、呼吸机支持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三组炎性介质术后均显著升高,持续到术后24 h,A组明显,与另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B组平均超滤4015 ml,术后早期炎性介质浓度明显低于另两组.B、C两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少于A组.结论 大容量零平衡超滤可有效滤出炎性介质,减轻CPB所致炎性反应,与非体外CABG相比,同样可缩短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沈亮;陆晨希;仲崇俊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OPCAB术后低氧血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12年8月208例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OPCAB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将患者分为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OPCAB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08例中61例符合OPCAB术后低氧血症标准,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9.3%.单因素分析显示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比较: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吸烟史、心功能(NYHA)Ⅲ~Ⅳ级、三支病变、心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30%、心源性休克、急诊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吸烟史、心功能(NYHA)Ⅲ~Ⅳ级、三支病变、EF<30%、急诊手术为OPCAB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OPCAB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吸烟史、心功能(NYHA)Ⅲ~Ⅳ级、三支病变、EF<30%、急诊手术等多个因素有关.

  •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强化抗栓治疗对出血的影响

    作者:高歌;郑哲;胡盛寿;王巍;宋云虎;王欣

    目的 评价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成功接受OPCAB的患者130名,术后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组 (A组)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AC组).两组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A组59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AC组71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d.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术后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血及血制品使用量.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AC组胸腔引流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76±382.88ml vs 1057.96±475.32ml,P=0 458).A组和AC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13±261.48ml vs 469.12±249.45ml,P=0.914).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生围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或严重的胸外出血情况.结论 OPCAB术后早期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导致术后出血的显著增加.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对OPCAB术后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晓密;韩宏光;王辉山;孟庆涛;杨忠路;韩劲松;刘宇;张晓慧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OPCAB后阵发性房颤患者247例为试验组,选择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一般情况相匹配的术后非房颤患者247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并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术前超声结果、实验室指标等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OPCAB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RDW(t=3.261,13.67±0.81,12.59± 1.02,P=0.001)、NT-pro-BNP(t=2.424,619.39±789.56,296.39±309.36,P=0.019)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左心房直径增大(t=5.913,40.4±8.7,37.3±7.5,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t=-4.216,54.3±7.9,61.6±7.1,P=0.000).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RDW、NT-pro-BNP是OPCAB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D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9(95%CI 0.550~0.767,P=0.000),Youden指数大的切点是12.75,其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45.3%.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0(95%CI 0.611~0.810,P=0.007),Youden指数大的切点是156.80,其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57.4%.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RDW、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OPCAB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黄陈红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1例病人行OPCAB手术,同时加强术前准备及术中护理配合.[结果]31例病人手术均顺利,病人均康复出院,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加强 OPCAB手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补肾活血汤改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勃起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解品启;王兆东;王奎伟

    目的: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 5)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观察补肾活血汤对男性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勃起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 OPCA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 OPCAB术后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汤,连用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IIEF 5各项平均得分与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IIEF 5各项平均得分与总分、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可以显著改善 OPCAB患者勃起功能障碍。

  • 输血与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作者:高长杰

    目的:探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患者围术期输血对术后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该院心外科择期行常温非停跳OPCABG的患者345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患者围术期输血情况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对两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效果进行观察,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输血与近期临床结果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生存分析围术期输血量与远期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输血组患者二次手术率和术后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未输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输血组患者院内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和卒中发生率较输血组患者有降低趋势,但是在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2)围术期未输血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包括心源性死亡率)、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因心脏病再次入院率均显著低于围术期输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输血与OPCABG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相关,输血组患者近期院内主要事件发生的风险是未输血组患者的4.297倍,其中输血组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风险是未输血组的6.306倍;(4)输血与OPCABG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相关,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以及因心脏病再次入院的风险分别为未输血患者的4.900、4.386、6.937和3.958倍。结论围术期输血显著降低 OPCABG 患者近期与远期临床疗效,OP-CABG患者围术期应严格规范围术期的输血指证,减少不必要的围术期输血。

  • 15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体会

    作者:吴奇勇;王勇;童继春;袁卫东;毛小亮;陈栋;张科;李才法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15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1例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人均旁路移植3.28根;术后出现低心排4例,低氧血症18例,胸骨哆开3例,快速房颤15例,经治疗后均治愈,无围术期死亡,疗效满意.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妥善细致的围术期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OPCAB成功率的关键.

  • NSTEMI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时机选择

    作者:李森;叶晓峰;朱云鹏;李海清;王哲;陈安清;刘俊;周密;蔡俊峰;赵强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脏外科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完成的261例行OPCAB的NSTEMI患者资料,按术前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为两组.A组cTnI>0.15 ng/mL(n=103),B组cTnI≤0.15 ng/mL(n=158),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30 d内A组死亡4例(3.9%),B组死亡2例(1.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高龄、术前cTnI>0.15 ng/mL、NSTEMI后10 d内手术为术后30 d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为减少术后MACCEs事件的发生,建议于发生NSTEMI 10 d后,且cTnI降至0.15 ng/mL以下时行OPCAB术.

  •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疗效Meta分析

    作者:殷亮;王志农

    目的:综合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 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术后疗效.方法:检索2002-2008年间国内关于OPCAB与CCAB术后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用RevMan 4.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11篇,合计病例1 957例(OPCAB组984例,CCAB组973例).Meta分析提示:OPCAB组术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住时间和住院时间上都明显低于CCAB组(P<0.05),在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上也明显少于CCAB组(P<0.05).在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支数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1).结论:OPCAB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比CCAB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值得推广.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森森;沈杰;薛庆生;于布为

    目的 前瞻性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应用自体血回输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OPCABG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患者4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至Ⅲ级,比较术前和术后24 h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其功能、血清肌酐(sCr)水平,计算术后24 h引流总量.结果 患者术后24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13.0±1.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2.0±3.3)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1±0.1)均较术前[(11.4±0.9)s、(30.2±3.0)s、1.0±0.3]显著升高(P值分别<0.01、0.05),纤维蛋白原水平[(2.6±0.6) g/L]较术前[(3.5士0.6)g/L]显著降低(P<0.01),但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患者术后24 h的血小板计数[(150.8士57.5)×109/L]较术前[(179.4±55.9)×109/L]显著减少(P<0.01),手术前后4 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力在1、5 min和大聚集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的s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4 h引流量与自体血回输量无相关性(R=0.056,P=0.711).结论 术中自体血回输不增加OPCABG患者术后的出血风险,对血小板相关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凝血酶相关凝血功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 脑钠肽及心肌蛋白酶辅助评价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诱导期行不同容量填充策略对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董榕;包程蓉;于布为

    目的 通过测定血浆脑钠肽(BNP)及心肌蛋白酶水平辅助评价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麻醉诱导期以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行急性高容量填充时不同填充策略对患者心功能和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行择期OPCABG的男性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麻醉诱导后置入Swan-Ganz导管测碍心脏指数(CI)基础值,即行容量填充:经验法容量填充组于切皮前30 min静脉输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12 mL/kg;目标靶控填充组于切皮前静脉输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0.4mL· kg-1·min-1直至CI进入平台期即停止输注.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T1)、容量填充前(T2)、容量填充中(T3)、容量填充后(T4)、各血管吻合完毕(T5)、手术结束时(T6)及术后24 h(T7)各时间点采集3 mL静脉血检测血浆BNP.记录术后3d的心肌蛋白酶水平.同时记录液体输注总量、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结果 经验法容量填充组用于麻醉诱导期容量填充的琥珀酰明胶注射液量显著少于目标靶控填充组(P<0.05),在T7时间点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目标靶控填充组同时间点(P<0.05),在术后1、2d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及术后2d的肌钙蛋白Ⅰ水平均显著高于目标靶控填充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显著长于目标靶控填充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 行OPCABG患者在麻醉诱导时,以CI反馈施行目标靶控的容量填充安全、有效.通过测定血浆BNP及心肌蛋白酶水平可证实目标靶控容量填充法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使扩容更为安全、有效.优化的填充策略有利于“快通道”的实施和术后恢复.

  • 七氟醚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孙朋;翟文倩;刘家鹏;耳建旭;韩建阁

    目的 评价七氟醚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G)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OPCABG的患者60例,年龄55岁~75岁,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S组在手术开始时吸入1.0%~2.0%七氟醚,持续30 min,维持同P组,其余麻醉措施两组相同.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0)、关胸后(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等5个时点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3 ml,测定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S100β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浓度.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3d、7d、3个月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mental stateexamination,MMSE)测验. 结果 与T0比较,两组患者于T1自T3时血清S100β蛋白、NSE浓度显著增高(P<0.05),而在T4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血清SOD浓度在T1~T2时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3~T4时显著增高(P<0.05),P组患者血清SOD浓度在T1~T4时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P组血清S100β蛋白、NSE浓度在T1~T2时显著高于S组(P<0.05),而在T3~T4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SOD浓度在T1~T2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3~T4时P组显著低于S组(P<0.05).S组术后3d、7 d MMSE评分明显低于术前1d(P<0.05),而术后3个月MMSE评分与术前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术后3 d、7 d、3个月MMSE评分较术前1d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S组患者术后3d、7d、3个月MMSE评分显著高于P组(P<0.05),S组术后3d、7d、3个月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 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减轻OPCABG患者术后脑损伤程度,可预防和降低POCD的发生.

  • 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作者:颜翩翩;赖可可;朱鹏;杨谦

    目的 探讨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在非CP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32例OPCABG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6例):对照组(A组)行术中自体血回输,急性血小板分离组(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emic hemodiltion,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输.于麻醉诱导前(T0)、肝素化前(T1)、术后1 h(T2)、术后24 h(T3)各时间点记录有关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记录T2、T3时点引流液. 结果 B组急性血小板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 100±145) ml,采集PRP(166±30) ml,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1 010±210)×109/L,占全身Plt总数(26±3)%.与A组比较,B组T2时点Plt升高明显,T2、T3时点引流液降低、异体红细胞输注率降低(P<0.05),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结论 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在OPCABG中可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减少输血费用,降低术后出血量,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及输血反应的发生.

  • IABP+CABG急救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1例临床护理

    作者:胡绍娟;常丽丽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主要死因,目前其病死率接近70%[1].术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可改善C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及周围血管灌注;术后应用IABP可促进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低心排血量.

  • 地尔硫卓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拔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作者:姚国华;祖力甫卡尔.伊力哈木;韩芳

    目的:探讨地尔硫卓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稳定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经OPCAB手术的冠心病(CHD)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地尔硫卓治疗观察组,每组20例.比较2组拔管前10 min、拔管时,拔管后10 min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2组麻醉后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拔管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HR和MAP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拔管时HR和MAP较拔管前出现显著升高(P<0.01),拔管后10 min HR和MAP又较拔管时显著减低(P<0.05),但仍然高于拔管前(P<0.05).观察组HR和MAP在拔管前10 min、拔管时,拔管后10 min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12.2±5.4) min、(6.2±1.8)min和(12.4±4.3) min;观察组为(12.6±4.8) min、(6.3±2.1)min和(12.6±4.5)min,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尔硫卓能抑制OPCAB术后麻醉苏醒期拔管诱发的心血管反应,对患者的麻醉恢复进度无显著影响.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杜正隆;梅举

    介绍非体外循环(OPCA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发展历史、技术优势、手术适应证以及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认为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术后脑功能意识障碍、记忆力降低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降低,肾功能损伤减少,全身系统的炎症反应轻,术后出血减少,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中其优势更加明显.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