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心脏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心脏外科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适合进行NPPV的患者,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及常规治疗组.记录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测值,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病死率、入组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研究期间,共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3例,符合纳入标准77例,男性48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1.7±11.0)岁,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38例,瓣膜手术20例,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大血管手术7例,其他手术3例.无创通气组(n=39),常规治疗组(n=38).无创通气组再插管率为12.8%,气管切开率10.2%,VAP发生率0,住院病死率12.8%,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84.2%、31.6%、18.4%和26.3%)(P<0.05或P<0.01).无创通气组人组后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8.0(10.5,43.0)h和4.0(2.0,5.0)d,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69.5(3.8,248.0)h和5.0(4.0,9.0)d,(P<0.05或P<0.0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相近[分别为13.0(10.5,20.0)d和17.0(11.0,28.3)d,P>0.05].NPPV治疗后2~ 4h,pH、PaCO2和PaO2均显著改善,心率和呼吸频率减慢(P <0.05或P<0.01),与同时间点常规治疗组水平相近.结论:NPPV选择性用于心脏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可显著降低再插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NPPV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应用的适应证和影响疗效因素.
-
重症监护室并发症的预防
随着现代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和重症监护室(ICU)的建立,危重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
机械通气时如何进行床旁呼吸监测
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床旁呼吸监测,对了解病情变化和指导呼吸机的使用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先进的监护设备和呼吸机都具有床旁呼吸监测功能,包括通气相关的参数、肺功能、呼出气体和呼吸力学等.因此,床旁呼吸监测已经成为了现代重症监护医学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但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呼吸生理学知识来综合分析监测指标,才能够合理应用这些监测指标~([1-2]).
-
2005年ESC急性心力衰竭指南解读
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发表了首个关于急性心力衰竭(AHF)诊断及治疗的指南,目的在于规范成人AHF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重症患者应激反应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人类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SR)的产生机理及对病理生理的影响早被发现.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重症监护医学的不断发展,对ICU中重危和术后患者的SR所产生的后果,有了深入的研究.内脏缺血、缺氧的原因是人体在应激状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分泌"应激激素"(stress hormone,SH),使体内血流重新分布,造成内脏缺血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引发MODS[1].本文拟就这方面的基础作一复习,并就SR的临床危害和防治做一综述和探讨.
-
STABLE技术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
为了适应急诊医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应运而生.新生儿的转运包括转运前、转运途中及转运后的急救复苏、监护、诊断、治疗及护理.新生儿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监护治疗的过程[1],目的是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安全、及时地转往三级专科医院监护中心接受进一步的监护、诊断及治疗护理.如何将基层医院危重新生儿安全地转到三级医院监护中心,如何提高转运成功率,已经成为医护人员共同关心、急需解决的问题.STABLE(sugar,temperature,assisted breathing,blood pressure,lab work,emotional support)的提出,是经验的总结,是系统地应用各项操作及监测技术来维持患儿在转运全程中的生理稳定,为转运成功及今后的康复提供有力保证.我院新生儿科从2004年1月-12月,在转运过程中运用STABLE,无一例新生儿在转运过程中死亡.现就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
五步清单控制感染
如果将阿图·葛文德医生视为哈佛医疗体系应用清单核查的代言人,彼得·普罗诺弗斯特医生则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清单核查代言人.普罗诺弗斯特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麻醉和重症监护医学教授及患者安全专家,他所创建的清单只有简单的五个步骤,主要用于降低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感染率,被称为“普罗诺弗斯特清单”.
-
老年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支持治疗
自从1967年首次报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来,针对ARDS的诱发因素、致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ALI,ARDS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相关呼吸机技术和理论有进展、强效抗菌药物的研发和重症监护医学等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ALI/ARDS的死亡率仍然在30%~40%,甚至国内较大样本量研究报告结果为50%~70%,而其中只有10%~30%(平均16%)的患者死于顽固性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大多数患者是死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且病死率的高低与功能衰竭器官的数目密切相关.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引起小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医学的高速发展,早产儿机械通气理念逐渐完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早产儿的病死率逐渐下降,但BPD发生率却有所增多且日渐受到重视.BPD发病机制主要是在肺发育不成熟的基础上,长期暴露于高氧环境下可引起肺损伤,再加上产前、产后的感染可引起促炎、抗炎因子的释放,以及损伤后血管化失调和肺组织异常修复.在治疗上无固定、完美的策略,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包括保护婴儿避免感染、适当的通气策略、液体控制、早期足够的营养;药物治疗主要为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等,但效果仍值得探讨.
-
ICU护理工作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等重症颅脑疾病是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29万颅脑损伤患者因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或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这些患者多伴有颅内压升高[1].颅内压升高可引起脑结构移位,脑血流量减少,造成脑组织受压、缺血,严重颅内压升高可出现脑死亡征象,危及生命[2].ICU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要进行各项操作,也会影响患者的颅内压[3].我们在查阅国内外重症监护医学和护理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ICU护理工作对颅内压的影响综述如下.
-
他汀治疗能隆低sepsis危险
美国第33届重症监护医学年会上,Yaniv Almog报告了一项临床研究结果.这项于2003年前9个月在Soroka大学医学中心进行的研究显示,因严重细菌感染入院的老年患者如果服用他汀类药物,终发展成sepsis的几率会降低.A1mog表示:"虽然这是个小型研究,但其有力的数据已足以表明他汀治疗能够显著地影响sepsis的发展."
-
重症监护病房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建立和临床危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在国外已有相当的基础,而国内在这方面尚刚起步.为了能使国内及本省市在临床危重症抢救和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立更有目的性和合理性,特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重症监护医学中的应用
总结综述了损伤外科理论在重症监护医学中应用的进展,包括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的进展,以及重症医学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理论救治严重多发伤的策略研究.
-
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在因心力衰竭(心衰)入院的病人中,一部分是首次发生的AHF,大部分是慢性心衰失代偿,都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判断,紧急处理.目前已有数个关于慢性心衰的指南,而无AHF的指南.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发表了首个关于AHF诊断及治疗的指南,目的在于规范成人AHF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鞘氨醇-1-磷酸通路与少突胶质细胞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的存活率逐年提高.脑白质损害(white matter injury,WMI)尤其是脑室旁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影响VLBWI的常见脑损伤类型[1].PVL是早产儿发生脑瘫常见的原因,其可导致白质纤维束囊样坏死或弥漫性非囊样病变,是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