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胡雪飞;张永军;魏丽红;张智慧

    目的 系统评价丙戊酸钠(VPA)联合拉莫三嗪(LTG)治疗癫痫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为临床癫痫的联合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2015年12月,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收录的VPA联合LTG治疗癫痫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患者年龄、用药、疗程、癫痫类型、观察指标等资料,并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15篇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1 687例患者.分配方案的隐藏、盲法、选择性报道存在未知风险,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Meta分析显示,VPA联合LTG治疗癫痫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用VPA[比值比(OR)=5.76,95% CI (3.78,8.78),P<0.001]或LTG[OR=2.80,95% CI(1.83,4.28),P<0.001],神经系统[危险差(RD)=-0.04,95% CI(-0.06,-0.02),P=0.002]、消化系统[RD=-0.05,95% CI(-0.08,-0.02)]、血液系统[RD=-0.03,95% CI(-0.05,-0.01),P=0.040]、皮肤附件[RD=-0.04,95% CI(-0.06,-0.01),P=0.008]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用VPA或LTG.结论 VPA联合LTG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VPA或LTG,且耐受性好.受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限制,该结论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丙戊酸钠联合FOL-FOX4方案对进展期胃癌的增效作用探析

    作者:袁洲杰;高志星;冯玉光;张小茜

    目的 分析丙戊酸钠联合化疗药物对进展期胃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72例,按照随机原则及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FOL FOX4方案常规化疗,观察组采用FOL FOX4方案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口服.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水平;记录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肿瘤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S、PFS均长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MP-2、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t=11.687、12.60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MP-2、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与化疗药物联合可提高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治疗癫痫 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王荡

    目的 研究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治疗各型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将选用丙戊酸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选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情总控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病情总控制率为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65%,6.26%,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治疗癫痫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 4种常用抗癫痫药物血清与唾液中浓度的测定与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中;陈赛贞

    癫痫是一种需长期服药控制发作的疾病,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是目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但4种药物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狭窄,特别是其所具有的药酶诱导作用能够促进自身的代谢[1,2],导致使用剂量与血药浓度、治疗效果相关性的变异,因此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以保证对癫痫发作的控制.

  • 不同剂量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配伍对大鼠抗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及癫痫患者血清药物浓度的影响

    作者:温灿媚;刘玉玺

    目的 探讨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配伍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的影响及部分临床患者的血清药物浓度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利用大鼠抗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模型,按卡马西平40,mg/kg+丙戊酸镁90 mg/kg,卡马西平20 mg/kg+丙戊酸镁68 mg/kg,卡马西平10 mg/kg+丙戊酸镁45 mg/kg的高中低剂量配伍的药物组及假阳性对照组给药10次后,观察大鼠惊厥阈值动态变化趋势和血药浓度,并对部分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的血清药物浓度关系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 各组大鼠末次给药前30 min,高剂量组惊厥阈值高于中低剂量,各时间点不同剂量联合用药组惊厥阈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动物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显示,给药剂量越高,其峰浓度越高,但低剂量组的血药浓度仍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三种不同剂量组的抗癫痫作用均在给药后30 min开始起效,4 h达高峰,维持抗惊厥作用12 h,且其抗惊厥作用逐渐达峰,又逐渐下降,期间波动不大.临床观察组中原用卡马西平治疗者在添加小剂量丙戊酸镁,原用丙戊酸镁治疗者在添加小剂量卡马西平后,添加药物对患者的血药浓度影响不大.结论 不同剂量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在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的抗惊厥作用无明显差异,其血药浓度随剂量的升高而升高.不同剂量的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镁配伍对患者血清药物浓度的影响不大.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及其结果分析

    作者:邹德琴

    目的: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9月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合理给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13~2015年丙戊酸血药浓度共监测179例,在有效浓度范围内(50~100mg/L)的138例,占77.1%,低于有效浓度的28例,占15.6%,高于有效浓度的13例,占7.3%。结论:影响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原因多样而复杂,应重视监测,以保证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

  • 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董建政

    目的:探究癫痫临床以拉莫三嗪、丙戊酸联合用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门诊收治的110例癫痫患者,临床分组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两组,每组55例.常规组给药丙戊酸,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对比治疗前后发病次数,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统计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疾病发作次数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发病次数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癫痫改善率为94.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5.4%,治疗组疾病控制好,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与常规组7.3%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临床癫痫使用拉莫三嗪、丙戊酸联合用药治疗,用药安全性高、疾病改善效果好.

  • 丙戊酸定标液的配制与标定

    作者:周清武;周杰

    目的:探索丙戊酸定标液的配制与标定方法,大限度地降低血药浓度监测成本。方法:丙戊酸钠标准品经过溶解、稀释、定量等步骤得到丙戊酸定标液,并与进口定标液作比较。结果:配制的丙戊酸定标液用于血药浓度监测时,与美国进口试剂无显著差异。结论:自配的丙戊酸定标液可替代进口试剂使用。

  • 丙戊酸对女性癫痫患者体重及体质量指数的影响

    作者:刘金玲

    目的探讨丙戊酸对女性癫痫患者体重、体质量指数的影响。方法对30例女性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1年。起始剂量0.25g,2次/d。服药后无发作,维持原服药剂量继续治疗;若仍有发作,则增加剂量直至无发作,大剂量≤30mg/(kg·d)。比较服药前与服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有无显著差异。结果30例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3个月、6个月、12个月腰围、臀围持续性增加,腰臀比无明显变化。服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体质量指数分别与服药前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5.61、9.04,P<0.01)。结论丙戊酸治疗引起癫痫患者的体重增加,但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还需要更深远的研究。

    关键词: 丙戊酸 女性 体重 影响
  • 3D培养体系下人来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肝细胞的转化

    作者:李嘉晋;王荣丽;李婷婷;何东;石伟

    背景:生物型人工肝的构建有望成为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但构建人工肝的种子细胞来源、培养模式、营养获取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难题,制约血液净化-人工肝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在不添加外源血清等异种来源物质的条件下将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含Transwell小室的6孔板构建3D培养体系,外源添加丙戊酸和尼克酰胺对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将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与生物补片共培养.实验分为5组: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为A组、正常肝细胞为B组、不添加尼克酰胺诱导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为C组、添加尼克酰胺诱导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为D组、在生物外科补片上培养的肝细胞样细胞为E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组肝细胞样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检测D组细胞中肝细胞核因子4α和甲胎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B、C、D组细胞中甲胎蛋白与白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A、C、D组细胞的分化效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组和E组细胞中胆盐输出泵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D组和E组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白蛋白和尿素氮含量.结果与结论:①D组细胞由梭形逐渐转变成多边形;②D组细胞中肝细胞核因子4α和甲胎蛋白呈阳性表达;③D组细胞中甲胎蛋白、白蛋白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A组和C组(P < 0.01);④B组和E组细胞中胆盐输出泵蛋白呈明显阳性表达;⑤E组细胞乳酸脱氢酶活性、白蛋白和尿素氮的含量明显高于D组(P < 0.01);⑥结果表明,外源添加小分子化合物的三维培养体系和生物外科补片联合应用有助于促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

  • 小分子化合物丙戊酸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

    作者:张为众;崔树森;薛金伟;李锐

    目的:观察小分子化合物丙戊酸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10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丙戊酸组3组(n=5).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大鼠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制备单纯坐骨神经轴突切断模型,然后即刻行神经吻合术,假手术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丙戊酸组大鼠在神经修复术后喂食含丙戊酸水(300mg/(kg·d))16周,使血浆浓度达到50 mg/L.16周后,各组大鼠取坐骨神经及双侧胫骨前肌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和神经再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及大小.结果:1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再生的单个有髓神经纤维的大小明显小于假手术组(P<0.001);模型组和丙戊酸组中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量是假手术组的3倍(P<0.001);丙戊酸组大鼠中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②模型组和丙戊酸组大鼠神经再支配胫骨前肌中单个肌纤维大小明显小于假手术组(P<0.05),丙戊酸组再支配胫骨前肌肌纤维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丙戊酸并不能影响神经再支配肌肉组织中肌纤维的大小,但可使神经再支配肌肉中肌纤维数量显著增加,进而增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能力,提示丙戊酸对人体周围神经损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丙戊酸在癫痫大鼠额叶的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

    作者:龙小艳;章蓓;肖波;王煜;谢菊生

    目的研究丙戊酸在癫痫大鼠的额叶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癫痫组,每组各6只.癫痫组大鼠用印防己碱(PTX)腹腔注射点燃,腹腔注射丙戊酸钠400mg/kg后不同时间点收集两组大鼠额叶细胞外液透析液及血标本.结果丙戊酸迅速吸收入额叶中,在额叶中浓度显著低于血中浓度;癫痫大鼠与正常大鼠额叶的神经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给药1h后额叶丙戊酸浓度与血清丙戊酸浓度均呈下降趋势.结论癫痫大鼠与正常大鼠额叶丙戊酸神经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丙戊酸在癫痫大鼠额叶的分布可能与额以局部脑血流量变化、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丙戊酸穿过血脑屏障需单羧酸(MCA)载体转运等因素有关;监测给药一段时间后血清丙戊酸浓度有助于了解脑卒中后晚发性癫痫患者的额叶丙戊酸浓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丙戊酸钠对大鼠坐骨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

    作者:刘世清;吴飞;饶婷;张忠礼;梅红军

    目的:通过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药物实验研究,观察丙戊酸钠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1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采用清洁级SD大鼠36只,行右坐骨神经横形切断后即刻原位吻合术,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丙戊酸钠组、对照组、维生素组.分别在给药后4,,12周以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functionindex,SFI)、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CV)和坐骨神经轴突计数(sciatic nerve axon counting,AC)为观测指标,判断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①术后4,,12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结果:丙戊酸钠组分别为-74.75±1.55,67.41±2.21,55.29±0.82,明显好于对照组-84.60±2.00,79.43±0.72,73.41±0.94和维生素组-77.15±0.90,73.55±0.92,63.48±0.57(P均<0.05).②再生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检测结果:丙戊酸钠组分别为(2 19±0.13),(1.97±0.28),1.61±0.73)ms,明显好于对照组(3.10±2.11),(2.62±1.79),2.58±0.16)ms和维生素组(2.64±1.94),2.59±0.67),2.54±0.09)ms(P均<0.05).③术后12周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丙戊酸钠用药组(152.33±7.88)个/视野优于对照组(116.08±12.63)个/视野和维生素组(136.42±11.41)个/视野(P均<0.05).结论:丙戊酸钠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 丙戊酸钠与止血异常

    作者:刘心洁;韩其政;孙若鹏

    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抗癫癎药,对单纯失神发作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疗效好.丙戊酸钠的抗癫癎作用机制有提高γ-氨酪酸水平及抑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等.丙戊酸钠能引起出血时间延长,这可能与影响Von Willeband因子、减少血小板数量、降低血小板聚集及释放 功能有关.血小板的数量和聚集功能可能与丙戊酸钠的剂量呈负相关.丙戊酸钠对血小板的毒性机制可能在于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及减少血小板表面活化依赖抗原.

    关键词: 丙戊酸 血小板
  • 丙戊酸治疗癫癎过程中肉碱补充疗法研究进展

    作者:许桂花;高宝勤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丙戊酸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引发肉碱缺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肉碱作为机体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因子,它的缺乏可引起各种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并有研究发现其与丙戊酸致死性肝脏毒性相关,如在发病早期即给予肉碱补充治疗,能显著提高存活率.故了解肉碱的生理功能、丙戊酸治疗过程中肉碱缺乏的发生机制以及肉碱的补充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拉莫三嗪血药浓度与剂量 合并用药和年龄关系研究

    作者:李丹;黄绍平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LTG)治疗癫痫的有效率及血药浓度与剂量、合并用药和年龄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儿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癫痫患儿111例,按LTG单药治疗及与丙戊酸(VPA)联合治疗分为2组:LTG单药治疗组58例、LTG+ VPA组53例.其中LTG单药治疗组分为:大年龄组(7~18岁)40例、小年龄组(3~<7岁)18例;LTG+ VPA组依据VPA血药浓度高低分为:VPA高剂量组(0.48~0.62 mol/L) 18例、中剂量组(0.35~ <0.48 mol/L)17例和低剂量组(0.28~<0.35 mol/L) 18例.LTG按常规逐渐加量,在达到目标剂量后1个月即有效维持量时采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LTG、VPA血药浓度.结果 LTG抗癫痫治疗总有效率为82.9%.与VPA合用可提高LTG的血药浓度;VPA血药浓度在0.28~0.62 mol/L时,对于LTG的血药浓度/剂量比值影响一致,不随VPA血药浓度改变.小年龄组患儿LTG剂量与血药浓度无线性相关性,大年龄组成正相关.结论 LTG使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儿发作类型、年龄、合并用药种类、剂量等因素,好是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进行,才能达到佳治疗效果及小副反应.

  • 癫痫患儿丙戊酸相关性高氨血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华青;邹丽萍;李自普;周晓彬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服用丙戊酸(VPA)后高氨血症的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神经科门诊和病房单用VPA且资料完整的癫痫患儿78例,测量其用药后血氨的变化,分析伴或不伴症状的高氨血症与VPA药物剂量、药物浓度、癫痫病因的相关性.结果 单用VPA的癫痫患儿发生VPA相关性高氨血症21例,其中有症状者13例.特发性和隐源性癫痫(ICE)组中的血氨值明显高于症状性癫痫(SE)组(P<0.05),但服用VPA剂量及血VPA药物质量浓度均低于SE组(P<0.05).无症状-ICE组服用VPA剂量低于无症状一sE组(P<0.05)但血氨浓度和血VPA质量浓度与无症状-S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症状-ICE组血氨浓度高于有症状-SE组(P<0.05),但服用VPA剂量及血VPA质量浓度低于有症状-SE组(P<0.05).ICE组内与SE组内无论是否有症状,其血氨、服用VPA剂量和血VPA药物质量浓度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生应密切关注服用VPA的癫痫患儿,一旦发生高氨血症应予停药.

  • 左卡尼汀用于使用丙戊酸的癫痫儿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黄宗瑶;罗蓉;张川;蒋璐灿;黄亮;张伶俐

    目的 评价左卡尼汀用于使用丙戊酸的癫痫儿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 、Embase、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查找使用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的癫痫儿童使用左卡尼汀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原始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3月.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队列研究1项、前-后对照研究4项、病例报告6项,共206例患者.纳入研究质量均为偏倚高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1)左卡尼汀用于VPA过量中毒的癫痫患儿可降低体内丙氨酸转氨酶(ALT)浓度[MD =-63.97,95%CI(-64.98,-62.96),P<0.00001]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浓度[MD=-55.14,95%CI(-56.52,-53.76),P<0.00001];(2)左卡尼汀用于有VPA肝毒性高危因素的癫痫患儿,可降低体内ALT浓度[MD=-12.53,95%CI(-15.32,-9.75),P<0.00001]和AST浓度[MD=-19.45,95%CI(-36.50,-2.40),P=0.03].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左卡尼汀用于使用丙戊酸的癫痫儿童可改善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可提高体内左卡尼汀浓度、降低血氨浓度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证实.

  •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失神癫癎的疗效

    作者:陈倩;李尔珍;王立文;许克铭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单剂治疗儿童失神癫癎的疗效.方法选择1990-04-2004-05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诊断失神癫癎并首选口服丙戊酸患儿123例,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追踪.结果123例患儿中,丙戊酸单药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者105例,发作完全控制率84.4%,其余18例单用丙戊酸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为100%.追踪34例停药后的患儿9个月至10年,其中2例复发,占5.9%.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失神癫癎能使84.4%的患儿发作完全控制,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的临床发作得到完全控制,且起效快.

  • 丙戊酸对癫(癎)患儿血浆氨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朝霞;孙若鹏;孙昭辉;王芳;赵敬杰

    目的 研究丙戊酸(VPA)治疗对癫(癎)患儿血浆氨水平的影响.方法 测定2003-04-2004-0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癎)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VPA的32例癫(癎)患儿和33例与之年龄匹配的对照儿(儿外科患儿)的血浆氨和游离肉毒碱的浓度,并测定32例癫(癎)患儿的VPA的血药质量浓度.对服用VPA的癫(癎)患儿血氨与VPA的剂量、质量浓度、肉毒碱浓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VPA治疗组血氨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意义.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血氨浓度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 VPA治疗可引起血氨浓度增加,且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氨增高的危险因素.

560 条记录 11/28 页 « 12...891011121314...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