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有效性分析

    作者:周善之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丙戊酸治疗无效的51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拉莫三嗪单独用药组19例,拉莫三嗪与丙戊酸联合用药组32例。观察治疗过程癫痫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通过观察得知,本次临床研究的51例癫痫患者在结束拉莫三嗪与丙戊酸联合用药治疗后,病发情况有一定好转,其中有20例(60%)病发得到完全控制,8例(25%)有效,4例(12%)无效,总有效28例(87%);19例患者采用拉莫三嗪进行单药治疗,其中9例(47%)得到完全控制,3例(15%)有效,7例(36%)无效,总有效12例(63%)。通过对比得知,患者采用拉莫三嗪单药治疗与拉莫三嗪和丙戊酸联合治疗无论是控制率、总有效率,还是有效与无效率都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两组药物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采用拉莫三嗪单药或联合丙戊酸的治疗方式能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同时该治疗方式在临床上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与推广作用。

  • 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性分析

    作者:张力

    目的:对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在癫痫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实施治疗的38例癫痫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对比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3.68%、94.74%,二者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各型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康慧聪;胡琦;刘晓艳;许峰;李巷;刘志广;曾铮;王敏;朱遂强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联合拉莫三嗪(LTG)治疗各型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间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癫痫中心的癫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患者入组,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为儿童组及成人组,在3、6、12个月3个时间点分别记录发作频率,分析发作频率的改变情况,计算50%、75%有效率及发作完全控制比率,记录患者随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从而评估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评定疗效的长期性,并分析疗效与发作类型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中均数的两两比较及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患者134例,其中10例退出.在3、6、12个月3个时间点,儿童组每月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56%、62%、70%;成人组每月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74%、82%、85%,成人组稍高于儿童组.联合治疗第3个月时50%、75%有效率及发作完全控制比率即可达:儿童组70.97%~35.48%,成人组83.87% ~43.01%,至联合治疗后的6个月,12个月时仍可达较高比率,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S及SGTCS疗效差于SPS及GS(P<0.05).皮疹是退出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结论 VPA与LTG联合治疗对各型癫痫均有效,可维持疗效稳定长达1年,且对SPS及GS疗效更佳;联合治疗后不良反应无增加,安全性好.

  • 丙戊酸对癫痫患者血浆肉碱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佳;刘凤君;吴逊

    丙戊酸是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可有效控制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对单纯性或复杂性部分发作也有一定的疗效.

  •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6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代谢的影响

    作者:孙妍萍;谭兰;王雁;宋敬卉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6(UGT1A6)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药服用丙戊酸钠且无肝肾功能异常的癫痫患者67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患者的UGT1A6基因552位点的多态性;同时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结果 67例患者中UGT1A6的552位点基因型为A/A,A/C及C/C的例数分别40(59.7%)、24(35.8%)及3(4.5%).A/A组标准血药浓度均值(4.32±0.21)μg·kg·ml-1·mg-1和A/C组(3.43±0.30)μg·kg·ml-1·m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有C等位基因的A/C及C/C作为一组[标准血药浓度均值(3.40±0.28)μg·kg·ml-1·mg-1]与A/A组比较,其标准血药浓度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GT1A6是丙戊酸钠的代谢酶,UGT1A6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丙戊酸钠的代谢,UGT1A6基因552位点含有C等位基因的患者应用丙戊酸钠应较常规增加用药剂量.

  • 丙戊酸及其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

    作者:宋红娟;刘嘉茵;崔毓桂

    丙戊酸盐是抗癫痫治疗的经典药物,女性育龄阶段癫痫的发病比较多见.随着深入了解研究,丙戊酸盐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安全性问题凸显.丙戊酸盐对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不良影响、妊娠期的应用是否致胎儿畸形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以及产后母乳喂养安全性,丙戊酸盐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等,对这些方面进行综述.

  • 丙戊酸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犬器官功能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胡森;侯经元;李琳;杨明星;盛志勇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对致死性失血性休克犬器官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只成年雄性Beagle犬,采用颈总动脉放血(按全身血容量的42%计算)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将模型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休克对照组和VPA治疗组,每组10只.VPA治疗组于失血后1.5 h静脉注射(静注)VPA 100 mg/kg(溶于20 ml生理盐水),休克对照组在失血后24 h内静注20 ml生理盐水;失血后24 h起两组犬均实施延迟静脉补液.在非麻醉状态下测定犬失血前(0 h)和失血后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记录尿量及72 h生存率.结果 两组失血后2 h MAP均显著降低;随后VPA治疗组MAP(mm Hg,1 mm Hg=0.133 kPa)迅速回升,于失血后4、8和24 h显著高于相应休克对照组(58.4±7.6比40.3±5.0,84.4±8.0比56.4±4.4,92.6±10.3比72.6±8.9,P<0.05或P<0.01).VPA治疗组0~8、8~24、24~48和48~72 h尿量均显著多于休克对照组,但仍显著少于失血前(0 h).两组失血后血浆ALT、Cr和CK-MB均较0 h显著升高;VPA治疗组失血后4 h起器官功能指标显著低于休克对照组[ALT(U/L):80.1±9.8比112.2±10.1;Cr(μmol/L):74.5±8.3比88.0±7.6;CK-MB(kU/L):10.39±1.10比13.67±1.46,P<0.05或P<0.01],但失血后72 h仍显著高于0 h(ALT:79.5±7.1比40.5±4.4;Cr:85.6±7.1比46.6±4.8;CK-MB:7.63±0.86比1.66±0.21,均P<0.01).VPA治疗组失血后72 h生存率显著高于休克对照组[70%(7/10)比20%(2/10),P<0.05].结论 犬42%血容量失血后静注VPA能有效提高MAP,增加尿量,减轻器官功能损害,提高72 h早期生存率,有潜力成为战争或突发事故及灾害时低血容量休克现场救治的有效药物.

  • 丙戊酸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罗红敏;胡森;白慧颖;王海滨;杜明华;林志龙;马丽;王欢;吕艺

    目的 研究丙戊酸(VPA)对致死性烫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7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组(n=10)、假烫+VPA组(n=10)、烫伤组(n=29)、烫伤+VPA组(n=29)4组.采用80℃水浴浸泡背部15s、双下肢15s、腹部8s造成55%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假烫组用37℃水浴浸泡,部位和时间与烫伤组相同.烫伤(假烫)后即刻皮下注射VPA300 m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各组分别于烫伤后6h取5只大鼠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化水平;各组余下大鼠观察12h生存情况.结果 与假烫组相比,烫伤组大鼠伤后6h血浆CK-MB水平明显升高(U/L:5 438.0±413.6比2 881.0±324.8,P<0.05),心肌组蛋白3第9位乙酰化的赖氨酸(Ac-H3K9)水平明显降低(灰度值:0.55±0.18比1.00±0.20,P<0.05),心肌caspase-3活化水平明显增高(灰度值:1.75±0.25比1.00±0.18,P< 0.05);而给予VPA处理后能明显降低血浆CK-MB水平[(4018.0±388.3) U/L],明显升高心肌Ac-H3K9水平(灰度值:2.20±0.23),明显降低心肌caspase-3活化水平(灰度值:1.33±0.20),与烫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VPA能显著延长大鼠烫伤后存活时间,12h时大鼠存活率可由0升高至50%(P<0.05).结论 VPA能改善致死性烫伤休克大鼠心肌酶学指标并延长其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与其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caspase-3的抑制作用有关.

  • 丙戊酸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颅内出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海飞;李征洋;唐杰庆;沈红石;吴天勤;秦龙梅;崔庆亚;任永亚;余自强

    丙戊酸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广泛用于各种癫痫的治疗和预防.但是该药也有较多不良反应,在血液学方面可引起血细胞减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甚至出血等不良反应.近我科成功收治一例听神经瘤术后使用该药导致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颅内出血病例,现报道如下.

  • 丙戊酸钠协同5-氮-2'-脱氧胞苷对U266细胞RASSF1A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作者:卢菲;刘传方;马道新;刘彦平;孔海丽;张晶晶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2'-脱氧胞苷(5-Azs-CdR)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钠(VPA)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中Ras相关区域家族1基因(RASSF1)的表达调控以及对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5-Aza-CdR、VPA单独或联合干预U266细胞,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法检测药物干预前后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和RASSF1A 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未经药物处理的U266细胞检测到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RASSF1A基因微弱表达,5-Aza-CdR可逆转RASSF1A基因CpG岛高甲基化.诱导U266细胞RASSF1A基因呈剂量依赖性表达(P<0.05),VPA不能诱导U266细胞RASSFlA基因表达,联合用药组U266细胞RASSF1A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

  • 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及丙戊酸钠治疗作用的观察

    作者:张川;申长虹

    目的建立海人酸癫痫动物模型并给予丙戊酸钠治疗,探讨其治疗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置于立体定向仪上,于右侧海马注射海人酸制备大鼠癫痫模型.根据癫痫发作病程,随机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慢性期等实验组;另设丙戊酸钠治疗组,分别于海人酸注射后24h和自发性癫痫出现后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在实验过程中以视频录像监测大鼠症状的改变,深部脑电图观察癫痫的病理过程及丙戊酸钠治疗前后脑电活动的改变.组织切片经Nissl和Timm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数目、苔藓状纤维发芽.结果(1)电生理学改变:海人酸注射后数分钟大鼠即出现癫痫发作并呈现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等病变过程.脑电图于急性期和慢性期均表现为典型的癫痫发作电活动及发作间期表现.(2)病理学改变:海马神经元死亡主要出现在急性期,以实验侧CA3、CA4区为明显,齿状回无明显神经元缺失.Timm染色显示从静止期开始出现苔藓状纤维发芽并进行性增加.(3)丙戊酸钠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变:早期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可抑制癫痫发作及其症状的发展;出现自发性癫痫后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欠佳,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结论海人酸模型是模拟人类颞叶癫痫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早期丙戊酸钠治疗效果较好,否则不能有效控制癫痫.

  • 癫(癎)社区防控策略可使更多农村地区癫(癎)患者受益

    作者:王文志;王晓玮

    癫(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反复发作,甚至迁延终身.该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本人身体和心理健康,也给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估计,全球约有逾50×106例癫(癎)患者,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癫(癎)患病率是发达国家的2~3倍,且60% ~ 90%的患者未接受治疗或仅接受非正规治疗[1-2].癫(癎)的高患病率、高病死率及其对患者身心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针对癫(癎)的各方面研究正在不断加强,治疗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当前采用的有效治疗方法仍以抗癫(癎)药物(AEDs)为主.大量临床研究结果业已证实,只要诊断明确、治疗得当,有70%~ 80%的患者可以通过抗癫(癎)药物控制发作,而且对其日常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3].

  • 丙戊酸钠对儿童癫(癎)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安全性评价

    作者:王海姣;李倩;谭戈;朱丽娜;储珊珊;刘凌

    目的 系统评价丙戊酸钠对儿童癫(癎)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安全性.方法 以epilepsy、bone、child等英文词汇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SCOPUS)、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丙戊酸钠对儿童癫(癎)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影响的队列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和RevMan 5.2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获得1455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终纳入13项高质量(NOS评分≥6分)临床研究共计683例丙戊酸钠组患儿和436例对照组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丙戊酸钠组患儿仅股骨骨密度低于对照组(MD=-0.037,95%CI:-0.069~-0.005;P=0.020),而腰椎骨密度(MD =-0.019,95%CI:-0.044 ~ 0.006;P=0.140)以及血清钙离子(SMD=-0.284,95%CI:-0.951 ~ 0.382;P=0.400)、磷离子(SMD=-0.164,95%CI:-0.457 ~ 0.129;P=0.270)、碱性磷酸酶(SMD=0.363,95%CI:-0.294 ~ 1.020;P=0.280)、甲状旁腺激素(SMD=0.102,95%CI:-0.291 ~ 0.495;P=0.610)、25-羟基维生素D(SMD=-0.104,95%CI:-0.620 ~ 0.413;P=0.69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显示,股骨骨密度、血清磷离子和25-羟基维生素D的Meta分析结果不稳定,解释结果时需谨慎.结论 丙戊酸钠对儿童和青少年癫(癎)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较小,但应注意监测股骨骨密度.

  • 丙戊酸单药治疗与癫(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间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倪冠中;秦家明;方子妍;陈义书;陈子怡;周珏倩;周列民

    目的分析癫(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与丙戊酸单药治疗间的关系.方法选择epilepsy、valproate、homocysteine和epilep*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3年8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等数据库,获得丙戊酸单药治疗与癫(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间关系的相关英文文献,均为丙戊酸单药治疗的癫(癎)患者与正常对照受试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的病例-对照临床研究.通过Newcastle-Ottawa量表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Stata 12.0统计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英文文献8篇,包括266例行丙戊酸单药治疗的癫(癎)患者和489例正常对照受试者,所有纳入文献质量评分均>6分.Meta分析显示,丙戊酸单药治疗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SMD)=0.620,95%CI:0.320 ~0.920;P=0.000];经异质性检验存在显著异质性(I2=65.600%,P=0.005),根据不同地区和受试者年龄差异行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西亚组癫(癎)患者异质性风险(I2=47.400%,P=0.107)较整体(I2=65.600%,P=0.005)降低.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Meta分析之稳定性,当任何一项研究被剔除后,相应的SMD值均不发生变化,表明分析结果稳定性良好.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可显著增加癫(癎)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后者是否受种族因素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 丙戊酸诱导胶质瘤细胞自噬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付军;邵翠杰;陈芙蓉;陈忠平

    目的 对丙戊酸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的过程进行观察,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丙戊酸处理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T98G和SF295,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并计算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测定仪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及自噬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经丙戊酸处理后细胞内LC3-Ⅱ、Beclin-1、p-Akt和p-p70S6K等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不同浓度丙戊酸处理后,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T98G和SF295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其胶质瘤细胞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2.45±0.32)、(4.78±0.62)和(6.62±0.95)mmol/L,其中丙戊酸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具有较明显的杀伤作用(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胞质内有大量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其自噬水平随丙戊酸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经丙戊酸处理后,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p-Akt和p-p70S6K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丙戊酸可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自噬,其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自噬的机制可能与阻断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治疗药物监测在丙戊酸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庄星星;苗仁华;倪受东;李萌

    近年来,丙戊酸有关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报道较多.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药物监测作为丙戊酸剂型选择和治疗方案调整的参考依据,可以提高丙戊酸临床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考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丙戊酸在临床使用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对丙戊酸的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癫痫的药物治疗及其进展

    作者:邵晓秋

    尽管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及电生理技术的进展,癫痫外科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药物治疗仍然是癫痫治疗的主要手段,大约70%~80%的患者可以从药物治疗中获益.自1938年苯妥英钠问世以来,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包括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朴痫酮、乙琥胺及一些苯二氮卓类药物.

  • 组蛋白酶抑制剂丙戊酸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祖细胞的作用

    作者: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是一种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AML细胞在表型特征和增殖潜能上有不同的特点.与正常的重组干细胞相似,AML所有亚型的白血病祖细胞只存在于表达CD34+38-的人群中.

  • 丙戊酸钠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及诱导分化和凋亡机制的研究

    作者:张志华;赵蕾;王辉;朱翠敏;田文亮;郝长来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通过抑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消除AML1-ETO融合蛋白转录抑制作用,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VPA处理Kasumi-1细胞不同时间后,应用台盼蓝拒染人工计数法观察VP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检测髓系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水平的变化,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VPA能显著抑制Kasumi-1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VPA处理Kasumi-1细胞72 h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33 mmol/L;VPA处理后,细胞周期检测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高;VPA能诱导髓系分化抗原CD11b表达水平的阳性率升高,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VPA能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Kasumi-1细胞经VPA 3 mmol/L处理72 h后,出现典型的凋亡细胞所具有的梯形DNA条带.结论:VPA能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诱导细胞部分分化和凋亡.

  • 丙戊酸和托吡酯治疗癫癎患者长程视频脑电图分析比较

    作者:刁芳明;徐鋆阳;李秋玲;莫志铭;石红婷;陈霄莲;徐凤霞;董亚贤;胡湘蜀

    目的:分析比较口服丙戊酸(Valproate,VPA)和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癫癎患者长程视频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对152例单独应用丙戊酸和129例单独应用托吡酯至少两年无发作的癫癎患者脑电图进行分析和比较,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次24小时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期间间隔至少2年.结果:丙戊酸钠组,136例患者癫癎发作波明显减少或消失,15例患者癫癎发作波无明显减少,1例患者癫癎发作波增加;托吡酯组,112例患者癫癎发作波明显减少或消失,16例患者癫癎发作波无明显减少,1例患者癫癎发作波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戊酸钠和托吡酯均可使症状性癫癎或原发性癫癎的临床发作得到控制,与脑电图的改变基本一致.

560 条记录 9/28 页 « 12...6789101112...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