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清多肿瘤标志物改变
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患者预后差,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检查手段有限,对胰腺癌转移监测则更为困难[1-3].我们采用HD-2001A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3例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清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肿瘤转移的内在联系,为临床监视肿瘤转移提供有用信息.
-
培美曲塞化疗致胰腺癌肝转移病灶消失一例
1.临床资料:病人,女,67岁,于2006年9月因主诉"反复中上腹胀痛1个月余"入院.反复中上腹疼痛,呈牵拉痛,与饮食无关,当时无远处放射,偶有暖气,无反酸,不伴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呕血黑便,无黄疸及陶土便.实验室检查,AFP:3.2μg/L,CEA:17.32μg/L,CA<,19-9>:>1000 U/ml,CA<,125>;369 U/ml.B超提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胰腺低回声病变.CT提示:胰头部见不规则的低密度结节影,直径约2 cm,增强后轻度不规则强化.肝内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影,大的4.5 cm×4 cm.
-
3TSR对裸鼠胰腺癌肝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深,80%以上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广泛的局部侵犯及淋巴、血行转移,其中半数以上为肝转移[1-2].因此,迫切需要可应用于临床的能抑制胰腺癌生长并阻断其转移的药物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随着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的深入,抗血管生成治疗为肿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3TSR(three hrombospondin-1 type 1 repeats)是早发现的抗新生血管形成和抑制肿瘤生长药物TSP-1(Thrombspondin-1)的功能结构域,具有与TSP-1相似的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而其他作用少,我们初步研究表明3TSR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34].本研究利用TSP-1的抗新生血管形成的结构功能域3TSR,探讨其单用或合用健择(gemza)对裸鼠胰腺癌肝转移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非霍奇金淋巴瘤肝胰受侵误诊为胰腺癌1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发于淋巴结为常见临床表现,也可见于淋巴结以外的组织器官,但侵及胰腺极为少见,易误诊为胰腺实体肿瘤.从而延误治疗.我科曾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肝胰受侵误诊为胰腺癌肝转移1例.报告如下:
-
胰腺癌肝转移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胰腺动脉局部灌注化疗对胰腺癌肝转移的反应率、生存时间以及术后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方法: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对125例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进行了265次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联合胰腺病灶放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胰腺动脉灌注化疗220例次,桡动脉留置导管持续胰腺动脉灌注化疗45例次.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对介入治疗的反应,分析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调查患者临床特征、肿瘤大小和治疗等各种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125例患者进行了265次介入治疗,对其中10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12例患者肿瘤对治疗有部分反应,17例患者对治疗有轻微反应,68例患者肿瘤无明显变化,8例患者肿瘤进展.平均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7个月和3.8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肝脏体积的75%和乳酸脱氢酶浓度影响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若患者对介入反应良好,则生存时间也会相应延长.结论:介入治疗可以使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肿瘤缩小,病情稳定.其中肿瘤大小、乳酸脱氢酶浓度和对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性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
以持续性发热为首发症状的胰腺癌肝转移一例
患者男,39岁,因"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7个月伴发热3周"入院.入院前3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午后明显,体温38~39℃,高达40.2℃,伴寒战.入院体检:体温38.4℃,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扪及肿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5×109/L,中性粒细胞0.65,血红蛋白110 g/L,总蛋白73.3 g/L,白蛋白43 g/L,血钾4.2 mmol/L,血钠137 mmol/L,血氯99 mmol/L,癌胚抗原2.41μg/L,CA19-9 431 U/L.胸片:双肺未见异常.腹部B超:肝左叶多发实性肿物,直径1~2 cm,边界清晰.腹部CT:肝脏多发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应用萘普生(250 mg)可有效控制体温,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患者持续发热与胰腺癌肝转移有关.入院行化疗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化疗结束1周后患者又出现持续发热(38~39℃).
-
周仲瑛医案 苦辛酸法治疗胰腺癌肝转移
1病历摘要曹某某,男,69岁.1996年1月31日初诊.患者嗜酒数十年,1995年3月突发满腹剧烈疼痛,经作腹部CT检查示:胰腺癌,肝右叶有低密度影.
-
动脉灌注化疗联合HIFU治疗及全身化疗治疗胰腺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胰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呈增多趋势,已成为癌症致死第4位病因,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方法,但由于80%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只有10%~15%的患者拥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必须综合应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和支持对症等治疗手段.
-
恶性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35岁,因"上腹胀疼不适1个月"入院.伴纳差、消瘦,无心悸、出汗、饥饿感及晕厥.查体:一般情况好,消瘦、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上腹部触及一10cm×10 cm大小包块,表面不光滑,轻压疼,边界欠清晰.CT示胰头区7 cm×7 cm大小包块,囊壁较厚,肝右叶2 cm×2 cm大小低密度区两处,诊为胰腺癌肝转移.
-
整体护理在胰腺癌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02~2006年我科治疗胰腺癌肝转移患者2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疼痛的护理(1)卧位:在护理中发现,左侧或仰卧为佳.(2)分散注意力:如看电视、听音乐、适当亲属探视、抚摸(尤其是疼痛部位),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3)心理护理:诚挚关心、同情、体贴患者,评估焦虑程度与造成其焦虑、恐惧的原因,鼓励患者说出不安的想法或不适的感受,耐心恰当解释其提问,增强生存、治疗信心.(4)合理运用止痛剂: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平痛新、杜冷丁或吗啡等.
-
硬膜外自控镇痛在晚期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疼痛是癌症病人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的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癌痛的逐渐加重,病人受疼痛的折磨达到痛不欲生的程度.控制癌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带瘤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是近年来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止痛方法之一[2],国内多用于术后镇痛[3].我院近两年来采用PCEA治疗39例晚期癌症病人,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观察病例39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9岁.21例肺癌(13例术后)骨转移,9例乳腺癌(5例术后)骨转移,3例肝癌及2例胰腺癌肝转移,1例膀胱癌术后复发骨转移,1例胃癌,2例直肠癌.上述患者均进行放、化疗、中医药等综合治疗,但疼痛剧烈,使用大剂量口服及肌注阿片类镇痛药效果不明显,且副作用大.
-
胆汁中K-ras基因突变对胰腺癌肝转移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胆汁中K-ras基因突变检测在胰腺癌肝转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建立胰腺癌及胰腺癌肝转移的大鼠动物模型,收集模型大鼠的胆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胆汁中K-ras基因12密码子点突变情况并与病理切片法相比较.结果 16例胰腺癌动物模型胆汁标本中无K-ras基因突变(0/16),19例胰腺癌肝转移动物模型胆汁标本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84.20%(16/19).胰腺癌肝转移胆汁K-ras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为84.20%,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4.20%,阴性预测值为85.70%.结论 胰腺癌肝转移胆汁中K-ras基因可以发生突变,其突变率高,特异性强,可能为胰腺癌肝转移早期诊断的初步筛选提供新的方法.
-
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晚期癌痛治疗中的应用
癌痛是癌症病人尤其是晚期癌症病人的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癌痛的逐渐加重,病人受癌痛夜以继日的折磨,达到了痛不欲生的程度,所以控制癌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带瘤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是近年来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止痛方法之一〔2〕,国内多用于术后镇痛〔3〕.我院近两年来采用PCEA用于39例晚期癌症病人镇痛,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观察病例39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9岁.21例肺癌(13例术后)骨转移,9例乳腺癌(5例术后)骨转移,3例肝癌及2例胰腺癌肝转移,1例膀胱癌术后复发骨转移,1例胃癌,2例直肠癌.上述患者均进行放、化疗、中医药等综合治疗,但疼痛剧烈,使用大剂量口服及肌注阿片镇痛药效果不明显,且副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