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不同种类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LVT)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生情况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及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优劣以及口服抗凝药物佳时间的选择.方法:选取2012~2017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所有确诊心肌梗死后LVT形成的145例患者作为LVT组,随机抽取同时间段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未形成LVT的238例患者作为非LVT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新发体循环栓塞事件,次要终点为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终LVT组有136例,非LVT组有216例患者参与了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3.8个月.新发体循环栓塞在LVT组共有23例(16.9%),非LVT组共有11例(5.1%),LVT组发生风险更高(HR=5.8,95%CI:1.51~8.98,P<0.001);LVT组口服华法林患者70例,口服利伐沙班56例,口服华法林患者中12例(17.1%)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口服利伐沙班患者中有2例(3.6%)出现新发体循环栓塞,两者在栓塞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vs 3.6%,HR=2.138,95%CI:1.086~3.974,P=0.029),口服华法林患者中共11例(15.7%)出血,口服利法沙班患者中5例(8.9%)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95%CI:0.832~1.245,P=0.32).口服抗凝药物<5个月,5~11个月,12~14个月、15~18个月发生栓塞事件分别为7例,4例,2例,1例(P=0.021).结论:LVT是体循环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NOACs与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相比可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基础上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且抗凝时间越长,发生栓塞事件的概率越小.
-
谈医学生涯中部分难忘的病例(三十七)
病例76风湿性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频发多处体循环栓塞血栓堵在二尖瓣口导致心脏骤停
干部,男性,42岁。1954年(当年17岁)查体发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当时上五楼稍觉气短,休息后即恢复,全身无特殊不适。嗣后参加工作。1978年穿大衣走路即觉疲劳,上一层楼有心慌、气急、胸闷等症状,未就诊。1979-3-7突然发作心跳、气急、胸闷、心跳不齐,到某医院就诊,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收入该院。经用地高辛,心率减慢,予服奎尼丁0.2 g,3次/日,共4天,心律未转复,症状好转,1979-3-17出院。1979-3-29看中医时突然出冷汗,说不出话,予服氨茶碱、“心得宁”后送我院急诊,意识清楚,失语,右腿发麻,伴恶心、呕吐,吐出为胃内容物,并感腹部隐痛,予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等治疗,稍平稳,当日收入院。 -
心房颤动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8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约为7.5%[1].它不但使患者频繁心悸,而且心房的不规则颤动易产生左心房血栓,导致体循环栓塞、脑卒中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引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律失常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从遗传学角度寻找房颤相关致病基因是其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对目前进行的遗传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从基因的角度探讨房颤的发病机制,为将来实现"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
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肝动静脉分流(hepatic arteriovenou shunt,HAVS)是肝动脉与门静脉、肝动脉与肝静脉之间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通路,多见于肝癌,发生率为14%~63.2%[1-3] .也可见于外伤、肝血管瘤、肝硬化、肝穿刺活检、肝脓肿、布加综合症等疾病.肝动静脉分流分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y-portal Venous Shunt,APS)和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rtery-hepatic vein shunt,AHVS),前者更常见.肝APS可引起或加重门脉高压症状,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严重者可危急生命;HAVS可增加肿瘤细胞经门脉、肝静脉向远处器官扩散的机会;HAVS可增加肝脏影像诊断的假阳性率;在介入治疗中,碘油可通过分流途径引起肺脏和体循环栓塞,并且由于分流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直接影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疗效.所以了解 HAVS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的临床观察与指导
华法林是临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预防血栓形成及体循环栓塞的常用抗凝药,其抗凝效果好坏直接关系患者的术后健康.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月共5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服用华法林的观察与指导体会总结如下:
-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疗效观察分析
心房纤颤(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主要危害是使心排血量减少,心功能恶化,体循环栓塞.据统计,60岁以上普通人群中其发生率为1.8%~2%[1].奎尼丁、普罗帕酮、胺碘酮和索他洛尔等为临床常用药.胺碘酮1961年问世以来,开始用于治疗心绞痛,后来则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由于其疗效独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与欢迎.现就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9月应用胺碘酮治疗房颤36例的转归分析如下.
-
心房颤动致脑梗死伴心肌梗死与右下肢动脉栓塞1例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由于心房肌不协调,特别心耳处的肌肉几乎无收缩[1],导致血流缓慢、停滞、左心房扩张和淤血,一旦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栓塞,其中以脑动脉栓塞为常见.2011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房颤致大面积脑动脉梗死伴心肌梗死与右下肢动脉栓塞1例.
-
电复律前后的抗栓问题
1 房颤复律与体循环栓塞体循环栓塞是伴随复律(cardioversion)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发生在体内和体外电复律、药物复律和自发复律时.Bjerkelund和Orning在一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电复律前后未抗凝者栓塞发生率为5.3%,接受抗凝降低至0.8%.Goldman报告,400例房颤病人口服奎尼丁复律栓塞发生率为1.5%,这与Lown 在450例电复律患者观察到1.2%的栓塞发生率是类似的.
-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简介(2)
六、瓣膜性心脏病的抗栓治疗-原位或人工瓣1.1伴房颤或体循环栓塞病史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AF或既往有体循环栓塞的患者:1.1.1推荐长期OAC治疗(目标INR,2.5;范围:2.0~3.0)(证据:1C+).
-
左心耳功能的超声检查研究进展
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为延续于左房的一盲端结构,在一些疾病中,它的结构及功能会发生变化,故可通过对左心耳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及转归.左心耳功能异常使心耳内血流异常,可促进左房血栓的形成,使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另外,作为左房的一部分,当左房功能异常时,左心耳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心房颤动(房颤)时,左心耳的血流分布同窦性心律时明显不同;又如,在房颤转复后,同左房一样,左心耳也会产生一过性的功能恶化,即左心耳出现顿抑(stunning)现象,这对血栓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主动脉瓣狭窄合并下消化道大量出血1例
主动脉瓣狭窄多继发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畸形,部分老年人可伴有退行性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且容易并发心率失常、心脏性猝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体循环栓塞,晚期合并心力衰竭.约15%~25%有胃肠道发育不良,可合并胃肠道出血,但出血多为隐匿和慢性,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出血常可停止.
-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58例观察
阵发性心房纤颤(P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颇的发生率为1%,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也见于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发展为永久性房颤,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影响心功能,还有较高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因而防治阵发性房颤显得尤为重要.
-
超声心动图对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检查意义
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tion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NVM)又称为非致密性心肌病,为胚胎期心肌致密过程失败导致的心肌病. 由于正常心内膜胚胎发育停止,正在发育过程中的心肌小梁压缩不良,心肌呈海绵状,导致的一种先天性心肌病,主要累及左心室,也可累及右心室. 本病的主要危险是:未致密化心室的心功能减低、室性心律失常、心内膜血栓伴体循环栓塞. 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提高以及超声检查者对NVM图像特征的逐渐认识, 本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当超声检查发现特征性图像时,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存在.
-
体循环栓塞常见心源性栓子及其超声心动图诊断
体循环栓塞的栓子来源一般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急性栓塞80%~90%来源于心脏,2/3合并心房颤动,常见的心脏病有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栓子以左心房室内血栓脱落为常见,另外还可见于赘生物、心脏肿瘤等脱落。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通过对心脏各切面的扫查可以准确地评价是否有心源性栓子的存在,具有快速、准确、可重复、无创性等特点,现将心源性栓子的超声心动图的表现总结如下。
-
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分型
心房颤动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后能引起心脏解剖学及电学重构,形成心房颤动的连缀现象[1],①在易感个体心率过快可导致低血压肺淤血或心绞痛,②心房颤动终止后的停顿间歇可引起晕厥,③常能引起体循环栓塞,④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与持续的快心室率相关的心肌病,⑤因心悸而引起焦虑.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故应该积极治疗,为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现就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及心电图分型作简要概述.
-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事件的临床研究
心房颤动患者除血流动力学变化外,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是个重要问题.一些病人有高度的危险性,很多研究评估了心房颤动患者栓塞的危险性及抗凝、抗小板治疗的好处,目前推荐的抗凝治疗首选药物为华法令[1].
-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2例报告
文献报道,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体循环栓塞占风湿性心脏病发病人数的20%,其中脑栓塞占2/3[1],而合并冠状动脉栓塞致急性心肌梗塞较少见.近3年我院收治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现报告如下.
-
心房颤动40例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1].房颤危险的并发症为脑血栓栓塞,较正常人高出5倍,房颤患者不仅发生体循环栓塞的风险大大增加,也完全有可能在右心形成血栓并导致肺栓塞[2],所以有效防治房颤是很有必要的.
-
抗凝治疗对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病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对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体循环栓塞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抗心衰与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抗心衰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情况,实验组84例,有1例因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死亡、3例失访;对照组84例,1例因合并肿瘤退出本研究、4例失访;主要终点事件(脑梗死),实验组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7例,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85.89%(1.25% vs 8.86%,P=0.037,OR=0.14,95%CI为0.101~0.1971);联合终点事件17例,其中实验组4例,对照组13例,因此实验组较对照组危险率降低69.62%(5.00% vs 16.46%,P=0.034,OR=0.30,95%CI为0.257~0.341),两组联合终点发生率经Logrank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研究对象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实验组出现7例轻微出血事件。结论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肌致密不全患者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程度较轻,可为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
左房粘液瘤致多发颅内动脉瘤机制初探
心房粘液瘤是心脏常见的肿瘤,其生物学特性被认为是良性肿瘤,并发症主要是栓塞,右房粘液瘤主要导致肺栓塞,左房粘液瘤常见的是脑栓塞,其次为体循环栓塞.而栓塞常造成多种多样的系统损害,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所以心房粘液瘤的危害性较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恶性肿瘤.文献报道心房粘液瘤可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损害,有一部分表现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及继发的缺血或出血性损害[1,2],我中心已将一左房粘液瘤手术切除近两年后发现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进行了报道[3],本文结合近30年来的中外文文献对左房粘液瘤致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做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