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余忠琴;朱辉银;李涛;肖玉;张勇;席世兵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78例,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并行左右心导管、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检查,应用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治疗[方法:蘑菇伞封堵法、弹簧栓法、Amplatzer第二代封堵器(ADO-II)封堵法],术后即刻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随访观察。结果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成功率98.9%。失败原因:大型PDA1例,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放置封堵器后血压下降1例。并发症:术后1h封堵器脱落1例,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1例,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快1例,溶血1例。结论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治疗创伤小,操作安全,并发症低,在适应证范围内可以替代外科治疗。

  •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可行性评估

    作者:吴炳祥

    肺动脉高压是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能否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特别是重度肺动脉高压实施外科修补或介入封堵一直存在争议。大多医学中心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评估手术是否可行,因此,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本文就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AH-CHD)的手术可行性评估做出阐述。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作者:崔婷;秦永文

    对180 例施行介入封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继发孔性房缺(ASD)77例,室间隔缺损(VSD)5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1例,房缺合并室缺1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室缺1例,室缺合并下腔静脉易位引流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7%(13/180),无死亡病例;术中发生率2%(4/180),术后发生率5%(9/180),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组为5%(2/ 42),房缺封堵术组为4%(3/ 78),室缺封堵术组为13%(8/62),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表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仍具有一定风险,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中,且室缺封堵术发生率高,对并发症尽早发现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改良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刘传红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开胸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室间隔缺损导管介入治疗始于1988年,我们自2003年应用与新型Amplar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O)构造相同的国产VSO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介入封堵治疗多孔房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熊斌;许有凡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多孔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多孔 ASD 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的资料。结果42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均未出早期及远期并发症,且治疗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室内径、肺动脉压力较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术后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2例出现一过性Ⅰ度及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均于5 min 内消失。结论采用介入封堵治疗多孔 ASD,临床疗效好,创伤小且术后并发症少。

  • 房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联合介入封堵治疗1例

    作者:王燊;程应樟;李运德;吴清华;程晓曙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随着疾病的进展,容易合并肺动脉高压. 房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否能介入封堵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报道1例靶向药物治疗联合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体会.

  • 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和外科修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作者:朱云民;孙晓斐;徐勤成;张申;丛培玲;任长杰;郝丽

    目的 研究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和外科修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并发症.方法 对80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外科组40例和TCVSD组40例进行了3~10个月随访,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结果 TCVSD组38例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5%),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2例(均小于2mm),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无死亡,术后出现残余分流1例(3~4mm),心包积液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2组间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而术前、后比较各组组内LVEDD、LVEF、LAD、SPAP、FS均P<0.05;术后组间比较LVEDD、LVEF、LAD、FS 、SPAPP均 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CVSD术组与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多功能超声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室功能

    作者:卢启秀;类强;孙晓斐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心动图(3-DE)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右心功能改变情况及手术效果评估.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三维超声心动图圆盘总合法测量3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介入封堵前(术前组)后(术后组)右心功能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 手术前RVEDV、RVESV、RVSV均大于对照组,RVEF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发现ASD组RVEF与Qp/Qs呈中度负相关(r=-0.53,P<0.05); 房间隔缺损患者在超声监视下封堵后RVEDV、RVESV、RVSV均较术前有明显减小,RVEF明显增加.结论 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功能减退与分流量的大小有正相关性,介入手术修补房间隔缺损可使心功能得到根本改善,达到治愈的目的 .

  • 巨大动脉导管未闭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介入封堵成功1例

    作者:张新才;刘同祥;赵令时;孙红霞

    患儿,女,1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0年于2004年8月17日收住心外科病房.患儿3个月时因感冒于当地医院就诊而发现心脏杂音,当时做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PDA),未行进一步处理.患儿平时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体格检查:T 36.6℃,P 90次/min,R 19次/min,BP 13.3/9.3 kPa.发育欠佳,体重仅18 kg.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粗糙、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向左锁骨下传导.X线检查示心尖圆隆上翘,向左延伸,食道受压并向脊柱移位,心前间隙变窄,双肺纹理增多紊乱.心脏彩超示PDA呈窗形,直径17.8 mm,心脏外科考虑手术难度较大,故转入心内二科行介入封堵术.

  • 动脉导管未闭飞行员介入封堵后飞行合格1例

    作者:廉武星;黄敏

    患者,男,27岁,歼-7飞行员,总飞行时间450 h.于2009-12在笔者所在医院年度大体检,无不适.查体:胸廓扁平,心前区无隆起,无异常搏动,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 cm处,搏动直径约1.5 cm,未触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53次/min,律齐,心音正常,未闻及额外心音,A2>P2,平卧位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前倾位活动后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杂音,且与心音无关.

  •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作者:张玉展;李红昕;刘海涛;黄犇;似继承;曾祥瑞;李娜;孙晓玉

    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33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骨左缘第2肋间作长1.5~2.5 cm切口,显露肺动脉并于肺动脉前壁缝荷包,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置入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结果 封堵成功32例,失败1例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3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 微创封堵大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张玉展;李红昕;刘海涛;黄犇;似继承

    目的:探讨微创封堵治疗大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中、长期效果,评估短边ASD封堵的安全性.方法:125例继发孔ASD患者分为2组:Ⅰ组76例,缺损的1个边缘≤5 mm;Ⅱ组49例.缺损边缘均>5 mm.右胸骨旁第3或第4肋问作长1.5~2.5 cm切口,右心房缝荷包,经食管起声心动图引导下通过右心房荷包王八封堵器,封堵ASD.结果:Ⅰ,Ⅱ组各有1例封堵器脱落;心内操作时间Ⅰ组为(22±10)min,Ⅱ组为(16±11)min(P<0.05);术后即刻残余分流率32.5%,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5,7 a残余分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9 a,未发生晚期并发症.结论:微创封堵大型继发孔ASD中、长期效果满意.短残边的大型继发孔ASD惠者应用较大封堵器不影响封堵成功率.

  •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治疗术后中远期效果评估

    作者:王忠民;高传玉;彭帮田;吴秀娟;李方坤;刘煜昊

    目的 评估老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60岁)行介入封堵术后中远期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继发型ASD 35例,术前1 d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值、肺动脉压力,行胸部X线检查,测心胸比值(C/T),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于术后1~3 d、1个月、3~6个月、1~3 a对以上指标进行随访.结果 与介入封堵术术前相比,术后RVEDD缩小,LVEDD增大,心胸比(C/T)及肺动脉压力下降,活动耐力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3 a随访中LVEDD、RVEDD、C/T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F与3~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在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老年ASD封堵术后,心脏结构、心功能、心电活动得到改善,中远期随访中未见心脏结构异常、负荷增加及肺动脉压力升高,提示介入封堵术对伴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的老年ASD患者的中远期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 单纯股静脉途径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疗效分析

    作者:王芳洁;冯迎军

    目的 探讨单纯股静脉途径经导管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纯股静脉途径经导管介入封堵PDA 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5个月 ~6岁,平均1岁9个月;体质量4.9~22.5 kg,平均9.7 kg.穿刺股静脉,导丝导引下送入猪尾巴导管经动脉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置入封堵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查验证封堵效果后释放封堵器.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行UCG检查.结果 2例因动脉导管走形迂曲,导丝不能由肺动脉端通过PDA,遂穿刺股动脉封堵成功.其余43例均成功封堵,无并发症,成功率高达95.5%.结论 单纯股静脉途径经导管介入封堵PDA,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及减少造影剂的使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围术期护理

    作者:王兰

    目的 总结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16例房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的老年患者在围术期按预见护理程序实施护理.结果 16例老年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出现动-静脉瘘,无其他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100%.结论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预防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老年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可靠保证.

  • 两个封堵器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

    作者:王芳;张春梅

    介绍15例两个封堵器介入封堵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经验.提出由于两个封堵器介入封堵儿童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手术时间长,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易发生,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严格规范性操作过程,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现象,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联合伐地那非的应用研究

    作者:卢荔红;关瑞锦;吴志勇;陈斌;陈新敬;蒋辉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AH)介入封堵联合盐酸伐地那非综合治疗的应用.方法:术前、后常规给予29例患者口服盐酸伐地那非治疗,对有介入封堵适应证的患者置入封堵器进行试验性封堵测压,若肺动脉压降低幅度为原来压力的20%或下降3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后进行永久封堵,术后继续采用超声多普勒心动图随访患者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循环、体循环收缩压比值(Pp/Ps)、右室大小(RV)、左室射血分数(LVEF) 12个月.结果:本组29例患者经术前、后常规予盐酸伐地那非治疗后,27例行介入试验性封堵测压,随后有25例肺动脉压降低幅度为原来压力的20%或下降30 mmHg以上.对这25例患者进行永久封堵,且5例使用带孔封堵器,随访12个月,除1例死亡外,其余心功能恢复Ⅰ级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恢复在0.95以上、SPAP、Pp/Ps、LVEF、RV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4例无法封堵的患者除1例转心外科手术后死亡外,其余心功能由Ⅳ级恢复到Ⅲ级、SaO2在0.90以上、动脉血氧分压>60 mmHg.结论:介入试验性封堵联合盐酸伐地那非综合治疗微创、简便、安全、可靠,给CHD并发重度PAH的患者带来根治的希望.

  •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发心律失常的分析及两种防治措施对心律失常转归的影响

    作者:陈章强;姚薏;洪浪;王洪;陆林祥;尹秋林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及2种防治措施对心律失常转归的影响.方法:入选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60例,年龄(16.3±12.5)岁,经胸超声检查VSD大小为(6.0±3.2)mm,随机分成两组:A组(130例)介入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10 mg,或后续口服强的松3~7 d;B组(130例)介入术后根据是否并发心律失常情况再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10 mg或后续口服强的松3~7d.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的各种心律失常,并对其处理,随访3~6个月,观察其转归.结果:260例膜部VSD患者介入术中或术后共并发心律失常55例,平均年龄(13.8±11.6)岁;出现时间(3.6±1.4)d.其中A组10例(发生率7.7%):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2例,左前分支阻滞2例;B组45例(发生率34.6%):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例,间歇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0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1例,左前分支阻滞6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干扰性房室脱节9例;两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激素治疗后,B组中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随访3~6个月.B组中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3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未恢复,治愈率84.4%;而A组中只有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治疗后未完全恢复,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治愈率90%,两组术后心律失常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比较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极少,主要并发症为各种心律失常,如果及时发现,并给予激素治疗,约90%可以恢复,术后常规给予激素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加快恢复.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策略

    作者:尚小珂;张刚成;LIANG Zhong;沈群山;卢蓉;彭婷;李丁扬;邓晓娴

    目的:前瞻性评估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后凝血和血小板系统的活化是否存在及程度,并提出新的抗凝策略.方法:选择单纯继发孔ASD导管介入封堵患者34例为试验组,另招募15名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随意设定假手术时间,两组病例均在术前1d、术后1、7、30、90、180 d采血检查P-选择素和凝血酶原片段F1+2.结果:对照组F1+2的水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显著改变;试验组F1+2水平术后1d即明显升高至(1.49±1.01)nmol/L,与对照组(0.93±0.35)nmol/L相比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7d试验组达到高峰(1.59±1.02) nmol/L,与对照组(0.98±0.28) nmol/L相比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0 d试验组降至(1.09±0.48) nmol/L,仍高于对照组(0.85±0.32)n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和180 d F1+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P选择素表达水平在任意时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系统的显著激活早在植入封堵器后的第1周就已经开始,30 d时降至初始水平,而血小板活化系统却在任何时段均没有变化,因此建议重新制定术后抗凝标准.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

    作者:张立平;丁盛;杨永健;张近宝;郑曦;邬晓臣;辛东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对348例PDA行介入封堵术,分析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结果:348例中,并发血小板减少者8例,发生率为2.3%.8例PDA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者中,术后短暂残余分流5例;3例皮肤出现瘀斑瘀点并输注血小板;1例诊断考虑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因血小板减少明显,嗜酸粒细胞升高,转心外科取出封堵器+ PDA结扎.除1例中转手术后血小板正常外,余7例于介入封堵术后1周~2个月血小板几乎恢复正常,均康复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PDA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并不可怕,只要仔细分析其原因,是可以防治的.

159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