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频电刺激丘脑网状核对杏仁核点燃大鼠模型海马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
我国癫(癎)患病率为0.9‰~4.8‰,25%~30%的癫(癎)患者为难治性癫(癎).脑深部电刺激(DBS)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出现用丘脑网状核(TRN)作为靶点进行电刺激或电毁损来抑制癫(癎)发作,取得了一定疗效.
-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诱导建立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及其脑组织P糖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前,全球大约20%~30%的癫痫患者应用一线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成为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难治性癫痫患者致残率高,对社会及家庭造成影响大,因此建立稳定的难治性癫痫动物模型,从中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广大神经科医生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难治性癫痫模型可通过电刺激杏仁核点燃,同时应用一线的AED进行动物筛选建立[1,2].本文模拟人类难治性癫痫发生的可能机制,应用较大剂量一线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PHT),苯巴比妥钠(PB)进行诱导,从另外一种途径探索生建立此模型.
-
MK-801与抗癫痫药合用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影响
目的在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研究MK-801(地佐西平)及其联合用药的抗癫痫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杏仁核慢性电刺激点燃模型,测定不同剂量的MK-801对点燃模型各项指标的影响,探讨MK-801与其他抗癫痫药的协同作用,用氨基脲诱发的小鼠惊厥模型测定MK-801抗惊厥作用. 结果 MK-801(0.1~0.25 mg·kg-1)可剂量依赖性抑制杏仁核点燃,缩短后放电时程,降低Racine's分级;在对点燃均无明显影响的剂量下,MK-801(0.05 mg·kg-1)与抗癫痫药(苯巴比妥、丙戊酸及尼卡地平)合用可缩短后放电时程或降低Racine's分级.MK-801(0.1~0.25 mg·kg-1)显著降低小鼠氨基脲诱发的发作潜伏期、惊厥发生率和死亡率.结论 MK-801具有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的作用,增强苯巴比妥、丙戊酸及尼卡地平的抗癫痫活性,为临床的合并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
东莨菪碱等对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常用于戒毒的药物东莨菪碱、可乐定和纳洛酮在杏仁核点燃模型中的作用,为戒毒药的开发研究寻找一种较好的药物筛选动物模型.方法:制备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观察东莨菪碱对点燃发展及发作的影响,观察可乐定、纳洛酮对杏仁核点燃大鼠的影响.结果:东莨菪碱1.0-2.0 mg·kg-1 (ip)可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展过程(P<0.05);1.5-2.5 mg·kg-1(ip)可抑制杏仁核点燃大鼠的发作(P<0.05).可乐定0.05-0.1 mg·kg-1 (ip)能降低点燃大鼠Racine's分级(P<0.05).纳洛酮对点燃模型无明显作用.结论:东莨菪碱等经常用于戒毒的药物对点燃模型具有抑制作用,提示点燃模型对戒毒新药筛选可能有指导意义.
-
咪达唑仑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咪达唑仑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抑制及其抗癫痫作用.方法 用电刺激方法建立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测定不同剂量的咪达唑仑对点燃模型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咪达唑仑(0.25~1.0 mg·kg-1)可剂量依赖性抑制杏仁核点燃,缩短后放电时程,降低Racine's分级;降低小鼠自主活动数,同时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对抗小鼠大电休克发作.结论 咪达唑仑具有抑制杏仁核点燃的作用,抗癫痫作用显著,具有明确的抗惊厥和镇静作用.
-
电刺激点燃癫痫大鼠的皮层脑电及行为学研究
目的:应用Sprague-Dawley ( SD)大鼠建立难治性癫痫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痫模型,观察电刺激点燃模型的皮层脑电变化。方法用雄性SD大鼠,将双极电极立体定向植入大鼠右侧杏仁核,术后2周测定大鼠后放电阈值( after discharge threshold, ADT),用快速点燃方案建立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痫模型。2周后再次点燃。应用皮层脑电图( electrocorticogram,ECoG)记录动物皮层脑电变化,应用视频监测仪记录大鼠的行为学改变。结果大鼠在测ADT过程中表现1~3级发作,ECoG显示异常放电;电刺激点燃时大鼠首先表现出1~3级发作,发作程度逐渐加剧直到出现4~5级发作,脑电图显示棘波、尖波、棘-慢波和尖-慢波等。统计学结果:首次点燃ADT:(82.33±21.29)μA,2周后ADT:(83.17±15.76)μA,P=0.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点燃电刺激点燃动物出现第一个4级发作所需要的电脉冲串的个数:(4.41±2.27),2周后:(5.58±3.96),P=0.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点燃癫痫动物模型是一个有效的癫痫模型,其稳定性在2周内持续存在。
-
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时海马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
癫痫持续状态(SE)可以引起神经组织损伤,导致后续癫痫及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1,2].血管活性肠肽(VIP)是脑内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动物及人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在支配脑血管的神经中尤为丰富.Toshiya等[3]报道脑室内注射VIP则促进杏仁核点燃,诱发癫痫.而注射抗体取消VIP的作用后,其影响减弱.这些研究表明癫痫的发生发展与VIP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相关研究特别是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塞来昔布的关系研究尚少.
-
利多卡因对电点燃模型的作用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电点燃模型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的给药途径,观察杏仁核点燃大鼠的行为表现,以Racine分级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利多卡因0.5~25.0 mg/g腹腔注射可依赖性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作用,提高阈值,降低Rcine分级(P<0.01).利多卡因剂量>30 mg/kg,有明显的兴奋作用(P<0.05).结论利多卡因对大鼠杏仁核点燃有兴奋和抵制双重作用.
-
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丘脑中线核和皮层EEG表现
癫痫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阻止癫痫发生或改变癫痫信号传播的过程.而丘脑中线核群在颞叶癫痫发作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依托咪酯对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依托咪(Etomidate,ET)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抑制及其抗癫痫作用.方法:测定ET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脑电活动及行为变化指标的影响,测定ET对GABAA受体拮抗剂印防己毒素诱发小鼠惊厥的影响.结果:依托咪酯(6~9mg·kg-1)可抑制杏仁核点燃发作,缩短后放电时程,降低Racine's分级(P<0.01);ET对GABAA受体拮抗剂印防己毒素致惊小鼠有抑制作用.结论:依托咪酯对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和印防己毒素致惊小鼠均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GABA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有关.
-
托吡酯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抑制作用
目的在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研究抗癫痫新药托吡酯的抗癫痫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模型,并通过联合用药探讨托吡酯对点燃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测定托吡酯对小鼠氨基脲惊厥的影响.结果托吡酯(50~200mg·kg-1,ig)可剂量依赖性抑制杏仁核点燃(P<0.05).在对点燃均无明显影响的低剂量下,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或尼卡地平合用可缩短后放电时程(P<0.05).托吡酯 200 mg·kg-1,ig,降低小鼠氨基脲诱发的惊厥发生率和死亡率(P<0.01).结论托吡酯能抑制杏仁核点燃,与丙戊酸钠、尼卡地平有协同效应,其机制可能与GABA能神经功能增强以及Ca2+拮抗有关.
-
低频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NMDAR及细胞内Ca2+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LFS)小脑顶核对杏仁核点燃大鼠癫痫模型海马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及细胞内Ca2+的影响.方法 在成功点燃的大鼠小脑顶核埋置刺激电极,并对小脑顶核实施LFS,观察大鼠癫痫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NMDAR免疫阳性细胞计数及灰度值,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Ca2+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小脑顶核组大鼠发作级别降低、持续时间减少(P<0.05);刺激小脑顶核后海马NMDAR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NMDAR阳性细胞灰度值升高(P<0.05);细胞内Ca2+浓度降低(P<0.05).结论 LFS 小脑顶核能有效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其可能通过改变海马NMDAR水平及细胞内Ca2+浓度而发挥作用.
关键词: 低频电刺激 杏仁核点燃 小脑顶核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 钙 -
低频脑深部电刺激对大鼠杏仁核点燃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探讨
目的 采用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研究低频脑深部电刺激的抗癫痫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首先建立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模型,观察低频脑深部电刺激对其点燃发作的抑制作用,并通过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尼卡地平等)观察其协同功效.结果 低频电刺激(持续刺激15 min,频率为1 Hz,波宽为0.1 ms,强度为100~350 μA)能够有效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P<0.05);将对杏仁核点燃无明显影响的低能量低频电刺激与低剂量丙戊酸钠或尼卡地平联合应用,发现在抑制杏仁核点燃发作方面具有协同效应,能显著抑制杏仁核点燃发作(P<0.05).结论 低频脑深部电刺激能有效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与丙戊酸钠或尼卡地平联用具有协同功效.
-
p-JNK/p-c-Jun通路参与大鼠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
目的:研究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的活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将电极植入大鼠右侧杏仁核,对照组不给予电刺激,模型组每天给予500 μA的电流刺激,大鼠连续10d在刺激后达到5级发作视为点燃成功.成功点燃的大鼠,在后1次5级发作后2h处死.Western blot检测2组海马JNK、p-JNK、c-Jun、p-c-Ju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刺激侧海马p-JNK、p-c-Ju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JNK/p-c-Jun通路可能参与杏仁核癫痫模型点燃.
-
不同钙拮抗药对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模型的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钙拮抗药对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癎)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恒定电流刺激大鼠右侧杏仁核制备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慢性癫(癎)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的钙拮抗药对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动物模型的后放电时程(ADD)和Racine's分级的影响,并进行给药前后的自身对照.结果 不同类型钙拮抗药对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癎)发作的作用不同.尼莫地平40~80 mg·kg-1灌胃可抑制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癎)发作,降低Racine's分级(均P<0.01);地尔硫革200 mg·kg-1灌胃可抑制ADD(P<0.05),但对Racine's分级无影响(P>0.05);乙琥胺100~250 mg·kg-1灌胃对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癎)发作及Racine's分级均无抑制作用(均P>0.05);苯妥英钠20 mg·kg-1皮下注射可抑制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发作,降低Racine's分级(均P<0.01);丙戊酸钠500 mg·kg-1灌胃可抑制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发作,降低Racine's分级(均P<0.05);桂利嗪20~60 mg·kg-1灌胃可抑制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癫(癎)发作,降低Racine's分级(均P<0.01).结论 L型和T型钙通道可能参与癫(癎)发病机制,L型钙拮抗药尼莫地平具有抗癫(癎)点燃作用;较大剂量地尔硫革可抑制ADD,其机制可能与阻滞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有关;T型钙拮抗药乙琥胺对杏仁核癫(癎)点燃无抑制作用,杏仁核癫(癎)点燃发作或癫(癎)大发作与丘脑神经元低阈值T型钙通道无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可抑制杏仁核点燃癫(癎)发作;苯妥英钠作用的T型钙通道不同于乙琥胺,该两药也可能通过其他机制抗癫(癎);丙戊酸钠可能兼有乙琥胺和苯妥英钠对钙通道的抑制作用;桂利嗪的抗癫(癎)作用可能与阻滞多种类型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有关.
-
早期母子隔离应激对幼鼠不同癫痫模型易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母子隔离应激对幼鼠氯化锂-匹罗卡品和杏仁核电刺激点燃诱导癫痫模型易感性的影响.方法:66新生SD大鼠幼鼠用于实验,随机分成3组(n=22):正常对照组、母子隔离15 min组、母子隔离3h组.在生后16/18 d对3组幼鼠分别行氯化锂-匹罗卡品/杏仁核电刺激诱导的惊厥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P2~P15/17幼鼠每天母子隔离3h应激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惊厥发作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杏仁核点燃惊厥阈值明显降低、完全点燃所需刺激次数明显减少(P<0.05),而P2~P15/17幼鼠每天母子隔离15 min应激组与正常组幼鼠在上述几个方面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母子隔离3h的应激可通过缩短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惊厥发作的潜伏期、降低杏仁核点燃惊厥阈值、减少完全点燃所需的刺激次数,导致2种幼鼠癫痫模型的易感性增加.
-
耐苯巴比妥钠及苯妥英钠杏仁核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的制作
目的:建立耐苯巴比妥钠(PB)及苯妥英钠(PHT)的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大鼠的方法.方法:60只雄性健康SD大鼠制作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采用PHT、PB对癫痫大鼠进行耐药筛选,用放电阈值(ADT)来判断癫痫大鼠对PHT和PB的敏感性,以应用PHT或PB前的ADT值为对照(对照值ADT),用药后ADT波动范围在20%对照值ADT以内为耐药癫痫模型判断标准.结果:60只大鼠,死亡13只,47只大鼠完成杏仁核点燃实验,点燃癫痫模型大鼠24只,发作强度4~5级,癫痫点燃率51%;PB及PHT筛选出7只耐药的癫痫大鼠,耐药率29.17%;耐药大鼠用药后仍可诱发癫痫发作,用药后ADT波动在20%对照值ADT之内.结论:利用杏仁核慢点燃癫痫模型大鼠建立的耐药癫痫模型可建立耐药癫痫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