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硝酸铈复合制剂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烧伤后创面的处理是治疗中的重要措施,笔者单位于2001年5月~2002年10月,将经过改进的硝酸铈复合制剂用于治疗不同烧伤创面,对其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介绍如下.
-
烧伤休克期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始动和促动因子之一,是烧伤后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1].近年来随着复苏监护技术的提高和对烧伤后全身反应本质认识的加深,使烧伤休克期手术成为可能,有作者认为可以缩短烧伤病程、减少烧伤创面源的感染机会[2].笔者对烧伤休克期大鼠手术前后的血清TNFα变化进行了观察比较.
-
多粘菌素B霜与磺胺嘧啶银霜对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严重烧伤患者由于创面感染特别是绿脓杆菌等革兰阴性菌的感染,常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本实验利用多粘菌素B对绿脓杆菌及革兰阴性的强大杀菌作用将其制成霜剂,与磺胺嘧啶银霜进行疗效比较.
-
插入式E试验监测烧伤创面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的变化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高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抗生素治疗中的一大困扰.继国外学者报道在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分离出万古霉素中度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VISA)以及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 RSA)后,我国学者亦就MRSA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进行严密监测.2007年上海瑞金医院报道,烧伤创面MRSA的分离率已达85.1%[1].笔者应用插入式E试验(E test)试条,检测烧伤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前后创面MRSA分离株对该药物的敏感性是否发生了改变,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
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近年来笔者单位烧伤早期创面细菌菌种分布和临床意义. 方法 215例严重烧伤患者,在烧伤后6 d内作首次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 (1)检出细菌12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革兰阳性菌60株;这些细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占23%),金黄色葡萄球菌27株(22%),铜绿假单胞菌17株(14%),大肠埃希菌11株(9%),肠杆菌属10株(8%),肠球菌属9株(7%),霉菌3株(2.5%),其他17株(14.5%);(2)对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1%、38%和3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1%和16%;(3) 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替考拉宁(Teicoplanin)、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噁唑、利福平的敏感率分别达到100%、100%、100%、94%和88% ;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91%、90%、81%、78%、71%和70%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在82%~91%之间;MRSA对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全部敏感. 结论本单位近年来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为次,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加;过去在烧伤早期创面较少见到的肠球菌属和霉菌亦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早期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宜滥用广谱抗生素.
-
氯化钡熔浆烧伤致急性中毒死亡一例
患者男,26岁.工作时不慎被约600 ℃的氯化钡熔浆烧伤全身多处,随即用少量冷水冲洗创面约3 min.自感全身麻木、四肢乏力,恶心呕吐1次.在现场清创后用无菌敷料包扎,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 500 U.伤后3 h转入笔者单位,入院后患者仍感乏力,出冷汗.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7.6 ℃,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8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烧伤创面位于颈、肩、背、左上肢及双足,部分腐皮脱落,基底红白相间,痛觉迟钝或消失.急诊查血钾1.1 mmol/L.诊断:(1)热液烧伤,总面积22%TBSA ,深Ⅱ、Ⅲ度.(2)急性氯化钡中毒.立即将4 g氯化钾加入1 000 ml平衡盐溶液中行静脉滴注.入院后5 min患者突然全身痉挛、呼吸困难,继之呼吸微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继续补钾.10 min后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予以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行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并进行电除颤.经采取上述复苏措施,患者心跳恢复为窦性节律.继续应用利多卡因,在心电监护下加快补钾速度,静脉推注硫代硫酸钠5.12 g.患者血压维持在180/100 mm Hg,心率90~120 次/min.大约2 h后复查血钾为2.1 mmol/L,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
-
使用中药处理16例烧伤患者创面的几个问题
中药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历史久远.近几年来出现了中医烧伤湿润疗法和众多自制的中药创面制剂,虽对烧伤创面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现结合笔者单位近年收治的16例烧伤患者(经外院中药治疗后转入本科)的治疗情况,就中药治疗烧伤创面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如下.
-
湿润烧伤膏致全身重症多形性红斑一例
患者女,8岁。因双臀及双下肢火焰烧伤、全身红斑5 d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烧伤后曾在当地应用青霉素全身抗感染治疗,创面涂以湿润烧伤膏。伤后第15天,面、颈、四肢突起散在红斑,有痒痛感,两日后全身均出现红斑,其中四肢红斑融合成片,因高热、部分皮损区糜烂而入院。查体:体温40℃,脉搏124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9 kPa(1 kPa =7.5 mmHg),意识清楚,急性面容,全身均有红斑,部分融合成片,面颈及四肢皮疹糜烂,有臭味,双臂及右下肢残留烧伤创面约5%TBSA,其上涂有湿润烧伤膏并附着大量颗粒状红色血痂。实验室检查:总蛋白54.6 g/L,白蛋白29.3 g/L,血、尿常规未见异常。诊断:(1)烧伤残余创面5%TBSA合并感染;(2)全身重症多形性红斑药疹。
-
进一步理解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免疫学问题
促进创面愈合是烧伤治疗的根本任务,而治疗手段的建立则依赖于对创面愈合机制的理解.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与重塑几个阶段,它在机体的调控下呈现高度的有序性、完整性和网络性.免疫细胞在此过程中起着启动和调控作用.烧伤不同于一般单纯组织断裂的切割伤和组织缺损的创伤,它是一种伴有坏死组织存在的组织缺损性损伤,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创面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使病程演进和创面愈合过程具有独特的规律性.此外,大面积烧伤创面的覆盖还涉及移植免疫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深入了解烧伤后病理生理改变的免疫学特点,遵循免疫学规律,有利于临床合理开展创面修复工作.
-
舌骨固定法颈部皮片移植术
本组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60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10例,热液烫伤1例,硫酸烧伤2例,热排气筒烫伤1例,颈部瘢痕5例.颈部均为Ⅲ度烧伤创面,面积1%~2%TBSA,见图1.移植部位供皮区为侧胸壁、腹部、大腿.
-
罂粟碱在21例阴茎皮肤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10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21例阴茎皮肤组织缺损患者,年龄13 ~52岁。致伤原因:火焰烧伤及热液烫伤共12例、硫酸烧伤4例、高压电烧伤3例、包皮环切致阴茎皮肤广泛坏死缺损2例。缺损面积为5 cm×3 cm~10 cm×7 cm。损伤程度:阴茎全周皮肤坏死9例、部分皮肤坏死12例,其中龟头皮肤缺损5例。烧伤创面深度为Ⅲ~Ⅳ度。创面情况:肉芽创面12例、新鲜创面9例。2治疗方法(1)术前准备: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局部清创换药,以使创面脓性渗出减少、坏死组织脱净、肉芽新鲜、创面周围组织水肿消退;相对清洁创面用碘伏消毒换药。(2)罂粟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PH100202)注射:患者仰卧,阴茎根部消毒,使用携带4号针头的5 mL注射器,于阴茎一侧近耻骨处中段背部垂直进针至海绵体内,缓慢推注药液,棉球按压穿刺点止血并轻轻按摩30 s使药物弥散。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不当二例
例1 男,25岁,2010年3月21日被10 kV高压电致四肢、躯干烧伤后6h急诊入院。患者意识清晰,体温37.2℃,心率92次/min、伴有早搏,血压163/88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2次/min、双肺呼吸音正常。双上肢、双足、右大腿前上1/3为电接触烧伤创面,左手毁损严重,左腕部为环状焦痂,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前臂尺、桡动脉阻塞。其余致伤部位为火焰烧伤创面。右大腿前侧肌群肌力Ⅱ级。白细胞计数30.5×109/L,Hb 193 g/L,血红蛋白尿,心肌酶谱超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伴偶发室性早搏。肌电图示右股神经传导速度较对侧减慢12%,右股内肌插入电位延长,正锐波(++),纤颤电位(+),轻收缩时限延长8%,重收缩波幅2.5 mV,混合相。诊断:(1)四肢电烧伤,面积为8% TBSA,Ⅲ~Ⅳ度;(2)躯干、右大腿火焰烧伤,面积为2% TBSA,Ⅱ~Ⅲ度;(3)右大腿股神经电损伤。
-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烧伤创面深度及愈合时间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烧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其根本问题是创面问题。尽快重建和恢复皮肤屏障是烧伤治疗的终目标,而创面深度是决定烧伤创面治疗措施、影响创面修复过程及结果的主要因素。只有在准确判定烧伤创面深度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合理的治疗措施与方案,从而达到尽早修复创面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仍以烧伤创面外观、色泽、痛感、温度等作为依据,凭经验判断创面深度,缺乏客观性与一致性。有统计资料表明,凭经验判定烧伤创面深度的准确性仅为50%~70%[1]。所以,寻找一种精确、客观的创面深度评价方法是烧伤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激光多普勒技术被认为是其中有前途、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
我国烧伤病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现今,我国烧伤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诊治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烧伤病理学研究亦取得了显著成绩.
-
悬浮床在重度烧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重度环形烧伤创面易受压加深.应用流体悬浮床通过矽沙流体移动形成浮力,可避免翻身,创面容易形成干痂而愈合,减少并发症,利于大面积烧伤的救治.2005年1月-2011年5月,笔者单位应用Ⅱ型悬浮床(美国HILL-ROM公司)救治126例重度烧伤患者,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
-
冷沉淀物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临床观察
有报道证实,冷沉淀物具有促进皮肤黏膜创面愈合的作用[1].也有将冷沉淀物用于治疗烧伤患者的报道,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静脉补充冷沉淀物[2 ]及早期新鲜烧伤创面外用冷沉淀物,效果均明显.目前鲜见用冷沉淀物处理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报道,笔者对此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可行性.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将2009年9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16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8~65(39±13)岁,烧伤总面积为10%~50% TBSA,深度为Ⅱ~Ⅲ度.致伤原因:烫伤5例、火焰烧伤8例、硫酸烧伤2例、碱烧伤1例.创面分布于躯干(9例)及四肢(7例),呈散在或密集的片状分布.患者中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1例合并贫血,2例合并糖尿病.残余创面病程为1~9个月.每例患者选取深度及面积相似的2处创面(相距约4.7 cm),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续观察.
-
答梁钢读者商榷意见
笔者阅读了编辑部转发的梁钢医师的文章——《对〈桡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烧伤创面〉一文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感谢同道对原文的关注和探讨,现就《商榷》中提出的学术问题作如下答复.关于原文文题与文中内容不符的问题.首先需明确何谓“桡动脉腕上皮支”.
-
对《桡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烧伤创面》一文的商榷
《中华烧伤杂志》201 1年第27卷第2期刊登的《桡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烧伤创面》一文(以下简称《桡》文),介绍了“桡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这一术式,并对用该皮瓣修复手烧伤创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在认真阅读此文后,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对穿支皮瓣和逆行岛状皮瓣的一点肤浅认识,提出如下商榷意见.
-
对《变性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一文的商榷
<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第1期第60页刊登了<变性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手部深度烧伤>一文(以下简称<变>文).文中提出了采用保留变性真皮覆以自体薄中厚或中厚皮片的方法修复手背、指背部烧伤创面,以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对该文提出以下几点疑问,供商榷.
-
烧伤创面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
国内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创面愈合和修复的报道越来越多,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也取得了肯定疗效,且未见有不良反应的报道[1].日本北九州综合医院整形外科及儿科堤英博等,在2003年6月5~6日召开的第29届日本烧伤年会上,报告小儿烧伤创面外用bFGF后发生肝功能损害1例.现介绍如下,以引起国内同道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