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混合移植的历史回顾
195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原广慈医院)治愈一例烧伤总面积89%TBSA,Ⅲ度烧伤面积23% TBSA的严重烧伤患者,但烧伤总面积>80% TBSA,而Ⅲ度烧伤面积>50% TBSA的大面积Ⅲ度烧伤治疗难题并未突破.Ⅲ度烧伤面积超过供皮区的面积的患者,不能获得足够修复Ⅲ度烧伤创面所需要的自体皮.应用邮票状皮片、小皮片虽可减少自体皮需要量,但皮片间隙的裸露创面易感染而致皮片移植失败的几率增加,并存在侵袭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异体皮仅能起暂时性覆盖创面作用,因异体排斥反应必将坏死脱落,创面广泛裸露导致感染、严重超高代谢,代谢和营养支持不能满足严重超高代谢需要,瘦组织重度丢失,呈现严重营养不良,终因创面脓毒症、多脏器衰竭死亡.这类患者由于早期手术去除坏死组织后不能一期封闭创面,创面再次裸露,因此Ⅲ度烧伤创面处理不适用于早期手术去除坏死组织,而被迫采用自然脱痂.临床实践中创造"蚕食脱痂"、"蚂蚁啃骨头"的方法企图避免坏死组织分离后创面广泛裸露,然而在这种创面处理方法过程中发生创面脓毒症和各种并发症几率高,使患者病情经常处于危重状态,代谢消耗大,营养难以维持,通常因创面脓毒症、多脏器衰竭而死亡.为此大面积Ⅲ度烧伤病死率极高.1958年~1965年间治愈的病例仅为个案,Ⅲ度烧伤面积LA50仅30.92,而烧伤总面积LA50已达71.74[1].大面积Ⅲ度烧伤治疗水平停滞不前.
-
深度烧伤创面处理的现状与展望
深度烧伤是指深Ⅱ度以上的皮肤或皮下组织烧伤,为皮肤真皮深层的损伤.烧伤创面的处理贯穿烧伤治疗的始终,创面的再上皮化和真皮重建构成了创面修复的重要环节,而及时封闭创面可以防治感染、减少器官功能损伤、防治瘢痕过度增生、提高严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生命质量.深度烧伤的创面愈合后多遗留瘢痕,形成各种挛缩畸形,严重者甚至截肢致残,影响患者的功能及生活质量.因此深度烧伤的创面处理,一直是国内外烧伤外科学领域研究与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
应用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一例报道
患者男,25岁,于工作中被380V电致伤双手,伤后1h人院.查体:右手拇指桡侧可见0.5 cm×1.0 cm III度烧伤创面左手拇指背侧可见1.0 cm×2.5 cmIv度烧伤创面,掌侧可见1.0 cm×2.0 cm III度烧伤创面左手2、3、4指掌侧可见深II度~III度烧伤创面,左手小指青紫,末梢凉,呈屈曲畸形,近节呈焦痂状,左手小指掌指关节背侧可见电击伤后开放性伤口,约1.5 cm×1.0 cm,关节开放,可见指骨外露,部分坏死.诊断为双手电击伤1%TBSA深II度~IV度.
-
治愈严重高压电烧伤1例
患者,男性,30岁,因接触6600伏高压致电烧伤6 h入院,原发昏迷约10 min,无心跳呼吸骤停史.人院体检:心率9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10 kPa;神志清晰,双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应灵敏;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胸腹部、会阴部、臀部、四肢均有烧伤创面,总面积20%;其中中上腹部为电击伤人口,组织已炭化,呈"火山口"改变,中央有一腹膜缺损10 cm×8 cm,可见下面的部分肝脏组织亦已烧焦,有少量的淡红色腹腔液流出;腹不胀,周围腹肌尚平软;下腹部及会阴部为电击伤出口,右侧阴囊壁已烧焦缺损,右侧睾丸外露,已发白冰冷,阴茎右侧及背侧皮肤蜡白,部分海绵体外露发黑.
-
成功抢救烧伤面积95%Ⅲ度烧伤90%发生MODS一例
患者男,36岁,因炼铁炉喷火致伤,于伤后7h长途转运入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体温36.7℃,心率11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因四肢烧伤未测.轻度烦躁,感口渴,四肢厥冷,末梢循环差.全身仅见头顶、脐周、腰背部、会阴及双足底有约5%正常皮肤,其余均为烧伤创面;面颈、四肢、躯干创面皮革样变,可见皮下栓塞静脉网,触痛消失;面部、双足约5%创面腐皮剥脱,基底红白相间,感觉迟钝.入院诊断:全身火焰烧伤95%TBSA(Ⅲ度90%,深Ⅱ度5%).
-
爆炸伤致烧伤合并一侧耳鼓膜穿孔及双侧神经性耳聋一例
患者男,46岁,以头、面、颈、双上肢、躯干爆炸伤合并烧伤4h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情况:头、面、颈、双上肢、躯干烧伤创面均为深Ⅱ度.头、面部肿胀明显,面部可见散在密布的小挫裂伤,伤口内有较多砂粒,伤口有弥漫性渗血.双眼结膜充血明显,视力模糊.患者自诉左耳听力下降,右耳听力正常.无明显胸痛、声音嘶哑和呼吸困难等.
-
一例高压电击伤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患者男,58岁,高压电流(10万伏电压)伤及全身多处13 h,于2011年7月20日送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查体:体温37 ℃,脉搏7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90 mm Hg(1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左前臂、心前区、阴茎处烧伤创面呈焦痂状,肿胀明显,左上肢指端皮温低、麻木,手指活动检查不合作,心电图检查提示房颤.入院后21 d患者左下肢出现明显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立即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提示:左侧髂静脉、左下肢股静脉以下深静脉扩张,内见实质性低回声充填,管腔不能压瘪,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
创伤相关的特殊类型感染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复苏水平的进步已大大提高了烧伤患者的幸存者数日,烧伤休克死亡已较为罕见.21世纪,对烧伤创面的妥善处理很大程度上可使烧伤患者迅速恢复良好的功能.可以说烧伤救治的人进步是创立制度,对烧伤创面进行早期手术切痂,即时或延迟伤口覆盖策略.多年来,烧伤治疗方法 一直为:每大冲洗,清除松散坏死组织,局部应用一些祖传秘方,使创面自身愈合或培养肉芽组织.
-
《烧伤创面修复》(第二版)于2013年10月底正式出版
由许伟石、刘琰、乐嘉芬主编的《烧伤创面修复》(第二版)于2013年10月底正式出版。第一版《烧伤创面修复》于2000年首次出版,以其“实用为主,适当介绍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介绍烧伤创面处理的方法和适用技术”的特点获同行肯定。新书应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邀请,在第一版《烧伤创面修复》的框架结构上重新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七个章节,涵盖创面愈合机制、烧伤创面处理方法、创面修复技术、增生性瘢痕发生机制及治疗、烧伤康复等烧伤创面处理的主要问题。此次再版,秉承了首版书实用为主、兼具基础理论介绍的特点。该书为16开本、全彩印,共50万字,售价200元,已陆续在全国各大书店发售。
-
大面积深度烧伤感染的防治
全身性感染或脓毒症是严重烧伤患者面临的大威胁,因为大面积深度烧伤造成体表和体腔的天然屏障破坏,全身免疫功能失衡,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本身又成为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机体与微生物间的相对平衡失调,不仅对高度致病菌易感性增加,而且对致病力很弱的病原菌易感性亦增加.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1958年~1995年共收治烧伤面积80%TBSA以上患者314例,治愈166例,治愈率为52.9%,死亡148例,全身性感染占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1958年~1980年全身性感染病死率占57.4%,1981年~1995年占40.6%,后期虽有明显下降,但仍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辛辛那迪烧伤中心报告,烧伤面积>30%TBSA的烧伤患者全身性感染病死率为75%.上海瑞金医院报告烧伤面积>50%TBSA的患者全身性感染病死率66.7%.烧伤外科医生公认,重视烧伤感染的防治是提高大面积烧伤治愈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
关于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创必宁)治疗烧烫伤及慢性创面临床共识(2014版)
烧伤创面及慢性创面易引起创面感染。理想的创面外用药需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效果,不易产生耐药性,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并保持创面湿润微环境等功效,还应具有止痛、使用方便等特点。
-
岛状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严重电烧伤创面二例
患者本组2例均为男性,因被1万伏高压电击伤后4 h、1 h分别于2001年9月11日和2007年7月3日入院.病例1右前臂、上臂约4% Ⅳ°烧伤创面,三角肌、肱三头肌部分坏死,肱骨上段外露,大小约5 cm×3 cm.
-
影响皮肤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皮肤干细胞是皮肤发生、修复、改建的重要"源泉"[1],为修复因外伤、感染等导致的皮肤缺损所必需.烧伤创面、供皮区创面以及其他创面的修复离不开皮肤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皮肤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但在正常稳定条件下,则处于相对静息状态.本文就近年来表皮干细胞向终末角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研究较多的信号转导通路综述如下.
-
大面积深度烧伤感染的防治
全身性感染或脓毒症(sepsis)是严重烧伤患者面临的大威胁,因为大面积浓度烧伤,体表和体腔的天然屏障破坏,全身免疫功能失衡,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本身又成为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机体与微生物间的相对平衡失调,不仅对具有高度致病菌易感性增加,而且对致病力很弱的病原菌易感性亦增加.
-
大型胸脐下腹游离皮瓣联合修复双下肢Ⅲ度烧伤创面
双下肢Ⅲ度烧伤在临床中较常见,所造成的血管、神经、肌腱、骨关节外露需要皮瓣及时覆盖以防止其进行性坏死和感染.而此类患者往往伴有多部位烧伤,选择何种皮瓣同时修复双下肢创面,以小代价达到好治疗效果,是烧伤科医生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我院烧伤科自1999年以来采用大型胸脐下腹联合游离皮瓣同时修复双下肢Ⅲ度烧伤创面9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分布及其β-内酰胺酶测定
目的了解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分布和耐药特征及其产β-内酰胺酶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治疗MRS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在1997~2000年期间,从烧伤创面中分离检测出66株MRS,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并用硝噻吩纸片测定β-内酰胺酶;以WHONET- 4软件分析处理试验数据,与同期烧伤创面分离的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MSS)作比较分析.结果 MRS占感染烧伤创面葡萄球菌的71.7%,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8株,占MRS的51.6%;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共28 株,分别是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13株、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10株、其他5株;MRS均产β-内酰胺酶,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MSS.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MRS感染,严格区分MRS与MSS合理用药;治疗MRS感染首选万古霉素 .
-
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烧伤创面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烧伤创面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株的耐药性.方法 药敏试验采用K-B法,ESBLs检测采用纸片协同确证法.结果 158株大肠埃希菌共检出产ESBLs菌51株,检出率为32.3%;53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产ESBLs菌21株,检出率为39.6%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相仿,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达75.3%~83.0%,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为41.5%~47.2%,三代头孢耐药率为39.9%~50.9%;未发现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处较低水平;产酶株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株.结论 烧伤创面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严重,临床应提高标本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和ESBLs检测的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治疗用药,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播散.
-
烧伤创面主要非发酵菌感染株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烧伤创面非发酵菌感染株的耐药性.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保存的非发酵菌创面株经复苏、再鉴定后统一用K-B法作药敏试验.结果 334株非发酵菌中多的是铜绿假单胞菌(PAE)、鲍氏不动杆菌(ABA)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其他细菌较少;该3种非发酵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2.1%~96.1%,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71.4%~81.6%,SM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94.7%,PAE和ABA分别为32.7%、37.2%,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为41.5%~72.9%,表明多数细菌属多药耐药株;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的非发酵菌,由于该类细菌耐药率严重,临床应加大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提倡合理、有序、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预防和控制耐药菌产生、播散之目的.
-
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株的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研究
目的 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株的消毒剂-磺胺耐药相关基因qacE△1-sul1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存在状况. 方法 对分离自天津第四医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20株PAE菌的qacE△1-sul1、intⅠ1基因进行检测. 结果 20株PAE菌qacE△1-sul1、intⅠ1基因均阳性. 结论 PAE菌全部携带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
关键词: 烧伤创面 铜绿假单胞菌 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 -
烧伤创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暴发流行的调查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流行的情况,找出传染源、传播途径,防止再流行. 方法对某院烧伤科创面感染的6例患者及医院环境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烧伤科患者MRSA感染的罹患率31.58%,患者创面MRSA和环境中培养的MRSA耐药菌谱基本一致;环境细菌培养结果:烤灯架、陪护手、门把手、床面均分离出MRSA,提示通过污染的烤灯架、陪护手而引起传播. 结论警惕区域性暴发的同源性交叉感染;不容忽视陪护手、门把手、公用医疗用品的消毒.
关键词: 烧伤创面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