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间期离散度与住院期死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间期离散度与住院期死亡的关系。方法本文分析10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后第3天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住院期死亡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住院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心率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QTd、JTd与死亡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3和0.856。结论 QTd、JTd与AMI患者住院期死亡的关系密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 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 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特点与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心电图QT、JT间期变化对其轻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将101例ABI患者分为轻、中、重型三组;根据患者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为SAH组及无SAH组.检测各组伤后24 h内心电图的QT间期及JT间期,计算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及校正的JT离散度(JTc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预后,对其不同组间的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轻、中、重型ABI患者的心电图QTd、QTcd、JTd、JTcd存在显著性差异,且SAH组各指标均升高,较无SAH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并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 QTd、QTcd、JTd、JTcd对判断ABI程度及其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指标,并且有助于早期临床干预.
-
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倍他乐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稳心颗粒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及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T-proBNP及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 dispersion,JT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峰与A峰比值E/A、6分钟步行试验差异显著,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Ⅳ级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Ⅱ级、Ⅲ级、Ⅳ级人数分别为31例、7例、2例,对照组Ⅱ级、Ⅲ级、Ⅳ级人数分别为26例、10例、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AngⅡ水平差异显著,且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312.65±67.75) ng·L-1、(248.67±53.66) ng·L-1,低于对照组的(369.77±78.54) ng·L-1、(297.73±60.32)ng·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质、舌苔、脉象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悸、气喘、气短、下肢水肿、畏寒肢冷、口唇紫绀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显著,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JTd差异显著,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NT-proBNP、AngⅡ水平,改善心脏功能,在缓解临床症状的同时缩短QTd、JTd,改善室性早搏.
-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及J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我们将6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分为2组:再通组42例,未通组22例.测定和计算溶栓前及溶栓后2、8、24、48小时和1周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及JTd并比较它们的变化.结果: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JTd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各对应时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使QTd、JTd明显缩短,QTd、JTd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无创性指标.
-
围产期心肌病QT、J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围产期心肌病(PPCM)心电图QT、JT间期离散度(QTd、JTd)与心律失常及死亡的关系.方法测量并计算34例PPCM体表心电图QTd、JTd,并将3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PPCM恶性心律失常组QTd、JTd较无恶性心律失常组及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无恶性心律失常组QTd、JTd较对照组亦显著增加(P<0.01);PPCM死亡组较生存组QTd、JTd亦明显增加(P<0.01).结论 QTd、JTd增加是预测PPCM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