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瘟疫论》“养阴”思想浅析
简述吴又可《瘟疫论》中有关养阴思想,养阴的含义及温病养阴的必要性及养阴法在现代临床的应用。
-
治疗恶性肿瘤新思路探讨
1恶性肿瘤瘟疫论假说笔者阅读了《与肿瘤作斗争》一书,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恶性肿瘤(下称肿瘤)有的能自行消退呢?在临床上,人们也注意到,确实有一些患者的肿瘤能够自行消退,比较多见的是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绒毛膜上皮癌、软组织肉瘤、膀胱癌,骨肉瘤和乳腺癌,在罕见的情况下,它们亦能自行消退.
-
"冬瘟"——流感中医药防治浅谈
祖国医学1642年出版的<温疫论>共二卷分八十五论,内容包括瘟疫论细述.1746年出版的<温疫论>中精辟论述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对瘟疫论述为:"太阴之病,脉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干咳,午后热甚,这是温邪犯肺所致."<温病条辨>把温病分为湿热性温病和温热性温病.
-
"戾气学说"溯源
"戾气学说"本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六淫邪气为致疫之由,虽未出<内经>之藩篱,但未免偏颇.而自清代医家吴有性创立了瘟疫病因学说-"戾气学说",诸多学者和医家皆认为"戾气学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内经>,是一种全新创造性的病源学说.诚如医家能伏案细研<瘟疫论>一书,即便以一己之见,亦能明了吴氏乃依据<内经>的理论,才有此振聋发聩之声.对中医病因学中的"戾气学说"溯本求源,以求同道斧正.
-
《瘟疫论》学术思想探讨
探讨明未吴又可<瘟疫论>的学术思想.主要从疫为戾气,邪伏膜原,达原祛邪、注重舌脉,下不厌早等方面阐述了瘟疫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
-
给邪以出路
1 给邪以出路读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感到"给邪以出路"是吴又可治疗疫毒病的大法,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下"法.将"下"法的应用条件,慎用条件,紧急条件论述的非常细致,但全文的主线是吴又可的一句话:"但见能受得住'下'的病,不遗余力'下'之,虽不能'下'者,也需补而后'下'之."这句话,充分体现吴又可在治疗疫毒病时的治疗原则.
-
吴有性治疗瘟疫特色
对吴有性治疗瘟疫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归纳,即温疫初起,邪在膜原,治宜疏利透达;若表里分传而致,既见三阳经证又见里证,则需表里分消;疫邪溃出膜原,向表传变,宜用汗法;疫邪溃出膜原,内传入胃,则宜用吐下法;而温病后期则需扶正养阴.
-
吴有性医案是瘟疫理论的具体表达
<瘟疫论>是研究吴有性学术思想、临床创见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解读吴有性医案,意在加强对瘟疫理论的理解.
-
传承瘟疫学理论,构建中医疫病防治新体系
目的:针对近年各种急性传染病不断流行的现状,探讨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的新模式.方法:从理论构建、方药研究、临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针对中医防治传染病的优势和特色,研究了瘟疫理论的传承和重构,提倡对传统有效方法和方药进行挖掘整理,并对实用制剂的临床评价和实用研究.结论:当前新旧传染病频发,在继承中医疫病防治经验的基础上,将传统理论与现代传染病的认识相结合,构建中医疫病防治新体系,建立完善的防治辨证体系,发掘确立完全有效的防治方药,是中医药控制各种急性传染病的策略之一.
-
试论《瘟疫论》对瘟疫流行病学的认识
从<瘟疫论>对瘟疫传染过程的认识,包括对瘟疫病原体、瘟疫感染谱的认识;对传染源的认识,对瘟疫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疫源地、流行过程等方面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学思想进行历史而辩证的分析,阐明了吴又可对瘟疫流行病学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指出由于历史条件和所处环境的限制,<瘟疫论>中也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