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药物进展
我国是脑卒中大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可以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根据Framingham研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1].合理应用抗栓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发生率.现就NVAF患者抗栓药物的特点综述如下.
-
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血管结构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部动脉血管结构的改变,复习文献评估脑卒中的危险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0例患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和100例健康体检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危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48例,高于对照组14例,有显著差异,动脉硬化的程度及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斑块形成39例,高于对照组12例,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高危组人群颈动脉结构明显硬化改变,有患缺血性脑卒中高风险性.
-
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价值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Fisher提出至今几经变革,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人们对TIA认识的不断深入,基于“时间和临床”的传统定义受到了诸多质疑.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修订了TIA的新定义: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新定义取消了时间限制,强调了组织学上TIA和脑梗死的区别,有无组织学损害是诊断TIA的唯一依据,包含弥散加权成像(DWI)的MRI被推荐为首选的脑成像诊断方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