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坐股韧带的解剖与全髋置换术
目的 研究坐股韧带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全髋置换后路软组织的修补策略.方法 采用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右髋标本,逐层解剖,将髋后关节囊分为3个扇区(Ⅰ~Ⅲ),寻找和观察坐股韧带.结果 髋后方关节囊Ⅰ、Ⅱ区较厚,Ⅲ区较薄.坐股韧带走行于Ⅰ、Ⅱ区,在囊内面透照下呈增厚的弱透光带.结论 坐股韧带是髋后方关节囊上的优势纤维.在后路全髋置换软组织修补中,应保护坐股韧带以发挥其固有的生物力学功能,这样以坐股韧带为主架的髋后方囊瓣才能发挥大的抵挡作用.
-
髋后方关节囊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同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坐股韧带与关节囊紧密愈合,主干从坐骨处发出走行在Ⅱ、Ⅲ区之间,汇入分支后主要在ⅡE部和ⅠB部内走行,并逐渐向股骨侧(Ⅰ C部)偏移,在髂股韧带深面汇入止于大转子根部的偏前方.结论:对髋后方关节囊及坐股韧带的了解能有助于手术的设计和优化.
-
全髋关节置换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关节囊切开线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髋后方关节囊的解剖特点及胶原纤维的分布差异,探讨能保留佳力学强度的髋后方关节囊切开线.方法 采用10个(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男6个,女4个;年龄28~64岁.右侧10髋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Ⅰ~Ⅲ区)9部(ⅠA~C、ⅡD~F、ⅢG~I),测量髋后方关节囊各部厚度,观察坐股韧带走行.左侧10髋选取5髋对其较厚的Ⅰ区和Ⅱ区进行Masson染色观察和胶原纤维含量分析.采用自愿捐赠的冰冻新鲜尸体标本2髋与固定标本比较,设计佳的切口线并临床应用.结果 各部髋后方关节囊厚度分别为:ⅠA(2.30±0.40)、ⅠB(4.68±0.81)、ⅠC(2.83±0.69)、ⅡD(2.80±0.79)、ⅡE(4.22±1.33)、ⅡF(2.50±0.54)、ⅢG(1.57±0.40)、ⅢH(2.60±0.63)、ⅢI(1.31±0.28)mm,具有不均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G部和ⅢI部的平均厚度较ⅠB部和ⅡE部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薄弱的两部在Ⅲ区,坐股韧带主干经过较厚的ⅠB部和ⅡE部.Masson染色可见ⅠB和ⅡE部的绿色面积明显较Ⅰ、Ⅱ区其余4部大.各部胶原纤维含量分别为:ⅠA20.34%±5.14%,ⅠB48.79%±12.67%,ⅠC19.87%±5.21%,ⅡD17.57%±3.56%,ⅡE46.76%±11.47%,ⅡF28.65%±15.79%:各部胶原含量亦具有不均一性(P<0.01),ⅠB部和ⅡE部与其余4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鲜冰冻标本的厚度和坐股韧带分布特点经观察与固定标本无明显差别.在标本上设计并应用包括大部坐股韧带主干且连带部分臀小肌束的髋后方关节囊切开线.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扩大后路软组织修补虽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但术后脱位率仍未完全消除;优化关节囊切开线,保留佳力学强度部分,使坐股韧带发挥其固有生物力学功能,具有较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