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在因老年痴呆而减少治疗相关安慰剂效应的患者中应用椎体强化术的效果分析

    作者:姚珍松;莫凌;江晓兵;梁德;杨志东;张顺聪;晋大祥;丁金勇

    目的 探讨椎体强化术(PVA)治疗老年痴呆症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 11例合并OVCF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分别行PVA(n =6)及非手术治疗(n=5),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1周、1个月、6个月、1年疼痛、局部活动度、止痛药服用次数、卧床并发症及自主离床超过30 min(AMT 30)的时间点.结果 手术组疼痛方面,术后3d时75%患者疼痛减轻,6个月后为100%;活动度上,术后7d时50%患者得到改善,6个月后为100%;术后3d时50%患者停服止痛药,术后7d后为100%;平均AMT 30时间为3.67 d;无并发症发生.非手术组治疗1个月内,均需服止痛药,活动度改善不明显;平均AMT 30时间为32.20 d;80%出现卧床并发症.结论 PVA在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中的疗效显著,因他们缺少安慰剂效应,这更说明PVA的效果确切存在,而非安慰剂效应.

  • 国产骨填充网袋治疗后壁破损的椎体转移瘤疗效

    作者:贾璞;陈浩;包利;冯飞;李锦军;唐海

    目的 评估国产骨填充网袋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椎体转移瘤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共收治23例(27个节段)后壁破损的椎体转移瘤患者,男12例,女11例;年龄40~90岁,平均(65.00±11.23)岁,术前均存在显著腰背痛,生活质量严重受限.术前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责任椎体,通过CT确认椎体后壁破损.后壁破损椎体采用国产骨填充网袋,24个椎体选择单侧椎弓根穿刺、单网袋治疗,3个椎体采用双侧穿刺、双网袋治疗.其余无后壁破损椎体均采用普通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术后72 h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复查X线片及CT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VAS评分由术前(8.04±0.69)分降至术后(2.92±0.58)分(P<0.05),ODI评分由术前(83.33±5.52)分降至术后(39.35±7.16)分(P<0.05);所有患者无术中和住院期间死亡,2个椎体发生骨水泥少量椎管内渗漏,但术后无临床症状,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率7.4%.结论应用国产骨填充网袋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转移瘤,可显著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近期效果显著.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不同椎体高度对相邻椎体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赵文韬;秦大平;张晓刚;王志鹏;仝尊

    目的 运用有限元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手术后,不同椎体高度对相邻椎体应力的影响.方法 运用四例T12椎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患者术后CT影像资料,构建Genant半定量方法分级后,T12椎体高度为0~3级,T11~L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各一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施加垂直、屈曲、左侧屈、右侧屈四个不同状态的载荷后,观察椎体强化术后不同椎体高度相邻椎体的应力.结果 T12椎体强化术后呈现T12椎体高度丢失越严重,T11椎体承受载荷越大的趋势,各种状态大载荷均出现在T12椎体高度为3级时,各级椎体高度之间载荷大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L1椎体垂直和右侧屈状态压力呈现T12椎体高度丢失越严重,椎体承受载荷越大的趋势,而且T12椎体高度为3级时垂直和右侧屈承受大载荷,各级之间载荷大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呈现为骨折椎体高度丢失越多,相邻椎体应力越大的趋势.结论 为了减少相邻椎体的应力,在进行椎体强化手术过程中应当尽可能恢复骨折椎体的椎体高度.

  •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晋大祥;谢炜星;梁德;江晓兵;庄洪;张顺聪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术治疗150例患者.其中128例患者未出现新发骨折,为A组;另外22例患者出现新发骨折,为B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已有骨折的部位、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平均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强化术的方式(PVP或PKP)、骨水泥渗漏、新发骨折的部位、新发骨折间期.结果:全部150例患者经至少12个月的随访,出现新发骨折的患者其术前存在的平均骨折椎体个数及平均强化的椎体个数较多(P<0.05).而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在A组和B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行PVP治疗的患者新发骨折的发生率高于行PKP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椎体骨折个数及平均强化椎体个数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与PVP相比,PKP术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较低.

  • 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唐永超;李永贤;张顺聪;梁德;江晓兵;郭丹青;杨志东;莫国业;李大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强化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椎骨密度、胸腰段骨折、是否存在椎体内骨坏死等)、手术因素(手术方式、骨水泥量、骨水泥呈团块样分布还是均匀弥散样分布、骨折线区域骨水泥填充是否足够等),并记录患者术后第3天、末次随访时局部Cobb角及骨水泥再塌陷例数.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的因素纳入单因素研究,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0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0min,平均41.0±3.5min.2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6±1.1年,随访期间共有30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椎体再塌陷,再塌陷率达12.5%.单因素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水泥剂量、椎体内骨坏死、骨水泥呈团块样分布、骨折线区域骨水泥填充不足是术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潜在危险因素(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方式等在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椎体内骨坏死、骨水泥呈团块样分布、骨折线区域骨水泥填充不足是术后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存在椎体内骨坏死、骨水泥呈团块样分布、骨折线区域骨水泥填充不足可能是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椎体发生再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

    作者:唐永超;莫国业;张顺聪;梁德;郭丹青;李永贤;杨志东;江晓兵;李大星;郭惠智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32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69.95±7.72岁(56~87岁),骨密度T值-3.43±0.22SD(-2.5~-5.1SD).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中线高度、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骨水泥强化椎体形态学改变等.结果:7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2.81±0.97年(2~6年).椎体强化术后3d伤椎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的椎体出现再塌陷,局部后凸角度加重(P<0.05).术后3d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骨水泥椎体均与相邻椎体自发性融合,6例出现骨水泥碎裂和移位,8例骨水泥周围出现透亮线.结论: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术后即刻疗效显著,但中长期随访时,骨水泥强化椎体出现塌陷及后凸角度增大,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

  • 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大林;徐杰;王黎明;曾逸文;郑圣鼐;王钢锐

    目的:评估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0~79岁,平均63.6岁.退变性滑脱9例,峡部裂性滑脱11例;Ⅰ度滑脱4例,Ⅱ度滑脱12例,Ⅲ度滑脱4例.单节段滑脱14例,其中L3 3例、L42例、L59例;双节段滑脱6例,其中L4、L5滑脱4例,L3、L4滑脱2例.均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撑开复位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钉道手术.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及滑脱角,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随访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1例裂口较小,术中未予处理;1例裂口较长,术中缝合后以明胶海绵覆盖,术毕紧密缝合腰背筋膜及皮肤切口,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脱水等治疗,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予以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均症状消失.术后滑脱均有不同程度复位,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及OD1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7~49个月,平均30.5个月,末次随访上述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ODI评分疗效判定,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分别为89.2%及91.3%.随访期间矫正程度无明显丢失,钉道无松动.融合成功18例,融合率90%.结论: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

  • 基于Mimics软件计算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内骨水泥体积及骨水泥/椎体体积比的新方法

    作者:江晓兵;黄伟权;庞智晖;周广全;梁德;晋大祥;姚珍松;杨志东;张顺聪

    目的:建立基于Mimics软件计算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内骨水泥量与骨水泥/椎体体积比的新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2012年1月~3月共有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在我院接受椎体强化术(14个椎体),均使用标准化定量推注管道注入骨水泥,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准确记录骨水泥量,将他们记录的平均值定义为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术后对患者手术节段进行CT薄层扫描,再将CT数据输入Mimics软件,利用Mimics软件计算测量注入椎体的骨水泥量及椎体体积,并计算出椎体内骨水泥/椎体的体积比,将2名检测者计算出的骨水泥量平均值定义为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将计算出的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与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这一新方法的准确性.并对2名不同检测者按照同样操作流程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及椎体体积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新方法的可靠性.结果:12例患者(14个椎体)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见明显骨水泥渗漏,2名医师记录的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为4.99±0.60ml,检测者A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和椎体体积分别为5.01±0.61ml、26.66±2.93ml,检测者B测量出的骨水泥体积和椎体体积分别为5.02±0.59ml、26.64±2.92ml,检测者A及B测量出骨水泥体积的平均值(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为5.02±0.60ml,椎体内骨水泥/椎体体积比为0.19±0.03(0.13~0.23).椎体内骨水泥估计量与椎体内实际骨水泥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水泥估计量及椎体体积计算量在2名不同检测者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mics软件可精确计算椎体内骨水泥量,并测量出骨水泥/椎体体积比,这一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椎体强化术骨水泥量的相关研究.

  • Ⅲ期Kümmell's病的过伸位CT分型及其意义

    作者:张顺聪;江晓兵;梁德;唐永超;杨志东;晋大祥;姚珍松;丁金勇

    目的:探讨Ⅲ期Ktmmell's病的过伸位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11例Ⅲ期Kümmell's病患者,男2例,女9例,年龄54-87岁,平均71.4岁.单节段10例,其中T12 5例,L1 1例,L2 3例,L4 1例;双节段(T11、L1)1例.根据术前过伸位CT多平面重建检查中病椎塌陷的复位程度是否≥50%及继发性椎管狭窄是否解除,将患者分为可复型(A型)、难复型(B型).参考Denis 三柱学说的前中柱定义(椎体前1/2为前柱、后1/2为中柱),将A型分为两个亚型,骨折椎后方骨折块前后径与椎体前后径之比≥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稳定型(A1型),<1/2者定义为可复、骨折不稳定型(A2型).A1型采用过伸体位下椎体强化术,A2型采用过伸体位下原位固定融合、病椎强化术,B型针对责任椎体选择后路截骨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局部矢状面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根据过伸位CT分型标准分型,A1型5例,A2型3例,B型3例.椎体强化术中2例(A1型1例,A2型1例)发生椎间隙内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术中及术后无任何不适.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级的B型患者术后出现右心衰竭、房颤,经积极内科处理后病情稳定.随访6~33个月,平均18个月.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VAS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Ⅲ期Kümmell's病患者根据过伸位CT病椎复位情况可分为AI型、A2型和B型,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疗效.

  • 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对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选择椎体强化术靶椎体的应用价值

    作者:江晓兵;罗耀武;梁德;唐永超;姚珍松;张顺聪;晋大祥;杨志东;丁金勇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像联合同机CT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computer tomography,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对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选择椎体强化术靶椎体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1年4月对4例因体内置人顺磁性材料而不能接受MRI的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Infinia Hawkeye 4图像融合系统行SPECT全身平面骨显像,然后对感兴趣区病灶行同机CT检查,用图像融合软件完成SPECT-CT图像融合,在SPECT-CT融合图像上出现核素浓集的椎体考虑为病椎,在同机CT重建图像上仔细分析病椎CT图像、排除肿瘤或感染性骨破坏可能,从而确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诊断,并定位椎体强化术靶椎体.男1例,女3例;年龄59~79岁,平均67.4岁;病程8d~2个月,平均17d;因冠心病安装冠状动脉金属支架2例、心脏起搏器1例,体内置人不锈钢股骨头假体1例;诊断确立后实施椎体强化术,记录术前、术后2d的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估手术疗效,放射学检杏随访以进一步证实SPECT-CT图像融合检杏的准确性.结果:SPECT-CT融合图像中,3例患者单个椎体、1例2个椎体出现核素浓集,其中T12 2例、L11例、L2 1例、L3 1例,同机CT重建图像提示病变椎体中无肿瘤或感染性骨破坏征象.术前、术后2d VAS分别为8~9分、1.5~2.5分,术前、术后2d ODI分别为80%~90%、20%~30%,术后2d与术前相比改善明显.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影像学随访病椎未出现迟发性骨破坏.结论:对于不能接受MRI检查的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可清楚定位核素浓集区的病变节段,通过分析核素浓集区骨结构特点可确定疾病性质;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在选择椎体强化术靶椎体上有一定实用价值.

  • 椎体强化术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及防治

    作者:刘文健;韩树峰

    椎体强化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成为痛性椎体疾病的普遍治疗方法。然而椎体强化术的并发症始终存在。其绝大部分与骨水泥渗漏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虽然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但随着椎体强化术的广泛开展,它已变得普遍、多样。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骨水泥渗漏的类型、临床意义、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处理原则等。这些可能给骨水泥渗漏防治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合理建议。

  • 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的疗效

    作者:马俊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在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该院采用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42例老年腰椎滑脱症患者;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每月均进行随访及 X线拍摄,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滑脱距离、滑脱角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3~183 min,平均(133.32±5.23)min;术中出血量为372~1523 ml,平均(629.52±123.21)min;36例已达到或基本达到复位,6例通过过提拉螺钉进行补充复位;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采用ODI评分对疗效进行判定,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分别为90.47%(38例)及92.86%(39例);融合成功37例,融合率88.09%,融合时间为3~16个月,平均(7.35±3.82)个月,11.9%(5例)未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改良后路椎体间融合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

  • 椎体强化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 和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宋艳红;黄又明

    目的:分析椎体强化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3例已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复发情况及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椎体骨折未复发者68例,再发椎体骨折25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体质指数、合并其他骨折病史、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纠正的百分比、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弥散渗透率及术后Cobb角改变率是导致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椎体强化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通常表现为相邻椎体骨折,高龄、骨质疏松症及手术方式不当是引发椎体再次骨折的高危因素.

  • 椎体强化术骨水泥注入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相关进展

    作者:钟欢;谢文伟;曾正兴;冯庆裕

    随着骨水泥广泛用于椎体强化术,由骨水泥引起的并发症及相关不良反应已经逐渐引起术者的关注,但目前报道主要集中于骨水泥注入后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而大多数术者未能足够重视椎体强化术骨水泥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本文就骨水泥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现状、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希望术者能重视骨水泥对凝血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尽量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对经皮椎体强化术的再认识

    作者:金鹏;孙钢

    多年来,以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为代表的椎体强化术(PVA)已成功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和肿瘤性椎体骨折.2009年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两篇文章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提出质疑.然而随后大量的反驳文献陆续发表.PVA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章的目的是在临床参数(疼痛,残疾,生活质量,新发骨折)及影像学表现等方面,比较非手术治疗和PVA的治疗效果,讨论“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定义和PVA骨水泥渗漏等不良反应.根据临床证据,探讨治疗骨质疏松性和肿瘤性椎体骨折佳方案.

  • 胸腰椎骨折椎体强化术中骨水泥渗漏率分析

    作者:郑志荣;叶小雨;杨益宇;葛成孟;王冠华;许兵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骨水泥渗漏率。方法对55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650椎)、爆裂性骨折(61椎)患者施行PVP(201椎)或PKP(510椎)。术后对责任椎常规复查X线片。结果骨水泥渗漏共135椎(18.99%),其中PVP 72椎(10.12%), PKP 63椎(8.86%)。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渗漏类型:椎体周缘型75椎(10.55%),椎间隙型25椎(3.52%),椎管型16椎(2.25%),针道型10椎(1.41%),椎间静脉型9椎(1.26%),无椎间孔渗漏。以L145椎为多(33.33%)。有3例患者出现胸闷,吸氧后缓解;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结论虽然椎体强化术术中骨水泥渗漏率较高,但椎管内及椎间孔渗漏率较低,因此渗漏产生明显临床症状者较少。

  • 椎体强化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作者:郭瑞;张柯;文豪;郑博隆;杨小彬;孔令擘;张臻;郝定均;贺宝荣

    [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骨水泥发生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02月收治的165例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术后发生渗漏与否分为:渗漏组和无渗漏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节段、椎体压缩程度、骨折椎体的后壁及终板完整性、术式选择、手术入路、手术穿刺方法、注入骨水泥的体积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5例患者中,54例发生渗漏,111例未观察到渗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节段、手术入路、手术穿刺方法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椎体后壁完整与否、椎体终板完整与否、手术方式、椎体压缩程度、注入骨水泥的体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骨水泥渗漏与否与椎体后壁完整与否、椎体终板完整与否、术式选择、椎体压缩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椎体后壁完整与否、椎体终板完整与否、术式选择、椎体压缩程度是椎体强化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 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治疗

    作者:尤瑞金;杨德育;吕宏升;肖奕增

    [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方案.[方法] 2008年11月~2014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抗骨质疏松及康复功能锻炼治疗经皮椎体强化术术后椎体再骨折22例.记录并分析伤椎高度压缩率、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15 ~49个月,平均(17.3±6.2)个月.所有患者骨水泥注射过程顺利.术后CT扫描显示5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22.73%,其中椎管内渗漏1例,椎间隙渗漏2例,椎间盘渗漏1例,针道渗漏l例.均无明显症状,未行特殊处理.1例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4.55%.患者术后伤椎高度压缩率、伤椎后凸Cobb角、VAS及ODI评价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抗骨质疏松及康复功能锻炼是治疗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止痛效果好,并且能够改善椎体形态,减少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

  • 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郭丹青;陈林威;于淼;莫凌;崔健超;张顺聪

    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了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metaa分析,有效性的评价指标包括疼痛改善、RDQ评分及EQ-5D评分改善、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结果:共有7篇研究符合标准,涉及6个RCT试验,共计879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椎体强化术组445例,保守治疗组434例.椎体强化术(VA)与保守治疗比较:前者术后疼痛改善[MD=1.48,95%CI(1.32,1.64)]、术后EQ-5D评分改善[MD=0.03,95%CI(0.01,0.05)]显著地优于后者,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OR=0.87,95%CI(0.40,1.87)]及术后RDQ评分改善[MD=0.22,95%CI(-1.49,1.93)]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强化术可以更好地缓解疼痛,患者生活质量更高,术后椎体再骨折的风险与保守治疗类似.

  • 应用过伸位 CT 重建预判椎体强化术治疗Ⅲ期可复型 kümmell′s 病

    作者:唐永超;张顺聪;梁德;杨志东;江晓兵;李大星;李永贤;莫凌;郭丹青

    目的:探讨过伸位CT重建在经皮强化术治疗Ⅲ期可复型kümmell′s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Ⅲ期可复型kümmell′s病患者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59~88岁,平均(74.6±9.2)岁。其中T101例,T113例,T128例,L15例,L21例,L41例。术前均行脊柱X线片、过伸位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伤椎前缘及中间高度、病椎局部矢状Cobb角,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出现少量骨水泥椎间隙渗漏,2例沿椎体前方骨壁裂隙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1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42个月,平均(22±13.5)个月。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椎体高度得到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显著改善,VAS及ODI评分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3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骨折,再次行椎体强化术后痊愈。结论应用过伸位CT重建预判Ⅲ期可复型kümmell′s病,对指导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Ⅲ期kümmell′s病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